南京市秦淮区海绵城市专项建设规划编制审核及后续服务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招标文件
文档编号:202004250000011828 发布时间:2020-03-12 文档页数:35页 所需下载券:10
南京市秦淮区海绵城市专项建设规划编制审核及后续服务

第四章 招标项目情况 

 

 

 

一、 任务书

 

  • 规划背景

 

  1. 宏观背景

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发表讲话时谈到“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强调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建立和完善城市“海绵体”,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1. 政策背景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讲话精神,国家和江苏省、南京市先后发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16]50号)和《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

[2015]139号)、《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苏建城

[2015]331号)、《南京市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宁政办发[2016]95号)等法规政策要求。把海绵城市理念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有效指导南京市海绵城市建设,建立适合的海

绵城市规划管控体系,达到修复城市水生态、涵养水资源、增强城市排涝能力,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特组织编制《南京市秦淮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规划坚持规划引领、源头减排、过程控制; 坚持点面结合、系统治理、整体提升。统筹“蓝、绿、灰”色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提升城市防洪排涝和供水保障能力,着力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构建良性水循环系统,让城市更加绿色、生态、宜居,实现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打造“国际商务商贸中心、现代金融服务中心、文化休闲旅游中心和创新驱动发展高地”提供有力保障。

  1. 中观背景

近年来,全国各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及新建项目要全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老城区要结合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老旧小区更新等,以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黑臭水体治理为突破口,推进区域整体治理,逐步实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目标。各地要建立海绵城市建设工程项目储备制度,编制项目滚动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避免大拆大建。坚持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基本原则,将海绵城市的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工程设计、建设、维护的全过程之中,不仅可以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效避免城镇化过程中产生内涝事件, 更体现了中国传统城市规划中讲究因地制宜、顺应自然规律,重视天人和谐的设计观念和生态设计意识。

南京市生态环境优异、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作为江苏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教和文化中心, 是国务院确定的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并于2008年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同时具有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十佳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科技进步

 

先进城市、国家级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多项荣誉。秦淮区是南京市的中心城区,国家东部地区重要的金融商务中心,华东地区的商贸、信息、文化、

旅游中心,是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在国家及江苏省、南京市全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背景下,南京市开展了《南京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6-2030年)》的编制工作,《规划》对秦淮区海绵城市建设的提出了目标要求;《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将于2019年8月1日起实施,将全面开展海绵城市建设的考查和评价。

为科学有序地指导推进海绵城市建设,需要在南京市海绵总规的总体框架下进一步深化编制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以解决南京市秦淮区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和水资源问题,为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 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区范围为秦淮区行政辖区范围,包括12个街道,总面积49.11平方公里。

 

1.3 主要规划依据

 

1、国家及地方相关法律、法规

  •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
  • 《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2010)
  •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第146 号令)(2006年4 月)
  • 《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建规〔2016〕50号)
  •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41号)
  •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
  • 住房城乡建设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 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建办城函〔2015〕

635 号)

  •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的通知》(建规〔2016〕60号)
  •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 》(苏政办发

[2015]139号)

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章

2、相关标准规范与规定

(1)《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

(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 年版)

  •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 《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

(5)《防洪标准》(GB50201-2014)

  •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
  •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

 

  •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1997)
  • 《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
  • 《园林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 82-2012)
  •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 《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DGJ32/TJ113-2011) 其他相关规划、设计规范、规定、标准等

3、相关规划设计等基础资料、参考资料

  •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
  • 《南京市秦淮区城市总体规划(2015-2030)》

(3)《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2012)

  • 《南京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2014)
  • 《南京市中心城区排水防涝综合规划(2015-2030)》
  • 《南京市城市防洪规划报告(2013-2030)》
  • 《南京市主城区水系连通及引流补水方案》
  • 《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导则》
  • 《南京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指南》

(9)《秦淮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其他相关规划及基础资料

 

1.4 规划目标

 

以《南京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为依据,目标量化、分阶段分解总体指标,并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落实2019、2020、2030建成区海绵实施面积要求; 统筹总体规划、控规及各类专项规划,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保护绿地、水系等重要的生态资源,统筹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提升城市防洪排涝和供水保障能力, 消除城市黑臭水体,着力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构建良性水循环系统,在满足海绵城市的技术前提下, 紧扣绿色生态发展主题,将海绵城市与全区绿地系统、慢行系统、游憩系统等相结合,通过海绵城市分地块建设图则进行控制,保证海绵城市的有效分解落地,融入全区规划,保证落地实施。

 

1.5 规划要求

 

  1. 明确海绵城市规划目标及指标体系

基于规划区的特征、问题及需求,明确海绵城市建设功能及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指标, 结合《南京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办法(试行)》的要求,具体落实相应指标,构建海绵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根据秦淮区新老城区多元化的实际开发情况及现状资源禀赋,因地制宜、突出优势、体现特色,提炼出适宜全区的海绵城市指标。分片区科学的分解海绵城市指标,但需确保老城区按照年径流总量控制率65-70%进行控制,新区按照不低于80%进行控制,力争全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75%左右。

  1. 紧扣绿色生态低碳发展理念,提出海绵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方案。

结合全区特点,因地适宜的选择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制定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总体方案,研究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思路,统筹布局规划及分区规划,落实各片区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指标,结合用地、空间布局及全岛特色交通系统等,提出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图则。

 

  1. 优化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等水系统方案

统筹基础设施,将海绵城市建设与城市水资源、水安全、水环境等水系统相结合,考虑亲水活动的引入、滨水驳岸效果的打造和水源质量的改善等方面制定完善的排水防涝体系方案、水生态环境改善方案、水资源利用方案,系统提升新秦淮区的品质,并与相关规划做好协调反馈。

  1. 明确海绵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区域,与规划区城建计划及建设时序相结合,梳理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深度)

在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方案总则指导下,将海绵城市技术系统落实到重点区域内的城市水系统、城市园林绿地和广场、市政道路、居住小区、公共建筑等具体建设项目,结合城建计划及2019年考核任务, 明确2019年建设内容和标准、分期实施计划等,并对实施效益和风险进行评估,并对近期建设重点项目进行初步的方案设计及技术采用的建议。

  1. 充分挖掘海绵城市内涵,实现生态建设的综合提升

在满足海绵城市传统技术要求的前提下,将海绵城市功能植入全区绿地系统,着重研究海绵城市对于全区功能提升、品质提升、景观提升、以及管理提升(政策和实施管控)等方面的专项。

 

1.6 主要规划内容

 

  1. 总则

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及发展策略; 确定海绵城市建设的总体发展格局和结构; 确定区内分片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分区目标; 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发展片区及试点项目; 适宜本地区特点的海绵城市的技术应用。

  1. 建设规划

现状调研分析。

通过当地自然气候条件(降雨情况)、水文及水资源条件、地形地貌、排水分区、河湖水系及湿地情况、用水供需情况、水环境污染情况调查,分析城市竖向、低洼地、市政管网、园林绿地等建设情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制定控制目标和指标。

结合《南京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中对本片区提出的控制指标,并同时结合本地的环境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地制宜确定适用于本地的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及相关指标。

  1. 建设用地选择与优化。

本着节约用地、兼顾其他用地、综合协调设施布局的原则选择低影响开发技术和设施,保护雨水受纳体,优先考虑使用原有绿地、河湖水系、自然坑塘、废弃土地等用地,借助已有用地和设施,结合城市景观进行规划设计,以自然为主,人工设施为辅,优化提升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生态功能。有条件的地区,可在汇水区末端建设人工调蓄水体或湿地。

  1. 内涝风险的评估与应对

在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竖向规划、水系规划、绿地规划、交通规划、排水防涝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建筑总平面设计、土地出让条件以及其它市政工程设计等专项规划、工程设计和审查环节应进行雨洪灾害分析和应对评估。

  1. 水环境治理模型分析

按照水功能区达标的要求,分析和计算水环境容量,评估污染负荷并分配各汇水区域(或排口)的污染物削减指标,确定面源污染削减比例,制定系统治理方案、中长期治理规划和适应性管理机制。

  1. 低影响开发技术、设施及其组合系统选择。

注重资源节约,保护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并与其他专业密切配合。结合各地气候、土壤、土地利用等条件,选取适宜当地条件的低影响开发技术和设施,主要包括透水铺装、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湿塘、雨水湿地、植草沟、植被缓冲带等。恢复开发前的水文状况,促进雨水的储存、渗透和

 

净化。

合理选择低影响开发雨水技术及其组合系统,包括截污净化系统、渗透系统、储存利用系统、径流峰值调节系统、开放空间多功能调蓄等,应结合景观设计增加雨水调蓄空间。

8、设施布局。

应根据排水分区,结合项目周边用地性质、绿地率、水域面积率等条件,综合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类型与布局。应注重公共开放空间的多功能使用,高效利用现有设施和场地,并将雨水控制与景观相结合。

9、确定设施规模。

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规模设计应根据水文和水力学计算得出,也可根据模型模拟计算得出。

  1. 与其他专项规划相互协调与反馈

与海绵城市有关的相关专项规划包括:水系统专项规划、排水防涝规划、河湖水系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竖向规划等。

  1. 水系规划

在水系规划中应重点明确以下内容:

划定城市水域、岸线、滨水区,明确水系保护范围。

保持城市水系结构的完整性,优化河湖水系布局,实现自然、有序排放与调蓄。优化水域、岸线、滨水区及周边绿地布局,明确部分低影响开发控制指标。

  1. 排水防涝规划

在排水防涝规划中应重点明确以下内容: 明确低影响开发径流总量控制目标与指标。确定径流污染控制目标及防治方式。

明确雨水资源化利用目标及方式。

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及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有效衔接。优化低影响开发设施的竖向与平面布局。

  1. 绿地系统规划

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应重点明确以下内容:

提出包括不限于城市绿地、郊野绿地、农林绿地等不同类型绿地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和指标。绿地系统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和布局。

绿地应与周边汇水区域有效衔接。合理设置预处理设施,充分利用多功能调蓄设施。

  1. 道路交通设施规划

在道路交通规划中应重点明确以下内容: 提出各等级道路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协调道路红线内外用地空间布局与竖向。道路交通断面体现低影响开发的设计。

  1. 重点地区及工程项目设计引导

严格按照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综合径流系数等指标要求,利用模型等技术手段进行设计,并校核目标可达性和优化系统,达到“低成本、高效益”的设计目标。

工程设计目标应满足城市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等相关规划提出的低影响

开发控制目标与指标要求,结合气候、土壤及土地利用等条件,合理选择单项或组合的以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技术及设施。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根据设计目标,经水文、水力计算得出,有条件的可通过模型模拟对设计方案进行综合评估,结合技术经济分析确定最优方案。

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设计的各阶段均应体现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平面布局、竖向、构造,及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的衔接关系等内容。

  1. 管理控制

海绵城市管控体系应结合规划区的开发和管理的客观情况,从一级开发层面控制(道路、绿地等公共区域)和二级开发层面控制(地块红线内)以及全区建设管理划分等方面分清责权,提出切实可行的

 

管控措施。

结合规划区管理体制和部门权责,指导编制针对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进行全周期的约束和管控的文

件。

应阐述海绵城市建设适宜性,在结论中明确是否建设海绵城市相关设施,并进行相应的投资匡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与审查(规划总图审查、方案及施工图审查)与园林绿化、道路交通、

排水、建筑等专业相协调的技术要求。

适宜作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载体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应在园林、道路交通、排水、建筑等各专业设计方案中明确体现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内容,落实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

 

1.7 规划成果

 

1、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文本、图件及附件。

附件包括规划说明书、基础资料汇编和必要的研究报告。成果形式包含纸质成果和电子文件。

2、规划文本大纲:

  • 总则
    • 规划目的
    • 规划范围
    • 规划期限
    • 规划依据
    • 规划原则
  • 综合评价
    • 水安全评价
    • 水环境评价
    • 水资源评价
    • 水生态评价
    • 相关规划评价
  • 规划目标
    • 总体目标
  • 功能目标
  • 建设目标
    • 规划指标
  • 主要指标
  • 相关指标
    • 总体思路
  • 海绵城市布局规划
    • 自然空间格局保护
  • 自然空间格局
  • 水体空间保护
  • 绿色空间保护
  • 城市建设用地开发要求
    • 城市公共海绵空间布局
  • 城市水系空间布局
  • 城市绿地空间布局
  • 公共海绵设施布局
    • 分区建设规划
      • 建设分区

 

  • 分区建设规划要求
  • 管控指标
  • 管控内容
    • 分区指引
  • 规划指引
  • 建设指引
    • 规划协调与反馈
      • 系统方案优化
      • 总体规划反馈
      • 相关规划协调
    • 近期建设规划
      • 建设重点
      • 建设时序
      • 建设规划
    • 保障措施
      • 工作机制
      • 技术支撑
      • 资金保障
      • 政策制度

2.9 附则

  • 规划图件
    • 现状图
    • 自然空间格局规划图
    • 城市公共海绵空间和设施布局图
    • 建设分区管控图
    • 分区规划建设图
    • 相关基础设施优化规划图
    • 近期建设规划图

3、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图集册其中图集册应包含以下图纸:

1)现状图(包括高程、坡度、下垫面、地质、土壤、地下水、绿地、水系、排水系统等要素)。

  • 海绵城市自然生态空间格局图。
  • 海绵城市建设分区图。
  • 海绵城市建设管控图(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管控指标的分解)。
  • 海绵城市相关涉水基础设施布局图(城市排水防涝、合流制污水溢流污染控制、雨水调蓄等设施)。
  • 海绵城市分期建设规划图。
  • 海绵城市分地块建设图则。
  • 海绵城市近期建设重点实施导则及节点做法。

4、LID 模型构建(降雨、排水等)

 

1.8 规划编制进度安排

 

按照 2019 年 9 月底启动项目计。

1、2019 年 12 月底,完成初步方案编制;

2、2020 年 1 月底,中间成果汇报;

3、2020 年 2 月底,组织专家评审,完成规划最终成果。

 

二、 资料清单

 

  •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批复稿)
  • 《南京市秦淮区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
  • 《南京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2014)
  • 《南京城中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秦淮区》及其他相关控详
  • 《南京市中心城区排水防涝综合规划(2015-2030)》
  • 《南京市城市防洪规划报告(2013-2030)》
  • 《南京市主城区水系连通及引流补水方案》
  • 《秦淮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地形图、管线测绘资料及相关宗地、道路施工图等
  • 秦淮区 2019~2021三年建设计划
  • 秦淮区 2019年新建、改造项目清单及相关资料其他相关规划及基础资料

 

三、其他

  1. 付款条件:

合同正式生效后 30 个工作日内,采购人按照规划编制费合同总价的 30% 支付。提交初步成果,并通过甲方上会确认后 20 个工作日内,按照规划编制费合同总价的 20%支付。通过甲方认可的专家评审会,提交并通过规划审批最终成果后 15 个工作日内,按照规划编制费合同总价的 30%支付。 经甲方验收合格,成果入库后(是否入库以与规划部门协调意见为准) 15 个工作日内,按照规划编制费合同总价的 20%支付。具体支付时间以区财政部门审批付款时间为准。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收藏

上传文档

在线客服

常见问题
人工客服

服务时间:8:00-23:00

工作电话:400 9911 877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

收藏本站


AI



用AI快速编写
限免使用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支持上传解析、采购需求、评分标准、目录编写四种方式,全行业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