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溧水经济开发区大通关、三山湖西及空港片区地震安全性区域评估》项目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招标文件
文档编号:202004250000011868 文档页数:58页 所需下载券:10
《溧水经济开发区大通关、三山湖西及空港片区地震安全性区域评估》项目

第四章 招标项目的技术要求

 

 

一、项目背景  

 

5月7日,省商务厅等七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印发江苏省开发区区域性评估工作方案

 

(试行)的通知》(苏商开发〔2019〕280号),在江苏开发区“区域能评、环评+区块能耗、环境标准”覆盖项目能评、环评试点工作为基础,在全省开发区全面推行由政府统一组织对一定区域内土地勘测、矿产压覆、地质灾害,水土保持、文物保护、洪水影响、地震安全性、气候可行性及环境评价等事项实行区域评估,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根据《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优化营商环境100条〉的通知》

 

《市政府关于印发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南京市工程建设项目区域评估实施办法》要求,按照“实事求是、科学推进,因类施策、分步实施”的原则,在江北新区及全市各市级以上开发园区(简称“各园区”)开展各项区域评估工作。溧水经济开发区区域评估主要包括环境影响评估、水土保持评估、地质灾害评估、文物

考古调查评估、节能评估、地震安全性评估六大专项内容,其中环境影响评估已于控规编制时同步编制完成。为贯彻落实区域评估工作要求和做好天溧水经济开发区大通关、三山湖西及空港片区的区域评估工作,我局特开展《溧水经济开发区大通关、三山湖西及空港片区地震安全性区域评估》项目。

二、评估范围  

 

溧水经济开发区位于南京市溧水区西北部,本次区域性评估包括A(大通关)、B(三山湖西)、C(空港)三个片区,见图1。其中A区位于滨淮大道与省道S243及秦淮河所包围区域;B区位于南起凤凰街、横跨龙幡科技溧水产业园,北至南京伟业包装材料厂附近;A区位于,北华侨路与润淮大街附近,南至G4221附近。A区、B区、C区总面积约14.5平方公里。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估范围

 

 三、评估目标  

 

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是针对开发区、高新区、城市整体改造区域和企业集中建设区等具有较大范围区域开展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区内除必须单独开展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大工程以外的、不同于一般工程的较为重要的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选址、抗震设防要求确定、地震风险评价,也适用于该区发展规划、国土利用规划及防震减灾对策制定等工作。  

四、工作内容  

 

《溧水经济开发区大通关、三山湖西及空港片区地震安全性区域评估》主要是以中国地震局编制的《江苏省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大纲(试行)》为工作依据,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调查与评价,目标区主要断层勘查和活动性鉴定,地震动预测方程确定,目标区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目标区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查、土层波速与非线性参数测试,土层三维模型建立、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与地震动参数确定等,建立目标区地层数据体和多参数地震动参数数据体,建设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服务系统。依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由技术服务系统给出建设工程所在场地的地震动参数,并给出地震地质灾害初步评价结果。具体内容如下:  

(一)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1、编制区域大地构造分区图、区域新构造图、区域地震构造图,比例尺应不小于

 

1:1000000,所有区域性图件应标明目标区位置。  

 

2、编制区域破坏性地震目录,编制区域破坏性地震和现代中小地震震中分布图,分析地震活动时空特征、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编制破坏性地震影响烈度图,评价目标区最大地震影响烈度。  

3、分析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地震发生的新构造背景和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特征。  

 

4、评价区域内各主要断层的活动性,分析主要断层性质、展布特征、最新活动时代、运动学参数以及断层活动性分段、重点地段古地震强度及活动期次等。  

5、分析区域地震构造特征,评价地震构造条件,评估主要发震构造及其最大潜在地震。  

 

(二)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1、编制近场区地震构造图、地震震中分布图,比例尺应不小于1:250000。对活动构造细节图件,根据需要选定比例尺。  

2、编制近场区地震目录和地震震中分布图,分析地震活动性,包括地震活动强度、频

度水平,地震活动密集等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震源深度分布特征。对参数有疑问且可能影响目标区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地震事件应进行核查。  

 

3、搜集近场区地质构造资料,编制近场区地质构造图、近场区地质剖面图,分析近场区地质构造展布与发育特征。搜集近场区地貌、第四系资料,分析地貌和第四系特征,划分地质地貌单元。  

4、开展近场区主要断层现场调查,采用遥感解译、地质地貌调查、浅层地震勘探、钻 探或槽探等方法,鉴定主要断层的活动性。查明活动断层的位置、规模、产状及其活动特征。  

5、编制近场区主要断层活动性特征一览表和近场区地震构造图,研究近场区地震活动与断层之间的关系,分析近场区地震构造特征。  

(三)目标区断层勘查和活动性鉴定  

 

1、应开展断层控制性调查与探测,查明目标区是否存在断层。对隐伏断层应采用浅层地震勘探方法进行探测,必要时,可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探测;对裸露区发育的主要断层,应采用高分辨率遥感、地质地貌、槽探等方法进行勘查。  

2、对发现的第四纪以来可能有活动的主要断层,应当开展断层的活动性鉴定。对于隐 伏断层可采用跨断层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探测法,对近地表断层及裸露断层可采用探槽或地质 剖面剥离法,结合地层、地貌年代测定等,确定断层的位置、规模、产状、最新活动时代以 及断层活动性特征。每条断层应有不少于2个反映该断层活动性的可靠地质证据的观测点。  

3、目标区存在活动断层时,应评价其活动时代、性质、断错位移与速率,编制活动断层条带状分布图,图件比例尺宜为1:5000-1:10000。  

4、编制目标区主要断层活动性特征一览表。编制目标区主要断层分布图,包括主要断层的展布、性质、产状、活动时代等,比例尺应不小于1:50000。  

5、分析目标区地震构造特征,评价目标区主要断层的性质、活动时代、位移和运动特征,分析目标区主要断层与近场区活动断层的构造联系,评价目标区范围内发震构造潜在地震活动产生地表断错的可能性。 

 (四)目标区浅部土层结构三维模型建立

 

1、在收集目标区内的浅层地震勘探、钻孔等资料的基础上,对于覆盖层较厚的地区、宜采用浅层地震勘探等方法,对目标区内基岩埋深、土层的主要分层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监控性探测,并结合地质勘探资料区分出第四系不同地质时代地层底界埋深,控制测线线距不宜大于2km。 

2、鼓励采用地震台阵观测法等新技术方法、探测目标区土层结构空间分布。对于地震台阵观测,空间间距宜不大于500m。

3、对岩土层变化大的区段,应当加密布置浅层地震勘探测线,或采用网格状测线进行

 

探测;对于台阵观测,空间间隔宜不大于250m。

 

4、根据探测结果,结合目标区工程地质勘查资料和地震工程钻孔波速测试结果等,建立目标区浅部土层结构三维模型,编制基岩等值线图,不同速度层(或第四系地层)等值(深) 线图,横波速度500m/s的等值线图,以及岩土层变化大的区段大比例尺速度(或地层)等值

(深)线图等。  

 

(五)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1、根据对溧水经济开发区**片区现场地震工程地质条件调查、钻探和原位测试工作应当满足综合评价目标区工程场地特性、建立地层结构数据体和初步评价地震地质灾害的需要。 

2、调查目标区及其附近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土类型、场地类别等已有工程地质条件资料,通过地球物理探测等方法研究场地第四纪沉积的不均匀性;调查地震造成的目标区及其附近砂土液化、软土震陷、地表破裂、滑坡崩塌等地震地质灾害现象。  

3、根据目标区工程地质条件和目标区建设工程的功能布局规划,合理布置钻孔,场地工程地震钻孔平面位置分布图如图1所示。除基岩区外,控制孔的空间间隔应不大于500m, 重要功能工程场地至少应当布置1个控制孔,对于浅部土层结构复杂地段应当加密钻孔进行控制。钻孔及测试相关要求如下:  

  • 控制孔钻孔深度:应达到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500m/s处,且其下不存在更低波速岩土层。若控制孔深度超过100m时,剪切波速仍小于500m/s,且100m以下的剪切波速值可依据相关资料类比或通过经验模型确定时,可终孔,但目标区应至少有1个钻孔达到剪切波速不小于500m/s的深度。
  • 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原状土样采集:自然分层中应对代表性岩土层取样,间隔分布的同类岩土层间距超过5m时,应分别取样。典型钻孔数量应不少于控制孔数量的1/3,且对特殊地层具有控制作用,同时在空间展布上具有控制性。
  • 钻孔岩土层物理性能指标原位测试:包括天然含水量、比重、天然密度、干密度等,以及标准贯入锤击数、粘粒含量、地下水位、可液化地层厚度等。
  • 通过岩土动力特性试验,测定剪变模量比与剪应变关系、阻尼比与剪应变关系。 

 

  • 钻孔岩土层波速测量:测量不同深度岩土层剪切波速,测量深度间距不大于 1m,在地层分界附近加密测点。
  • 编制钻孔分布图、柱状图,根据钻孔资料编制目标区不同方向的控制性综合工

 

程地质剖面图。  

 

  • 判别每一个钻孔位置的场地类别,并给出目标区场地类别分区图。

 

4、综合目标区浅部土层结构三维模型和控制钻孔、原位测试、岩土样试验结果等,建立目标区地层结构数据体。地层结构模型数据的平面控制节点间隔不大于1km,竖向控制节点间隔不大于5m。  

 (六)概率地震危险性评价  

 

1、地震动预测方程应反映高频地震动的震级和距离饱和特性,地震动时程的强度包络函数应表现上升、平稳和下降三个阶段的特征。

2、采用由统计方法建立的地震动预测方程,或采用类比性方法确定地震动预测方程。地震动预测方程的适用性应进行论证。  

 (七)概率地震危险性评价  

 

1、应划分地震区、地震带和地震统计区。  

 

2、在地震统计区内划分背景地震活动潜在震源区,并在背景地震活动潜在震源区内划分构造潜在震源区。潜在震源区边界划分时应考虑地震构造展布认识的不确定性,以及未来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不确定性。  

3、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包括地震统计区的震级上限、震级下限、震级—频度关系系数、地震年平均发生率,以及潜在震源区的震级上限、各震级档空间分布函数。  

4、计算目标区各控制点多概率水准基岩水平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加速度反应谱(阻尼比5%、周期至10s),概率水准宜以技术规范要求为主,建立多概率水准的基岩地震动参数。多概率水准数据库一般应包括每个控制点的年超越概率2×10-2、1×10-2、5×10−3、2×10

−3、1×10-3、5×10-4、4×10-4、3.3×10-4、2.5×10-4、2×10-4、1×10-4水平向基岩地震动参

 

数。分析基岩地震动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建立目标区多概率水准的基岩地震动参数数据库。  

 

(八)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  

 

地震危险性分析和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能够提供比较合理的溧水经济开发区**片区地块的各项设计地震动参数,其计算步骤为:  

1、根据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查结果,确定目标区场地分层土厚度、密度、波速及土动力学参数等场地土层模型参数,以钻探确定的基岩面、剪切波速不小于500m/s的层顶面或钻孔深度超过100m且剪切波速有明显跃升的土层分界面或由其他方法确定的界面作为地震输 入界面,建立各控制孔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并形成地震反应分析模型数据库。其中,

 

地表、土层界面及基岩面均较平坦时,可采用一维土层反应分析模型;地表、土层界面或基岩面起伏较大时,宜采用二维或三维土层反应分析模型。  

2、以地震危险性分析得到的基岩地震动反应谱为目标谱,采用人工合成方法确定自由基岩场地地震动时程。每条目标谱应合成不少于10组地震动时程样本,且样本之间的相关系数不大于0.16。合成自由基岩场地地震动时程时,应采用考虑目标反应谱控制地震特征的人工合成方法或强震动观测记录作为初始地震动时程,且合成地震动时程反应谱与目标谱在控制点频率处的相对误差的绝对值不应超过5%,合成地震动的加速度时程所对应的速度和位移时程应无基线漂移。建立目标区自由基岩场地地震动时程数据库。按自由基岩场地地震动时程幅值的50%确定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的计算基底输入。  

3、按照不同概率水准合成的输入地震动时程,对目标区各控制孔场地进行土层地震反应计算,综合确定土层场地多概率水准的场地地表地震动参数。自由基岩场地则根据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确定地震动参数。场地地震动参数包括峰值加速度和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其中,加速度反应谱与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规准化反应谱的形式相同。形成目标区地表地震动参数数据库。数据库一般应包括各控制点概率水准水平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  

4、以场地地震动反应谱作为拟合目标反应谱(阻尼比0.05,周期至10s)人工合成地震动时程,并建立目标区各控制点多概率水准的地震动时程数据库。  

5、编制目标区多概率水准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反应谱区划图,并以等值线形式表示目标区地震动参数分区结果。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相邻等值线差异宜为5%且为5gal的整数倍, 反应谱特征周期相邻等值线差异宜为0.05s;图件比例尺应不小于1:50000。  

6、设定场点工程场地地震动参数,应根据工程结构特征、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目标区地表地震动参数数据库、地震动时程数据库综合确定。   

  • 应提供场地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给出场地类别。

 

  • 根据场地类别,依据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双参数调整要求, 以50年超越概率63%、10%、2%和年超越概率10-4的四级地震作用地震动参数值,作为区划标准地震动参数。
  • 依据工程结构所需的概率水准,选择距离场点500m范围内的控制点结果综合确定场地地震动参数。其中,场点距离控制点小于200m时,取该控制点地震动参数和区划标准地震动参数二者的高值作为该场点的场地地震动参数;场点距离控制点大于200m时,选择该场

点周围500m范围内的多个控制点,取地震动参数大的控制点参数和区划标准地震动参数二者

 

的高值作为该场点的场地地震动参数。  

 

  • 对需要地震动时程的建设工程,依据场点与选定控制点地震动参数结果差异,按比值法对选定的控制点地震动时程进行调整处理,作为该场点的场地地震动时程。

7、对需要竖向地震动的建设工程,依据水平向地震动参数结果,采用竖向与水平向地震动比值确定场地竖向地震动,比值宜取2/3。在场址附近地震活动对场地地震危险性起主要贡献情况下,比值可取为1。  

(九)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目标区内存在活动断层时,应调查和研究活动断层变形带宽度,并依据断层性质及产状、最大潜在地震和覆盖层厚度等因素评估潜在地震地表破裂影响。活动断层断错灾害评价,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活动断层地表破裂影响带宽度应当包含地震断层造成的地表直接断错、破裂在内的断层带宽度以及断层两侧以外、具有较强变形程度的范围。  

2、通过跨断层地质剖面或跨断层探槽地质剖面,确定活动断层变形带宽度;利用浅层地震勘探、钻探或槽探等结果确定隐伏活动断层变形带宽度。  

3、根据活动断层几何结构、性质与产状、最大潜在地震、覆盖层厚度等因素评估潜在地震地表破裂影响带宽度。  

4、分析活动断层性质,宜给出断层面上走滑和倾滑位移分量,并根据断错事件实测位移数据或依据统计关系估算等方法,评价最大潜在位移。  

5、编制活动断层地震地表破裂影响带分布图及其说明书,图件比例尺宜为

 

1:5000-1:10000。  

 

6、对设定场点工程,应分析场地与活动断层地表破裂影响带的空间关系。  

 

(十)研究成果表达形式  

 

《溧水经济开发区**片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区域评估》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为表格、图件和研究报告以及技术服务系统建设。  

根据《江苏省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大纲(试行)》(苏商开发〔2019〕280号),

 

《溧水经济开发区**片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区域评估》编制完成后,需通过由地震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提交给建设单位进行抗震设防使用。(工作内容和技术标准以地震主管部门对区域评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内容的最新管理办法规定和技术规范为准)  

五、成果提交

 

供应商中标并与采购人签订评估合同后 120 日历天内,完成评估报告初稿并提地震主管

 

部门审查,签订评估合同后 150 日历天内,提交通过地震主管部门审查的最终评估报告。六、付款方式

评估合同签订后 15 个工作日内,采购人将合同总金额的 30%支付给中标供应商;

 

评估报告通过专家评审后 15 个工作日内,采购人将合同总金额的 30%支付给中标供应商; 

评估报告通过地震主管部门审查并提交最终评估报告后 15 个工作日内,采购人将合同总金额的 40%支付给中标供应商。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收藏

上传文档

在线客服

常见问题
人工客服

服务时间:8:00-23:00

工作电话:400 9911 877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

收藏本站


AI



用AI快速编写
限免使用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支持上传解析、采购需求、评分标准、目录编写四种方式,全行业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