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规模::本次河道划界工作共包含洛江河、高桥河、忠庄河、蚂蚁河、坪桥河、深溪河 6 条河道,主要为湘江二级支流,总长度为 69.1 千米;涉及乡镇有金鼎山镇、巷口镇、忠庄街道、南关街道、迎红街道、舟水桥街道、深溪镇。
2、实施内容:本次河道划界工作以洛江河、高桥河、忠庄河、蚂蚁河、坪桥 河、深溪河所涉及的划界及测绘相关工作。主要实施内容包括:河道管理范围内划 界,带状地籍图测绘,河道大断面测绘及水文计算,安装界桩(牌)、公告牌,岸线管理与利用规划以及相应的服务工作。
4、工作量如下表 1-1 所示。
河道名称 |
地籍测绘 |
河道大断面测绘 及水文计算 |
界桩制安 |
界牌制安 |
公告牌制安 |
岸线规划长度 (km) |
地籍测绘面积 (km2) |
河道大断面测绘个数 (个) |
界桩总数 (个) |
界牌总数 (块) |
公告牌总数 (块) |
||
洛江河 |
2.70 |
35 |
300 |
120 |
6 |
33.9 |
高桥河 |
0.29 |
4 |
61 |
19 |
1 |
3.6 |
忠庄河 |
0.50 |
6 |
85 |
55 |
2 |
6.2 |
蚂蚁河 |
0.71 |
9 |
100 |
80 |
2 |
8.7 |
坪桥河 |
0.35 |
5 |
52 |
13 |
2 |
4.3 |
深溪河 |
1.10 |
13 |
196 |
9 |
3 |
12.4 |
拟完成本项目测绘工作详细工作量如下表 1-2 所示。
表 1-2 测绘工作量
序 |
工作内容 |
工作量 |
单位 |
备注 |
1 |
四等 GNSS 测量 |
14 |
点 |
测区首级平面控制(含拟合高 |
2 |
1:2000 地形图 |
4.15 |
km2 |
城镇区域划界范围内带状图 |
4 |
河道大断面 |
72 |
条 |
|
5 |
界桩(牌) |
1090 |
个 |
|
6 |
公告牌 |
16 |
个 |
|
8 |
划界界线长 |
138.2 |
km |
|
9 |
像控点 |
140 |
点 |
航测内业测图控制 |
10 |
图根点 |
70 |
点 |
地形图测图和调绘控制 |
11 |
岸线规划长度 |
69.1 |
km |
|
水文、规划部分资料收集主要包含以下资料的收集:
对于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编,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对该区域已有成果资料的收集和分析,有以下资料可利用:
(1)《防洪标准》(GB50201-2014);
(2)《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SL252-2017);
(3)《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
(水建管[2014]285 号);
(9)《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 7931-2008;
结合资料收集和整理汇编情况,对本次需要划界的河段从项目起点至项目终点需要从上游到下游实地进行踏勘。踏勘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 1:50000 地形图对流域水系进行绘制,确定工程项目的起始断面和终点断面,结合资料收集情况,确定需要划界断面的具体位置,并结合流域水系图确定其断面参数等。
根据收集到的气象站、雨量站暴雨资料,统计设计流域最大 1 日暴雨资料,并统计各站年内暴雨发生频率等。
结合现场实地踏勘调查到的历史洪水年份、调查情况和邻近参证站资料、参考文献等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确定历史洪水重现期。
根据现场实地测量断面、测量洪痕点、上下游断面坡降测量成果、现场实地踏勘情况等成果对断面水位流量关系进行确定,从而进一步确定历史洪峰。
收集相关河道及附近各参证站逐年最大 1 日暴雨资料以及逐年洪峰资料,对于资料系列年限较短的参证站,应分析邻近参证站与该站的相关性,对参证站资料进行插补延长。并对插补延长后各参证站基本资料的可靠性、一致性、代表性做出评价。
控制断面洪峰流量的计算主要分有实测资料和无实测资料两种情况分别计算。
4.1)根据实测资料推算设计洪水
①直接移用上(下)游水文站设计洪水资料;
②采用水文比拟法移用上(下)游水文站洪峰流量资料,进行设计洪水计算。
4.2)无实测资料地区设计洪水计算
根据计算流域的水文特征、流域特征和资料条件,采用《贵州省暴雨洪水计算手册》及其“修订本”相关公式进行计算。
5.1)根据暴雨参数等取值进行分析;
5.2)结合区域统计成果进行分析;
5.3)结合历史洪水调查成果进行分析;
5.4)结合周边已建水利工程成果进行分析。
1)有堤防且堤防达标的河道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两岸堤防及护堤地;
2)无堤防的有规划河道按照设计洪水位确定;无堤防的天然河道按照《防洪标准》(GB50201-2014)确定,一般情况下县(市、区)城市河道按 20 年一遇防洪标准
划分,集镇段河道按 10 年一遇防洪标准划分,其他部分河道按 5 年一遇防洪标准划分;
3)有水库河段,按照校核洪水位或者按照退赔线确定。
根据本项目的实际情况,平面坐标系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高斯正形投影 3
度带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央子午线为 108°的 36 度带坐标系统。高程系统采用 1985 国家高程基准。
1:2000 比例尺地形图分幅采用标准图幅 50cm×50cm。1:2000 地形图基本等高距为 2m,高程注记点均取位至 0.1m。
1:2000 比例尺地形图数据格式按 Auto CAD(.dwg)格式提供给用户使用及归档。纵、横断面采用符合要求的数据文件格式或.dwg 图形格式。
本项目执行的主要技术指标见下表(1)—(4)。
表 1 GNSS 测量控制网精度分级及相邻点间距规定
等级 |
相邻点平均间距 (km) |
固定误差 a (mm) |
比例误差 b (mm/km) |
最弱相邻点边长相对中误差 |
四等 |
2~4 |
≤10 |
≤10 |
1/40000 |
图根 |
0.2~1 |
≤10 |
≤20 |
1/4000 |
表 2 GNSS 控制网非同步观测闭合环或附合路线边数规定
测量等级 |
四等 |
图根 |
闭合环或附合路线的边数(条) |
≤8 |
≤10 |
表 3 五等 RTK 平面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
相邻点间平均边长 (m) |
点位中误差 (cm) |
边长相对中误差 |
与基准站的距离(km) |
观测次数 |
起算点等级 |
五(一) |
1000 |
≤5 |
1/20000 |
≤5 |
≥4 |
四等及以上 |
五(二) |
500 |
≤5 |
1/10000 |
≤5 |
≥3 |
五等及以上 |
注 1:点位中误差指控制点相对于最近基准点的误差。 注 2:采用单基准站测量时,应至少更换一次基准站进行观测。 注 3:采用网络 RTK 控制测量可不受流动站到基准站距离的限制,但应在网络有效服务范围内。 |
表 4 平面控制测量内业计算数字取位要求
等级 |
观测方向值及各项修正数(″) |
边长观测值及各项修正数(m) |
边长与坐标(m) |
方位角 (″) |
四等 |
0.1 |
0.001 |
0.001 |
0.1 |
图根 |
1 |
0.001 |
0.01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