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说明:
本项目为莱阳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项目,共1个包。供应商须对采购内容全部响应,报价若有遗漏,视为对本项目让利,应免费提供。
二、采购内容及技术要求:
一)主要目标
以保持自然生态系统完整性为导向,经科学调查评估,着力解决好自然保护地内存在的现实矛盾冲突和历史遗留问题,明确每个自然保护地类型和功能定位,优化边界范围,完善功能分区,细化管控要求,推动构建具有山东特色、科学合理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
二)服务标准及要求
按照调查评估原则和目标定位,通过对国内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的相关规划导则、建设规范和评估标准所要求掌握的基础资料及调查评估内容分析,结合《指导意见》相关要求,筛选出此次莱阳市自然保护地现状调查内容包括基础条件、资源状况和管理状况。
表1自然保护地调查内容分类表
类型 |
调查内容 |
|
基础条件 |
自然环境条件 |
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环境质量 |
社会经济条件 |
土地利用状况、社会条件、经济条件 |
|
建设条件 |
土地权属、基础设施、地方认知和支持情况 |
|
资源状况 |
生物资源 |
植被、植物、动物 |
人文资源 |
风物、胜迹、建筑 |
|
游憩资源 |
自然游憩资源、人文游憩资源 |
|
管理状况 |
管理基础 |
管理机构和人员、范围界线、功能区划、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基础工作、管理条件 |
管理进展 |
管理措施、管理保障、管理成效、负面影响 |
1.1自然环境条件调查
自然环境条件调查主要包括自然保护地所在区域地质、地貌、土壤、气候、水文和环境质量调查,采用资料收集、线路调查(观察、测量、采样、测试、填图、访问、摄影等)、航卫片解译、实验分析等方法,判断确定各自然环境要素的类型、界限、分布、影响因素、成因、利用现状。
1.2社会经济条件调查
社会经济条件调查内容包括自然保护地范围所属的行政区划、村镇分布、人口、民族、土地利用状况、产业结构、经济收入、传统资源利用方式以及自然保护地周边社区的经济、生态文化、教育、卫生状况等。
1.3建设条件调查
建设条件调查内容包括自然保护地内的土地权属、相关利益群体及地方政府的认知和支持情况、与周边自然保护地关系及道路交通、通信、能源、旅游设施等基本设施情况。
1.4生物资源调查
生物资源调查内容包括自然保护地内植被、植物和动物资源状况。
1.5人文资源调查
人文资源调查内容包括自然保护地内风物、胜迹和建筑调查,人文资源调查采用资料收集、实地观察、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开展。
1.6游憩资源调查
游憩资源调查内容包括自然保护地内自然游憩资源和人文游憩资源,通过实地观察、访问、测试、记录、绘图、摄影和室内资料分析,按照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17)进行分类。
1.7管理基础调查
管理基础调查内容包括自然保护地的管理机构和人员、范围界线、功能区划、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及本底资源调查、综合科学考察、总体规划、专项规划等基础工作开展情况和保护、科研、宣教、办公等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掌握自然保护地管理基础现状和存在问题。
1.8管理进展调查
管理进展调查内容包括自然保护地管理措施、管理保障、管理成效和负面影响。管理进展调查通过实地观察、会议座谈和资料收集的方法开展,数据应来源于最新的各种规划、资源报告和工作报告,对违规项目应进行现场核实。
1.9自然保护地冲突问题调查
(1)城镇建成区调查自然保护地内城镇建成区数量、总面积、涉及到的人口数量等,重点掌握自然保护区内原核心区、原缓冲区内城镇建成区数量、面积和人口等。
(2)永久基本农田调查自然保护地内永久基本农田面积及分布,重点掌握自然保护区原核心区、原缓冲区内永久基本农田的总面积等。
(3)成片集体人工商品林调查自然保护地内人工集体商品林面积及分布,重点掌握自然保护区原核心区、原缓冲区内人工集体商品林的总面积等。
(4)矿业权调查自然保护地内矿业权的数量、面积和分布,重点掌握自然保护区原核心区、原缓冲区内矿业权的数量和面积等。
(5)开发区调查自然保护地内开发区的数量、面积、建立时间、建成及使用情况等。
(6)村庄和人口调查自然保护地内村庄占地面积及人口总数,重点掌握自然保护区原核心区、原缓冲区内村庄的数量、面积及人口等。
(7)设施建筑调查自然保护地内在自然保护区设立之前就存在的合法水利水电等设施类型、数量、面积;历史文化名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重要人文景观合法建筑的类型、数量、面积等,重点掌握自然保护区内原核心区、原缓冲区内设施建筑。
(8)违法违规情况调查自然保护地内涉及中央环保督察和绿盾行动中央环保督查、绿盾行动等反应的问题类型、数量、面积和分布,重点梳理未销号问题数量、类型、面积等。
(9)其他情况调查自然保护地内其他与保护管理存在冲突的问题类型、数量、分布和面积。
2.0保护空缺调查
通过对生态红线、生态重要性、生态脆弱性等矢量数据与现有自然保护地矢量数据进行空间分析,确定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重要景观资源和重要地质遗迹的受保护状况,明确保护空缺区域,并对保护空缺的基础条件、资源现状和保护价值开展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建设条件、生物资源、人为资源和游憩资源。
2、评估论证
2.1评估对象和内容:对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地的资源现状和管理现状及自然保护空缺的生态价值进行评估。
2.2评估原则:能够客观、准确、全面、有效地选择自然保护地调查评估内容和评估指标。
3、整合优化
1)现有保护地的整合优化
(1)省级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
(2)市县级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
2)范围和功能分区的优化调整
3)自然保护地空缺地补充
4)管理机构的整合优化
5)数据库的建设
6)影响和效益评价
(二)成果提交
(1)评估论证报告
(2)整合优化方案
(3)保护地数据库及相关资料
(三)技术标准
(1)《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办、国办[2019]42 号)
(2)《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中办、国办发)
(3)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关于启动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前 期工作的通知(便函保[2019]291)
(4)自然资源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优化调整前期有关工作的函》(自然资函[2020]71 号)
(5)全国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评估工作规则(国家林草局,2019 年)
(6)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通知》(鲁政办发[2020]8 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