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需求书
一、项目建设背景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建于 1957 年,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是天津市医学中心、天津医科大学临床学院、南开大学附属医院。拥有人工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市重症疾病体外生命支持重点实验室、天津市呼吸机治疗研究中心、国家临床营养专业质量控制和管理中心、天津市临床营养质量控制中心、卫生部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基地、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天津市医师规范化培训临床实践技能培训中心、美国心脏协会授权挂牌的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天津市重症医学质量控制中心等。
医院占地面积 5.99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 8 万平方米,开放床位 1100 张,设有临床和医技科室 43 个。现有职工 2249 人,具有正副主任医师、研究员及相应职称的高级技术人员 218 人,博士、硕士 460 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7 名,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专家 2 名,天津市授衔专家 2 名,天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 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 2 名,“131”各层次人才 15 名。天津市卫生计生系统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津门医学英才 3 人,青年新锐 2 人。
1998 年,该院率先在全国实行“病人选医生”改革,在全国医疗卫生领域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2004 年、2005 年,在全国公立医院首家实施了住院患者包餐制和无陪伴制度,全方位地为病人营造了温馨、方便、舒适的治疗和修养环境, 取得医护、患者、医院、社会四方满意的效果。
医院在充分彰显公立医院公益性的同时,全方位打造学科建设平台,提升学科建设品质,力创品牌特色,全面推进医院发展。
以肝胆学科、心脏学科、重症医学、急救医学、神经科、脊柱外科、妇产、临床营养、血液净化、检验学、护理学等为龙头的学科发展,及放射、超声介入,微创等技术具有明显的优势和特色,促进了医院整体技术水平的大幅提高。其中:肝胆疾病学科已成为以临床与科研结合、内外科结合、中西医结合为特色的肝胆疾病诊治和研究基地,并取得了国际较先进、国内前列的系列成果。心脏中心在国内创建心内、心外融为一体的诊疗模式,其运作模式理念在为建设中国心血管病专业的先进技术传播和交流平台做出了重大贡献;在全国率先开展的 ECMO(人工心肺技术) 基础及临床应用研究,临床效果卓著。ICU 在机械通气技术应用及自主呼吸试验和困难脱机的研究达国内前列水平;天津市首家 ISO15189 和美国病理家协会(CAP) 双国际认证机构认可的检验科已成为本市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的标志之一;集五大功能区为一体的营养科为全国临床营养专业领域的典范;国家重点临床护理学科全面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努力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优质护理,患者满意度居全国前列。
医院始终瞄准国际前沿学科,创建了以分子生物学、组织工程学和干细胞研究等为基础的高科技平台,加快医院高新技术的发展。近年来,我院承担国家“863”“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省部级课题共计 40 余项,市科委各类课题 33 项,市卫生行业重点攻关项目、局级课题 94 项。在国外 SCI 收录期刊、国内核心库期刊等高水平医学专业期刊上发表各类论文 2500 余篇。获国家、省部级奖项 18 项。
医院蝉联五届“全国文明单位”,四届“天津市人民满意的好医院”,相继荣获“全国卫生先进集体”“全国诚信医院”“全国医院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全国大医精诚先进集体”“首届中国医院百强院”“中国人文爱心医院”等称号,连续获得国家卫健委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示范医院”“优秀组织奖”“优质服务岗”等多项大奖,获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我院目前检验信息管理系统 2013 初正式启用广州怡捷 LIS 系统,经过 6 年多的运行,给检验信息化方面带来了很大便利。但随着医院检验科业务的快速深入的发展,以前开发的 LIS 系统的产品老,建设时间早,产品功能相对落后,业务覆盖面狭窄;基础的国家卫计委对临床实验室管理的基本要求:包括 TAT 时间统计、标本不合格率、耗材管理、排班考勤系统等等管理功能缺失,系统缺乏创新和突破; 尽管局部地实现了信息化运作,但无法满足检验科对流程化、精细化管理需求。最重要的是该 lis 公司目前已经倒闭,没有相应的维护人员,对检验科的系统修改及后续的接口增加已经无法提供服务。
本项目将推进以天津第三中心医院检验科信息化的升级改造,致力于建成符合现代化医院发展要求的管理信息系统,达到模式先进、流程优化、管理配套、支撑有力、运作高效;实现人、财、物、信息的管理一体化,实现医院检验科日常业务管理、临床医疗体系管理、医院资源管理、控制管理的信息化,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促进医院管理和机制创新,促进经营管理和经营决策更加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