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概况及服务需求
一、概况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的总体部署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十六字治水方针,贯彻“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总基调,坚持问题导向,对标“安全、实用”总要求,补齐信息化短板,支撑行业强监管,加快推进智慧水利,不断提升水利信息化水平,水利部于 2018 年 2 月印发《水利部关于印发加快推进新时代水利现代化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水规计〔2018〕39 号)和 2019 年 7 月印发《关于印发加快推进智慧水利的指导意见和智慧水利总体方案的通知》(水信息〔2019〕220 号)等要求,着力实现政府监管精细化、江河调度一体化、工程运行智能化、响应实时化、公共服务便捷化,协同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四大新老水问题,围绕镇江水利当前最关心的水旱灾害防御、长江堤防险情排查、河湖管理、打击非法采砂等建设需求,建设镇江智慧水利项目,更好发挥水利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作用。项目施工标编号 ZJZC-(2020)公字第 0059 号,已经招投标过程并确定中标人,即将组织实施。就项目实施监理标进行招标,现将项目基本情况简要介绍如下:
1. 项目建设的原则
遵循以下建设原则进行实施,确保高标准完成镇江智慧水利项目二期工程的建设内容。
(1) 整体把握,准确定位
实施要立足镇江水利监管的基本业务需求,遵循镇江智慧水利的总体框架要求和相关技术标准,侧重整体数据资源整合和综合信息服务功能,为行业业务的执行用户和监管用户提供标准化、规范化、且灵活可定制的个性服务。
(2) 实用先进,高效可靠
要采用当前先进、成熟、主流的技术,并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同时,确保系统功能的先进、完备和性能的高效、可靠,并保证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使系统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
(3)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适当考虑可扩展性
充分发挥已建设应用系统的建设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丰富信息资源,完善业务应用系统功能。保持已有信息化成果发挥作用,同时使现有系统在利用本项目建设的信息资源之后能提高效率,避免信息资源的重复开发建设,尽量考虑将来系统数据资源扩展、补充和功能优化、性能提升的需要。
(4) 强调应用,确保安全
实施要充分考虑水利各类人员的业务需求和易用性、安全性可维护性等方面的应用要求,要根据不同的角色,授予不同的权限,访问不同的资源,构建个性化、可视化的用户界面,建设一个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5) 资源整合与系统集成
高度重视各种资源的整合,充分利用数据采集、数据库、业务应用系统等各种资源, 尽量减少开发的重复。
(6) 简便易操作与遵循标准
充分考虑到系统操作方便、易学、直观,并有方便查找和使用的帮助系统,适合各级工作人员的应用要求。同时系统的建设与开发遵循数据库建设、应用开发、软硬件环境配置等有关标准、规范和指南,以利于系统的有效运用。采用标准的易操作的图形界面。
(7) 合理性原则
综合考虑信息采集、传输、处理等各个环节应用的实际需要;正确处理发展与安全关系,综合考虑实施合理性,以保证实施科学性。
(8) 安全性
按照信息化安全要求进行系统安全实施,主要包括数据安全和应用安全。安全保障方式包括身份鉴别、访问控制、通信完整性、通信保密性、软件容错、资源控制、数据完整性、数据保密性、数据备份与恢复。
2. 项目建设的目标
本项目按照“建管并举”思路,围绕“智慧镇江”构想,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将水利领域各类设施功能,各种管理手段,各项建设目标有机整合,统筹构建以信息网络为脉络,链接水利领域的各类设施、各个节点、各种要素,融合各条通道、各类信号、各种数据,形成条口贯通、条块互联、信息互通、打造一个集“感知、预警、决策、处置”为一体的信息化管理与系统联动的网络,实现镇江水利“实时感知、科学预测,精准预警、科学定案,高效处置、封闭回路,全员参与、主动服务”的现代化建设目标, 全面提升水利工作在经济建设、社会管理、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服务保障能力。
其中镇江智慧水利项目二期工程具体建设目标如下:
“一中心”:智慧水利数据中心
“一平台”:水利管理决策指挥平台
六大智慧应用:水旱灾害防御系统、河长制信息管理系统、水政执法信息管理系统、江河堤防险情排查系统、水事安全预警系统、移动应用平台。
两套体系: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
3. 项目建设的依据
3.1 国家标准类
(1)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50-2006)
(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2002 年版)(GB3838-2002)
(3) 《水文基本术语与符号标准》(GB/T50095-201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GB/T2260-2007)
(5) 《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13923-2006)
(6)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 第 2 部分: 1:5000 、1:10000 地形图图式》(GB/T20257-2006)
(7) 《地理信息元数据》(GB/T19710-2005)
3.2 国家规范与规定
(1)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2) 《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50217-2018)
(3) 《自动化仪表工程施工及质量验收规范》(GB50093-2013)
(4) 《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联局域网和城域网特定要求》(GB/T15629)
(5) 《电子数据交换标准化应用指南》(GB/T17539-1998)
(6) 《计算机软件开发规范》(GB/T8566-88)
(7) 《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GB/T8567-2006)
(8) 《计算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规范》(GB/T9385-2008)
(9) 《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指南》(GB/T18493-2001)
(10) 《信息技术安全技术实体鉴别》(GB/T15843)
(11) 《计算机软件测试规范》(GB/T15532-2008)
(12) 《计算机软件系统验收规范》(GB/T28035-2011)
(13) 《计算机软件维护指南》(GB/T14079-1993)
3.3 行业规范与规定
(1) 《水利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试行)SL/Z331-2005
(2) 《水利信化常用术语》SL/Z376-2007
(3) 《水利信息化资源整合共享顶层设计》(2015 年 4 月)
(4) 《水利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规定》(SLZ331-2005)
(5) 《实时雨水情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SL323-2011)
(6) 《实时工情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SL577-2013)
(7) 《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SL700-2015)
(8) 《基础水文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标准》(SL324-2016)
(9) 《水质数据库表结构与标识符规定》(SL325-2014)
(10) 《水利工程基础信息代码编制规定》SL213-98
(11) 《水利基础数字地图产品模式》(SLZ351-2006)
(12) 《水利空间要素数据字典》(SL729-2016)
(13) 《水文监测数据通信规约》(SL651-2014)
(14)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SL61-2015)
(15) 《江苏省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数据传输规约》(DB32/T 2197-2012)
(16) 《降雨观测规范》(SL21-2015)
(17) 《水位观测规范》(GB/T50138-2010)
(18) 《水情信息编码》(SL330-2011)
(19)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设备基本技术条件》SL/T102-95
(20) 《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规范》(SL715-2015)
(21) 《水利信息化项目验收规范》(SL588-2013)
(22) 《农村水利工程技术术语》(SL56-2005)
(23) 《水利信息化常用术语》(SL/Z376-2007)
(24) 《水利技术标准编写规定》(SL1-2002)
(25) 《水利工程代码编制规范》(SL213-2012)
(26) 《中国河流代码》(SL249-2012)
(27)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发展改革委令第 55 号)
(28)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A/T 1389-2017)
(29)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第 2 部分:云计算安全扩展要求》(GA∕T 1390.2-2017)
(30)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第 3 部分:移动互联安全扩展要求》(GA∕T 1390.3-2017)
(31)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第 5 部分: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扩展要求》(GA∕T 1390.5-2017)
(32) 《信息技术安全技术实体鉴别》(GB/T15843)
(33) 《Internet 协议的安全体系结构》(RFC1825)
(34) 《江苏省水利地理信息图形标示》(DB32/T3622-2019)
4. 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介绍
镇江智慧水利二期工程建设项目,以信息化手段为支撑,统筹构建信息网络为脉络, 全面汇聚集成水利业务相关信息、数据,以业务需求为导向,打造“感知、预警、决策、处置”的逻辑闭合,多种形式交互的实时联动的智慧水利系统,实现“实时感知、科学预测、精准预警、科学定案、高效处置、封闭回路、全员参与、主动服务”的现代化建设目标,主要包含智慧水利数据服务中心建设(含应用支撑服务)、业务应用系统建设、水利模型服务建设、运行环境建设等内容的建设、安装、开发等。
4.1 智慧水利数据服务中心
针对镇江市水利局数据资源分散、数据共享及深入挖掘分析能力不足等“数据孤岛” 和业务分割等问题,建设水利数据中心,通过提升数据资源获取能力、整合集成各类数据、建立水利数据资源目录、数据更新机制,形成标准统一、持续更新的水利数据体系, 面向数据资源应用与服务,通过水利信息数据资源的标准化与管理,实现数据资源横向集成、纵向贯通、系统共享的运转模式。按照国家水利数据中心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标准规范,在相应的基础支撑环境基础上,利用智慧镇江政务云资源建设镇江水利云平台服务。整合汇聚镇江水利系统各类数据资源,建设全市水利数据资源共享和交换平台,实现信息化资源的整合、应用、共享,为镇江智慧水利业务系统提供服务。在江苏省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天地图服务的基础上,分类分级全市水利工程空间、属性要素,建设基础冗余的地理空间服务应用支撑平台,实现各类服务的共享和调用。为镇江市水利系统信息化建设向大数据、智能化方向发展提供支撑。
其中,数据中心建设包括但不限于数据标准化、数据库与存储、数据采集汇聚、数据综合治理、数据管理、大数据平台交换等:
数据标准化
参照水利部、江苏省颁布的水利行业标准,完成对水利对象编码、水利信息分类建库等适配校对、梳理,完成镇江水利的数据资源目录建设。参考《水利对象分类与编码总则》(SL/T213—2020)等标准规范并结合镇江水利信息化建设现状,基于水利对象统一分类和编码体系,开展镇江市水利对象分类规划、水利基础对象模型设计、水利对象编码规划和数据字典编制工作。
数据库与存储
按照水利业务分类及特点,依照数据存储逻辑构建原始库、基础数据库、监测数据库、业务专题数据库、综合数据库、交换共享库等,开展各类数据库的模型设计,梳理各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同时按照数据的类型和分类等进行数据库的存储设计。
数据采集与汇聚
基于“一数一源、一源多用”原则,梳理镇江市水利部门数据汇聚目录,完成镇江市水利业务数据、气象水文数据、水资源数据、水旱灾害防御数据、水利工程信息、地理空间基础数据、水利普查成果数据,还包括镇江市其他委办局共享数据采集汇聚,基于数据采集系统对其进行读取、清洗转换、分发、任务管理及接入统计等。
数据综合治理
按照“标准先行,摸清家底,综合治理”的原则,基于数据综治,梳理数据综合治理范围,从数据整合方式、数据整合过程、数据更新机制等方面全面展开,完成水利基础数据、空间数据、业务数据、监测数据、综合信息数据及交换共享数据的整合,以建立完善的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与数据质量管控机制。
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包含数据资源首页、数据空间管理、元数据、目录管理、数据安全、数据标准、数据质量等功能,为大数据框架数据质量和数据安全提供保障。
数据交换平台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镇江水利实际开展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工作,确定内部外部数据交换内容及交换机制,建立数据交换接口、数据节点,建成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并对数据交换进行监控管理,依托支撑平台的数据服务建设,实现数据服务共享。
应用支撑平台建设包括但不限于统一服务管理、支撑组件建设、服务管理、数据服务、短信服务、一张图服务、平台管理、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等:
统一服务管理
平台提供平台级统一服务体系,包括统一用户服务、统一单点登录、统一认证授权、统一安全审计等。
服务管理
提供统一、便捷的方式支持各种服务的管理和接入,包括服务注册、服务接入、服务发布、服务目录管理及服务评价等。
短信服务
实现对短信平台或者运营商提供的短信服务接口实现平台化封装,为业务应用提供短信即时收发服务。
数据服务
基于平台的服务发现注册、服务代理转发机制,实现数据中心的数据资源、数据查询、数据分析等服务的注册、管理,保证对外数据提供的统一性,针对基础对象服务接口开发,为未来业务系统开发提供统一的数据接口。
一张图服务
主要包括数据处理、地图制作、地图服务等。一张图服务以基础地理数据、水利基础空间数据、水利业务专题数据、遥感影像等数据为基础,运用 GIS、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水利空间数据资源整合,提供标准化地理信息服务。可实现水旱灾害防御、水生态、水事安全等业务专题一张图服务注册、申请、发布和管理。为水利业务用户提供集浏览、查询、统计、分析于一体的一体化基础支撑,提供应用系统的地理信息平台和空间展示框架。综合考虑线、面等空间对象的全局、局部关系,科学整编、编码、分层、分级空间和属性要素,按照江苏省水利地理信息图形标示(DB32/T3622-2019),合理关联地图视野,建设完善的基础地图服务。包含且不限于流域、区划、水系、河流、湖泊、测站、水库、塘坝、水闸、水电站、泵站、堤防、管理范围权界、渠(沟)道、橡胶坝、地下水取水井、倒虹吸、涵洞、治河工程、灌区、水功能区、水源地、蓄滞洪区、引调水、排污口、河道断面、河段、堤段、险工险段、道路、铁路、管线、桥梁、项目、事件、单位、组织机构等数据图层的制作与发布。
平台管理
平台管理主要完成对平台用户、角色、菜单和组织的管理,实现平台统一组织机构、统一用户角色及统一菜单风格等。
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考虑到镇江市水利管理行业特点,对各相关专业加以全面规划,从信息的分类、采集、传输、存储、交换、应用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且新建标准应在统一的标准体系框架下,遵循标准的总体描述,包括现有、正在制定和应制定的所有标准、规范与制度。主要内容包括但不仅限于水利信息化常用术语、信息分类和编码、水利基础感知建设标准体系、水利数据资源目录、水利服务标准体系、水利地理信息服务体系、水利信息系统建设管理办法、水利信息系统运行管理办法等内容。
*详情请见招标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