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城市大脑”城市运行领域场景
建设项目 采购需求
1.项目概述
1.1.项目背景
城市的智能化水平是城市发展水平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总书 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 推动城市管理手段、管理模式、管理理念创新,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 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 由之路,前景广阔。”如何让城市更智慧一些,是现代城市治理面临的一个重 要课题。
北京市西城区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创新引领、数据驱动,让“城 市大脑”更智慧、“城市触觉”更灵敏,让城市运行更加高效便捷的发展理念, 以“城市大脑建”的建设夯实智慧城市基础、提升智慧应用场景效能、创新基 层智慧治理模式。
建设以互联网为基础,以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为支撑,加快建设数 据驱动、实时感知、智能分析的新一代城市数字化治理基础设施西城城市大脑, 依托城市大脑提升数据资源深度开发利用,提升数字化城市运营管理能力,赋 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具有强大推动作用,对于加快城市数字化建设、推动产业 转型、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推进民生幸福具有重大意义。
本项目是西城区城市大脑建设的关键部分,通过本项目建设可以实现西城区城市运行领域信息化统筹发展,推动政府数字化转型。依托西城城市大脑新型数字基础设施的构建,可以为打造坚实的信息化发展底座,整合城市信息化资源,实现集约高效的发展模式。
1.2.建设依据
[1]. 《计算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规范》(GB9385);
[2]. 《功能建模方法 IDEF0》(IEEE 1320.1);
[3]. 《信息建模方法》(IEEE 1320.2);
[4]. 《计算机软件文档编制规范》(GB/T 8567);
[5].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T 17859);
[6]. 《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联高层安全模型》(GB/T 17965);
[7]. 《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联基本参考模型》(GB/T 9387);
[8]. 《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联应用层结构》(GB/T 17176);
[9]. 《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联开放系统安全框架》(GB/T 18794);
[10]. 其他相关标准规范。
1.3.建设目标
本期项目结合西城区城市发展目标以及信息化建设现状,在西城区大数据顶层规划框架指导下统筹规划,以西城区城市大脑数字化底座建设提升西城城市数字化发展动力 ,逐步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聚焦城市运行领域,以创新场景牵引实现业务深度协同,强化精治善治能力,推动西城区城市精细治理水平实现体系化提升。
1.4.建设内容
1.4.1.垃圾分类数智化综合管理系统
(1)通过网格化的巡查监管考核、移动端上报垃圾分类问题、视频监控辅助监管、分类收运车辆物联网监管等手段保证垃圾分类的分类质量和分类效率。
(2)监督垃圾分类车辆,按规定时间和次数到达密闭式清洁站进行收集和转运作业,确保分类垃圾及时转运,对未及时收集转运的密闭式清洁站进行在线预警。
(3)实现垃圾分类业务的精细化考核下沉到基层,形成每周、每月及每年的考核排名,做到对自身垃圾精细化管理程度能感知,问题能分析预警和处置闭环。
(4)实现垃圾分类日常作业到末端处置的全过程监管及溯源,实现垃圾分类从前端投放到末端处置的全过程监管。
(5)通过系统对日常的分类作业监管考核,对分类业务中出现的预警信息进行快速的指挥与调度。
(6)实现垃圾分类大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实现垃圾分类源头分析、分类垃圾处理流向统计分析、餐厨垃圾处理流向统计分析、问题热力图等具体的统计分析与展示。
(7)实现垃圾分类问题的源头治理,通过垃圾分类大数据统计与分析得出的结果反哺分类日常业务,为分类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1.4.2.市容环境大数据分析与处置管理系统
(1)形成全局的“统一案件清单”,融合日常巡查、首环办检查、公众诉求、物联感知、视频 AI 分析等多种案件来源,形成覆盖城市市容环境精细化管理全局的“统一案件清单”。
(2)明确案件类别和处置责任部门,建立案件流转标准化、自动化链条, 辅助案件智能派发,为基层工作减负。
(3)从积累的大量检查数据中发现问题,定位“高频点”、“联动点”, 促进跨部门协同联动。
1.4.3.综合交通治理辅助决策系统及示范应用
(1)掌握西城区的全域交通全景运行态势、交通出行需求的特征规律、辅助分析识别西城区的交通瓶颈问题、基于交通溯源技术辅助交通问题诊断。
(2)西城区行业主题分析应用
掌握全区路内停车资源总量以及路内停车泊位在不同等级道路、不同片区的空间分布,掌握不同类别(实/虚线泊位、是否智能化改造车位)路内泊位的数量比例。分析不同区域(街道/道路/社区)多个层面的路侧停车泊位的运行特征。
掌握美团、青桔、哈啰三家企业在西城区共享单车的投放情况和运行情况。挖掘共享单车早晚高峰骑行特征;针对共享单车管理重点区域的实时车辆数进 行监测,支撑假期重大活动单车管理的“可视”、“可调”。
(3)重点区域场景治理示范应用
依托区域交通微循环治理方法针对人民医院、宏庙小学两个重点区域,建 立综合交通治理辅助分析的示范应用场景,开展交通瓶颈优化、停车泊位优化、慢行交通优化等仿真应用,建立治理措施前后效果推演评估。
(4)针对本项目应用需求打造综合交通治理应用数据底座。
1.4.4.城市运行领域区街两级驾驶舱
(1)区级城市运行领域驾驶舱
基于全面的城市运行生命体征体系,提供全域、在线式城市运行诊断和分析服务,对城市运行领域指标、全量事件汇聚融合信息、处置力量运行情况等全面展示;对于重大活动期间的保障工作,提供保障前的准备工作督导落实, 保障中实时监控进度和实际投入,及时调度,保障结束后复盘分析,评估保障效果。
(2)街道驾驶分舱
街道驾驶分舱是区级数据在街道层面上的细化展示,包括各类指标的分解、下钻,以及需要街道处置的各类事件落图展示和处置情况的监测。
1.5.建设地点
本项目建设地点在北京市。
1.6.建设现状
2.总体技术要求
2.1.总体框架
2.1.1.新基础设施层
该部分主要利用区统建的“图、码、链”、视频平台等共性设施,基于政务云、政务网、大数据平台和物联设备等,共同形成新基础设施。
2.1.2.智能中枢层
基于智能中枢层的区大数据平台、城市管理大数据平台在数据层面扩大数据汇聚范围,以及按照场景应用的需求,汇聚城市管理、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的数据资源,实现跨领域数据关联融合,进行多维事件数据时空结构化治理,形成数据中台。
2.1.3.创新场景层
该层主要部署城市运行领的创新应用场景,包括垃圾分类数智化综合管理系统、市容环境大数据分析与处置管理系统、综合交通治理辅助决策系统及示范应用三个场景。
2.1.4.数字界面层
主要负责区级驾驶舱、街道驾驶分舱的建设工作。
2.2.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具有良好的并发响应能力,整体响应性能在 1 秒以内,能满足今后项目的整体应用需求。
有完善的实时感知能力,从事件发生到“一张图展现”开始报警,根据感知设备的不同特性,要求有如下感知能力:
系统软件操作响应:常规操作响应性能控制在 1 秒以内,超大数据分析查询时时间不超过 3 分钟。
有完备的信息安全体系,达到国家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性标准要求。
具有良好的数据安全保障机制,对数据采取集中管理和存储的模式,数据库结构设计良好,具有迅速的数据检索能力。
文本信息交换的响应时间应控制在 1 秒以内,采用消息中间件对数据交换进行管理。图片、声音信息交换响应时间控制在 3 秒以内。
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能适应日常业务变更的需求,实现“零代码”方式的系统管理和维护。
系统响应速度在非硬件系统问题的情况下,数据量对软件系统响应速度的速率影响不超过 20%。
并发设计:系统最大支持的用户数不小于 1000,最大并发用户数不小于100。
2.3.建设工期
签合同之日起开始进入项目实施期,共计 180 天。
3.分项技术要求
3.1.垃圾分类数智化综合管理系统
3.1.1.业务需求分析
(1)考核精细化:支撑到街道到小区等各责任主体的指标分解、考核。
(2)资源数据化:对垃圾分类全流程管理所涉及的基础设施的相关信息进行数字化管理。
(3)资源展示可视化:对相关资源进行资源上图展示。
(4)异常问题预警化:发现垃圾清运作业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监管垃圾不合规处理等问题。
(5)问题处置闭环化:对于市、区、街道各级巡查发现问题,进行分析评估,形成闭环。
3.1.2.建设内容
为实现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和垃圾分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信息化,需要从垃圾分类相关资源层面对西城区的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实现全面管理。 提供区、街道考核管理视图,通过相关信息统计分析,综合呈现区管理科室关注的考核指标统一视图,视图指标包括:厨余垃圾分出率、生活垃圾减量率、分类设施达标率、居民自主投放准确率。因收运不及时而造成的垃圾积存、污染周边环境;收运过程中部分收运车辆缺乏密闭性,导致抛洒、滴漏现象发生,造成运输过程中道路环境污染; 实现垃圾收运动态分析、资源使用动态分析、垃圾问题调度等功能。对垃圾分类相关问题、事件进行统一管理;通过一卡一码一公益,构建可持续运营的共治生态。
3.1.3.技术参数
*详情请见招标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