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目标任务
面向 97 名县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开展深度培训,为期 3 年的分阶段、递进式、一体化连续培养,每人每年培训费 1 万元其中脱产研修分阶段进行,合计不少于 158 天(含教师发展基地校、优质中小学幼儿园跟岗不少于 1 学期),为中小学校、幼儿园培养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过硬的年轻化中坚力量。
1.明确发展目标。引导骨干教师基于专业标准和培训课程指导标准自主开展专业发展现状诊断与分析,立足培育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明确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和专业发展目标。
2.修炼师德修养。提升骨干的思想政治素质,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骨干教师专业发展热情,坚定教育理想信念,深化职业理解,提升师德水平。
3.全面提升教学能力。全面提升骨干教师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和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方法选择、教学资源开发、学生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学业发展评价、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等教学实践能力。
4.优化技术应用。激发骨干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内生动力,有效提高其运用信息技术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能力。
5.提升研究能力。引领骨干教师组建学习共同体,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开展基于教学反思、指向教学改进的行动研究,助力骨干教师提升研究能力,不断走向卓越。
6.生成研修成果。总结骨干教师优秀教学课例,萃取教学改进典型案例,提炼、开发一批有用、能用、好用、管用的的优质培训成果,构建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可复制、可推广的骨干教师培训模式。
二)、课程设置
聚焦不同学段、学科的县校级青年骨干教师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重点围绕职业信念与教育情怀、教学创新与学生发展、信息素养与技术应用、教学反思与教学研究等维度设置培训课程。
1、师德修养
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国家意识与国际视野、教育家理想与责任担当等构建学习专题。主要包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新时代中国发展的问题与应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与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政策解读,引领学员提升思想政治素养,修炼教育情怀。
2、教学能力
各学科、各学段依据或参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课程标准》内在逻辑,根据学科课程内容体系或学科课程知识领域的结构,立足“加深专业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构建 3 年一体的模块化培训课程体系。比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培训课程体系,可以按照《标准》一级指标,设置“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认识”、“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学习的组织与指导”等 6 大模块,尚未颁布《标准》的学科,培训机构根据学科课程标准, 科学划分学科内容知识领域,科学构建培训课程模块。每个模块重点从核心素养落实、课标理解与课程优化、单元教学设计、学习方法指导、学业发展评价等维度设计课程专题,实现 3 年不同知识(内容)领域的全覆盖培训,提升骨干教师在课程教材改革背景下,引领学科团队提高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的能力。
3、信息技术应用
重点从信息素养提升与学习方式转变等模块设计课程专题,包括教师信息素养的多维构成与提升策略、信息素养对教学效果及教师终身学习的影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共同体组建与学习方式变革、信息技术手段融入的教学设计优化、基于信息技术的跨学科教学等专题内容,使骨干教师具备符合时代要求、与现代教学理念接轨的信息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
4、教学研究
重点从实践反思、行动研究、成果表达等模块设计课程专题,包括实践智慧的凝练与骨干教师专业成长、行动研究理论与方法、行动研究计划制订的要点及规范、基于课堂观察技术的教学诊断与改进、教学研究报告撰写的方法与技巧、课例、叙事的结构及特征等专题内容,提升骨干教师的教学研究意识与能力,为骨干教师在实践中开展行动研究提供具体方法与理论支持。
三)、培训流程
做好需求调研、方案研制,按照“能力诊断、集中培训、跟岗实践、返岗实践、总结提升”等流程组织培训,并将工作坊研修和导师带教贯穿全程。
1、能力诊断
通过问卷调查、实操诊断等形式,围绕职业信念、课标把握能力、课程教材理解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科学评价学生能力、学生发展指导能力等方面,对骨干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分专题、分阶段”进行诊断,形成专题诊断报告,为专题课程设置提供依据。
2、集中培训
3 个年度分 6 个学期进行实施,每个学期组织参训学员进行不少于 4 周(含跟岗实践)的系统学习。围绕学科培训课程模块,设计课程专题,综合运用师德微课程分享、专题讲座、案例研修、参与式培训等形式引导学员加深职业理解,提升教育境界。引导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 针对个人学科教学中的突出问题,确定行动研究课题,制定行动研究计划。
3、跟岗实践
细化跟岗培训实施方案,做好导师团队的组建和指导服务工作。每学期集中培训期间组织参训学员到优质中小学幼儿园进行不少于 20 天的跟岗实践,按照导师与学员之比不低于 1:5 的比例, 为学员配备“影子导师”,带教导师制定导师带教工作方案,对参训学员进行个性化指导。学员深度参与导师的备课、授课、反思等工作环节,开展跟岗研修,吸收导师教学实践精华,探寻个人教学问题改进策略。
4、返岗实践
学员返岗实践不少于 2 个月,在岗位实践中落实所学所悟,学员在导师指导下,在工作坊内开展 1-2 次的线下交流活动,反思调整行动研究计划,向纵深推进行动研究进程。依据行动研究计划, 保留并及时整理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问题反思等过程资料,以便在总结提升阶段展示行动研究过程。
5、总结提升
从第二次集中培训开始,每次集中培训要安排 1-2 天时间的总结提升活动,对前一阶段的培训成效进行总结,引领参训学员反思经验、固化成果,明确提升方向。
工作坊研修贯穿培训全程。制定工作坊研修方案,组织学员开展常规研修。以研究问题的趋近性为依据,组建 10-15 人规模的工作坊。工作坊由导师、坊主和坊成员构成。导师可由跟岗阶段的“影子导师”担任;坊主由坊成员推举产生。要灵活运用网络平台,建立网上学习共同体,开展网络研修。参训学员在返岗实践阶段,以工作坊为平台展示研究进展,与团队成员分享经验与困惑。
导师带教贯穿培训全程。导师利用工作坊,引领坊员开展合作学习。线上答疑解惑,线下现场问诊,指导教学改进。及时引导参训学员解决教学实践问题,帮助骨干教师突破教育教学瓶颈。
四)、经招标单位开展结项验收和绩效评价,绩效考评优良的中标承训单位可在下一年度连续承担本项目。
六)、投标单位所在的院校为教育部直属高等师范院校或省属师范类高校或含师范类教育综合性大学。须提供院校类别证明材料复印件,加盖投标单位章。
七)、投标单位必须提供能够满足培训需求的线上远程授课平台。平台或是自主开发,或是与具有国培资质的相关网络平台服务商合作。须提供网址网站、首页截图,加盖投标单位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