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最高限价: 45万元,投标报价不得高于最高限价,否则作废标处理。
三、项目名称: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服务项目
四、项目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2018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关于提高自然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应急管理部的决策部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依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通知》(国办发〔2020〕12 号)精神,按照《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我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 的通知》(苏政传发〔2020〕189号)、《江苏省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方案》(试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我市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的通知》(扬府传发〔2020〕81号)等相关文件的有关要求,认真做好生态科技新城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工作,为全省乃至全国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的全面开展提供经验与标准规范。
四、技术和服务要求
根据国家、省、市要求,根据区管委会要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依据“全区统一部署、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根据任务清单,开展咨询、调研等工作,编制主要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技术方案、承灾体调查与评估技术方案、历史灾害调查与评估技术方案、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与评估技术方案、自然灾害次生安全生产事故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技术方案,并汇总各部门专题技术方案;完成编制本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试点实施细则以及工作方案;并开展工作方案、实施细则等咨询、论证会。
2、开展普查培训
根据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际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从针对性和实用性出发,开展教材梳理编辑、电子教案编写工作;并结合其内容,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培训工作会议,使相关人员深入了解风险普查的目标、主要任务、普查的范围、内容及主要技术路线等内容。
3、数据整理及汇总
(1)对生态科技新城已有基础数据、图件进行整理和汇总。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第二次地名普查、地震区划与安全性调查、重点防洪地区洪水风险图编制、全国山洪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地质灾害调查、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草地资源调查、全国气象灾害普查试点等专项调查和评估成果,完成本级层面已有数据成果、图件整理汇总。
(2)完成生态科技新城横向数据汇聚整合,形成本级综合性成果。
4、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实施
(1)主要灾害致灾调查与评估
地震灾害。在重点地区开展断层活动性鉴定、1:5万活动断层填图、隐伏区活动断层及沉积层结构探测调查等工作,获得全区主要活动断层的空间展布和活动性定量参数,评定活动断层的发震能力,协助市普查办编制区级1:5万区域地震构造图和活动断层分布图。收集全区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及其场地类别基本参数,评定不同地震动参数的场地影响,协助市普查办编制宏观场地类别分区图。
气象灾害。以镇、街道为基本单元,开展全区气象灾害的特征调查和致灾孕灾要素分析,针对主要气象灾害引发的人口死亡、农作物受灾、直接经济损失、基础设施损坏等影响,全面获取我区主要气象灾害的致灾因子信息、孕灾环境信息和特定承灾体致灾阈值,评估主要气象灾害的致灾因子危险性等级,建立主要气象灾害区-镇、街道两级危险性基础数据库。协助市普查办编制区级 1:5 万或 1:10 万主要气象灾害危险性区划等专业图件。
水旱灾害。开展全区暴雨调查分析,收集整理代表站不同历时暴雨历年最大值,开展不同历时暴雨频率分析。以镇级行政区为基本统计单元,收集整理旱情资料,历次旱灾资料,蓄、引、提、调等抗旱水源工程能力,监测、预警、预报、预案、服务保障等非工程措施能力等相关基础资料。
森林火灾。开展全区森林和森林火灾可燃物调查、野外火源调查和气象条件调查(2000 年以来),我区主要调查目标为公园、绿化带。建设森林火灾危险性调查与评估数据库。综合森林和森林火灾可燃物、燃烧性因子、立地类型、野外火源以及气象条件等情况,结合已有资源数据、调查数据、多源遥感数据,进行森林火灾危险性综合研判与分析,开展森林火灾危险性评估,协助市普查办编制区级 1:5 万的森林火灾危险性分级分布图。
(2)承灾体调查
在全区范围内统筹利用各类承灾体已有基础数据,开展承灾体单体信息和区域性特征调查,重点对区域经济社会重要统计数据、人口数据,以及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设施、通信设施、能源设施、水利设施)、公共服务系统、三次产业、资源与环境要素调查等重要承灾体的空间位置和灾害属性信息进行调查。
人口与经济调查。充分利用最新人口普查、农业普查、经济普查等各类资料,以行政村(社区)为单元获取人口统计数据,结合房屋建筑调查开展人口空间分布信息调查;以乡镇(街道)为单元获取区域经济社会统计数据,主要包括三次产业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农作物种植业面积和产量等。
基础设施调查。针对交通、能源、通信、水利等重要基础设施,共享整合各类基础设施分布和部分属性数据库,通过外业补充性调查设施的空间分布和属性数据。设施基础和灾害属性信息主要包括设施类型、数量、价值、服务能力和设防水平等内容。
公共服务系统调查。针对教育、卫生、社会福利等重点公共服务系统,详查学校、医院和福利院等公共服务机构的人员情况、功能与服务情况、应急保障能力等信息。
三次产业要素调查。共享利用农业普查、经济普查、地理国情普查等相关成果,掌握主要农作物、设施农业等的地理分布、产量等信息,危化品企业空间位置和设防水平等信息,第三产业中大型商场和超市等对象的空间位置、人员流动、服务能力等信息。
资源与环境要素调查。共享整理第三次国土调查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17)形成的土地利用现状分布资料;共享整理最新森林、森林火灾、湿地等资源清查、调查等形成的地理信息成果。
(3)历史灾害调查
全面调查、整理、汇总1978年以来我区境内年度自然灾害、1949年以来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开展历史年度自然灾害灾情评估,建立要素完整、内容翔实、数据规范的长时间序列历史灾害数据集。
年度历史灾害调查。调查1978-2020年我区逐年各类自然灾害的年度灾害信息,主要包括灾害基本信息、灾害损失信息、救灾工作信息、社会经济信息等。
重大灾害事件专项调查。调查1949-2020年重大灾害事件的灾害信息,主要包括灾害基本信息、灾害损失信息、救灾工作信息、致灾信息等。
历史年度自然灾害灾情评估。评估1978-2020年发生的年度自然灾害灾情,包括年度每十万人受灾人口、年度每十万人死亡人口、年度直接经济损失、年度直接经济损失占GDP比重。
(4)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
政府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主要调查区、乡镇街道两级政府涉灾管理部门、各类专业救援救助队伍、救灾物资储备库(点)、灾害避难场所等的基本情况、人员队伍情况、资金投入情况、装备设备和物资储备情况。
企业和社会应急力量参与资源(能力)调查。主要调查有关企业救援装备资源、保险与再保险企业综合减灾资源(能力)和社会应急力量综合减灾资源(能力)。
基层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主要调查各镇(街道)和行政村(社区)基本情况、人员队伍情况、应急救灾装备和物资储备情况、预案建设和风险隐患掌握情况等内容。
家庭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抽样调查家庭居民的风险和灾害识别能力、自救和互救能力等。
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评估与制图。开展区、乡镇(街道)两级行政单元政府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评估,社会力量和企业参与资源(能力)评估,乡镇(街道)和社区与家庭三个层面的基层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评估,协助市普查办编制综合减灾资源分布图与综合减灾能力图,建立综合减灾资源(能力)数据库。
(5)重点隐患调查与评估
开展地震灾害、洪水灾害、森林火灾等致灾孕灾重点隐患调查评估;开展自然灾害次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重点隐患调查评估;开展全区重点隐患要素综合分析和分区分类分级评估。
主要灾害隐患调查与评估。地震灾害,重点调查其可能引发重大人员伤亡、严重次生灾害或阻碍社会运行的承灾体,按照可能造成的影响(损失)水平建立地震灾害隐患分级标准,确定主要承灾体的隐患等级。洪涝灾害,重点调查评估主要江河干支流堤防和水闸、重点水库工程、重点蓄滞洪区的现状防洪能力、防洪工程达标情况、安全运行状态。森林火灾,围绕林区范围内的居民地、风景名胜区、工矿企业、垃圾堆放点、重要设施周边、公墓、坟场、烟花燃放点、在建工程施工现场等重点部位,针对森林杂乱物、按规定未及时清除的林下可燃物、违规用火、违规建设、重要火源点离林区的距离等情况开展隐患调查评估。
次生生产安全事故隐患调查与评估。自然灾害次生危化事故,在我区现有风险分析评估成果基础上,围绕地震、雷电、台风、洪水、地面塌陷等灾害,调查评估自然灾害-生产事故灾害链隐患对象和影响范围。自然灾害次生核与辐射安全事故,核查民用核设施营运单位和重点核技术利用单位的抗震设防标准、洪水设防标准、台风设防标准等主要灾害设防标准要求执行情况,针对民用核设施营运单位和重点核技术利用单位开展设防不达标或病险隐患调查评估。汇总调查评估数据,形成自然灾害-危化品、民用核设施营运单位等生产安全重点隐患清单,建设数据库,协助市普查办编制隐患分布图。
重点隐患分区分类分级综合评估。汇总隐患单项调查评估数据,根据隐患类型,开展隐患类型组合特征分析。充分利用国家层面构建的多灾种多承灾体重点隐患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定量、半定量、定性指标的特点,基于指标权重专家评判等方法,对不同指标的综合权重进行赋值,利用空间聚类等方法,开展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三级重点隐患分区分类分级评估。自然灾害次生危险化学品事故隐患调查与评估。
(6)主要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地震灾害。建立分区分类的建筑结构、生命线工程及生命地震易损性数据库,评估地震灾害工程结构直接经济损失与人员伤亡风险,给出不同时间尺度地震灾害风险概率评估和确定性评估结果。编制不同时间尺度、不同概率水平、不同范围的概率性和确定性地震灾害风险区划图;协助市普查办编制我区地震灾害防治区划图。
气象灾害。针对台风、气象干旱、暴雨、高温、低温冷冻、风雹、雪灾和雷电灾害,评估气象灾害人口、经济产值、居民建筑、基础设施等主要承灾体脆弱性;评估不同重现期危险性水平下区、乡镇街道两级各类承灾体遭受主要气象灾害的风险水平,协助市普查办编制各类气象灾害的风险区划。
水旱灾害。针对重点防洪区,评估不同重现期洪水淹没范围内人口、GDP、耕地、资产、道路等基础设施暴露情况和直接经济损失风险。协助编制全区洪水风险区划图。协助流域机构、水利部门开展本区范围内的洪水灾害防治区划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分析全区境域水平干旱频率和旱灾损失,编制干旱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报告。建立旱灾分区体系,编制旱灾风险区划区划图。评估抗旱减灾能力,协助市普查办编制全区干旱灾害防治区划图。
森林火灾。依据国家森林火灾风险评估方法体系和标准,评估森林火灾影响人口、直接经济损失、自然资源与环境损失的风险。依据国家森林火灾火险区划指标体系,编制森林火灾火险区划方案。融合承灾体空间分布特征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确定森林火灾防治区划等级标准,完成区、乡镇街道两级森林火灾防治区划。
(7)综合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调查各单灾种风险评估和区划主要数据和成果情况,分析本次普查获取的自然灾害数据、区域综合减灾能力和社会人口经济统计数据情况,利用国家层面的综合风险评估和区划技术规范体系,完成我区综合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
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在全区范围,基于主要灾害风险调查、评估与区划以及承灾体调查成果,采用风险等级和定量风险结合的方法,评估地震、地质、气象、水旱、森林火灾等主要灾种影响下的主要承灾体(人口、农业、交通基础设施和经济)的多灾种综合风险;基于全区 1 公里网格的多灾种的人口和经济期望损失评估,评估区、乡镇各级行政区划以及重点区域的多灾种人口损失风险和直接经济损失风险;基于多重现期的主要灾种危险性分析,评估主要情景下的主要承灾体多灾种暴露度。
灾害综合风险和防治区划。基于多灾种综合风险评估成果,综合考虑孕灾环境、致灾因子和承灾体的差异性,通过定量区划方法进行区域划分,形成以灾害综合风险为载体、具有区域特征的区、乡镇街道两级和重点区域综合风险区划;依据减灾能力评估、风险评估和单灾种防治区划结果特征值,综合考虑不同致灾因子对不同承灾体影响的预防和治理特色,认识区域灾害防治特征,进行综合防治区域划分,制定区、乡镇街道两级行政单元和重点区域的综合防治区划。
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与区划成果库建设。依据国家综合风险制图规范,以数据、文字、表格和图形等形式对区、乡镇级相应行政单位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和区划成果汇总整编,协助市普查办建设区级1:5万或1:10万和重点区域灾害综合风险图、综合风险区划图、综合防治区划图和综合防治对策报告成果库。
5、成果提交
(1)主要成果
数据成果
主要包括地震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单灾种风险要素调查数据、主要承灾体调查数据、历史灾害调查数据、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数据,主要灾种重点隐患数据等,形成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涵盖各类空间数据和统计数据。数据主要以乡镇级行政区为单元,严格按照国务院普查办明确的电子表格格式及内容,通过软件系统填报。
图件成果
主要包括全区各级地震灾害、气象灾害、水旱灾害、森林火灾等单灾种致灾孕灾要素分布与危险性评估图谱,主要承灾体空间分布图,历史灾害调查与评估图谱,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与评估图谱,重点隐患分布图谱,综合风险评估与综合防治区划图谱,形成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图谱数据库。
文字报告类成果
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的文字报告,包括各类、各级风险评估报告,数据成果、图件成果、风险评估报告等各类成果分析报告,普查过程中各个阶段、各专题及综合类工作和技术总结报告。
(2)成果汇交
成果汇交内容主要包括调查数据类成果、评估与区划图件类成果、文字报告类成果。我区各级各部门要按照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汇交、共享规范要求开展成果汇交工作,各行业成果的汇交由具体负责部门组织汇交;按照普查工作实施进度安排,分类型分阶段进行汇交,保障相关后续工作的开展。依托国务院普查办研制的普查软件系统开展成果汇交工作。
数据成果
主要包括主要灾害致灾调查数据、承灾体调查数据、历史灾害调查数据、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数据,重点隐患数据等,形成灾害综合风险与减灾能力数据库,涵盖各类空间数据和统计数据。
图件成果
主要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单体(及行政单元)空间分布图,历史灾害调查与评估图谱,综合减灾资源(能力)调查与评估图谱,重点隐患分布图谱等。
文字报告类成果
文字报告主要包括灾害综合风险普查过程中各个阶段、各专题及综合类工作报告和技术总结报告、数据库建库等报告。
(二)项目交付地点及时间
1、交付地点:采购人指定地点。
2、交付时间:合同签订后一年完成项目所有内容。具体时间安排根据甲方要求进行调整。
(三)售后服务期限
通过验收后一年。
五、项目验收
1、由采购人与成交供应商双方按照竞争性磋商文件、投标文件及合同要求,一同对服务内容验收并签字确认。
2、验收通过后7个工作日内,甲方出具验收报告给乙方。
3、本项目需通过国家级和江苏省级相关部门验收,乙方需全力配合甲方完成验收,验收通过并交付全部调查成果给甲方后方可支付全部款项。
六、其他要求
1、中标供应商需派驻2名专业人员常驻现场。(提供承诺书,格式自拟)
2、本项目所形成的数据成果归采购人所有。项目任务实施中涉及到的相关保密数据、资料、文档等按照相应相关保密规定执行,成交供应商有对资料保密的义务。不得以商业目的使用该资料或者开发和生产其他产品;成交供应商可根据需要对资料内容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对数据格式进行转换,但未经许可,不得将修改、转换后的数据对外发布和提供。
3、本次调查不包括房屋建筑、市政设施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