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扬州市广陵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项目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招标文件
文档编号:202207180000284620 发布时间:2022-07-18 文档页数:47页 所需下载券:10
扬州市广陵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项目

项目需求

一、项目概况

为全面摸清扬州市广陵区补充耕地潜力状况,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推进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占补平衡政策实施,根据《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办发〔2021〕47 号)要求,开展扬州市广陵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

二、目标任务

以扬州市第三次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和 2020 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成果为基础,以其他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土地为评价对象,从生态、气候、土壤、区位等方面,构建耕地后备资源分类评价指标体系,逐地块开展调查评价,形成集面积、类型和分布于一体的耕地后备资源潜力数据,并与国土调查数据库实现集成,为科学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规范耕地占补平衡管理提供支撑。

三、工作对象

本次评价工作以其他草地、盐碱地、沙地、裸土地四类图斑为对象,分 10 项指标逐图斑进行评价,形成是否适宜开发成耕地〈即宜耕性〉的明确结论,具体评价指标包括生态条件、地形坡度、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盐渍化程度、土壤 pH 值、土层厚度、耕作便利度。

四、工作内容

1、收集整理资料与指标矢量化

(1)收集整理资料

收集广陵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2020 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最新高清遥感正射影像、耕地资源质量分类、耕地质量等级调查评价、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土壤污染状况详查,以及气象、土壤普查、农业普查、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划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等工作成果和信息资料获取生态条件、地形坡度、年积温、年降水量和灌溉条件、土壤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盐渍化程度、土壤 PH 值、土层厚度、耕地便利度等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数据。

(2)评价指标矢量化

对获取的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数据开展整合和矢量化工作,建立评价指标图层。对收集的矢量评价指标数据,根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正射影像图与国土调查数据库进行匹配;对收集的纸质图件和文字描述的评价指标基础资料,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库为基准进行矢量化,提取生态用地信息、坡度信息、   土壤信息、降水信息,形成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指标矢量数据专题图层。对于年降水量不足 400mn 但有灌溉条件地区需制作水资源状况矢量数据,标注灌溉范围,并注明灌溉水源是地上水/地下水灌溉,地上水灌溉的需标明水源地名称及年可用水量。

(3)制作调查评价单元

利用 GIS 技术,对下发的调查评价图斑和评价指标矢量数据专题图层进行叠加,形成具有各种评价指标属性的评价单元。

(4)外业补充调查

针对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调查评价工作要求,包括资料不足、不实、不详、陈旧等,需进行外业补充调查,并开展补充调查的矢量化工作,补充完善评价指标数据。

本次评价工作利用形成的调查评价单元和遥感影像叠加,制作外业调查底图开展外业调查工作,实地调查评价单元的土层厚度、耕作便利度等,拍照记录评价单元的的全貌和采样点的剖面情况,详细记录并制作成调查工作簿。

2、开展宜耕性评价

按照耕地后备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和不宜耕评价指标表要求,采用“限制性因子”评价法(指标中任意一项为限制因素,则该图斑整体评价为不宜耕),对外业调查图斑逐一进行宜耕性评价,所有指标数据均达到宜耕条件的图斑评价为耕地后备资源,在评价结果中标注“GDHB”;评价指标数据有任一一项达不到宜耕条件的图斑评价为不宜耕,在评价结果中标注“FHB”。具体认定要求见下表。

3、数据库建设

根据省下发的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建设要求,建立 2022 年扬州市广陵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数据库。

4、成果编制

编制 2022 年度扬州市广陵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成果主要包括文字报告、数据表册、数据库等,并征求广陵区生态环境、农业农村、 水利等相关部门意见。

5、成果检查

运用软件检查数据库结构、内容是否符合成果要求,结合人工检查核对评价过程是否正确,参数使用是否准确,确保数据通过软件检查。 确保 2022 年扬州市广陵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通过区级自检, 市级复查,省级核查验收。

6、工作要点

(1)与国土空间规划紧密衔接,提高成果科学性

广陵区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工作要做好和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应充分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简称“三条控制线”)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简称“双评价”)结果进行评价。

①位于生态保护红线或城镇开发边界内应作为生态条件限制性因素,评价为不宜耕。

②位于生态保护红线和城镇开发边界外的图斑,应叠合“双评价”成果,将农业生产适宜性与用地现   状进行对比,重点识别农业生产不适宜区的耕地后备资源的限制性因素,对比现状耕地与耕地承载规模, 判断区域资源环境承载状态。此外,重要识别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多样性维护、湿地保护、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等方面问题,研判未来变化趋势和存在风险。

③将无限制性因素且与现状耕地以及永久基本农田相邻近的耕地后备图斑优先划入宜耕图斑,确保耕   地后备资源与现状耕地能集中连片。

(2)土壤密集采样,提高数据成果精确性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的准确定主要取决于采样密度,在一定范围内,采样密度越大,得到的污染场地污染分布情况会越准确。通过叠加广陵区“三条控制线”、“双评价”成果、地形坡度、年降水量、年积温等数据,参照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等相关工作要求,本次工作可根据地块大小采取网格法、“S”法   或棋盘法进行采集样点布设。另外,样本采集和剖面挖掘需做好现场记录、实地拍照和坐标定位并整理成册,确保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细化调查、实事求是,确保成果应用可行性

为使本次调查评价工作更符合实际和更具有可操作性,在省厅下发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图斑后需要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分类或调查片区划分,采用内外业相结合的方式逐宗核实地块开发利用条件,必要时,   可采用无人机航飞对重点区域进行外业巡查,实时获取土地影像数据,协助判定调查评价单元的实地坡度、   耕作便利度、水源情况等土地及周边状况,以求更加全面掌握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条件情况。另外,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初步成果形成后应充分征求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水利及林业等部门意见,必要时可组织可行性论证,提高成果应用的可行性,确保纳入后备资源的地块实际可开发利用。

五、服务团队的需求

本项目专业性、业务性较强,要求服务团队配备一定数量的测绘地理信息和国土专业技术人员,同时需使用覆盖全区范围的国土调查、遥感影像等基础涉密成果,因此要求投入本项目的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核心实施团队需熟悉国土调查业务,投标人需要安排专业的服务团队开展该项工作,项目团队人员数量不少于 6 名,其中所需项目负责人 1 名,拟派项目实施人员不少于 5 人。

六、售后服务的需求

投标人提供完备详尽的售后服务方案,具备响应及时、服务便捷、专业优质的服务保障。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收藏

上传文档

在线客服

常见问题
人工客服

服务时间:8:00-23:00

工作电话:400 9911 877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

收藏本站


AI



用AI快速编写
限免使用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支持上传解析、采购需求、评分标准、目录编写四种方式,全行业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