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编制自治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项目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招标文件
文档编号:202209070000298036 发布时间:2022-09-07 文档页数:56页 所需下载券:10
编制自治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项目

项目说明和采购需求

1、规划背景

(1)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对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1 年 9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提出在城乡建设中系统保护、利用、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对延续历史文脉、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重要意义。并提出到 2025 年,多层级多要素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初步构建,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基本做到应保尽保,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活化利用经验,建设性破坏行为得到明显遏制,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融入城乡建设格局基本形成。到 2035 年,系统完整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全面建成,城乡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充分利用,不敢破坏、不能破坏、不想破坏的体制机制全面建成,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全面融入城乡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2)构建宁夏回族自治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对落实全国体系的传导要求,支撑宁夏在全国的战略定位具有重要作用。

构建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保护好中国古代、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和当代重要建设成果,全方位展现中国民族悠久连续的文明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与发展历史、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明确省域顶层设计,科学统筹宁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等各类保护对象的系统保护,合理引导,规范、推广各类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对接宁夏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建立历史文化保护体系,构建历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网络,制定区域整理保护措施。挖掘并提升宁夏历史文化的价值内涵,强化特色,促进区域创新融合,有助于推动宁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宁夏地区文化协同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构建宁夏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 系统保护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省级历史文化传承体系的先行探索示范,对落实全国体系的传导要求,整合省内优质资源,支撑宁夏在全国的占率定位具有重要作用。

(3)保护传承宁夏重要文化和遗产,有助于建立中华文明标识体系, 推动宁夏对外文化交流合作,进一步推动宣传。

2、规划目标

建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在城乡建设中全面保护好中国古代、近现代历史文化遗产和当代重要建设成果,全方位展现中华民族悠久连续的文明历史、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发展历程、改革开放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建立宁夏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在全国一盘棋的文化脉络上讲好宁夏故事,传承中华文明,实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街区等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城乡建设融合发展。

3、规划内容

(1) 深入挖掘宁夏历史文化价值内涵,梳理历史脉络。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是以具有保护意义、承载不同历史时期文化价值的城市、村镇等复合型、活态遗产为主体和依托,保护对象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和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历史地段,与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灌溉工程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名文化遗产等保护传承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

纵观中华文明 5000 年、近现代历史 180 年、中国共产党建党 100 年、新中国成立 70 年、改革开放 40 年等历史发展阶段,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地理等多元视角,针对宁夏各项历史文化要素、主要城市历史文化脉络及价值的演变与发展等进行梳理,形成宁夏历史文化遗产要素名录, 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化整合,在新的发展阶段和环境下,对全省历史文化特色、价值进行重新认识和评估,全面、深入地把握宁夏历史文化价值和内涵,构建历史文化价值框架,彰显宁夏的文化价值特色。明确宁夏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的定位和重要作用。

(2)推进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特别是名城保护与利用情况评估。

在历史资源梳理的基础上对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进行系统评估,也是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精神,推动完成历史文化名城省级评估。一是要对历史文化遗产内各时期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普查调研,对保护要素全覆盖和建档更新情况进行评估;二是要对历史文化遗产相关保护对象范围和控制地带保护要求落实情况进行评估;三是要对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和利用情况评估,为全区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开展总结经验。

(3)构建宁夏城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和历史文化空间总体格局, 明确保护名录、保护措施、空间结构、规划分区。

一是通过挖掘价值载体、征求专家和公众意见、地方调查等多种方式, 在调研评估基础上,梳理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备选名录、组织专家评审,完成宁夏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评选工作,进一步建立完善“点线面”联动的省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明确分类保护措施。二是基于宁夏历史发展线索、历史文化聚落形成脉络、价值代表性、资源分布情况,结合自然地理、资源本底和各民族分布特征进行综合评价,构建宁夏城乡历史文化保护空间格局,形成历史文化保护一张图。综合考虑宁夏自然地理环境、区域历史演变、资源情况和行政管理的可操作性,划分文化分区、分别提出系统保护要求。

(4)建立规划传导机制,指导各级各类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实施。 建立由自治区级体系规划、名城保护规划、名镇名村(传统村落)等各类对象保护规划以及保护管理规定等共同构成的多级保护传导体系、自治区体系规划向上承接国家各类保护规划导向、总体架构和文化结构,符合区域总体保护结构价值定位与跨区域协同要求。并将对全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街区等保护要求落实到各类保护规划中,以指导规划编制与实施,同时,衔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将保护管控要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历史文化保护条款,形成全域历史文化保护的底线管控要求。衔接旅游规划、总体城市设计、城市更新规划等各类专项规划,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角度提出引导要求

(5)构建宁夏历史文化进产传承展示体系,明确不同展示主题的空间载体和价值呈现途径。

梳理宁夏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本底,发挥复合型展示利用优势, 建设多层级历史文化传承展示体系,实现历史要素与现代要素的 整合,展现自治区多元历史文化价值特色,引导文旅产业与文旅规划相结合,实现资源整合及复合利用。构建多层次文化旅游体系,加强文化廊道沿线资源的集中开发利用,建设区域性旅游风景道和文化探访路线,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

(6)明确重点项目和分期计划,加强跨区域文化保护传承的协同和联动。

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国际文化交流,落实全国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中对宁夏及所在区域的战略部署和定位要求。加强跨区域合作与协调,开展区域性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合理开发,提升区域文化遗产整体价值,构建多层次、网络化的区域保护机制。

强化区域内各行政辖区保护工作统筹协同,结合自治区价值体系与文化廊道、文化片区构建,强化顶层设计、共建基础设施、共抓服务配套,明确全区各市、县在历史文化保护展示、城乡建设发展、文化旅游融合等方面的重点合作内容,增强跨市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工作 的协同性。

(7)探素有效保障规划管理的实施机制,包含法规体系、组织架构、技术标准、评估督查等方面,从健全自治区级法律法规体系、优化保护工作组织架构、完配套技术标准体系、加强监测评估和考核等方面,提出规划实施保障措德, 进一步发范全区历史文化保护管理和实施工作。

4、服务要求

投标人须对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多类型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类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进行长期的跟踪研究,具备长期的技术积累。熟悉规划编制或咨询的工作流程,熟悉宁夏情况。

组建高水平技术团队,满足委托方要求、随时汇报、反复修改论证以及短期内提交成果等特殊要求对服务成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合法性、合理性负责, 并负有保密责任。所有数据和资料的使用仅限于本项目范围内,中标后中标人须签订保密协议提供陪伴式服务,包括宁夏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摸底调研及项目相关驻场服务,服务应包括项目中组织专家评审和评选、后期公众参与和宣传,配合进行成果宣讲、公示、新闻发布等工作 。

5、进度要求

中标人在签订项目合同 10 天内,向采购人提交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

中标人应于 2022 年 9 月 15 日前形成初步成果,提交采购人审核。

6、成果内容和成果要求

本次规划成果应包括以下三部分:

一是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规划成果,包括文本、规划图集、说明及宁夏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一张图和名录等其他资料。文字采用 WORD 格式,图集JPG 格式,一张图和名录应提供 CAD 或GIS 矢量数据、EXCEL 表格。

二是宁夏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省级评估报告,采用 PPT 或word 格式, 包括相关附图。

三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评选材料,包括推荐名录、相关图则文件等。

成果图纸和文本须做到清晰、完整、表达准确,同类图纸规格应统一。项目成果应经过相关的评审,并按要求修改完成。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收藏

上传文档

在线客服

常见问题
人工客服

服务时间:8:00-23:00

工作电话:400 9911 877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

收藏本站


AI



用AI快速编写
限免使用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支持上传解析、采购需求、评分标准、目录编写四种方式,全行业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