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需求
项目简介
根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相关文件要求,进一步遏制顺义区近年来以美国白蛾为主的有害生物疫情点状爆发和扩散蔓延的严峻形势,减少群众舆情,降低重点地区成灾和扰民风险,保护首都绿化造林成果和生态环境安全,有效防范松材线虫病疫情传入我区,全力保障“十四五”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目标顺利实现,达到市局防控目标,掌握北京市重点外来入侵物种及草地有害生物发生分布情况,贯彻新发展理念,促进入侵物种可持续防控,维护生态平衡及推动园林绿化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切实保障首都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及生物安全。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开展“顺义区以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为主的有害生物防控及外来入侵物种普查项目”。
商务要求
项目名称:顺义区以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为主的有害生物防控及外来入侵物种普查项目
服务地点:北京市顺义区
预算金额(最高限价):433.993362万元
合同履行期(服务期限):自合同签订起至2023年12月31日止
支付方式:详见合同条款
服务范围:以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为主的有害生物冬季越冬基数调查、日常监测测报、日常监测巡查、松材线虫病专项普查、疫木送检、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等多项工作内容。
技术要求
工作内容及要求
1. 以美国白蛾为主的有害生物冬季越冬基数调查
在全区25个镇、街道各选择1块面积较大、树种较为丰富的林地,组织技术人员开展两次以美国白蛾为主的多种有害生物冬季越冬基数调查工作,预计每个样地调查6种常见高发有害生物。
1.1冬季越冬基数调查时间及方法
调查时间:50个工作日(分两次进行,每次25个工作日,具体时间安排以市林保站通知为准)。
调查虫种:美国白蛾、国槐尺蠖、春尺蠖、草履蚧、白蜡窄吉丁、国槐小卷蛾等
调查方法:调查方法详见《主要林木害虫监测调查技术规程》(DB11T 1547-2018)。
1.2越冬基数调查样点设置
在顺义区全区25个镇、街道各选择一块面积较大、树种较为丰富的林地,设置越冬基数调查样地。
1.3越冬基数调查统计及分析
根据现场越冬基数调查数据,填写越冬基数调查材料,主要包含调查表格、调查现场照片等资料。汇总与分析越冬基数调查数据,预测翌年以美国白蛾为主的有害生物的发生情况。
1.4人员配备及安排
预计共安排专业技术人员5人,其中技术员1人,技术工人4人,共调查50个工作日。
2. 以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为主的有害生物监测测报
在现有市、区监测测报点结构布局的基础上,新增加217个监测点,新增监测点主要以美国白蛾、松墨天牛(松材线虫病媒介昆虫)、春尺蠖、国槐尺蠖、草履蚧、国槐小卷蛾、白蜡窄吉丁等常见的有害生物为主。
2.1监测时间:10个月
2.2监测要求及人员安排:
监测点设置及监测方法详见《主要林木害虫监测调查技术规程》(DB11T 1547-2018),需配备技术工程师1人,负责监测工作的总体管理调配各组人员工作并提供技术支持,技术员8人,技术工人8人,合计共17人,需配备所需巡查车辆。
2.3监测虫种
2.3.1.美国白蛾
(1)监测对象:美国白蛾成虫
(2)监测点设置及分布
在全区设置点68个美国白蛾监测点,监测点主要以往年虫害高发地、重点地区以及河流道路两侧为主要设置地点。每个监测点配备3套监测设备,以性信息素诱捕器为主,监测方法详见《主要林木害虫监测调查技术规程》(DB11T 1547-2018)。
2.3.2.国槐尺蠖
(1)监测对象:国槐尺蠖成虫
(2)监测点设置及分布
在全区设置5个监测点,重点选择各镇、街范围内较大槐树林、人员密集居住区、主要道路两侧槐树等区域,每个监测点配备1套监测设备,监测方法详见《主要林木害虫监测调查技术规程》(DB11T 1547-2018)。
2.3.3.春尺蠖
(1)监测对象:春尺蠖成虫、卵、幼虫
(2)监测点分布及设置
在全区设置20个监测点,重点选取各镇、街范围内较大杨柳树林、人员密集居住区、主要道路两侧杨、柳树等区域,监测方法详见《主要林木害虫监测调查技术规程》(DB11T 1547-2018)。
2.3.4.草履蚧
(1)监测对象:草履蚧若虫、成虫
(2)监测点分布及设置
在全区设置37个监测点,重点选择各镇、街范围内较大居住区、区属公园等人员密集区,监测方法详见《主要林木害虫监测调查技术规程》(DB11T 1547-2018)。
2.3.5.国槐小卷蛾
(1)监测对象:国槐小卷蛾成虫
(2)监测点分布及设置
在全区设置10个监测点,重点选择各镇、街范围内较大槐树林、人员密集居住区、主要道路两侧槐树等区域,每个监测点配备5套监测设备,以专用诱捕器为主,监测方法详见《主要林木害虫监测调查技术规程》(DB11T 1547-2018)。
2.3.6.松墨天牛
(1)监测对象:松墨天牛成虫
(2)监测点布设
在顺义区设置70个监测点,监测点位置需覆盖全区19个镇。除此之外,在重点监测区域单独设置监测点,预计共设置7个,具体位置根据甲方要求最终确认,合计共设置77个。每个监测点配备5套监测设备(包含诱捕器、引诱剂等)。监测点尽量设在小班面积较大、松林小班比较集中的区域,监测方法详见《主要林木害虫监测调查技术规程》(DB11T 1547-2018)。
3. 以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为主的有害生物日常巡查
结合本区实际情况,配备足够专业技术人员,科学制定巡查路线,对全区较大的松林地、铁路、河流两侧沿线、主城区内林地、主要道路、高速路两侧、无人管理的林地、已监测到虫情的林地周边等区域进行日常巡查。
3.1巡查时间
有害生物巡查时间为8个月,根据往年虫害发生时期,结合不同虫害的生物学特性,科学制定巡查计划。
3.2巡查范围:
有害生物巡查范围覆盖顺义区内的重点区域,重点巡查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国槐尺蠖、春尺蠖等常见多发害虫的喜食树种,对重点关注区域加强巡查力度。
3.3巡查方法:
建立专业巡查队伍,对辖区内重点区域定期进行巡查工作,发现疫情及时记录并上报。巡查监测范围涉及全区面积较大的松林地、铁路、河流两侧沿线、主城区内林地、主要道路、高速路两侧、无人管理的林地、已监测到虫情的林地周边等重点区域。针对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等危害较大的有害生物要加强巡查力度,重点开展巡查工作。
3.4巡查人员配备
需配备1名技术工程师,负责监测工作的总体管理调配各组人员工作并提供技术支持,技术员6人,技术工人6人,合计共配备人员13人。同时配备相应巡查车辆以及相机、手持望远镜、高枝剪、应急药品等所需工具。
4. 松材线虫病春秋专项普查
根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关于印发《全国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五年攻坚行动北京市实施方案(2021-2025年)》的通知(京绿办发〔2021〕288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市林防办〔2021〕5号)等文件要求,实行日常监测和春秋两季专项普查相结合制度,加强对本区松科植物的监测巡查,做好松材线虫病疫情日常巡查和春秋两季普查工作,确保实现松材线虫病疫情松林资源监测范围全覆盖,我局拟于每年春秋两季各开展2个月专项普查工作,对全区所有约4430个松林小班进行全覆盖无盲区的全域性调查。
4.1普查时间
每年春季、秋季共普查2次。每次进行2个月,共计普查4个月。
4.2普查范围
顺义区全区所有约4430个松林小班进行全覆盖无盲区的全域性调查,包括油松、白皮松、华山松、雪松、樟子松等松树林木。
4.3普查工作内容
根据北京市顺义区二类资源清查结果提供的顺义区松林小班信息,对全区所有松林小班逐一进行实地踏查,现场核对小班信息,并通过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监管平台软件上传至平台。信息核对上传完成后,对现场松林进行详细检查,确认有无死树或针叶褪色和黄化、枯萎变成红褐色并整齐地挂在松枝上,树脂分泌减少直至停止,近期异常衰弱或死亡等典型症状的松树。
4.4普查分组及人员设备安排
需配备技术工程师1人,负责监测工作的总体管理调配各组人员工作并提供技术支持,技术员8人,技术工人8人,合计共配备人员17人。同时配备相应巡查车辆、相机、定位上传信息平板电脑、手持望远镜、采样工具等必备设备。
5. 松材线虫病疑似病木送检
在专项普查与日常监测巡查过程中,如发现可疑情况时,应立即进入林地对可疑发病林分抽取一定数量的样品,送指定鉴定机构,进行分离鉴定,确定是否发生疫情。
5.1取样方法及要求
取样要求参照《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2022年版)》执行,样品需专车专送,送到指定的、具有正规资质的检测鉴定机构进行鉴定检测。
5.2取样数量
预计全年取样批次约200次,每次取样3个,共计约600个样品。
6. 外来入侵物种普查
以初步掌握本市园林绿化外来入侵物种及草地有害生物为基础,在我区范围内全面开展森林、草地、湿地、绿地、沙地等生态系统以及果树、花卉等资源外来入侵物种及草地有害生物普查工作,查清我区重点外来入侵物种及草地有害生物的发生种类、分布、发生面积、危害程度、寄主等基本情况。完善我区资源保护信息管理平台,建立顺义区园林绿化外来入侵物种及草地有害生物数据库。
6.1普查对象
外来入侵有害生物普查:结合文献资料和专家研判,确定北京市林草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名单96种,详见附件1及附件2。其中松材线虫、美国白蛾列入名单,但不在此次普查范围内,由日常监测普查数据补充。
草地有害生物普查:调查危害草地植被及其产品并造成经济或生态损失的主要有害生物(含入侵物种),包括啮齿类动物、昆虫、植物病原微生物及毒害草等。
6.2普查方法
以人工地面调查为主要方式,通过踏查和样地调查,全面系统地获取外来入侵物种的分布数据、标本、样品及相关资料。
6.2.1、踏查
通过线路踏查,初步确定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寄主植物、危害部位以及分布范围。通过在重点区域建立样地,进一步确定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寄主、危害、种群密度及具体分布范围等。
(1)踏查时间
预计在3月-11月之间,具体根据普查对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生(活动)盛期或危害症状显露期确定。
(2)踏查强度及密度
在外来入侵物种发生(活动)季节,重点区域不少于2次踏查,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踏查强度;一般区域不少于1次踏查。
踏查覆盖面积应不小于实施普查区域面积的10%。
(3)踏查方法
踏查准备:踏查前,依据本区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名单,查阅历史发生资料,了解当地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分布和发生情况。
路线规划:根据我区主要森林、草地、湿地、绿地、沙地等生态系统以及果树、花卉等资源分布、地形地貌等自然条件设计踏查路线,踏查路线要具有代表性,避免重复,且覆盖当地典型生境。主要利用林区、草地区、保护地中的大小道路、林班线、行道树中现有的道路作为踏查路线,重点调查自然保护地、受人为和自然干扰严重的生态系统、历史上外来入侵物种频发的区域、人类经济贸易频发地区和省际交界地区等。果园、城市公园的踏查应该达到主要树种的全覆盖。
踏查内容及结果上报:踏查时应注意每条线路两边100m范围内各项因子的变化,踏查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和分布,初步判断发生情况。采用普查数据采集APP记录现场发现的外来入侵物种种类、寄主植物、危害部位,拍摄外来入侵物种及危害状照片,填写生态类型等信息。
(4)人员安排
配备技术工程师1人,负责踏查工作的总体管理调配各组人员工作并提供技术支持,技术员4人,技术工人4人,合计共配备人员9人,预计踏查60天,至少踏查420工日。
6.2.2、样地调查
根据踏查结果,针对发现本地区未记录或未监测过的外来入侵物种或已知的外来入侵物种重点发生区域,设立样地进行外来入侵物种详细调查。
(1)设置标准
满足设立条件的所有乡镇级行政区域(或相当级别单位管辖范围)均应设置样地,同一生态类型至少要设置1个样地。
样地设置参照北京市园林绿化外来入侵物种及草原有害生物普查工作方案及北京市园林绿化外来入侵物种及草原有害生物普查技术规程要求。
(2)取样方法
昆虫、植物病原微生物及植物样地调查采用样方法或样线法,两栖爬行类动物采用样线法。样方或样线法包括五点取样法、对角线取样法、平行线取样法、棋盘式取样法和“Z”字形取样法。根据样地实际情况选择取样方法。
陆栖鸟兽类动物可采用市场调查、踏查、样地调查和访问调查相结合的实地走访调查方法。
(3)调查实施
在选定的样地内,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昆虫、植物病原微生物、植物、脊椎动物等),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调查。具体调查方法参照北京市园林绿化外来入侵物种及草原有害生物普查工作方案及北京市园林绿化外来入侵物种及草原有害生物普查技术规程要求。
(4)样地设置数量及人员安排
全区共设置75个样地,配备1名技术工程师,负责样地调查工作的总体管理调配各组人员工作并提供技术支持,技术员1人,技术工人1人,每个样地调查4天,合计共需3人,900工日。
6.3、标本收集及制作
调查发现的外来入侵物种种类均要采集标本(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地内标本需按有关法规要求执行);不能现场鉴定的外来入侵物种种类,要按照各种类标本采集有关要求采集标本,记录采集信息,带回实验室鉴定(不能采集标本的尽量拍摄特征明显的影像资料)。标本采集包括昆虫标本采集、植物病原微生物标本采集、植物标本采集(陆生植物、水生植物、陆栖脊椎动物),采集要求需符合北京市园林绿化外来入侵物种及草原有害生物普查工作方案及北京市园林绿化外来入侵物种及草原有害生物普查技术规程要求。标本采集记录采用统一格式标签,由采集人员填写。针对不确定的外来入侵物种,应按要求组织专家进行标本鉴定。预计约需制作各类标本96套,标本需符合相关制作标准及甲方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