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项目要求及技术参数
1.1 投标人可以按照招标文件规定选择投标,但必须对所有内容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投标,不能拆分或少报。否则,投标无效。
1.2项目中标后分包情况:不允许。(允许,投标人拟在中标后将中标项目的非主体、非关键性工作分包的,应当在投标文件中载明分包承担主体,分包承担主体应当具备相应资质条件且不得再次分包)
本次招标文件中规定的采购预算额度为招标最高限价,投标单位的投标报价不得超出此额度。否则,投标无效。
3.1.交付时间:以合同签订为准;
3.2.交付地点:格尔木;
3.3.付款方式:详见“第三部分 青海省政府采购项目合同书范本”中“四、付款方式”的规定
采购内容 |
主要内容和规格参数 |
1、 格尔木河流域GDEs生态系统调查。包括流域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调查、流域生态系统质量状况及动态变化调查、流域GDES生物群落特征调查。调查采用遥感解译和样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地表调查样方数不少于150个,微生物群落调查点位不少于3个;遥感解译精度大于1:10万,时间跨度为1990-2020年,至少解译6期。 2、 格尔木河水土环境问题调查。包括土壤盐渍化调查、区域污染排放与影响调查。其中土壤盐渍化调查以现状资料收集分析为主;区域污染物排放与影响调查获取重点工业、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空间分布,得到近20年排放情况变化;设置地表水、底泥调查点位不少于100组,土壤、地下水质量协同调查点位不少于200组,新增地下水钻孔200个,开展地表水、地下水质量常规项和特征项测定,监测因子不少于40项;土壤样品采集与地下水钻孔工作同步开展,底泥采样点位与地表水点位协同,监测因子与地下水、地表水协同,不少于40项,监测样品数不少于400件。 |
|
格尔木河流域补充生态水文地质环境调查 |
①完成划定的3万km2调查范围内1980-2020年中3个时期1:10万遥感解译工作,重点开展水文、地质环境背景要素遥感解译和信息提取。 ②完成划定的3万km2调查范围内1:25万区域生态水文地质调查。 ③完成划定的3万km2调查范围内1:5万生态环境地质剖面测量1560km。 ④补充部署水文地质钻探46孔,孔深30-200 m,总进尺3600m,部署钻孔工程点测量46点。 ⑤部署200个水位统测点,丰枯季节各一次,累计部署400点次;部署地下水位动态测量点100个,累计完成3600监测点次。 ⑥分类对流域内地下水开采量进行核算,内容包括梳理不同土地类型、校核不同灌溉方式区农业开采量、工业用水及人口生活用水地下水开采量。 ⑦布设60组简易抽水试验,累计完成60台班,获取不同含水层组渗透系数、给水度等参数。 ⑧开展水文地球化学调查,在整个流域内布设700组水化学样品,开展水样全分析测试。 ⑨利用同位素调查方式进一步建立地下水补径排关系,部署氘氧同位素测试1100组;氚同位素测试200组;δ14C同位素测试50组;δ32S同位素测试200组。 |
包括格尔木河流域生态系统地下水依赖程度评价、格尔木河流域GDEs生态用水供需满足程度评价、格尔木河流域GDEs生态退化评价、格尔木河流域GDES生态风险评估及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格尔木河流域GDES土地盐渍化风险评估、格尔木河流域盐湖退化分析、格尔木河流域地下水埋深与植被群落特征耦合机制分析、构建格尔木河流域生态-水文耦合数值模型(准确度高于85%)、格尔木河流域GDES生态修复区划9项评估内容。形成《项目组织方案》,《格尔木流域生态系统依赖地下水程度评估报告》、《格尔木河流域生态系统生态退化评价报告》、《格尔木河流域GDES生态风险评估及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报告》、《格尔木河流域GDES生态保护修复策略(含重点任务)》4项成果报告;建立格尔木河流域GDES调查评价数据库,绘制格尔木河流域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调查评价图集 |
格尔木河流域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调查评估
1.1、总体工作任务
⑴、GDEs现状调查与监测(包括GDEs时空分布特征、水文气象与水文地质、水环境及污染、生态系统群落特征、人类活动调查与监测等);
⑵、GDEs对地下水依赖性评估(包括地下水水量、水质、水温等,评估指定对象对地下水的依赖性);
⑶、GDEs对环境变化敏感性评估(包括GDEs对地下水水位变化、地下水水质变化、环境污染、水资源开发利用、昼夜、季节及年度等气象条件变化、气候变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性评估等);
⑷、GDEs生态需水量评估(确定生态需水量可量化指标后,需要建立GDEs生态需水量计算模型及风险评估模型,并通过模型计算对生态系统危害与健康风险给以定性与定量评价);
⑸、制定保证GDEs生态需水及GDEs生态修复的社会管理措施(根据敏感性和风险评估结果,分区、分类设置GDEs保护要求,如生态功能保障基线、环境质量底线、水资源利用上线、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等,为GDEs保护的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DD 2004-01 1:2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
DD 2019-09 生态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试行)
DZ/T 0296 地质环境遥感监测技术要求(1:250000)
DZ/T 0190 区域环境地质调查遥感技术规定(1:50000)
DZ/T 0282-2015 水文地质调查规范(1:50 000 )
DD2019-03 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
DD2004-02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总则(试行)
DD2019-07 环境地质调查技术要求(1:50000)
DZ/T0148-2014 水文水井地质钻探规程
DZ/T0133-94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
GB/T 14848-2017 地下水质量标准
DZ/0017-91 工程地质钻探规程
DD2004-03 地质调查GPS测量规程
HJ 493-2009 水质采样、样品的保存和管理技术规范
GB/T50123-1999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HJ 164—2020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DZ/T 0270—2014 地下水监测井建设规范
环办土壤函〔2019〕770号 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价工作指南(试行)
GB/T 13923-92 国地基础信息数据分类代码
GB/T 13989-92 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编号
GB 15968-95 遥感影像平面图制作规范
GB/T 17797-99 地形数据库与地名数据库接口技术规程等规范、技术要求实施项目。
2. 工作部署
整体展开,分段重点解剖,递进评估的原则。遵循区域调查与综合研究同步推进的总体工作思路,流域上整体部署区域性调查评估工作,在总结区域规律性认识解剖区域重大问题;就流域显著不同生态地质环境条件、地下水循环与地表地下水相互转化特征段、植被群落与生态系统演化特征段,分区段抓住GDEs不同状态及其主要生态问题,分别部署专门性针对性方法手段,逐一解剖;采用信息综合集成等先进的技术方法,从源头至终端递进评估地下水与生态系统的关系,最后形成流域性综合评估成果,提出风险管控和生态保护修复对策。
就古论今,将今论古,关注趋势的原则。调查评估工作中,尽可能采用历史资料研究地下水和生态系统演化过程特点;考虑流域水文地质工作周期较长,资料积累丰富,也可以根据现状结果,反演演化过程,总结规律;拟合不同状态,根据模型预测发展趋势,提出状态评估和保护对策。
充分运用创新理论技术方法的原则。GDEs调查、监测与评估,是值得行业不断探索的新的技术领域,需要水文与水资源、地下水、生态环境等不同多专业的交叉融合,创新理论技术方法。
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和现代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地下水循环与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生态地质环境条件演化规律、植被群落与生态系统演化规律三大主线,揭示流域地下水与生态系统的自身演变特征及其自然响应关系规律、主要影响因素、人类活动扰动特征,评价格尔木河流域GDEs状态及其地下水依赖性和生态需水量、环境变化敏感性、生态系统健康风险,制定保证GDEs生态需水的社会管理措施,为流域GDEs保护与管理、盐渍化土壤生态修复与盐湖资源保障提供技术依据。
在划定的3万km2调查区范围内,协同开展格尔木河流域地下水依赖生态系统调查,格尔木河流域水土环境问题调查,格尔木河流域补充生态水文地质条件调查。
(1)格尔木河流域生态系统现状调查
①、格尔木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调查
对格尔木1990年至今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方式进行调查,分析土地利用转移情况。完成1990-2020年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数据库建设。空间分辨率为500米,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分类要求为二级分类,时间跨度最多为10年。
调查手段: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用遥感解译及现场调查校验的方式开展,土地利用转移分析采用转移矩阵模型开展。
②格尔木河流域生态系统质量状况及动态变化调查
对1990年至今格尔木河流域NDVI、NPP、植被覆盖度数据进行调查,完成1990-2020年NDVI、NPP、植被覆盖度数据库建设,重点解析绿洲湿地区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空间分辨率为500米,年数据采用生长季月份的平均值进行表征。
调查手段:调查手段以遥感解译为主,室内统计分析为辅。
③格尔木河流域GDES生物群落特征调查
对格尔木河流域GDES进行生物群落特征调查,对盐沼、湿地、城市绿地等非常高、高度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进行重点加密调查,调查不同地下水分布状况下植物群落的空间分异状况,调查指标包括物种数、优势种、覆盖度、叶面积指数、株高、生物量、多样性指数、多度、根系深度、地下部生物量等指标,通过调查构建格尔木河流域植被群落分布图及生物群落数据库。选择流域上游、中游和下游典型河段各一个开展地表水、底泥中微生物群落调查。
调查手段:调查手段主要为样方调查和室内分析,其中样方调查点位设置覆盖所有的土地利用类型及不同的地下水埋深分级,并与地下水调查点位同步以便后期分析,样方调查点位设置不少于150个,微生物群落调查点位不少于3个。
(2)格尔木河流域水土环境问题调查
①以现有资料收集整理分析为主要手段开展流域土壤盐渍化调查,其中以绿洲农业区为重点调查对象。②开展地表水(点污染源、面污染源)、土壤、地下水污染源排放特征调查。污染源调查包括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调查,工业污染源需至少覆盖格尔木昆仑经济技术开发区、藏青工业园区,固废填埋场、生活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及各类水、土壤重点监管企业;获取重点工业、农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空间分布,得到近20年排放情况变化。③充分利用现有工作成果,按照查漏补缺的思路以生态敏感区、重点工业园区(聚集区)及周边5km范围、重点企业及周边2km范围、输油管线两侧500m范围为重点,开展土壤、地表水、底泥、地下水质量重点调查区域筛选,完成土壤、地表水、底泥、地下水协同质量状况调查,为分析人类活动排放污染物引起水质和土壤异常对区域生态系统影响提供基础数据。设置地表水、底泥调查点位不少于100组,土壤、地下水质量协同调查点位不少于200组,新增地下水钻孔200个,开展地表水、地下水质量常规项和特征项测定,监测因子不少于40项;土壤样品采集与地下水钻孔工作同步开展,底泥采样点位与地表水点位协同,监测因子与地下水、地表水协同,不少于40项,监测样品数不少于400件。
调查手段:土壤盐渍化调查以现状资料收集分析为主,污染源排放特征调查以资料收集分析和现场调查核实为主,土壤、地表水、底泥、地下水协同质量状况调查以现场钻探取样与实验室测试分析为主。
(3)格尔木河流域GDEs区域补充生态水文地质调查
1)调查内容
在划定的3万km2调查区范围内,充分利用前人已有调查成果,以生态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为主,环境地质调查调查工作协同开展。研究生态水文地质单元的结构、功能及生态系统的恢复方法措施。为格尔木河流域GDEs调查评估提供基础数据。
①、区域生态水文地质调查
主要任务是查明区域水文地质条件、水文气象条件和生态系统的组成与状态。包括含水系统的空间结构及边界条件,气象水文条件、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及变化,地下水的水位、水质、水量、水温、毛细带水分布、土壤水分布、土壤含水率、地下水化学特征等。
②、水文地球化学调查
在整个流域内布设700组水化学样品,开展水样现场测试及水样全分析测试,为后期水化学类型分布、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提供支撑。
③、同位素调查
针对区域水循环演化特征,综合考虑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以流域为单元,沿地下水流向,在不同含水层组内采集丰、枯两期同位素样品,同时沿河流长、短轴布设3条同位素剖面,在7、8、9月分别取三期同位素样品,合计1550组样品,测试其碳14、氘、氧、氚、硫同位素,开展地下水循环演化研究。
调查工作内容主要为资料收集、遥感解译、区域生态水文地质调查、区域环境水文地质调查、纵向生态环境地质剖面测量、物探、水文地质钻探、水文地质试验、样品采集及现场试验、地下水开采量核算、地下水动态监测。
①资料收集
系统收集工作区1:20万水文地质普查、1:10万水文地质调查、1:5万水工环综合勘查等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资料,为后期的综合分析提供基础。主要收集以下成果:
气象资料:收集流域有气象记录以来月平均降水量、蒸发量等资料。
遥感资料:收集不同时期的航片及卫片及其解译成果,不同时期不同波段的遥感数据。
水文资料:收集流域有水文记录至今的月平均地表水径流、地下水动态监测、水库(面积、库容、水质)等资料。
区域地质资料:收集区域地层、岩相古地理、地质构造等方面的成果,收集地质钻孔、岩土化学分析、古生物鉴定、地层测年等方面的资料。
水文地质资料:各种比例尺的水文地质调查成果、水源地勘查成果,注重收集水文地质钻孔、地下水动态监测和地下水开发利用等方面的资料。
环境地质资料:地下水降落漏斗、含水层疏干、地面沉降、地下水污染及地质灾害等方面的资料,注重收集区域地下水降落漏斗等长期监测资料。
地下水开发利用资料:格尔木市有记录以来历年至今的地下水开发历史,现状开采井的数量、布局、取水层位、取水方式、开采量及动态变化等方面的资料。
用地类型及蒸发蒸腾、入渗补给参数资料。
收集当地历史上用地类型变化的第一手资料,并与后续遥感调查数据相校核,以获得准确的用地历史变迁数据。
收集农业部门和科研院所开展的植被分布调查、水面蒸发、不同地表植被条件下的蒸发、蒸腾量观测资料,以及降雨入渗系数、灌溉入渗系数观测资料,为校核不同用地类型耗水量提供第一手资料。
②遥感解译
在划定的3万km2调查区范围内,采用1:10万比例尺开展遥感解译工作。利用遥感卫星数据,通过识别、提取及综合分析遥感图像信息,反映地貌基本轮廓、成因类型和主要微地貌形态组合及水系分布发育特征,判定地形地貌、水系特征与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水文地质条件的关系;判定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划分各种水文地质现象,圈定泉、地下水溢出带位置,河流、湖泊、沼泽、沙漠及绿洲等地表水体及其渗失带的分布,确定古河道变迁,地表水体变化等。在1980-2020年时间段中分三期对调查区遥感解译成果进行对比,分析调查区水文地质条件变化规律。
③区域生态水文地质调查
开展1:25万比例尺生态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因调查区属于山地-戈壁沙漠地区,地形地貌复杂多变,为简化下一步工作,根据已有成果,将调查区划分为山地冰川区、山前戈壁平原区、山前细土平原区及沙漠盐漠盐湖分别进行调查。
山地冰川区:
查明构造对冰川(多年冻土)和地下水形成与分布的制约关系;冻土层厚度及其上下界限,地下水对冻土层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冻土层的结构类型、形成条件及冻结层的形成历史与发展趋势;查明冰川的基本特征、分布及其与地下水的关系。实际工作量酌情布置。
山前戈壁平原区:
应查明近山基岩与山前戈壁带的交接关系,构造断裂带的性质、位置、分布范围、充水条件,近山带对戈壁平原地下水的补给作用,特别是通过交接带的各种侧向隐蔽的补给条件;近山带基岩岩性、构造特征、裂隙发育程度、富水性和泉出露的形式与特征;第四系岩组的分布规律与潜部地下水的埋藏条件;被埋没的洪积扇、古河道带等水文地质特征;降水或地表水在各种不同条件下的渗入量对平原地下水的补给作用;植物的种类、覆盖度和分布规律;查明区域地下水水质(主要为浅层地下水)和污染情况;查明土地利用现状。根据《1:2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2004-01)》规定,观测路线按照10km/km2布置,观测点数按照10个/km2布置。
山前细土平原区:
查明戈壁带的前缘至细土平原之间的溢出带、绿洲带、盐沼带的地层、岩性、结构、岩相等的变化规律及不同地带的水文地质特征;承压水、自流水的形成条件,分布、埋藏规律及相邻含水层的水力联系;盐碱化土壤的分布、成因;植物的种类、覆盖度和分布规律;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地表水、土壤、地下水污染源情况以及土壤盐渍化问题。根据《1:2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2004-01)》规定,观测路线按照20km/km2布置,观测点数按照20个/km2布置。
沙漠盐漠盐湖区:
研究沙漠、盐漠、盐湖形成的气象、水文、地貌、地质与古地理环境;盐漠区淡水体的分布与成因,及其与微地貌和周围咸水体的关系;沙漠区地下水的分布及其埋藏条件;第三系、白垩系地下水类型、分布、埋藏条件,水质、水量及补径排条件;绿洲分布范围及其与地下水的关系;植物的种类、覆盖度和分布规律。根据《1:25万区域水文地质调查技术要求(DD2004-01)》规定,观测路线按照20km/km2布置,观测点数按照20个/km2布置。
④ 区域环境水文地质调查
与生态水文地质调查工作同步进行,除调查与环境有关的水文地质情况外,重点调查土地利用情况,包括城市、农用地、林地、工矿用地等现状及变化情况。以及污染源类型、规模、数量、污染物成分、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污染途径等。
⑤纵向生态环境地质剖面测量
按1:5万生态环境调查的精度,开展分区段、针对重点问题的解剖式调查研究,重点调查研究以下几个方面。
在海拔4200米以上至冰川前缘的河源区,调查了解冰川冻土退化,生态系统结构、生态质量特征。要着重调查固体水向液态水转化过程中新的生物物种释放、溶于水体,进而改变河源生态系统本底的实际情况,分析研究其发展趋势。拟选择开展代表性沟谷,设置顺沟道穿越的1:5万纵向生态环境地质剖面测量5条共100千米,解剖沿程水与生态变化特征分析,以此为重点开展气候变化与流域性水生态质量风险评估。
在峡谷型非冻土区,拟设置沿河谷和两侧斜坡中后缘的1:5万纵向生态环境地质剖面测量3条共60千米。调查岸坡、河道和库区生态系统组成和质量,分析研究在水电工程规划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如何更好地保护生态系统稳定,提供基础依据。
河流出山口至泄出带之间,拟设置主扇区大致呈放射束网状(六纵四横)1:5万纵向生态环境地质剖面测量10条共500千米。详细调查植被群落演化特征,精细解剖地下水与生态系统依赖与不依赖的边界及其影响因素,调查分析扇区集中大规模开采地下水可能引起溢出带变化及其可能引起的生态系统退化的范围、程度;开展地表水开发利用调查评价,调查地表水灌区分布状况及引地表水状况;此外,还应进一步查明扇区地下水咸化、地下水周期性异常上升以及人类活动排放污染物引起水质异常等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细土平原至盐湖南缘绿洲区,拟设置主扇区大致呈放射束网状(六纵三横)1:5万纵向生态环境地质剖面测量9条共600千米。调查盐渍化土的分布和结构特征、易溶盐垂向分布特征,解剖绿洲农业区生态与地下水的关系,调查湿地盐沼区及泉集河生态系统特征,调查终端盐湖南缘淡水补给形成绿洲、水生生物特征。开展泉集河流量统测和监测工作。
终端盐湖区,拟设置大致环湖周+湖区纵横十字穿越的1:5万生态环境地质剖面测量剖面共300千米。查明环湖周边和湖区沉积物物质组成、结构特征、生态系统特征、历史性洪水影响特征以及受卤水开采盐湖动态的变化特征。调查锂盐、镁盐的开采过程中及其以后的盐湖生态系统组成特征,分析研究环湖地区生态环境管护边界红线。
⑥ 物探
在格尔木河干流周边沿河长、短轴方向部署2组物探剖面:在洪积扇中前缘的钻孔较少,水文地质结构复杂区布设2条剖面,剖面长15-20km,共800物理点;在河源山区,地质研究程度较低,布设5条电阻率测深剖面,剖面长20-30 km,共300物理点。总体部署高密度电法测量点800个、视电阻率测深300个。结合水文地质钻探,查明区域含水层结构,尤其是第四系松散层厚度。
⑦ 水文地质钻探
分析已有钻孔和水文地质参数在空间分布状况,基于查明流域内含水层结构、入渗条件、侧向径流量变化及水文地质试验的需求,本次在格尔木河补充部署水文地质钻探46孔,孔深约30m,预计总进尺3600m,部署钻孔工程点测量50点。揭露第四系松散层结构、物质组成,开展抽水试验、水土样品采集等工作,结合已有钻孔,进一步查明流域内水文地质参数、含水层结构、富水性分布特征。
⑧ 水文地质试验
为确定工作区内各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随着调查工作不断深入,需在已有水井(民井)及施工的水文地质孔中进行抽水试验。在本次调查中共布设60组简易抽水试验,预计完成抽水试验120台班。
⑨ 样品采集及现场试验
水质全分析水样:700组。
同位素调查水样采集: 1550组。
水样现场试验:700组。
⑩ 地下水开采量核算
分类对流域内地下水开采量进行核算,内容包括梳理不同土地类型、校核不同灌溉方式区农业开采量、工业用水及人口生活用水地下水开采量。
对城镇集中供水与工业自备井开采,基本都有比较完备的开采量监测数据,本次工作以乡镇为单位系统收集长系列的监测资料,进行整编分析。
对农业地下水开采,在重点收集农业种植结构、面积、水利部门井数和以乡镇为主的地下水开采量长系列资料基础上,按照市级行政单元在枸杞、青稞、经济作物等不同种植结构区,漫灌、畦灌、喷灌等不同灌溉方式区分别选择典型乡镇、典型村和典型井,逐级核查开采量,采用以电折水法、定额法及典型开采井的动态监测数据互相印证,查明不同种植结构、不同灌溉方式条件下典型区农业开采量和农业用水定额,进而对收集到的全区开采量数据进行校核。
对于农村生活用水,在以县为单位系统收集各乡镇人口、牲畜数量长系列资料的基础上,选择2-4个典型乡镇(区),每个典型乡镇选择1-2个典型村,采用典型村饮用水定额核查等方法进行调查,查明不同典型乡镇典型村的分散生活供水量及农村人口用水定额,进而计算全区的农村生活用水量。
⑪地下水动态监测
在充分收集利用已有国家、省市级地下水监测站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在不同地下水埋深、降雨、含水层组、植被类型分区内,适度补充地下水动态监测孔,沿水文地质条件变化最大的方向同时开展水位与水质监测,重点查明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为流域内降雨入渗系数优化提供支撑。流域内总体部署地下水位动态测量点100个,监测时间为每月10、20、30(2月为28)号,监测1个水文年时间,预计共完成3600监测点次,完成100个点的高程测量。
按不同地区不同密度部署200个水位统测点,丰枯季节各一次,累计部署400点次,以进一步查明流域内地下水动力场特征。选取50个重要统测点进行高程测量。
(1)评估手段。借助ARCGIS软件,基于地下水位埋深、土壤类型、蒸散发、植被覆盖度等指标确定格尔木河流域生态系统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并根据依赖程度划分为非常高、高、中等、低、非常低五级。为地下水依赖型生态系统对保护修复以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绘制1:50000GDEs地下水依赖程度评价图。
(2)评价因子。地下水位埋深、土壤类型、蒸散发、植被覆盖度等,最后确定依赖程度综合评价指数。
(3)结论要求。绘制1:50000GDEs地下水依赖程度评价图,完成《格尔木流域生态系统依赖地下水程度评估报告》,评估方法的科学性需得到资深科学家的认可,在科学全面的指标体系基础上进行评估和区划;地形图、土壤类型图等数据采用1:50000比例尺数据。
精度要求:空间分辨率为500m。
(1)评估手段:综合运用历史流量法、水力定额法、栖息地定额法、整体分析法等开展格尔木河流域生态需水量计算,明确GDES生态需水量,分析生态需水量满足程度的空间分布,绘制1:50000GDEs生态用水供需评价图。
(2)评价因子:生态地下水位、实际地下水位、生态需水量、供需比。
(3)结论要求:绘制1:50000GDEs生态地下水位图、供需平衡图。
(1)格尔木河流域GDES生态风险评估及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1)评估手段:对流域不同依赖程度的GDES生态系统服务(涵盖防风固沙、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进行评估,对敏感性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确定生态保护重要性指数。确定流域生态源、生态廊道、阻力面,识别生态保护等重点区域,构建生态安全格局。
2)评价因子:生态重要性指数、生态敏感性指数、生态分险综合指数等
3)结论要求:完成《格尔木河流域GDES生态风险评估及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报告》。
(2)格尔木河流域GDEs生态退化风险分析
1)评估手段:①通过对格尔木河流域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状况的调查,了解格尔木河流域生态系统NDVI、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情况,分析各地类的相互转移情况,为流域生态风险评价、生态安全评价和生态修复区划的开展提供基础支持。基于区域生态地质调查,结合遥感影像资料,精确刻画目前流域内植被类型与生长特征,查明土壤类型与墒情分布特征,探究土壤墒情与地下水位对地表植被生长特征的影响,划定地下水生态重点关注区,提出地下生态水位区间;结合地下水位、土壤墒情、植被生长特征,确定格尔木河流域生态退化区域和趋势。
2)评价因子:分阶段生态系统服务变化斜率。
3)结论要求:时间变化尺度为1990至今,空间分辨率为500米,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分类要求为二级分类,时间跨度最多为5年。评价指标、模型、标准的选取需要通过专家咨询等方式确定其科学性。完成《格尔木河流域生态系统生态退化评价报告》。
(3)格尔木河流域GDES土地盐渍化风险评估
1)评估手段:采用格尔木河流域历史土壤性状调查数据和遥感解译数据,综合土壤盐分指标因子(如土壤表层含盐量,0~100cm含盐量、土壤电导率等指标)、水分指标因子(年均降水量、地表灌水量、地下水埋深及地下水矿化度等)、气候地形因子(蒸发量、海拔、坡度)以及人类干扰指标(土地利用方式等),开展土壤盐渍化程度空间分布研究,以及土壤盐渍化风险评价,为开展土壤盐渍化修复管理提供依据。
2)评价因子:土地利用评价因子、水分指标因子(年均降水量、地表灌水量、地下水埋深及地下水矿化度等)、气候地形因子(蒸发量、海拔、坡度),盐渍化分险总值
3)结论要求。绘制《格尔木河流域GDES土地盐渍化风险评估图》,完成《格尔木河流域GDES土地盐渍化风险评估报告》,采用的数据和成果图比例尺为1:50000。
(4)格尔木河流域地下水埋深与植被群落特征耦合机制分析
1)评估手段。结合地下水调查研究成果设置科学合理的样方布局,开展植被群落调查,关注指标包括物种数、优势种、覆盖度、叶面积指数、株高、生物量等指标,研究地下水埋深和植被群落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为科学开展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的保护提供依据。
2)评价因子:地下水埋深、地下水矿化度、物种数、优势种、覆盖度、叶面积指数、株高、生物量等。
3)结论要求。建立地下水埋深和植被群落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具体要求:采样样方需要涵盖不同生态系统类型、不同地下水埋深梯度,调查方案需进行专家咨询评审,确保采样、调查方法的科学性和结果的科学可靠性。
(5)格尔木河流域对盐湖影响的初步分析
结合格尔木河流域生态水文地质条件及其动态变化规律,初步分析格尔木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动态变化情况对盐湖资源开发的影响。
(6)格尔木河流域生态-水文耦合数值模型构建
将地表水数值模拟工具与地下水数值模拟工具相衔接,与上述调查评估工作获得的生态环境相关条件参数相结合。选择适合的数值模型,构建数值模拟并开展试算、参数调整和现场验证等工作,提交格尔木河流域生态-水文耦合数值模型,模型准确度需高于85%。
(1)格尔木河流域GDES修复及保护策略
基于格尔木河流域GDES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生态退化评估及驱动因素分析、生态风险评估及生态安全格局等研究成果,以及重点关注生态问题盐碱化风险评估等研究成果,以修复目标导向为原则,制定生态修复区划,并分区提出保护修复策略。
(2)格尔木河流域GDES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
以地球系统科学理论和现代生态环境系统保护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地下水循环与地表水-地下水相互转化规律、生态地质环境条件演化规律、植被群落与生态系统演化规律三大主线,揭示流域地下水与生态系统的自身演变特征及其自然响应关系规律、主要影响因素、人类活动扰动特征,评价格尔木河流域GDEs状态及其地下水依赖性和生态需水量、环境变化敏感性、生态系统健康风险,制定保证GDEs生态需水的社会管理措施,为各阶段格尔木河流域GDEs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出可行的措施建议。
1、文字报告:
①、《格尔木河流域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调查评估报告》。
②、《格尔木河流域生态系统生态退化评价报告》。
③、《格尔木河流域GDES生态风险评估及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报告》。
④、格尔木河流域GDES生态保护修复策略(含重点任务)》。
2、附件及附图:
⑴、格尔木河流域GDES调查评估数据库、数据:
①、1990年-2020年土地利用/植被覆盖数据(shp格式数据、EXCEL格式数据)。
②、1990-2020年NDVI、NPP、植被覆盖度数据(shp格式数据、EXCEL格式数据)。
③、格尔木流域植物群落数量特征数据(EXCEL格式数据)。
⑵、格尔木河流域GDES调查工作图件:
①、格尔木河流域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生态水文地质综合图。
②、格尔木河流域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环境水文地质综合图。
③、格尔木河流域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生态地下水等值线图。
④、格尔木河流域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生态水文地质剖面图。
⑤、格尔木河流域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环境地质剖面图。
⑶、格尔木河流域GDES评估工作图件:
①、格尔木河流域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地下水依赖程度分区图。
②、格尔木河流域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土地盐渍化风险评估图。
③、格尔木河流域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生态需水供需平衡图。
④、格尔木河流域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生态退化风险评估图。
⑤、格尔木河流域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生态安全格局图。
⑥、格尔木河流域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生态修复区划图。
⑷、格尔木河流域GDES调查评估数据库
①、格尔木河流域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生态-水文耦合可视化数据库
项目工作量汇总表
序号 |
工作内容 |
工作条件 |
计量单位 |
工作量 |
备注 |
一 |
格尔木河GDEs现状调查 |
||||
1 |
格尔木河流域生态系统 现状调查 |
|
|
|
|
1.1 |
格尔木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 转变调查 |
|
项 |
1 |
|
1.2 |
格尔木河流域生态系统质量状况及动态变化调查 |
|
项 |
1 |
|
1.3 |
格尔木河流域GDES生物群落特征调查 |
|
项 |
1 |
|
1.4 |
1:100000遥感解译 |
荒漠化地区、分辨率 30m,Ⅰ类 |
km2 |
90000 |
生态遥感解译 |
2 |
格尔木河流域 水土环境问题调查 |
|
|
|
|
2.1 |
土壤盐渍化调查 |
|
|
|
历史资料收集分析 |
2.2 |
区域污染排放与影响调查 |
|
|
|
|
2.2.1 |
区域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地下水污染源排放调查 |
|
项 |
1 |
|
2.2.2 |
重点区地下水质量现状调查 |
|
组 |
200 |
|
2.2.3 |
重点区土壤质量现状调查 |
|
组 |
400 |
|
2.2.4 |
重点区地表水质量现状调查 |
|
组 |
100 |
|
2.2.5 |
重点区底泥质量现状调查 |
|
组 |
100 |
|
3 |
格尔木河流域GDEs区域生态水文地质调查 |
|
|
|
|
3.1 |
1:25万生态水文地质调查 |
Ⅱ类地区,修测 |
km2 |
30000 |
|
3.2 |
1:25万环境水文地质调查 |
Ⅱ类地区,修测 |
km2 |
30000 |
|
3.3 |
1:5 万纵向生态环境地质剖面测量 |
Ⅱ类地区,修测 |
km |
160 |
|
3.4 |
1:5 万纵向生态环境地质剖面测量 |
Ⅱ类地区,修测 |
km2 |
1400 |
|
3.5 |
1:100000遥感解译 |
荒漠化地区、分辨率 30m,Ⅰ类 |
km2 |
90000 |
|
3.6 |
地下水水位统测 |
统测点调查、高程测量、水位测量 |
点 |
400 |
|
3.7 |
水文地质钻探 |
φ251~300mm,Ⅳ级,深 0-100m |
m |
1380 |
|
3.8 |
水样采集和分析测试 |
现场测试气温、水温、pH、Ec、DO、ORP 等六项,实验室全指标 |
组 |
700 |
|
3.9 |
同位素测试 |
氘氧、氚、δ14C、δ32S |
组 |
1550 |
其中氘氧同位素1100组、氚同位素200组、δ14C同位素50组、δ32S 同位素200组 |
3.10 |
其它地质工作 |
|
项 |
1 |
包括成果报告编制、地质编录、岩心保管、建模等 |
二 |
格尔木河GDEs生态风险评估及生态修复区划 |
||||
1 |
格尔木河流域生态系统地下水依赖程度评估及区划 |
|
项 |
1 |
|
2 |
格尔木河流域GDEs生态用水供需满足程度评估 |
|
项 |
1 |
|
3 |
格尔木河流域GDEs对环境变化敏感性评估 |
|
项 |
1 |
|
3.1 |
格尔木河流域GDES生态风险评估及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
|
项 |
1 |
|
3.2 |
格尔木河流域GDEs生态退化评价 |
|
项 |
1 |
|
3.3 |
格尔木河流域GDES土地盐渍化风险评估 |
|
项 |
1 |
|
3.4 |
格尔木河流域地下水埋深与植被群落特征耦合机制分析 |
|
项 |
1 |
|
3.5 |
格尔木河流域对盐湖影响的初步分析 |
|
项 |
1 |
|
3.6 |
格尔木河流域生态-水文耦合数值模型构建 |
|
项 |
1 |
|
4 |
格尔木河流域GDES生态修复区划 |
|
项 |
1 |
|
三 |
格尔木河流域GDES生态修复措施及建议 |
||||
1 |
格尔木河流域GDES修复及保护策略 |
|
项 |
1 |
|
2 |
格尔木河流域GDES区域生态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建议 |
|
项 |
1 |
|
项目工作量汇总表
序号 |
工作内容 |
工作条件 |
计量单位 |
工作量 |
单价(元) |
总价(万元 |
备注 |
一 |
直接费用 |
|
|
||||
㈠ |
格尔木河GDEs现状调查 |
|
|
|
|
|
|
1 |
格尔木河流域生态系统现状调查 |
|
|
|
|
|
|
1.1 |
格尔木河流域土地利用方式转变调查 |
|
项 |
1 |
|
|
|
1.2 |
格尔木河流域生态系统质量状况及动态变化调查 |
|
项 |
1 |
|
|
|
1.3 |
格尔木河流域GDES生物群落特征调查 |
|
项 |
1 |
|
|
150个地表样方,3个微生物群落调查点位 |
1.4 |
1:100000遥感解译 |
荒漠化地区、分辨率30m,Ⅰ类 |
期 |
6 |
|
|
1990-2020年,至少解译6期 |
2 |
格尔木河流域水土环境问题调查 |
|
|
|
|
|
|
2.1 |
土壤盐渍化调查 |
|
|
|
|
|
以现有资料调查为主 |
2.2 |
区域污染排放与影响调查 |
|
|
|
|
|
|
2.2.1 |
区域土壤、地下水污染源排放调查 |
|
项 |
1 |
|
|
|
2.2.2 |
地下水钻孔与取样 |
|
组 |
200 |
|
|
|
2.2.3 |
重点区地下水质量现状调查 |
|
组 |
200 |
|
|
|
2.2.4 |
重点区土壤质量现状调查 |
|
组 |
400 |
|
|
含取样 |
2.2.5 |
重点区地表水质量现状调查 |
|
组 |
100 |
|
|
含取样 |
2.2.6 |
重点区底泥质量现状调查 |
|
组 |
100 |
|
|
含取样 |
3 |
补充生态水文地质调查 |
|
|
|
|
|
|
3.1 |
1:25万生态水文地质调查 |
Ⅱ类地区,修测 |
km2 |
30000 |
|
|
|
3.2 |
1:25万环境水文地质调查 |
Ⅱ类地区,修测 |
km2 |
30000 |
|
|
|
3.3 |
1:5 万纵向生态环境地质剖面测量 |
Ⅱ类地区,修测 |
km |
160 |
|
|
|
3.4 |
1:5 万纵向生态环境地质剖面测量 |
Ⅱ类地区,修测 |
km2 |
1400 |
|
|
|
3.5 |
1:100000遥感解译 |
荒漠化地区、分辨率 30m,Ⅰ类 |
km2 |
|
|
|
|
3.6 |
水文地质钻探 |
φ251~300mm,Ⅳ级,深 0-100m |
m |
1380 |
|
|
|
3.7 |
水样采集和分析测试 |
现场测试气温、水温、pH、Ec、DO、ORP 等六项,实验室全指标 |
组 |
700 |
|
|
|
3.8 |
同位素测试 |
氘氧、氚、δ14C、δ32S |
组 |
1550 |
|
|
其中氘氧同位素1100组、氚同位素200组、δ14C同位素50组、δ32S 同位素200组 |
3.9 |
其它地质工作 |
|
项 |
1 |
|
|
包括成果报告编制、地质编录、岩心保管、建模等 |
㈡ |
格尔木河GDEs生态风险评估及生态修复区划 |
|
|
|
|
|
|
1 |
格尔木河流域生态系统地下水依赖程度评估及区划 |
|
项 |
1 |
|
|
|
2 |
格尔木河流域GDEs生态用水供需满足程度评估 |
|
项 |
1 |
|
|
|
3 |
格尔木河流域GDES生态风险评估及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
|
项 |
1 |
|
|
|
4 |
格尔木河流域GDEs生态退化评价 |
|
项 |
1 |
|
|
|
5 |
格尔木河流域GDES土地盐渍化风险评估 |
|
项 |
1 |
|
|
|
6 |
格尔木河流域地下水埋深与植被群落特征耦合机制分析 |
|
项 |
1 |
|
|
|
7 |
格尔木河流域对盐湖影响的初步分析 |
|
项 |
1 |
|
|
|
8 |
格尔木河流域生态-水文耦合数值模型构建 |
|
项 |
1 |
|
|
准确度大于85% |
9 |
格尔木河流域GDES生态修复区划 |
|
项 |
1 |
|
|
|
㈢ |
成果集成 |
|
|
|
|
|
|
1 |
组织方案编制 |
|
项 |
1 |
|
|
|
2 |
格尔木流域生态系统依赖地下水程度评估报告 |
|
项 |
1 |
|
|
|
3 |
格尔木河流域生态系统生态退化评价报告 |
|
项 |
1 |
|
|
|
4 |
格尔木河流域GDES生态风险评估及生态安全格局构建报告 |
|
项 |
1 |
|
|
|
5 |
《格尔木河流域GDES生态保护修复策略(含重点任务)》 |
|
项 |
1 |
|
|
|
6 |
格尔木河流域GDES调查评价数据库建设 |
|
项 |
1 |
|
|
|
7 |
格尔木河流域依赖地下水生态系统调查评价图集绘制 |
|
项 |
1 |
|
|
|
承接本项目单位应依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布的《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2003)》及国家有关的法律和技术规范要求,制定相应的项目质量管理办法。
1、项目质量目标
项目全面推行ISO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项目质量目标为“各项原始资料质量优良率100%,最终成果合格率达到100%”。
2、岗位职责要求
(1)项目负责人及技术负责人组织编写项目总体设计与最终成果,负责总项目与成果的审核工作;负责组织项目设计与工作过程。
(2)专题项目负责人组织编写各专题项目、子课题设计方案、成果报告;并按时组织对原始资料质量进行抽检。
(3)各工种作业人员负责根据有关技术规范、项目设计书要求,取得准确的原始地质资料,及时进行自检和互检工作。
(4)技术主管部门定期组织对本项目阶段进展情况、原始资料、阶段成果的质量检查,同时进行项目野外验收、专题设计及有关阶段成果的评审工作。
3、质量管理的实施
(1)项目设计质量管理,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设计书编写要求”的规定,由项目负责人组织编写项目设计,并按院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进行设计策划。
(2)要充分收集必要的资料,作为编写设计的依据和输入,包括项目任务书、有关技术规范、已有的地质调查资料等。
(3)完成项目设计初稿后,承接单位总工程师进行项目校审,修改后根据策划的安排组织设计初审。根据专家初审意见进行修改后,向项目领导小组(或项目管理办公室)提出设计方案审核的申请。
(4)根据设计评审意见进一步修改,并报项目领导小组确认。以上各项设计策划、输入、评审、验证和确认活动,均应保留记录。
(5)在设计实施过程中,如因主客观条件变化需要对设计内容作出变更时,应书面向项目联合办公室提出申请,待批准后方可实施,并形成设计更改记录和补充设计书。
(6)对项目质量可能产生一定影响的仪器设备必须按仪器操作规程,进行检定,同时须按设备管理规定,到指定单位进行校验,并保留所有校验记录。
4、项目质量检查
(1)项目各项原始资料的质量管理按照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质量检查要求》。同时满足相关专业规范要求的规定。
(2)项目原始资料质量的检查工作,依据国家有关技术规范标准、技术要求、项目设计及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要求进行。
(3)原始资料检查的内容包括工作部署、工作量的使用是否合理得当,收集、记录到的原始资料是否真实、齐全、清晰、符合野外地质实际情况,原始资料的管理是否规范,日常整理、登记是否规定及时,阶段性的综合整理是否及时、完整等。
1、项目组指定项目负责人,项目成员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项目组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各尽其职,严格按照项目技术要求进行工作,不得中途抽调更换。
2、各小组在项目负责人的统一领导下,分工协作,项目内、外业工作将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开展工作,根据实施方案统一安排工作进度,做到保质保量按进度完成各自工作。
3、为保证成果质量,野外资料与室内整理同步进行,专人负责资料审核,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搜集的各种资料、数据必须进行全面认真的复核,对有疑议处应及时查清不留隐患。
安全生产与劳动保护措施对保证本项目的顺利开展十分重要。项目野外作业中,在认真执行国家有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作业规范要求,制定以下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措施。
1、地质勘探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地质技术人员应严格遵守地质钻探、地球物理勘查、测量等有关的操作规程,穿戴好安全防护用品。
2、与各地质勘探施工班组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明确奖惩措施。
3、各地质勘探组建立安全员制度,负责日常的安全检查工作,安全措施具备后才能进行施工。
4、安全工作小组定期到施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安全隐患,发出限期整改通知,并及时检查整改措施是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