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需求
第一节 采购清单及技术参数
一、工作背景
1.自然地理
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之上,介于东经 103°36΄-109°35΄、北纬 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贵州,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贵州省东西长约 595km,南北相距约 509km,国土总面积 17.62 万 km²,占全国国土面积的 1.8%。全省辖贵阳市、遵义市、毕节市、安顺市、六盘水市、铜仁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九个市州。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贵州省常住人口 3856.21 万人。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第一梯级到第二梯级的高原山地向东部第三梯级的丘陵平原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纬向上形成三个梯级,即西部威宁、赫章、水城一带海拔 2200~2400m 的中高山组成第一级高原梯级;中部遵义市以南、惠水以北、黔西以东、镇远以西的广大地区海拔 1000~1500m 的山原(黔北、黔南)丘原(黔中)组成第二级梯级;东部松桃、铜仁、玉屏、锦屏等地海拔 500~800m 的低山丘陵组成第三级梯级。贵州省又处于长江与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地区,中部高,南、北部低,由中部向南、北部倾斜,经向上形成南、北两大斜坡,中部为高原山地,南部向贵州丘陵过渡、北部向四川盆地倾斜。
地貌主要有溶蚀作用形成的岩溶地貌及流水作用形成的剥蚀-侵蚀地貌,形态各异,类型复杂多样。由于全省大面积出露可溶岩,地貌类型主要为岩溶地貌, 地表有石牙、溶沟、漏斗、落水洞、竖井、洼地、溶盆、槽谷、峰林、峰丛、溶丘、岩溶湖等,地下有溶洞、暗河、伏流等;一般从宽阔分水岭到深切峡谷,地貌类型从残丘坡地向峰林盆地、峰(林)丛谷地、峰丛洼地、峰丛峡谷变化。流水形成的剥蚀~侵蚀地貌集中在非可溶岩山区,在黔东南、黔南的镇远~凯里~丹寨~ 三都~荔波一线以东地区尤为集中,沟壑纵横,山高坡陡,山形破碎。
贵州省土壤面积共 15.91 万 km²,占全省土地面积的 90.4%,中部及东部广
大地区以黄壤为主,西南部以红壤为主,西北部黄棕壤,除了这三大种类还有受母岩制约的石灰土和紫色土、粗骨土、水稻土、棕壤、潮土、泥炭土、沼泽土、石炭土、石质土、山地草甸土、红粘土、新积土等土类。土壤的地带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西部为具亚热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带,多为黄棕壤。
全省主要农作物水稻、玉米、小麦、高粱、大豆、马铃薯等农作物;特色作物烤烟、茶叶、桑蚕、甘蔗、蔬菜、油菜、麻类、水果等特色作物。
2.河流水系
贵州省内河流分属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以中部偏南的苗岭为分水岭,北部属长江流域,南部属珠江流域。长江流域面积为 115747km²,包括乌江水系、洞庭湖(沅江)水系、牛栏江和横江水系、赤水河和綦江水系,占全省总面积的
65.7%。主要河流有乌江、赤水河、清水江、舞阳河、锦江、松桃河、松坎河、牛栏江、横江、洪州河等。珠江流域面积 60420km²,包括南盘江水系、北盘江水系、红水河水系和都柳江水系,占全省总面积的 34.3%。主要河流有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打帮河、蒙江、打狗河等。全省河流顺地势由西部、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分流。乌江是贵州省最大的河流,干流全长 1037km,流域面积 87920km²,其中贵州省境内河长 896km,省内流域面积 66807km²(含上游三岔河),省内汇入乌江的主要支流有六冲河、猫跳河、野纪河、偏岩河、湘江、洛旺河(清水河)、余庆河、六池河、石阡河、印江河、洪渡河、芙蓉江等。
3.气象水文
贵州气候宜人,气温变化小。全省属高原亚热带气候区,具有冬暖夏凉、气候温和、雨量丰沛、雨热同季、多阴雨、少日照等显著特点。受大气环流及地形等影响,气候条件复杂多样,气候的地域性差异很大,山地垂直气候差异亦十分显著,呈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典型特征。全省多年平均气温 15"C 左右,各地平均气温在12°C~18°C 之间;通常最冷月(1 月)平均气温多在3C~6C, 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最热月(7 月)平均气温一般是 22°C~25°C,为典型夏凉地区;极端最低气温一般高于-10°C,极端最高气温在 34C 以上。
贵州降水丰富,时空分布差异大。全省多年平均降雨量 1179mm,各地区降雨量差异大,变化范围在 800~1700mm 之间,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南部多于北部, 东部多于西部,山区大于河谷地区,迎风面降水多,背风面降水少。省内存在 3 个比较明显的多雨区:①黔东北多雨区,位于梵净山的东南面(梵净山附近的江口、碧江、松桃和娄山与梵净山之间的凤冈一带);②黔东南多雨区,位于雷公山的东南面(苗岭一带的都匀、三都、丹寨至雷山、台江、剑河等地);③黔西南多雨区,包括南、北盘江到三岔河(晴隆、郎岱、普定至平坝等地),因地形破碎被分割为多个中心;同时也存在 4 个比较明显的少雨区:①舞阳河河谷到乌江中游河谷地区;②赤水河河谷地区;③威宁赫章一带;④南、北盘江与红水河的河谷地区。降水年内分配不均,5~10 月降雨最为集中,占年总降雨量的 75%以上,
6~8 月尤其突出,占比达 45%以上,暴雨多出现在 5~8 月,汛期暴雨多,强度大,
11~4 月只占 15%~30%,冬季 12~2 月最少,仅占 6%左右;降水量年际变化相对较小,年际变化率在 0.12~0.14 之间,但月的降水变率则很大,有的月降水量年际变化可达几十倍,省内测站最大年降水量 2740.8mm(盘县乐民站,1979 年),最小年降水量500mm 左右(赤水河站,1960 年,534.8mm;文家店站,1966 年,502.8mm)。
贵州气象条件总体良好,但自然灾害突出。全省气候温和湿润,雨量丰沛, 气温变化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条件总体良好。全省无霜期 270 天左右, 气候湿度相对较大,年平均相对湿度多在 80%以上;各地蒸发量介于 600~1200mm 之间,7 月份最大,1 月份最小,由西南向东北逐渐递减;西部高原晴天多、风力强;干旱指数由南向北、由西向东递减;各地全年日照时数大体呈南多北少的趋势,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介于 1000~1800h 之间,各地阴天日数一般超过 150d。但贵州省灾害性天气较多,干旱、洪涝、秋风、凌冻、冰雹等自然灾害频发,全省均属于山洪地质灾害易灾区域,对生产、生活的危害严重。贵州地貌以岩溶地貌为主,洼地、溶盆、槽谷、峰林、峰丛、溶洞、暗河、伏流等广泛分布,加上暴雨集中频发,涝灾时有发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贵州省河流的山区性特征明显,大多数的河流上游,河谷开阔,水流平缓, 水量小,但耕地集中,人烟稠密,农业发达,田多水少,农业用水矛盾较突出; 中游河谷束放相间,水流湍急;下游河谷深切狭窄,水量大,水力资源丰富。
贵州省水资源总量总的趋势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山
区大于河谷地区,山脉的迎风坡大于背风坡,在同一地区随着流域高程的增加、气温降低,蒸发损失减小,在一定高程范围内水资源总量有增加的趋势。水资源总量在年际量变化不大,在多年变化中有丰水年组和枯水年级交替出现的现象。
二、工作目标及技术要求
1.工作目标
根据《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21—2023 年)》确定的任务,结合贵州省的实际情况,按照《山洪灾害动态预警指标分析技术要求(试行)》规定,支撑完善以不同时段天气预报预警、短临暴雨预报预警、实时动态预警和乡村简易预警相结合的山洪灾害预警方式。对应预报降雨、实时监测降雨和水位等信息源,综合考虑小流域暴雨洪水特征、前期降雨或土壤含水量变化等因素,推动建立山洪灾害动态预警体系,进一步提高山洪灾害预警的精准度、延长预见期、扩大预警覆盖面,为全省各地山洪灾害风险预报预警社会化服务和山洪灾害预警转移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2.工作任务
山洪灾害动态预警指标分析的任务内容主要是对应山洪灾害(气象)风险预 警和山洪灾害实时动态预警需求,在前期开展的山洪灾害调查评价和补充调查评 价成果基础上,选择应用适宜的暴雨洪水分析计箅方法,分析确定全省 9 个市(州)
88 个县(市、区)原调查评价成果,结合贵州省 2022 年度水旱灾害风险普查复
核的 4661 个危险区成果数据,全面完成不同前期降雨或土壤含水量状态下的动态预警指标,进一步提高预警指标的精准度、延长预见期、扩大预警覆盖面,并升级完善基于不同时段降雨预报和实测降雨的动态监测预报预警系统,采用水文模型、风险分析技术和预报预警理论等方法,在现有县级监测预警系统普遍采用的雨量预警方法的基础上,集成应用实时雨水情、天气预报等多源信息和分布式水文模型技术,构建集气象预警、预报预警和雨量(水位)预警相结合的多阶段多方法预警体系,动态确定预警指标、预警时机、预警对象,实现重点防治区小流域暴雨洪水过程实时分析和上下游联动预警。
3.编制依据
《水利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山洪灾害防御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水防
〔2022〕97 号);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 2022 年度山洪灾害防御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工作要求的通知》(办防〔2022〕137 号);
《水利部关于印发<山洪灾害动态预警指标分析技术要求(试行)和山洪灾害危险区动态管理清单编制指南>的通知》(防御函〔2021〕4 号);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印发 2022 年度山洪灾害防御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工作要求的通知》(办防[2022]137 号);
《财政部关于下达 2022 年水利发展资金预算的通知》(财农[2022]32 号);
《工程测量规范》(GBJ50026-2007);
《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设备通用技术条件》(GB/T27994-2011);
《水文仪器基本参数及通用技术条件》(GB/T15966-2017);
《水利监测数据传输规约第 1 部分:总则》(SL/T812.1-2021)。
《水文调查规范》(SL196-2015);
《水文情报预报规范》(GB/T 22482—2008)
《山洪灾害调查与评价技术规范》(SL767-2018);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代码》(GB/T2260-2007);
《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10114-2003);
《中国河流代码》(SL249-2012);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方案(2021-2023 年)》(水防〔2020〕295 号);
《山洪灾害动态预警指标分析技术要求(试行)》。(2021,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
《山洪灾害调查技术要求》(2014,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
《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技术要求》(2014,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
《山洪灾害分析评价方法指南》(2015,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
《山洪灾害调查基础数据处理技术要求》(2013,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
《山洪灾害调查工作底图制作技术要求》(2013,全国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 三、工作内容
山洪动态预警指标分析工作主要包括雨量预警、水位预警两个指标分析,目前雨量指标数据需根据原有的资料收集整理并复核,满足雨量动态预警指标分析的需求,通过复核后的基础数据对不同阶段的动态预警指标进行分析,最终得到雨量、水位预警指标。
1.基础资料收集整理
2.基础资料复核
对已收集整理的4661个山洪断面测量数据进一步复核,相关数据的复核工作具体包含一下三项:
l复核纵横断面原始数据完整性,进行适宜性评估;
l雨量、水位预警指标搜集资料的完整性及数量的复核;
l复核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合理性、完整性。
3.2021—2023年度山洪灾害补充调查评价成果审核汇集
为加强山洪灾害补充调查评价成果质量管理和数据共享应用,按 照水利部防御司部署,对全省山洪灾害防治项目组组织开展数据审核汇集工作。
4.山洪动态预警指标分析
山洪灾害动态预警指标分析工作流程包括不同阶段动态预警指标分析、成果整理应用等。
第二节 商务要求
一、服务期及服务地点
服务期:至 2023 年 12 月 31 日前服务地点:采购人指定地点
二、验收标准、规范
执行本项目所在国家和地区颁发的现行法律法规、规范、规定、规程、标准和要求,并符合采购文件的规定。
三、服务范围
本项目采购的服务范围要求为合法供应商提供的满足本采购文件要求的所有服务。
四、付款方式
以甲乙双方最终签订的合同为准。
五、投标有效期
90 日历天。
六、其他要求
1、开标后,采购人有权进一步核实投标人提交的各项资料,投标人必须无条件响应采购人该要求,如不响应该要求或发现有弄虚作假,采购人将报财政主管部门取消其中标资格并没收投标保证金。
2、在合同执行过程中,如中标供应商出现违规违约(合同条款中约定)等行为,采购人有权终止合同。
3、中标供应商须与采购人签订保密协议,履行保密义务。
4、采购文件未尽事项,采购人与中标供应商在合同中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