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滁州市林长“五个一”平台建设项目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招标文件
文档编号:202004250000005287 文档页数:54页 所需下载券:10
滁州市林长“五个一”平台建设项目

第五部分  采购内容及服务要求

1项目介绍

推进林长制改革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政治要求,也是打造山清水秀生态滁州的有效抓手。深入落实林长制各项改革任务,在护绿、增绿、管绿、用绿、活绿上下功夫,以林长制促进“林长治”,随着《中共滁州市委 滁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林长制的意见》、《中共滁州市委办公室 滁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优化林业发展环境的实施意见>的通知》、《滁州市市级林长会议制度》、《滁州市林长制工作督察制度》、《滁州市林长考核制度》、《滁州市林长制信息公开制度》、《滁州市林长巡查制度(试行)》等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林长制在滁州市落叶生根。

《安徽省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互联网+”作为“十三五”时期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措施,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林业资源在滁州市占有重要位置,通过“互联网+”优化、重构林业政务管理、资源监管、生态文化、林业产业等核心业务,努力提升林业现代化水平。同时,为进一步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全面提升林长制及林业业务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完成省市林长制及林业信息化相关部署,滁州市通过林长制“五一个”服务平台建设,将林长制“五个一”服务能力及森林资源“以图管地”水平相结合,构建一套不但服务林长制“五绿”任务的工作需要,推进林业信息化快速发展,而且进一步推深做实林长制改革,加强林业监测管理,实现林业现代化。

2项目需求

林业资源在滁州市占有重要位置,通过“互联网+”优化、重构林业政务管理、资源监管、生态文化、林业产业等核心业务,努力提升林业现代化水平,促进滁州市林长制改革,强化考核,利用新技术、新方式打造滁州市林长制信息化样板。

根据中共滁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建立林长制的意见》、《建立林长制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滁州市林业信息化发展状况和林长制建设要求,全面落实林长制工作任务和责任分解,建设滁州市林长制“五个一”服务平台,实现“市、县、乡、村”四级林长上下联动,以“林长治”促进林长制,同时省局也下发了《关于全面建立林长制“五个一”服务平台的指导意见》,明确林以信息化手段实施林长制。以“五绿”建设为重点任务,以“五个一”服务平台为着力点,实行旬报告、月通报、季调度,形成上下衔接、协同高效的制度体系,迫切需要强化林业科技改革与创新,提升林业科技支撑能力,以信息化技术为实施手段,建立长效常态机制,推进林长制管理,尤其在“五个一”的落实过程,以“一林一策”的特点,实现责任区划分界定、小班古树名木建档、林技推广、预警调度等功能,实现林长责任全覆盖,打造“一片一特色”、“一林一方案”的监管模式。

2.1建立“五个一”服务平台

“一林一档、一林一策、一林一员、一林一警、一林一技”五个一是实施林长制的重要手段,按照省级要求,结合滁州市时间情况,需要实地划定和具体落实,实现责任到人、到岗,需要新技术、新手的应用,解决“五个一”服务体系,覆盖6个市属国有林场。

2.2建立林长制考核体系

建立林长制考核体系是促进林长制工作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对林长工作的重要指引,按照省级要求和滁州市实际需求,开发一套系统的、全面的、长效的、能够量化的管理系统,支撑整个林长制考核体系。

2.3林长组织体系

按照市、县、乡、村四级林长建设要求,平台对林长责任范围进行角色分配,每一级林长赋予相应的空间关系,层层管理,市级林长可查看管理县级林长、乡镇级林长、村级林长和护林员,县级林长可查看管理乡镇级林长、村级林长和护林员,乡镇级林长可查看管理村级林长和护林员,村级林长查看和管理护林员,护林员对自己责任区负责,同时对市县林业局人员权限分配,起到总体调度、考核及系统运作。

2.4林长工作体系

主要体现在任务下发、异常上报、学习交流、巡检巡护、政策宣传、责任区保护、“五绿”考核、“五个一”电子卡片、林长查询、生态评价等功能。

2.5公众参与

建立微信等平台公众参与平台和群众监督参与通道,具备推广快、零安装、跨平台、认知度高等特点,实现监督、宣传、查询、上报等服务。

2.6与省级对接

结合省建设方案,按照滁州市工作方案和一林一策实施的同时,确保覆盖省考核指标,保障考核一致有效。

 

3系统要求

滁州市林长制“五个一”服务平台是全方位、全覆盖、综合性管理及应用平台,应做到安全、稳定、即时、高效,在系统设计中要通盘考虑、统筹兼顾、综合利用。

3.1充分利用前期建设成果

充分运用森林防火、林地一张图建设、自然保护区、生态红线、河长制、路长制、其他单位部门等已建成果,将已建设的软硬件接入进来,实现信息互通互享,避免重复建设、重复工作,消除“信息孤岛”,以“五个一”服务建设为依托,按照四级林长网格化管理模式,量化考核制度,应从指挥调度、任务下发、目标考核、异常处理、人员管理、数据分析、监控上报、以图管地、森防预警、群众监督、政策宣传、智能扫码、公告推送等功能出发,结合古树名木、森林防火、森林资源管理等信息化建设,统筹一盘棋、一张图。

3.2平台建设契合实际工作场景

平台应充分考虑林长和业务部门工作的使用场景,系统要做到全覆盖,在指挥中心保证大屏幕的场景可视化(实地场景),同时通过互联网和语音技术,在PC终端(笔记本、投影设备)、移动设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上,具备随时随地进行管理、查询、视频和语音对话功能。

3.3系统设计要简洁易操作

平台系统操作要充分考虑用户的实际使用感受,做到操作简单、易上手,减少用户使用入门成本。

3.4对接国有林场预留县区通道

项目建设覆盖市级林长制考核要求,对接全市六个国有林场数据、市级林长,预留县区、乡镇、村级入驻通道。

3.5设计原则

先进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可扩展性原则、标准性原则、保密性原则。

 

4系统功能

根据市林长制工作需求,遵循功能齐全、操作简单的原则,打造操作可视化、考核精细化、业务程序化、信息自动化、预警智能化、指挥科学化、工作常态化的全方位系统,形成有效的管理方法。

按照林长制管理模式、考核制度、人员层级角色分配、智能设备普及等情况,软件系统主要有“一大平台”、“三大功能”,即为“数据中心”、“林长制应急预警平台”、“林长移动办公软件”、“林长制宣传及群众参与平台”。

系统主要有指挥调度、任务下发、信息上报、“五绿”考核、“五个一”服务、异常处理、人员管理、数据分析、监控上报、群众监督、政策宣传、智能扫码、公告推送等功能。

4.1数据中心建设

数据平台中心用于数据存储、智能分析、指挥拓扑、自动分发、短信提醒、业务分配、自我学习等功能,系统配置到滁州市云服务器中。

4.2林长制应急预警平台

包含应急指挥调度、护林防火监测、异常上报预警、工作信息下发、“五绿”考核任务分级统计、网格化服务、“五个一”信息管理等功能,可在大屏幕全屏展示、交互查看、业务办公等功能。通过系统指挥护林员、下级林长、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对设定责任区或划定区域内的人员进行调度。在责任区范围内,实行业务分级,一键考核统计,实现全市森林资源精细化、网格化管理。

4.3林长移动办公系统

林长移动办公系统是林长、护林员移动办公设备,同时是指挥调度基础数据的支撑系统,具备移动性、及时性、简洁性、快捷性,根据县级林长管理片区,打造丰富独特的管理模式,方便林长和护林员使用。

4.4林长制宣传及群众参与平台

在微信公众平台开发小程序,建立群众监督参与通道,关注即可使用,具备扫描查询、搜索查询、信息上报、政策宣传等功能。

 

5采购内容和要求

类型

硬件

要求

数量

移动展示设备

移动指挥大屏

75寸或以上多媒体触摸屏4K显示大屏,附带OPS功能,≥4G内存,≥256G固态硬盘

1台

大屏移动支架

8核,内存容量≥64G,硬盘容量≥2TB,独立显卡≥2GB显存

1台

平台服务器

服务器

具备DDR3内存≥8G,存储≥1T,10M或以上网络带宽,CPU≥8核,Center OS 64位操作系统

2台

防火墙交换机

防火墙交换机

支持入侵防御(IPS);支持防病毒(AV);支持数据防泄漏(DLP);支持上网行为管理/审计;

1台

办公终端设备

移动端平板

10.8寸屏幕,4G内存,128G存储,全网通,具备触屏手写,Android8或以上操作系统

30台

平台系统

服务软件

包含数据中心、林长制应急预警平台、林长移动办公系统、林长制宣传及群众参与平台

1套

 

6服务承诺

6.1免费组织市级和国有林场两级培训,组建7*24小时技术服务团队,保障信息化平台的常态高效运行。

6.2质保期:从项目验收通过之日起1年。质量保证期内,服务内容包括:协助用户完成日常系统及应用的维护工作,保证系统的稳定正常运行;问题、故障的诊断与排除,系统配置和辅助应用系统部署与维护;软件版本的升级、调试。

6.3质保期过后,投标人应提供系统软件终身维护服务,具体维护费用由采购方和中标单位通过维保合同或协议商定。

6.4供应商须在合同签订后90日历天内完成并交付使用。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收藏

上传文档

在线客服

常见问题
人工客服

服务时间:8:00-23:00

工作电话:400 9911 877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

收藏本站


AI



用AI快速编写
限免使用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支持上传解析、采购需求、评分标准、目录编写四种方式,全行业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