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需求书
第A包
1、项目名称:海口湾畅通工程规划设计项目(第A包)
2、项目编号:HXSJ-CG-2019151
3、预算金额(最高限价):人民币陆佰柒拾万零肆仟捌佰元整(¥6704800.00)
4、服务期(工期):合同签订之日起180日历天内完成
5、服务地点:采购人(海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指定地点
二、服务内容:
1、项目背景
根据海南省政府部署、海口市政府2019年工作报告“还海还岸还景于民,举全市之力实施海口湾畅通工程,让老百姓共享最好的空间资源,打造宜居宜业城市的全省示范”的目标要求,海口市于2019年初启动了海口湾畅通工程,围绕习总书记提出的海南“三区一中心”战略定位,借鉴上海黄浦江两岸滨水空间贯通的先进经验,打造世界级滨水公共开放空间,实现海口湾至海甸溪两岸“滨水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三道全线贯通。
2、规划范围
该项目位于海口市中心城区,包括海口湾和海甸溪两岸地区,全长19.6公里,规划设计范围约384.6公顷。其中北岸东起横沟河,西至海甸岛西侧,长度7.0公里,设计范围85.4公顷;南岸东起横沟河,西至丽晶路,长度12.6公里,设计范围299.2公顷。
3、工作内容和成果要求
3.1工作内容
3.1.1海口湾地区概念规划
(1)定位研究:根据项目开展的相关背景和现状问题,提出地区发展的目标定位。
(2)案例研究:分析研究国内外同类型项目的经验和不足,对海口湾畅通工程和地区发展提供借鉴。
(3)专项研究:从地区综合交通、生态品质提升和旅游品质提升等方面开展专项研究,提出符合目标定位的规划策略。
(4)海口湾滨水区规划设计指引:对海口湾滨水区开放空间的公共环境设计提出具有操作性的设计指引,指导景观设计的方向,包括总体要求、慢行通道、绿化种植、配套设施、公共艺术等内容。
3.1.2海口湾滨水区城市设计
(1)城市设计总体方案:将概念规划的策略落实深化,形成海口湾滨水区城市设计方案。①明确三道位置、地形标高、防汛墙位置与标高、断点堵点改造方案、广场位置等内容;②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确定设施布点;③提出建筑、桥梁、驿站和公共艺术等内容的设计要求;④深化重要功能节点更新设计,落实概念规划的相关理念。
(2)重要节点设计条件研究:确定沿线重要节点意向,明确规划设计条件,对接项目实施。
3.1.3规划设计统筹
配合龙华区、美兰区及海旅集团与沿线单位协商,研究断点堵点的贯通方案;配合市政府、市规划委汇报;配合重要节点设计师遴选工作,并提供设计要求;配合驿站设计师及设计方案遴选工作,并提供设计要求;统筹各区段、各节点实施方案设计;配合宣传部门开展公众参与等活动。
3.2 成果要求
成果形式为文本和图纸。成果内容对应上述工作内容编制,包括但不仅限于:发展背景、项目理解、规划解读、现状评估、经验借鉴、规划定位、规划策略、城市设计理念、主题分段、三道布线、设施布局、生态保护、环境提升、活动组织、规划管控、设计引导、节点提升研究、重要驿站建设引导等。
成果深度需达到相关规范要求,并能够明确落实到相关控规调整,以及达到指导后
续景观方案设计的技术要求。
第B包
一、项目概况
1、项目名称:海口湾畅通工程规划设计项目(第B包)
2、项目编号:HXSJ-CG-2019151
3、预算金额(最高限价):人民币捌佰壹拾捌万元整(¥8180000.00)
4、服务期(工期):合同签订之日起180日历天内完成
5、服务地点:采购人(海口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指定地点
二、服务内容:
海口湾及海甸溪两岸地区,属于海口市滨水区的核心区域,与海口市经济发展及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目前,这一滨水区域被大量房地产开发、违章建筑、公务码头等占据,导致了公众市民无法亲水近水,影响了城市环境品质,与世界级旅游岛的省会城市这一身份不符。
为实现还海、还岸、还景于民,根据海南省委省政府部署,计划实施海口湾两岸畅通工程,实现漫步道、跑步道、骑行道三线贯通,打造优质滨水公共开放空间,设置多样化公共服务设施,彰显海口文化魅力和历史底蕴,提升城市规划与建设品质,着力把最好的空间资源还给老百姓。海口湾畅通工程项目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部署的一项重要工作,是迎合市民需求,提升沿江交通通达性、便捷性的重要工程。
1.1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城市
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中央政府在2015年3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作为国家层面的纲领性文件,指导“一带一路”建设。在中央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中,要求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区域的国际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海口等6个城市被列入“战略支点城市”。海口是国家批准的环北部湾经济区发展战略中心城市,也是泛珠省会城市的合作方之一。海口地处北部湾、泛珠三角和南海三大区域的地理中心,背靠华南,面向东盟,连接东南亚,是大陆通往南海的桥头堡,是唯一同时扭结三大战略空间的节点,在“一带一路”规划建设过程中,意义重大。
1.2国家战略南海的地理中心
南海北靠中国大陆和台湾岛,东接菲律宾群岛,南邻加里曼丹岛和苏门答腊岛,西接中南半岛和马来半岛,面积约356万平方公里。海南岛是南海最大的岛屿,人口903.48万,于1988年正式成立经济特区,是中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和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
2014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发展海洋事业列为全国工作重点之一,并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全面实施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大力建设海洋强国”的整体工作思路,凸显国家高层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考虑。南海占据我国海洋面积的2/3,蕴藏丰富的海洋油气、生物、矿产和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发展潜力极大。
海口地处南海海防前哨和国家南海战略物资供应的咽喉要道,是国家“战略南海”的重要依托,在多边和双边框架中地位特殊,肩负南海资源开发服务保障和南海海防双重历史使命。
1.3海南省核心城市
海口市为海南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和最大的交通枢纽,是省域空间结构布局中的核心。海口市位于北纬19°32′~ 20°05′,东经110°10′~ 110°41′。地处海南岛北部,北濒琼州海峡,隔18海里与广东省海安镇相望;东面与文昌市相邻;南面与文昌市、定安县接壤,西面邻接澄迈县,北濒琼州海峡与雷州半岛的广东省徐闻县隔海相望。
海口市域范围东起大致坡镇老村,西至西秀镇拨南村,南起大坡镇五车上村,北至琼州海峡,东西宽60.6公里,南北长62.5公里。全市土地面积2304.8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3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度136.23公里,是南海区域的核心城市。
1999年4月国家批准海南建立全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作为海南省会城市的海口市是省政府首批批准的6个生态示范市(县)之一。
海口将坚持绿色发展,打造花园城市,根据《海口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8%左右。海口空气质量在2018年多次排名第一。远期规划上,海口将以“一江两岸”(南渡江、东海岸、西海岸)为骨架,构建海口城市发展布局新架构。为解决海口南北、沿江沿海“发展不平衡”,以及“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等问题,将南渡江的保护、治理及其沿江地区的开发利用纳入海口主城区发展规划,拉开城市骨架,构建海口“一江两岸”城市发展T型空间布局结构。
海口市辖秀英、龙华、琼山、美兰4个区(县级);下设21个街道、22个镇、210个社区、248个行政村。
海口起源于汉代,地属广西。唐代公元627年,海口始隶属于琼山县。开埠于宋末元初。历史上曾设有宋代的海口浦,元代的海口港,明代的海口都、海口所、海口所城,清代的海口商埠、琼州口,民国初期的海口镇。元代,海口浦便逐渐代替白沙津,成为海南渡海和物资进出口的主要港口之一。明代公元1370年,海口划归广东。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5 年)开始筑城,按兵制海口浦改建为所,称“海口所”或“海口区”。相传在今海口市的得胜沙路一带,古称外沙。
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倭寇入犯海口,海府地区军民予以反击,经过激烈的战斗,最后得胜海贼于外沙,故得名“得胜沙”。清咸丰年间据《天津条约》海口辟为对外通商口岸,成为南洋群岛和大陆对外交通的道口。清光绪元年(1875年)设置海口海关,并在白沙门建港,对外贸易更形成发展。由于侨民日增,商贾云集,海口日见繁盛。民国初期的1912年起,海口所改称海口镇。1926年脱离琼山县,开始建市。
1950年4月23日,海口市解放。1956年,国务院将海口市划为广东省的地级直辖市。1988年4月1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议,海南建省,海口市成为海南省省会。2002年10月16日,国务院批复海口、琼山两市合并,成立新海口市。
历史长河,载述海口市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也记述海口市光荣的革命传统,展现丰富的人文史迹景观。有始建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的古代军事遗址——明代海南卫所在地城门楼的府城鼓楼,为纪念明代琼籍名贤王佐而建于1567年的西天庙,为纪念为维护祖国统一、促进民族团结的历史名人冼英而始建于1583年的冼太夫人庙,为纪念明代琼籍清官海瑞而始建于1589年的海瑞墓园,为传播文化、培养海南子弟而始建于1710年的琼台书院,为纪念被贬谪来海南岛,传播文化推动海南文化发展和交流的唐代名臣李德裕和宋代名臣李纲、李光、胡铨、赵鼎。而始建于1889年的“五公祠”,为抵御外侮而于1891年建成,与天津大沽口、上海吴凇口、广州虎门炮台并称中国清末四大炮台的秀英炮台等历史古迹;有始建于1919年的中共琼崖党、政、军主要领导人冯白驹出生地的冯白驹故居,有1926年6月召开的中共琼崖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而始建于1926年的中山纪念堂,为纪念长期坚持琼岛革命斗争和英勇渡海作战解放海南牺牲的2万多烈士而建于1951年的海南革命烈士纪念碑,为纪念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琼崖红军改编为抗日独立队而始建于1952年的云龙改编旧址,为纪念解放海南渡海作战英雄烈士而建于1957年的金牛岭烈士陵园,为纪念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赴琼指导武装斗争而英勇就义的中共广东省军委书记李硕勋而建于1986年的李硕勋烈士纪念亭等革命名胜。2007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海口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海口湾指海口市北部秀英港,过万绿园直到新港的海滩,长近5千米。包括海口港(秀英港)和海口海湾面积约43.7平方公里,地处南渡江出海口。南渡江是海南岛最大河流,发源于海南白沙县南峰山,是海南第一大河,斜贯海南岛中北部,流经白沙、琼中、儋州、澄迈、屯昌、定安等市县至海口市入琼州海峡。“南渡江”是海南的母亲河,灌溉了这座岛千百年的繁盛发展。但对于海口,却有一条自己的母亲河,孕育出了海口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独特韵味。这条河就是海甸河,也就是今天人们熟知的“海甸溪”。
海甸溪是南渡江的支流,全长2840米、宽350多米,一千年前曾是“帆樯林立”的热闹港口,它是古海口的起源,见证了古海口的沧桑演变,成为了海口城市的文化发祥地。没有海甸溪就没有海口的今天,她被称为海口市的母亲河,是当之无愧的。
清末至民国初年,海口籍海外富商陆续集资在海口海甸溪两岸,建设了得胜沙路、新华路、中山路、博爱路、长堤路等五条以南洋骑楼建筑为主的街道,构成了现代海口城区的雏形。
(1)滨海公共空间呈斑块状布局,各斑块间缺乏慢行系统串联
从海口市海岸线利用现状来看,海口市核心滨海区的用地状况比较混杂,从西秀海滩开始主要被军用岸线、港口岸线占据,直到海口湾休闲区的出现才开始有了滨海公共空间的踪影。海甸岛西北部海岸线区位最好,景观最优,视线效果极好,是观看海口市城市岸线的绝佳地段。然而,这一片区为一类、二类居住用地,仅白沙门公园一带的为滨海公共空间。
再者,就目前核心滨海区仅有的几处公共空间来说,虽然深受市民的喜爱,但是它们各成一体,缺乏系统性,各自为政的空间布局大大降低了空间的使用效率。加上不完善的道路系统,导致滨海公共空间之间以及滨海公共空间与城市腹地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城市空间网络的整体性。规划设计中慢行系统缺失,各空间缺乏联系,导致了海口市滨海公共空间的空间系统性缺失。
(1)城市基础设施缺乏,水体污染严重
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滨海城市往往平行于海岸线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城市排污的顺达,但另一方面城市污水对滨海水质则有较大污染。由于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的基础设施不足和后期管理监控的缺失,海口市滨海空间沿线城市排污口较多。
(2)亲水性设计不足
滨海区最大特性就是其亲水性的设计,亲水性设计成功与否是滨海公共空间的关键。滨海区作为海口市特有的区域,是海口市城市特色独特的展示区,与市民的公共生活密切相关。水不仅可供人们观赏,在安全的前提下,还可以被人们触摸,尽情享受亲水的乐趣。
然而海口市滨海公共空间实际的建设却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例如万绿园中双滨水(滨湖、滨海)特色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整个滨水地段由绿园路和观海路衔接,环绕内湖的驳岸全部由混凝土、石块堆砌而成,足足高出水平面2至3米,市民普遍反应只能驻足远观,很难亲近水体。且整个内湖被混凝土护岸包围,虽然达到了防洪要求,但也破坏了水体周边动植物的生态环境。万绿园北面临海段原本有着良好的视线,是观赏海水面天际线、海甸岛城市轮廓线、世纪大桥的绝佳地段,然而在海防堤建设过程中,只考虑海防效果,忽视了亲水性设计,直直一条台面约60cm的护岸阻挡了游人的亲水活动,人们只能沿岸小心翼翼行走或驻足远观。
(3)海岸侵烛,岸线后退
近几年,随着海口市滨海区的开发和利用强度不断加大,打破了海岸环境的动态平衡,导致岸线侵烛严重,后退明显。例如,西海岸带状公园内沿海而建的西秀渔港、好百年海景酒楼、印象剧场、贵族游艇会等建筑物,不同程度地“蚕食”了昔日完整连续的海岸线。近岸植物资源破坏严重,草海桐、马鞍藤等海滨植物逐年减少,大型的植物如椰子因为岸线后退带走了泥沙,根部被海水冲刷得裸露在外,摇摇欲倒。
(4)原生海防林被破坏,景观海防林防护效果差
海防林,作为防护林的一种,在防灾抗灾、护岸固沙、维护生态、美化景观等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是建设绿色海南岛的第一道防线。海口市滨海公共空间内海防林的原生植被类型为椰子林、木麻黄林、椰子树与木麻黄混合林、热带灌木林、热带次生林、草地等,为了增加观海景的透视率,创造疏林草地的椰风海韵特色,原生植被几乎全被人工建设的景观植被取代,仅保留了部分椰子林、木麻黄树和局部的滨海地被植物。然而,景观海防林的建设却不尽人意,林带普遍比较狭窄,植物种植密度不够,不仅薄而且稀,透风率过大,防风效果差。且不同地段的景观海防林的植物配置风格各异,特别是临近沙滩的一线海防堤上的防护林没有经过系统的规划设计。现有景观海防林多以草坪和灌木为主,乔木量过少,木麻黄更是寥寥无几,且树种搭配不合理,严重影响海防的同时,遮阴效果也差。加之由于城市建设过分占用海岸近缘土地,建筑物等距离海岸线太近,大大缩减了海防林的面积。
海南省海口市
该项目位于海口市中心城区,包括海口湾和海甸溪两岸地区,全长19.6公里,设计范围约384.6公顷,工程总体景观方案设计范围约 165 公顷;其中北岸东起横沟河、西至海甸岛西侧,全长约7.0公里,设计范围85.4公顷;南岸东起横沟河、西至丽晶路,全场约12.6公里,设计范围299.2公顷。
(一)设计原则
主要设计原则包括结合上位规划及城市设计内容确定设计策略,打通海口湾滨水断点,沿滨水岸线贯通漫步、跑步、骑行三道,沿滨水岸线景观提升及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包括原有设施保留、改建、拆除和新增设施)。体现“海口海甸溪现代风貌”为设计原则;遵循“简约,现代,实用”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合理进行规划布局;重视城市空间和社区环境的创造;针对驿站的使用功能要求,合理的进行人流的组织和功能分区,以适应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使用要求,使这些功能既不相互干扰相互独立,又能成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自然生态的建筑设计观,将阳光、绿意更多地引入建筑之中,强调建筑和自然的和谐共生,创造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积极运用新技术、新材料,使建筑具有突出的环保性、节能性和舒适性,节约后期运营费用,创造出良好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景观设计应与建筑总体城市规划理念,将城市文脉深入融合。
(二)设计内容
本工程用地红线范围内(甲方指定区域)的全部环境方案;红线外与市政相关部位的设计配合衔接工作;负责与项目建议书、工可单位对接工作;本工程用地红线范围内(甲方指定区域)与上位总体及区域环境规划设计与分析;本工程用地红线范围内(甲方指定区域)道路、雕塑、亭台、广场、植物等各类硬质及软质景观设计;本工程用地红线范围内(甲方指定区域)各类景观灯具布置、室外配套设施布置的景观设计;负责本工程用地红线范围内(甲方指定区域)各专业的设计、配合、及与后续设计对接工作,并对本工程用地红线范围内(甲方指定区域)设计的适用性、正确性、经济合理性全面负责。具体内容包括:
(一)成果要求
对重点地区的城市滨水空间景观及相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既有前瞻性,又可落地实施的景观设计方案。明确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设施、地下管线和 “四线”的规模、范围及控制要求,方案设计成果深度需符合和达到国家规定的要求。
本次规划工作拟完成时间约6个月,自合同签订之日起计算,4个月内完成专家评审,5个月内底提交市政府审议。如因不可预见因素影响,则工期相应顺延。
注:上述时间不包含甲方及政府相关部门对成果的审查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