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肥市乡村振兴专项规划 (2020-2035)》编制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招标文件
文档编号:202011100000120028 发布时间:2020-11-10 文档页数:79页 所需下载券:10
《 合肥市乡村振兴专项规划 (2020-2035)》编制

采购需求

前注:

1.本说明中提出的技术方案仅为参考,如无明确限制,供应商可以进行优化,提供满足用户实际需要的更优(或者性能实质上不低于的)服务方案,且此方案须经磋商小组评审认可。

2.成交供应商必须确保整体通过用户方及有关主管部门验收,所发生的验收费用由成交供应商承担;如供应商因未及时勘察现场而导致的报价缺项漏项或成交后无法完工,供应商自行承担一切后果。

一、采购需求前附表

序号

条款名称

内容、说明与要求

1

付款方式

合同签订后支付合同金额的40%,初步成果通过专家评审后支付合同金额的40%;提交最终成果后支付合同金额的20%。

2

服务地点

安徽省合肥市,采购人指定地点

3

服务期限

合同签订后至2020年12月31日前完成规划大纲编制,最终成果根据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进展情况统筹推进完成。

二、项目概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深入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五大任务,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资源支撑和规划引领作用,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在我市落实落地,根据《合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合政办〔2020〕19号)的任务分工,本项目拟采购一家服务单位提供《合肥市乡村振兴专项规划(2020-2035)》编制服务。

三、服务需求

(一)服务范围

1、规划范围。合肥市域范围,面积约11445平方公里,统筹乡村空间发展格局,保障乡村振兴用地需求,对市域内的村庄进行分类发展指引。

2、规划期限。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期限保持一致,规划期限为2020-2035年,其中规划近期为2025年。

(二)服务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相关技术规范等,结合合肥市现状,确定本规划的主要内容如下:

1、解读、对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提出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及阶段任务。

(1)立足合肥市区域地位,发挥合肥市资源、文化、产业等优势,加强对影响乡村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宏观性、创新性、关键性问题的研究,进一步明确合肥市乡村振兴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2)分析破解三农问题的瓶颈,提出乡村振兴的总体目标及阶段任务,以及在产业发展、生态保护、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保护、历史文化保护、乡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的分项目标,确定乡村地区发展战略与路径,明确相应发展指标;

(3)在规划目标及发展本底分析基础之上,分析现实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境,明确现实情况与规划目标之间的差距。立足国家、省、市乡村振兴政策,以乡村振兴前沿理论和实践为指导,理清规划重点方向和问题解决路径,明确规划思路。

2、明确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建立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提出培育新型产业形态、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载体与新模式。

(1)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定位,明确乡村地区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类型,分类划定产业特色分区。落实农业功能区制度,科学合理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培育区。明确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和农业产业结构优化方案,对支柱产业及特色产品培育提出相应的战略发展目标与措施;

(2)提出整合、提升乡村产业链、价值链、流通链的目标与内容,提出培育新型产业形态、打造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载体与新模式,加快推进乡村电商平台建设、物流体系建设,以及完善乡村创业创新服务体系的目标与内容。

3、整合既有的乡村地区空间类规划,协调城乡空间,完善乡村空间发展格局,细化乡村用地规划,对市域内的村庄进行分类发展指引。

(1)整合既有的乡村地区空间类规划,在科学分析乡村人口流动趋势及空间分布的基础上,以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为目标,综合运用分区、分类、分级的空间方法,协调优化乡村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划定经济发展片区,明确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和文化遗产等保护的管控分区,确定乡村规模和功能,构建全域乡村振兴空间格局,实现乡村空间的治理。

(2)以城乡融合发展为理念,打破传统的行政区划壁垒,将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重塑空间发展形态。以发展辐射区为分区依据,重点研究市域乡村产业类型,明确城乡一体化发展分区的类型,重塑城市与乡村一体化的城乡融合发展分区。

(3)根据市域不同地区的用地适宜性条件、资源开发情况、生态环保和防灾减灾安全要求、扶贫支持政策等,研究生态、生产和生活空间内的建设用地集聚模式,合理划定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提出适合当地建设要求的农村居民点布局原则,明确宅基地规模标准,确定乡村建设用地规模和管控要求,并和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相协调。严格保护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园地、林地,严格控制各项建设工程占用国家重点公益林、天然林、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以及江河源头等生态敏感、脆弱地区。加强现状未利用地的梳理,研究乡村未利用地的生态恢复、保护和合理利用。

(4)结合国家、省、市各级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根据合肥市乡村特点和发展基础,兼顾全域乡村发展结构和目标,将现状因地制宜划分为集聚提升类村庄、特色保护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搬迁撤并类村庄和其他一般村庄,提出乡村振兴空间层面推进的时序与路径。

4、修复乡村生态环境,改善乡村民生问题,弘扬优秀乡村地域文化。

(1)依据合肥市资源承载力及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研究改善。

生态基底、实施“生态修复”的目标与办法,提出生态富民、旅游富民的路径与方法。

(2)分析乡村现有基础设施、人居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问题,提出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基本公共服务提升的目标及路径,明确建设标准。设施配置以共建共享为原则,结合村庄分类,针对村庄实际需求,按照不同标准分别配置。配置标准结合人口规模和产业特点,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3)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依据乡土风情、生态格局、自然肌理、建筑风格等划定乡村风貌分区,制定田园风光、自然景观、建筑风格和文化保护等风貌控制要求,塑造具有影响力的江淮地区乡村特色文化。提出提高农民文明素质,传承优秀乡村地域文化,促进乡村精神文明提升的路径。

(4)谋划乡村振兴“X大重点工程”。积极谋划美丽乡村、特色乡村振兴载体研究、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乡村文化繁荣兴盛重大工程等,制定5年行动计划和项目库。

(5)建设高标准农田。严守耕地红线,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落实补充耕地任务,保障耕地占补平衡,稳定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以粮食生产县和国家、省、市现代农业园区为重点,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先安排“两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集中建设一批万亩以上农田。完善“明确事权、改革产权、多元投入、建管结合”的高标准农田建管机制,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整县(市)推进模式。深入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构质量保护与提升长效机制。

5、强调规划实施,提出支撑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1)提出组织保障、规划落地、重点项目、公众参与和评估考核等方面的实施措施和建议。

(2)开展乡村地区规划引领与管控、土地流转和增减挂钩的乡村振兴用地保障、乡村规划师制度等创新体制机制研究。

(三)成果要求:

规划成果文件应包括文本、图集和附件(包括说明书、项目库等)。

1、文本应当规范、准确、含义清晰。

2、说明书应准确、完整地阐述设计意图和内容,应对本规划的重要内容及图件进行详细说明,是规划实施中配合规划图件使用的重要参考。

3、图纸内容应与文本一致,包括包括:村庄布局现状图、乡村用地现状图、用地适宜性评价图、空间管制规划图、产业发展规划图、乡村体系规划图、乡村生态功能区规划图、乡村用地规划图、综合交通规划图、基础设施规划图、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图、乡村风貌规划图。除上述必备图纸之外,可根据需要增加其他可选图纸,如区位图、现状分析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图、综合防灾规划图、环境保护规划图、乡村旅游规划图、近期建设规划图等。

4、项目库包含项目类型、项目名称、实施内容、进度安排等乡村建设项目内容。

规划应提交规划成果(纸制)为A4规格8套,其中图集部分规格可为A3或A4折叠;提交规划成果电子光盘1套,内容为文字资料、所有图件及汇报文件(文字为DOC格式,图件包含Jpg和shp格式,汇报文件为PPT格式)。

(四)服务质量标准:

成果达到国家相关规划规范编制深度要求。

(五)人员配备:

项目组人员在本项目服务期间要求常驻合肥市,直至全部项目成果提交并通过验收。

四、报价要求

本项目报总价,报价即完成本项目的全部内容的所有费用,采购人后期不追加任何费用。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收藏

上传文档

在线客服

常见问题
人工客服

服务时间:8:00-23:00

工作电话:400 9911 877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

收藏本站


AI



用AI快速编写
限免使用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支持上传解析、采购需求、评分标准、目录编写四种方式,全行业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