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需求
前注:
本采购需求中提出的服务方案仅为参考,如无明确限制,投标人可以进行优化,提供满足采购人实际需要的更优(或者性能实质上不低于的)服务方案,且此方案须经评标委员会评审认可。
一、采购需求前附表
项目名称 |
合肥市2021年度地理国情监测 |
项目编号 |
2021BFFFZ00526 |
服务地点 |
合肥市,采购人指定地点 |
服务期限 |
自合同签订之日起至2021年11月30日。验收合格后提供1年的免费运维服务。 |
本项目采购标的所属行业 |
其他未列明行业 |
付款方式 |
第1包: 合同签订后15个工作日内,支付合同总额的10%;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提交省级检查合格并上报国家及成果分析报告提交后15个工作日内,支付合同额的40%;专项监测分析评价工作完成且成果通过专家评审支付合同额的40%,项目全部成果修改完成并验收合格后支付合同额的10%。 第2包: 合同签订,人员设备全部进场后15个工作日内,预付合同总额的10%;航空影像及0.1米正射影像制作等工作完成,支付合同总额的40%;专项监测分析评价成果提交且通过专家评审,15个工作日内支付合同总额的40%;所有工作完成并提交,验收合格后15个工作日内,支付合同总额的10%。 |
评标办法 |
综合评分法 |
二、项目概况
根据《安徽省自然资源厅转发关于开展2019年全国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通知》(皖自然资调函〔2019〕3号)工作要求,开展合肥市2021年度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整合最新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及相关部门专题数据,监测地理国情和地表覆盖变化情况,对合肥市已有的地理国情监测成果进行更新,持续掌握合肥市范围内地理国情信息变化情况,形成现势性强、高精度、全覆盖的合肥市地理国情信息数据库,同时开展合肥市城市规划建设地理市情、环巢湖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两个专题监测,提升测绘地理信息供给水平,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工作,持续服务生态文明建设。
三、服务需求
(一)项目目标
开展合肥市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和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综合利用卫星遥感、航空摄影测量等技术,结合现场调查,对合肥市已有的地理国情监测成果进行更新,形成现势性强、高精度的合肥市地理国情信息数据库,通过合肥市基础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数据的国家质检,完成数据汇交任务。加强与知名高等院校的协同合作,引入前沿技术,共同参与调查监测评价分析工作,提升掌握合肥市地理要素的现状及变化信息,提升测绘地理信息供给水平,为合肥市各部门提供地理国情信息决策支撑,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民生保障、规划建设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等工作提供统一的地理空间公共信息基底。
(二)工作任务
第1包包含的工作任务如下:
(1)合肥市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以2020年6月30日作为标准时点,在全合肥市范围(市域11445平方公里)进行一次全覆盖地理国情监测。基于2020年地理国情监测作为工作基础,重点针对地表覆盖、重要要素和地表形态变化情况进行更新,收集分析从2020年数据采集时间点到本年度2021年监测标准时点期间的各类资料,采集各类变化信息,补充新增内容,使地理国情数据成果的现势性尽可能反映监测年份的状态,与之前的普查和监测成果一起形成覆盖全合肥市的时间序列数据成果,并建立地理国情监测动态立体时空数据库,开展全合肥市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统计分析,形成全合肥市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公报、专报等分析成果,提升测绘地理信息供给水平。
(2)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城市规划建设地理市情监测):完成合肥市(市辖区1339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建设地理市情现状与变化监测,重点包括城市用地格局、城市交通、城市开发区规划实施、城市公共服务、城市建筑和重点工程建设五个方面的现状与变化监测,采购使用城市规划建设地理市情管护与统计分析评价系统,实现以上城市规划建设地理市情变化专题信息统计与分析、专题图件成果制作,通过合肥市城市规划建设现状与变化监测信息采集,形成城市规划建设地理市情专题数据库,为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划评估、土地利用管理、城市交通出行、人民群众宜居满意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可操作性的建议,为合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第2包包含的工作任务如下:
市辖区及环巢湖自然资源专题调查监测
(1)航空摄影:完成2021年合肥市辖区1339平方公里范围的航空摄影及0.1米正射影像制作,及环巢湖二级保护区陆域约450平方公里的10厘米倾斜摄影及数据加工。
(2)环巢湖动态监测:完成环巢湖二级保护区范围内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重点包括山体、水域、森林、农田、草地、湿地、城镇建设区的空间种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动态变化情况,摸清环巢湖自然资源分布总体情况,监测环巢湖的地理要素变化情况,并开展专题统计分析,为综合治理巢湖,建设环湖湿地,整改环境问题等工作提供数据基础和决策依据。
(三)技术依据
包含但不限于下列标准,如有最新版的标准发布,则执行最新版的标准。
(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 GB/T18314-2009;
(2)《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 CH_T2009-2010;
(3)《IMU/GPS辅助航空摄影技术规范》GB/T27919-2011;
(4)《数字航空摄影规范 第1部分:框幅式数字航空摄影》GB/T 27920.1 2011;
(5)《倾斜数字航空摄影技术规程》GB/T 39610-2020;
(6)《1:500,1:1000,1:2000比例尺地形图航空摄影规范》GB/T 6962-2005;
(7)《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外业规范》GB/T 7931-2008;
(8)《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内业规范》GB/T 7930-2008;
(9)《1:500,1:1000,1:2000地形图航空摄影测量数字化测图规范》GB/T 15967-2008;
(10)《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 1:1000 1:2000数字高程模型》CH/T 9008.2-2010;
(11)《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 1:1000 1:2000数字正射影像图》CH/T 9008.3-2010;
(12)《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13989-2012;
(13)《行政区域界线测绘规范》(GBT 17796-2009);
(14)《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 17941-2008;
(15)《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
(16)《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与指标》CH/T 9029-2019;
(17)《地理国情普查成果图编制规范》CH/T 4023-2019;
(18)《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技术规定》GQJC 01-2017;
(19)《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生产元数据技术规定》GQJC 02-2017;
(20)《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基本统计技术规程》GQJC 04-2017;
(21)《数字正射影像生产技术规定》GQJC 05-2017;
(22)《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定》GQJC 06-2017;
(23)《地理国情监测外业调查技术规定》GQJC 07-2017;
(24)《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底图制作技术规定》GQJC 08-2017;
(25)《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资料汇交与归档基本要求》GQJC 09-2017;
(26)《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过程质量监督抽查规定》GQJC 10-2017;
(27)《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检查验收与质量评定规定》GQJC 11-2017。
参考以下政策规范依据:
(1)《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构建总体方案》(2020年1月)》
(2)《自然资源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建设总体方案》2021年2月》
(3)《自然资源部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2019年11月
(4)《安徽省自然资源厅转发关于开展2019年全国地理国情监测工作的通知》(皖自然资调函〔2019〕3号)
(5)《专题性地理国情监测技术指南》
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
坐标系统:采用CGCS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投影方式:高斯-克吕格投影,3度分带。
(四)具体工作内容
高程系统:采用 1985国家高程基准。
(1)合肥市2021年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
1)监测内容要求
以合肥市2020年基础性监测成果为基础,2021年6月30日作为标准时点,依据《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内容与指标》(CH/T 9029-2019)要求,开展变化监测,对合肥市域地表覆盖、重要要素和地表形态变化情况进行更新。充分利用基础性国情监测数据、国土三调及2020年度监测成果,开展2021年合肥市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直观反映水草丰茂期地表各类自然资源的变化情况,结果满足耕地种植状况监测、生态保护修复效果评价、督察执法监管,以及自然资源管理宏观分析等需要。
监测内容:包括10个一级类、59个二级类及143个三级类。
监测对象:主要包括地表覆盖分类、重要要素和地表形态三个方面。
地表覆盖分类(LC):要求信息反映地表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造物的自然属性或者状况,数据应无缝固废全部采集区域,几何类型为面或栅格;
重要要素(FC):要求信息反映与审核经济生活密切相关、具有较为稳定的空间范围或者边界,具有或者可以明确标识、有独立监测和统计分析意义的重要地物及其属性。
地表形态:反映地表的地形及地势特征,也间接反映地貌形态,需用数字高程模型表示。
2)数据库建设要求
建立地理国情监测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按照“物理分散、逻辑集成”原则,构建基础性地理国情立体时空数据模型,以监测成果数据为核心内容,以基础地理信息为框架,以数字高程模型、数字表面模型为基底,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覆盖背景,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地表覆盖分类信息层进行空间叠加,形成地表覆盖层。叠加各类审批规划等管理界线,以及相关的经济社会、人文地理等信息,形成管理层。建成地理国情监测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组织对历史数据进行标准化整合,集成建库,建立监测历史数据库,直观反映基础地理国情的空间分布及变化特征,实现对地表各类自然资源的综合管理。
3)分析评价要求
统计:按照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统计指标,开展基础统计,包括数量、面积、长度、密度、覆盖率、变化量与变化率等,分类、分项统计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形成基本的自然资源现状和变化成果。
分析:基于统计结果进行基础性地理国情变化分析,研判变化情况及发展趋势,分析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与区域高质量发展整体情况。
评价:建立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围绕合肥市关注的重点区域和热点问题,通过综合统计和专题分析评价,为自然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决策参考。
4)成果及提交要求:成果质量验收并按照国家自然资源部规定的时间节点和要求汇交监测成果。具体包括:
数据及数据库:地理国情监测数据库,包含监测中形成的各类遥感影像成果数据、合肥市DEM、合肥市DOM数据库;全合肥市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全合肥市重要地理国情要素数据、全合肥市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及相关数据生产元数据以及更新后的全合肥市交通网络、水域网络等数据。
统计数据集:基本统计分析成果数据库,包含基本统计分析形成的各类结果数据。
信息系统:更新《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管理与应用系统》,面向动态监测需求建立,实现地理国情监测成果数据集成管理、数据更新维护等功能。
报告:形成基本统计报告,在此基础上编制的合肥市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公报。
图件:包括地理国情综合图、地理国情专题图和地理国情统计地图。
技术文件:包括形成的各类技术设计、技术总结及质量检查报告等。
(2)合肥市城市规划建设地理市情监测
1)监测内容要求
完成合肥市(市辖区1339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建设地理市情现状与变化监测, 采集2020年度-2021年度重点包括城市用地格局、城市交通、城市开发区规划实施、城市公共服务、城市建筑和重点工程建设五个方面的现状与变化监测,为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规划评估、土地利用管理、城市交通出行、人民群众宜居满意度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供建设性指导意见。
2)数据库建设要求
更新城市规划建设地理市情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以数字高程模型、数字表面模型为基底,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覆盖背景,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地表覆盖层叠加显示城市用地格局、城市交通、城市开发区规划实施、城市公共服务、城市建筑和重点工程建设等专题地理信息。
3)分析评价要求
维护更新城市规划建设地理市情管护与统计分析评价软件,对合肥市的城市用地格局、区域城市联系、城市开发区规划实施、城市公共服务、城市建筑和重点工程建设进行综合分析,依据城市发展的现状情况,挖掘合肥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构建城市规划建设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
4)成果及提交要求
数据及数据库:城市规划建设地理市情立体时空数据库更新(城市用地格局、城市交通、城市开发区规划实施、城市公共服务、城市建筑和重点工程建设)。
统计数据集:各类专题分析的统计数据,如合肥市各类用地结构等统计结果数据集。
信息系统:城市规划建设地理市情管护与统计分析评价系统维护更新 1套。
报告:更新编制合肥市地理市情蓝皮书;城市用地格局、城市交通、城市开发区规划实施、城市公共服务、城市建筑和重点工程建设相关的监测分析评价报告。
图件:包括2021年度的城市规划建设地理市情各类专题统计图、专题分析评价图、挂图、合肥市地理市情蓝皮书图集等。
技术文件:包括形成的各类技术设计、技术总结及质量检查报告等。
(1)航空摄影内容要求
依据采购人指定时点,对合肥市辖区1339平方公里进行框幅式数字航空摄影,地面分辨率优于0.1米,影像类别为真彩色,并满足GB/T 27920.1-2011《数字航空摄影规范 第1部分:框幅式数字航空摄影》规范要求;生产合肥市辖区1:1000正射影像;对环巢湖二级保护区陆域约450平方公里进行倾斜航空摄影按照GB/T 39610-2020《倾斜数字航空摄影技术规程》规范要求执行,成果满足实景三维模型生产要求,并根据采购人需求完成实景三维建模。均采用IMU/GPS定位定向和惯性导航系统,为减少植被覆盖和阴影等外界条件的影响,严格按规范规定的太阳高度角要求选择摄影时间。
(2)成果质检要求:框幅式航摄成果质量检查按《GB/T 27920.1-2011《数字航空摄影规范 第1部分:框幅式数字航空摄影》要求对飞行质量和影像质量进行检查。倾斜航摄成果质量需满足后期实景三维模型生产。
(3)成果提交要求
1)数字正射影像图(DOM)的制作,要求如下:
比例尺:1:1000比例尺。
影像定位:数字正射影像是由二维像元构成的栅格数据。水平方向为行,顺序从上至下排列;垂直方向为列,顺序从左至右排列;左上角第一个像元的栅格坐标定为(0,0),对应的高斯平面坐标(X起,Y起)为DOM的起点。一般情况下栅格坐标系平行于平面坐标系,DOM栅格的平面坐标值应为像元分辨率的整数倍。
影像纠正:利用过程DEM数据,对影像数据进行数字微分纠正,生成数字正射影像。纠正范围选取相片的中心部分,同时保证相片之间有足够的重叠区域进行镶嵌。平地、丘陵一般采用隔片纠正,居民地密集区、山地采用逐片纠正。检查相片数字正射影像质量,对影像模糊、错位、扭曲、变形、漏洞等问题及现象,应查找和分析原因,并进行处理。对高架桥、立交桥、大坝等引起的影响拉伸和扭曲应进行必要的处理。
匀色及影像处理:对影像进行色彩、亮度和对比度的协调处理。匀色处理应缩小影像间的色调差异,使影像色调均匀、反差适中、层次分明,保持地物色彩不失真。处理后的影像不应有匀色处理的痕迹。对影像中的脏点、划痕等问题及现象,应查找和分析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影像处理。
镶嵌:对相邻的相片数字正射影像应检查镶嵌的接边精度是否符合CH/T 9008.3的规定,误差超限时应返工处理。镶嵌的接边差符合要求后,选择镶嵌线进行镶嵌处理。镶嵌线应避开大型建筑物和影像差异较大的地方,尽量选择线状地物,一般可选择河、路、沟、渠、田埂等的沿线。镶嵌后的影像应保证无明显拼接痕迹,过渡自然,纹理清晰。
数据覆盖范围:数字正射影像图按正方形分幅,以《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规定的图幅向四边扩展图上10 mm提供数据。
平面精度:数字正射影像图明显地物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图上不应大于0.6mm,平面位置中误差的两倍为其最大误差。
接边:数字正射影像图应与相邻的影像图接边,接边误差不应大于2个像元。
影像质量:色彩模式为彩色形式,整个工作区范围内的影像都应反差适中,色调均匀,纹理清楚,层次丰富,无明显失真,灰度直方图呈正态分布。
2)实景三维模型的制作,成果要求如下:
分辨率:实景三维模型地面分辨率应优于(小于等于)0.1m。
模型精度要求:模型使用pos直接定向,对精度不做要求。
模型总体要求:三维模型能反映房屋屋顶及外轮廓基本特征,模型没有明显拉伸变形、纹理漏洞,纹理清晰不变形,无明显色差和悬浮物等。
模型成果格式:成果数据格式为*.osgb。
(2)环巢湖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内容要求
1)监测内容要求
基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合肥市2020年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数据、最新航空影像数据,完成环巢湖二级保护区范围内自然资源调查监测,重点包括山体、水域、森林、农田、草地、湿地、城镇建设区的空间分布、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动态变化情况,摸清环巢湖自然资源分布总体情况,监测环巢湖的地理要素变化情况,综合利用卫星遥感、航空摄影测量等技术,结合现场调查,掌握该保护区典型地物空间分布及变化情况,开展专题统计分析。为综合治理巢湖,建设环湖湿地,整改环境问题等和加强保护区管理工作提供数据基础和决策依据。
2)数据库建设要求
建立环巢湖自然资源监测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以数字高程模型、数字表面模型为基底,以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为覆盖背景,利用三维可视化技术,地表覆盖层叠加显示环巢湖自然资源监测专题地理信息。
3)分析评价要求
进行山体、水域、森林、农田、草地、湿地、城镇建设区的空间种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形成专题分析评价报告。
4)成果及提交要求
数据及数据库:环巢湖二级保护区范围高分辨率影像数据、环巢湖自然资源监测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
统计数据集:各类专题分析的统计数据,如山体、水域、森林、农田、草地、湿地、城镇建设区的空间种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统计数据集。
图件、报告:包括各类专题地图及环巢湖二级保护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分析报告。
技术文件:包括形成的各类技术设计、技术总结及质量检查报告等。
(五)项目实施要求
为了保障项目建设的有效开展,要求中标人需建立项目组,建立配套的工作责任制,配备相关的项目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及详细的项目实施计划。加强项目管理,建立质量控制措施,确保项目能够按期、顺利、高质量的完成。
中标人须有完善的保密制度和保密措施,项目所有规章制度须符合国家秘密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中标人必须按照国家保密的有关规定和采购人提出的保密要求管理有关人员、数据和文档。中标人应和参与本项目的工作人员签订保密协议,并提交一份给采购人。协议文本由采购人提供。
(六)项目成果提交
类别 |
序号 |
内容 |
格式及数量 |
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
|
1 |
合肥市基础性国情监测实施方案 |
电子1套,纸质2套 |
2 |
合肥市基础性国情监测技术设计书 |
电子1套,纸质2套 |
|
3 |
合肥市基础性国情监测技术总结 |
电子1套,纸质2套 |
|
4 |
合肥市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质量检验报告 |
电子1套,纸质2套 |
|
5 |
合肥市基础性地理国情监测成果管理与应用系统 |
DVD或者光盘 |
|
6 |
合肥市基础性国情监测数据库 |
GDB格式 |
|
7 |
合肥市基础性国情监测成果分析报告 |
电子1套,纸质2套 |
|
8 |
合肥市基础性国情监测专题统计数据集 |
电子1套,纸质2套 |
|
9 |
合肥市基础性国情监测专题图、统计图 |
电子1套,纸质2套 |
2.城市规划建设地理市情监测成果(第1包)
类别 |
序号 |
内容 |
格式及数量 |
城市规划建设地理市情监测成果
|
1 |
合肥市城市规划建设地理市情监测实施方案 |
电子1套,纸质2套 |
2 |
合肥市城市规划建设地理市情监测技术设计书 |
电子1套,纸质2套 |
|
3 |
合肥市城市规划建设地理市情监测技术总结 |
电子1套,纸质2套 |
|
4 |
合肥市城市规划建设地理市情监测质量检验报告 |
电子1套,纸质2套 |
|
5 |
合肥市城市规划建设地理市情管护与统计分析评价软件 |
DVD或者光盘 |
|
6 |
合肥市城市规划建设地理市情监测数据库 |
GDB格式 |
|
7 |
合肥市地理市情蓝皮书 |
电子1套,纸质2套 |
|
8 |
合肥市城市规划建设地理市情监测分析评价报告 |
电子1套,纸质2套 |
|
9 |
合肥市城市规划建设地理市情专题统计数据集 |
电子1套,纸质2套 |
|
10 |
合肥市城市规划建设地理市情专题图、统计图 |
电子1套,纸质2套 |
3. 环巢湖动态监测成果(第2包)
类别 |
序号 |
内容 |
格式及数量 |
环巢湖2021年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 |
1 |
环巢湖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实施方案 |
电子1套,纸质2套 |
2 |
环巢湖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设计书 |
电子1套,纸质2套 |
|
3 |
环巢湖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技术总结 |
电子1套,纸质2套 |
|
4 |
环巢湖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成果质量检验报告 |
电子1套,纸质2套 |
|
5 |
环巢湖自然资源调查监测数据库 |
GDB格式 |
|
6 |
环巢湖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专题统计数据集 |
电子1套,纸质2套 |
|
7 |
环巢湖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分析统计报告 |
电子1套,纸质2套 |
|
8 |
环巢湖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专题图、统计图 |
电子1套,纸质2套 |
|
9 |
合肥市辖区DOM数据 |
分幅TIFF格式 |
|
10 |
合肥市辖区过程DEM数据 |
分幅GRID格式 |
|
11 |
环巢湖实景10cm三维成果数据 |
OSGB格式 |
(七)售后服务要求
1.服务要求
在保障项目运营维护技术服务内容高质量完成的前提下,提供如下服务响应服务:
(1)动态更新保障:对于汇集的各类数据承诺在采购人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数据处理与入库,保持数据的实时动态更新。
(2)中标人提供电话技术支持、现场响应等服务方式,并且在售后服务期内,中标人应提供 7×24 小时热线响应技术服务。
(3)响应时间:即时响应,如电话响应无法解决的紧急问题,应24小时内到达现场;
(4)修复时间:72小时内解决,如未能解决问题则必须采取应急措施,以确保系统的正常工作。
2.培训要求
(1)中标人必须提供针对不同阶段、不同用户的培训方案,协助采购人技术人员完成相关技术的沟通和培训。
(2)培训课时:不少于40 学时,确保用户能够对项目足够的了解和熟悉,能够独立进行项目成果的日常维护、使用和管理。
四、报价要求
本项目各包别分别报投标总价,投标报价为完成项目所需要的交通费、培训费、劳务费、保险、利润、税金、备案、验收费等以及所有涉及项目建设的全部费用,采购人后期不予增加任何费用,投标人须自行考虑投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