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概况和招标范围:
项目概况:本项目服务地点位于北京市西山试验林场
招标范围主要包括::西山林场范围内的86173.8亩的侧柏、油松、山杏、山桃、黄栌、榆树、白蜡、元宝枫等其他树种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治措施等。
一、 服务方案
预计2021年总防治面积达86173.8亩。
1.2.1 侧柏
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属鞘翅目 Coleop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蛀干害虫,是侧柏等柏类树的重要害虫,以幼虫在树干韧皮部和木质部内取食危害,破坏树木输导组织导致树木死亡,因其危害隐蔽而不易被发现。由于其危害的隐蔽性,幼虫期利用化学农药防治,不但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而且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
近年来,北京地区持续干旱、暖冬的气候条件,促使该害虫的危害逐年加重。通过普查侧柏林,部分林班小班发生严重,双条杉天牛发生面积占全场侧柏面积11.45%,达到中度甚至高度危害水平,对我场柏树林分构成了威胁,并可能危及展现北京悠久历史的古柏。
管氏肿腿蜂是天牛类害虫幼虫及蛹期的优势天敌,能沿虫道穿过虫粪找到天牛幼虫及蛹,在其体表产卵,孵化后的小幼虫通过吸取天牛幼虫、蛹的营养而导致其死亡,达到防治效果,与此同时,完成自身生长发育,繁殖后代。因此,西山林场决定以应用管氏肿腿蜂为主,结合其它相关无污染、低残留药剂综合防控侧柏双条杉天牛危害。
1.2.2 油松
油松是林场森林资源主要树种,但是,近年来北京地区冬季连年干旱,特别是去冬今春无有效降水日达145天,而且气温偏高,导致有害生物的越冬基数偏高,危害程度不断增加,特别是微红梢斑螟、松果梢斑螟、松大蚜及油松毛虫均有发生。为了保障林场森林资源安全,预防油松有害生物的大爆发,决定采用多种技术措施防治微红梢斑螟、松果梢斑螟、油松长大蚜、油杉长足大蚜及油松毛虫。
松果梢斑螟以幼虫蛀食球果及嫩梢。嫩梢受害后弯曲、枯萎、倒伏;主梢受害,可造成秃顶,丛生呈扫帚状;球果受害可导致畸形或干缩,不能结实。一年发生1代,以初龄幼虫在被害球果、枝梢内或老皮下拉网越冬。翌年4月越冬幼虫先蛀食雄花序,而后转移至当年生新梢或2年生球果内为害,5月下旬至6月上旬危害严重,6月中旬开始在蛀道内化蛹,6月中旬开始在蛀道内化蛹,6月下旬开始出现成虫,蛹壳留于蛀道内。成虫趋光性强,产卵于枝、果上,寿命7-13天。7月上旬卵开始孵化,新孵化幼虫蛀入球果或当年生嫩梢,但取食甚微,于11月上旬开始越冬。
1.2.3 山杏、山桃等林木
桃潜蛾的寄主有桃、李、杏等核果类果树和榆叶梅等林木。它以幼虫潜入叶片为害,呈弯曲虫道,虫粪排于虫道内。初龄幼虫蛀道极细,随着虫龄增大,虫道渐变粗,叶片破碎,提早落叶。同一地点,外围树受害重,中间树受害轻;同一棵树,树冠上部受害重,树冠中下部受害轻。近年来桃潜蛾的发生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北京西山著名景色——西山晴雪。
桃潜蛾在北京以成虫越冬,1年发生6代。成虫有多次交尾习性,趋光性强,迁移能力较强。以越冬代成虫在小石缝,较厚的杂草落叶下越冬,少量在树皮缝越冬。越冬代成虫3月上旬至4月下旬出蛰活动,第一至五代成虫活动期分别为5月中旬至6月上旬,6月中旬至7月上旬,7月中旬至8月上旬,8月上旬至8月下旬,8月下旬至9月下旬,第六代(越冬代)成虫9月下旬出现,11月中旬潜伏休眠。第四代开始世代重叠,夏型成虫寿命6~8天,越冬代成虫寿命达200天,卵期各代不一,由2.7~9.4天,幼虫在叶内为害为7.3~13.1天,幼虫从结茧至化蛹需2.6天,蛹期6.5~19.2天。卵散产,产于下表皮叶肉组织内,每雌产卵21-42粒,卵期各代不一。幼虫老熟后由虫道末端咬破上表皮爬出,在叶表活动数分钟后吐丝下坠,然后至叶背、杂草、树干等处结茧化蛹。
1.2.4 黄栌
黄栌跳甲是危害黄栌的主要害虫,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2年生黄栌枝条或树疤上越冬。4月黄栌发芽时幼虫孵化,初龄幼虫先咬食花蕾,然后吃幼芽、嫩叶,严重时只剩下叶脉,4月下旬幼虫危害盛期;6月成虫羽化,6-8月为成虫期,取食黄栌叶补充营养。一直到10月均有成虫持续取食、产卵。
1.2.5 榆树
榆蓝叶甲是危害榆树的主要害虫,5月上旬幼虫开始为害,6月上旬老熟幼虫群集在榆树枝干伤疤等处化蛹,7月上旬羽化出成虫,进入第一次危害高峰期,并大量飞入公共场所和居民家中扰民。羽化较早的成虫可继续产卵繁殖。严重发生时,可将榆树叶片全部食光。
1.2.6 白蜡
白蜡窄吉丁在北京每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在木质部浅层越冬室(次年的蛹室)内越冬,末龄(4龄)幼虫从7月下旬开始陆续蛀入木质部,至11月上旬基本全部蛀入蛹室进入越冬状态。翌年3月上旬陆续越冬完毕,进入预蛹阶段。4月上旬开始出现蛹,持续到5月中旬。4月底已检查到蛹室内羽化的成虫,5月上旬成虫开始陆续出孔,出孔后成虫在树冠层取食树叶。约经1周左右补充营养后,生殖系统发育完善,即进行交尾、产卵,卵常产在阳光充足的树干老翘皮底下或纵裂缝内,可以转株产卵,成虫直到6月下旬产完卵后消亡。卵期为5月中旬至7月上旬。6月上旬可见到初孵蛀入韧皮部的小幼虫,幼虫期持续到10月下旬仍可见为害。直到11月上旬,全部老熟幼虫蛀入木质部预备越冬,越冬幼虫持续到次年4月中旬。也有极少数以未老熟幼虫在韧皮部和木质部之间的蛀道内越冬。
1.2.7 元宝枫
光肩星天牛在北京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越冬。越冬的老龄幼虫翌年直接化蛹,预蛹期平均22天,蛹期平均20天。成虫羽化后在蛹室内停留约10天才能从干内飞出,羽化孔均在侵入孔上方。蛀道深达树干中部,弯曲无序,褐色粪便及蛀屑从产卵孔排出。成虫寿命3-66天,平均31天。每雌虫平均产卵约30粒。每刻槽产卵1粒,卵约经11天孵化。
1.2.8 其它阔叶林
美国白蛾 Hyphantria cunea (Drury),属鳞翅目Lepidopter灯蛾科Arctiidae,又名网幕毛虫、美国白灯蛾、秋幕毛虫、秋毛虫、秋幕蛾,是我国进出境检疫性有害生物和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危害多种林木、果树、花卉、农作物、蔬菜及野生植物。幼虫孵出即吐丝做网幕并在其内群集取食危害树叶。老熟幼虫寻觅树皮裂缝、树洞、树下土块、瓦砾、枯枝落叶、包装物及建筑物缝隙等隐蔽处化蛹越冬或越夏。成虫有一定飞翔能力和趋光性。卵多产于寄主树冠周缘叶片背面。
美国白蛾在北京地区发生3代,第一代幼虫5月上旬~7月上旬;第二代幼虫7月中旬~8月下旬;第三代幼虫8月下旬~11月上旬。以第二代和第三代危害严重。
1.3.1 双条杉天牛防治措施
针对双条杉天牛发生危害隐蔽的特点,实行饵木诱杀、生物防治、树干注药等综合防控技术措施,控制其扩散危害。
生物防治技术:在5月下旬释放管氏肿腿蜂,每亩放蜂量1500-2500头,每株放蜂20-500头,视天牛危害情况酌定。放蜂时间为上午9-11时,下午3-6时,室外白天平均气温在20℃以上,放蜂前后3-4天无降雨天气。放蜂时要等距离布点,点与点距离不超过20米。
1.3.2 油松毛虫防治措施
(1)2021年1月2日-1月31日越冬虫口基数普查
(2)2021年2月1日-2月28日,在油松毛虫幼虫上树前围塑料薄膜环。
(3)2021年4月10日-5月30日,在油松毛虫危害严重的林分喷施灭幼脲防治4龄前的小幼虫。
(4)2021年7月-8月,在油松毛虫危害严重的林分释放赤眼蜂。
1.3.3松梢螟防治措施
(1)悬挂诱捕器,监测成虫发生时期,同时进一步了解害虫的生物学特性。
(2)剪除受害严重的枯萎枝条并销毁,降低虫口密度。
(3)在有条件的地方设置黑光灯诱集灭杀成虫。
(4)在成虫羽化期喷洒化学药剂。
(5)利用天敌防治,卵期释放赤眼蜂,幼虫期释放蒲螨。
1.3.4松大蚜防治措施
在4月中旬在油松林内释放瓢虫。
1.3.5桃潜叶蛾防治措施
(1)冬季做好林下清杂,深翻扩穴,刮除老翅树皮。
(2)春季防治:在有条件的地方可用性诱剂诱杀成虫。
(3)幼虫初期,人工摘除虫叶。
1.3.6黄栌跳甲防治措施
(1)冬季普查,检查2年生黄栌枝条或树疤上是否有黄栌胫跳甲越冬卵。
(2) 4月下旬幼虫孵化盛期使用灭幼脲3号1000倍液喷雾防治,或喷洒3%高渗苯氧威乳油3000倍液,也可使用苦参碱或烟参碱1000倍液。
(3)在幼虫危害盛期可采用物理敲震法,震落在树叶上为害的幼虫。
(4)2021年7月,在危害严重的林分释放赤眼蜂以减少危害。
1.3.7 榆蓝叶甲防治措施
(1)利用其假死性,当越冬成虫上树时,振落捕杀。
(2)人工刮除榆树树干基部的蛹及老熟幼虫,集中烧毁。
(3)树木注干,用6%的吡虫啉乳油,按树胸径每1厘米,注射1毫升。
(4)成虫期喷洒25%高渗苯氧威可湿性粉剂300倍液;低龄幼虫期可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1.3.8 白蜡窄吉丁防治措施
(1)设置黄绿色粘虫板诱杀成虫
4月20日之前完成首次粘虫板悬挂,并及时更换粘虫板。粘虫板防治用量为4个/亩,30天更换一次。
(2)树干树冠药剂喷雾防治成虫
4月25-30日初次喷雾防治,根据虫情发生情况,在5月10-15日、5月25-30日分别进行喷雾防治。药剂喷雾防治要求:树干、树冠均匀喷雾施药、喷湿喷透。药剂可选用3%噻虫啉微胶囊悬浮剂800倍液,防治频率为羽化期间15天一遍。
(3)6月下旬释放白蜡窄吉丁肿腿蜂,防治白蜡窄吉丁幼虫。
1.3.9光肩星天牛防治措施
(1)在7月上旬光肩星天牛成虫羽化期人工捕捉天牛成虫。
(2)在6月中旬释放花绒寄甲防治天牛幼虫。
1.3.10美国白蛾防治措施
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末期和化蛹初期,释放白蛾周氏啮小蜂。释放时选择天气晴朗、气温在25℃以上、风力小于3级,不得在雨天放蜂,不得将蜂直接放于地面,以防蚁类取食。放蜂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应在50m以内。
2021年总防治面积达86173.8亩,投资概算为2050000.00元,均为财政拨款(见表1—2),包含全场范围内林业有害生物监测和防治费用。
*详情请见招标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