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项目要求及技术参数
(一)投标要求
1.投标说明
1.1 投标人可以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包号选择投标,但必须对所投包号中的所有内容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投标,不能拆分或少报。否则,投标无效。
1.2 “投标服务内容技术参数、指标”必须与投标文件中提供的证明材料的实质性响应情况相一致。以招标项目参数要求为基本投标要求,满足招标项目参数要求的指标需列出“0”;超出、不满足招标项目参数要求的指标需列出“+”、“-”偏差,并做出详细说明;如果只注明“+”、“-”或未填写,将视为该项指标不响应。
1.3 所投产品或其任何一部分不得侵犯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和工业设计权等知识产权。
1.4 项目中标后分包情况:不允许。
2.商务要求
3.1.服务期:45天
3.2.拍摄地点:玉树州杂多县结多乡(澜沧江源)、青海省玉树州曲麻莱县麻多乡(黄河源)、青海省玉树州杂多县查杂乡(长江南源),以及周边各县乡、保护站、校园、民居等。
3.3.拍摄内容: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成效电视纪录片《源头》、《家园》和《生生不息》3集进行拍摄,每集40分钟,共120分钟。
3.4.付款方式:详见“第三部分 青海省政府采购项目合同书范本”中“四、付款方式”的规定
3.5.质量要求:本项目成果需在央视相关频道播出。
(二)服务内容及要求
宣传产品制作服务要求一览表
序号 |
内容 |
要求 |
备注 |
1 |
堪景及拍摄 |
保证项目的置景、堪景及拍摄满足要求 |
需投标人自主承担相关器械、交通、食宿等 |
2 |
制作技术 |
需保证导演、制片、策划、脚本、大纲撰写、校对、剪辑、调色、包装、录音、航拍、摄影、灯光、美工等人员工作,严格遵守《中央电视台高清电视节目技术规范》顺利完成项目 |
投标人可根据自身条件提供能满足工作要求的相关人员,必须达到最终优质服务目的 |
3 |
动画制作及影像购买 |
包含三维、二维动画、特效包装及相关的素材版权 |
不得侵犯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和工业设计权等知识产权 |
4 |
音乐版权及制作 |
包含版权音乐以及配音 |
不得侵犯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和工业设计权等知识产权 |
1.项目概况
三江源国家公园位于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以山原和高山峡谷地貌为主,主要山脉有昆仑山主脉及其支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等,山系绵延,地势高耸,地形复杂,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中西部和北部为河谷山地,多宽阔而平坦的滩地,因冻土广泛发育、排水不畅,形成了大面积以冻胀丘为基底的高寒草甸和沼泽湿地;东南部唐古拉山北麓则以高山峡谷为多,河流切割强烈,地势陡峭,山体相对高差多在500米以上。
2.体制试点成效电视纪录片
体制试点成效片分为源头、家园和生生不息3集进行拍摄。
(1)源头
①主体内容
本集主要对三江源国家公园进行概括性展示,围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由来及主要成就,向观众讲解以下问题:什么是国家公园?中国为什么要建设国家公园?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为什么选择了三江源?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创新有什么?
②人物
在本集故事里,将寻访“三江源国家公园”建立过程中那些制度的设计者,从他们的角度,追溯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试点与设立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政策决定,以及政策背后的思考。采访对象包括:国家级、青海省、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在内的各级负责人,以及参与政策研究与制定的有关专家,包括生态保护领域代表人士,即长期关注三江源、在生态保护领域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士(当地的以及国内外的),地质、生态、动植物等相关领域专业人士,文化研究者、作家、艺术家和建筑师等。
③素材
素材除了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人物采访外,另外包括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过程中,领导的批示、发布的文件、讲话等等。
(2)家园
①主体内容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共同体,经过综合规划、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科学治理,三江源国家公园在生态保护修复、有效扩大社会参与、探索有中国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模式方面,取得了独特经验与显著成就,摸索出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最大限度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办园原则。通过落实生态补偿政策、开展农牧民培训、开展特许经营试点、促进社区发展等多筹并举,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真正让牧民吃上生态饭,事实验证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治国理念。
②人物
保护自然,要紧紧依靠人民;保护自然,也更是真真切切为了人民。为人民提供高品质生态福利,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才是真正落实国家公园建设管理的根本宗旨:全民共享、世代传承。那么在三江源国家公园的试点、建设过程中,这其中人,自原住牧民到一线工作人员,再到科学研究者以及社会环保力量,他们是如何在这一巨大的环保命题下自处与交错。他们的故事将更好的投射三江源的真实发展与真实价值。在这一集中,拟采访人物包括:
a.生态管护员;
b.三江源国家公园园区的一线工作人员(生态保护与修复);
c.生态保护社会参与力量:科学研究者、文化界人士、志愿者等;
d.特许经营(生态体验)活动组织及参与者;
e.生态移民及精准扶贫项目参与者;
f.参与相关政策研究及制定专家 。
③本地代表物种
正如“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将三江源可可西里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对可可西里做的最终评估报告中描述,“这片严酷的荒野一望无垠,美景令人赞叹不已。它孕育了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植物,以及依靠这些植物生存的食草哺乳动物,都是这里特有的。”一个国家公园,其中应该有人也有动物,所有的一切,都处于自然状态,都应该得到保护。它们的生存状态,是一个国家公园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最好的阐述与印证。当藏羚羊种群的数量从不到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时,这体现的不是简单的数字变化,而是标志着整个区域内,生态链得到了整体恢复。
在本集中,将通过追踪、寻访、拍摄三江源区域那些特有的动物、植物,通过它们,讲述三江源“家”的故事。拍摄对象包括:
动物:野牦牛、藏羚羊、雪豹、黑颈鹤、斑头雁、祼鲤等。
植物:大果圆柏、禾本科牧草、红景天及雪莲等。
(3)生生不息
①主体内容
通过充分应用现代化、高科技手段,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系统,借助卫星遥感、卫星通讯、无人机、地面遥感感知、时空大数据挖掘等技术,推动三江源地区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基准建设、环境监测采集、变化规律挖掘等理论研究、技术攻关、产品推广。保护生态文化传承与发展。通过开展农牧民培训,开设“三江源生态班”,对农牧民进行农业技术、民间艺术、民族手工艺品加工、机械驾驶等技能技艺的培训,提升农牧民综合素质,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保护本土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与延续。
在本集,将重点探讨三江源国家公园面向地球家园与未来世界的文化传承主题,预设定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丰富的、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传统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三江源地区形成的生态保护新传统;
三江源国家公园“世代传承”的中国精神与生态文明智慧。
②人物
随着生态系统不断恢复,“人兽冲突的问题”日渐加剧,如何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做好发展规划?如何处理好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在保障自然生态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的同时,也保护好当地文化,使之同样世代传承?这些问题考验着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者们的智慧,也决定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真正的成败。在本集,将通过走访三江源国家公园每一个深度参与者,记录他们的真实生活,了解他们的真实收获,从他们的角度,去审视三江源国家公园如何真正“全民共享、世代传承”。预采访对象包括:
a.生态管护员;
b.传统文化代表人士:当地老人、艺人;
c.现代生态保护领域代表人士;
d.政府及文化人士:主管领导、研究者,艺术家等;
e.三江源国家公园有关部门工作人员;
f.其他贯穿全片的相关人物。
3.技术要求
严格遵守《中央电视台高清电视节目技术规范》,推广先进的拍摄技艺。对项目实施的各环节及时研究和解决难题,摄制组在拍摄大纲的前提下,对部分难以预料的工作状况,及时上报给制片单位,商榷解决方案。
4.劳动保护
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对项目在拍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及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各种危害因素进行确认,建立劳动保护与安全组织体系,制定和建立劳动保护管理制度,加强劳动保护与安全教育,如依季节选择拍摄路线、车辆临行前检查、选择合理地露营地点、应急预案及突发事因检查等,提出符合规范要求和实际拍摄的具体防护措施,以保障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安全与健康,同时确保拍摄设备和露营装备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