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内容与要求
第一部分 项目背景
一、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威海市农村公路路长制管理信息系统
项目编号:SDGP371000000202202000022
项目概况说明:为深化落实威海市路长制,威海市交通运输局经过对现有资源进行评估,拟建设威海市农村公路路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借力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建立重点管理、公共参与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系统,为各级路长提供农村公路管护工作动态、问题督导、责任落实、考核评定、公众监督等业务功能,推进“农村公路+”等多元融合,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提升农村公路信息化、智能化管护水平。
二、采购目标
采购标的需实现的功能或者目标:威海市农村公路路长制管理信息系统。
为落实政府采购政策需满足的要求: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
三、采购预算
本项目包段的采购预算金额为750,000.00元。
四、采购方式
本项目包段采用竞争性磋商方式进行采购。
第二部分 采购清单及技术参数
序号 |
分类 |
清单 分组 |
清单名称 |
数量 |
单位 |
功能与技术参数 |
1 |
服务 |
|
威海市农村公路路长制管理信息系统项目 |
1 |
宗 |
详见竞争性磋商文件 |
第三部分 技术要求
一、需执行的标准
1)国家相关标准:详见竞争性磋商文件。
2)行业标准:详见竞争性磋商文件。
3)地方标准:详见竞争性磋商文件。
4)其他标准:详见竞争性磋商文件。
二、实施及交付
1)质量要求
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法规和产业、行业标准 。
2)安全要求
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法规和产业、行业标准 。
3)交付(实施)时间/服务开始时间
本项目自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供货安装调试完毕
4)交付(实施)地点
采购人指定地点
5)付款方式
详见采购文件前附表。
三、服务要求
1)服务标准
符合现行国家有关标准、法规和产业、行业标准 。
2)服务期限和效率
服务期:本项目自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供货安装调试完毕;质保期:自项目终验之日起3年;
四、验收标准
符合相关技术要求及行业标准。
五、其他技术及服务要求
1、项目背景
2014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求农村公路建设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与优化村镇布局、农村经济发展和广大农民安全便捷出行相适应,要进一步把农村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逐步消除制约农村发展的交通瓶颈,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为加快交通强国“四好农村路”试点建设,推动“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山东省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设立县、乡、村道路长,全面提升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水平和通行能力。
2020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山东省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我省农村公路列养率要达到100%,年均养护工程比例不低于7%,中等及以上农村公路占比不低于80%,通行条件和路域环境明显提升,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坚实交通保障。
《实施方案》提出,要健全管理养护体制,按照“县道县管、乡村道乡村管”的原则,指导建立“县级指导、乡级负责、市场养护、环卫保洁”乡村道管护新机制,补齐乡村道管护短板。其中,县级政府履行农村公路管护主体责任,制定相关部门、乡镇政府农村公路管护职责任务清单和职责边界清单;乡镇政府负责辖区内乡村道管护工作,指导和组织村民委员会做好村道管护工作。山东省将全面推行以县(市、区)政府负责同志为总路长的农村公路路长制,县级政府负责统筹全县农村公路工作。具体为:设立县、乡、村道路长,由县(市、区)、乡镇相关负责同志担任,其中村道鼓励由所属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担任。各级路长具体负责相应农村公路管理和涉及问题的协调治理工作。建立“县为主体、行业指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养护工作机制。
为深化落实威海市路长制,威海市交通运输局经过对现有资源进行评估,拟建设威海市农村公路路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借力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建立重点管理、公共参与的农村公路养护管理系统,为各级路长提供农村公路管护工作动态、问题督导、责任落实、考核评定、公众监督等业务功能,推进“农村公路+”等多元融合,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提升农村公路信息化、智能化管护水平。
2、建设依据
本项目的建设方案是按照国家、山东省及威海市农村公路养护及信息化建设文件要求,具体建设依据包括:
-《关于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的意见》2019年9月
-《山东省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20年8月
-《全省“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和深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完成率考核细则(2021年度)》2021年8月
-《威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威海市农村公路路长制实施方案的通知》2021年7月
-《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办法》2015年11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2017修正
-《公路安全保护条例》2011年3月
-《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3号)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2019)
-《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要求》(GB/T 22080-2016)
-《计算机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GB/T 14394-2008)
-《信息处理系统开放系统互联基本参考模型第2部分安全体系结构》(GB/T 9387.2)
-《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GB/T 25070-2019)
-《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 17859-1999)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GB/T 20984-2007)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22240-2008)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要求》(GB/T20269-2006)
-《信息技术安全技术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准则》(GB/T 18336-2015)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
-《信息技术开放系统互连网络层安全协议》(GB/T 17963)
-《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
-《国家电子政务网络技术和运行管理规范》(GB/T 21061-2007)
-《计算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规范》(GB/T 9385-2008)
-《计算机软件产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GB/T 8567-2006)
3、项目需求
近年来,威海市高度重视农村公路建设,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大事、要事来抓。威海市着眼“保民生、促发展”的工作基调,坚持问题导向,谋划农村公路建设。我市坚持把农村交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先导工程,牢固树立“农村交通服务三农建设、农村交通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理念,加快推动农村交通由基本通达向网络化、一体化、品质化发展,全力打造具有一流设施、一流养护、一流管理、一流服务的“四好农村路”示范区。目前,全市农村公路达到5975.133公里,全市行政村路面硬化率达100%,村村通公交率基本达到100%。我市获评全省首批村级公路网化示范市,荣成市被评为全国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和全国首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乳山市被评为全省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乳山市、文登区被评为全省“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实现“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创建全域一片红。
“四好农村路”建好是基础,管好、护好是保障。我市牢固树立“三分建设、七分养护”的理念,建立健全“县为主体、行业指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养护工作机制,通过创新方式、加大投入,努力提升全县农村公路管养水平。通过创新农村公路管理模式,加快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治理水平。综合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建立威海市农村公路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农村公路管理“一张网”。
3.1建设目标
路长制是路段管理人员在路长的统一领导下,对责任路段的公路(含桥梁、隧道)、附属设施、路容路貌、交通秩序、绿化和环境卫生等实施全面综合管理的一种管理制度。目的是形成管理、养护、运营一体,全民参与、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模式。
威海市农村公路路长制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威海市辖6区2市农村公路日常巡查、养护、事件处置的日常监管,采用数据共享、部门协同、多级联动、评价考核、公众参与等机制,对全市路长制工作进行统筹管理。通过建设农村公路路长制管理信息系统,以全市路网GIS为基础,实现对农村公路信息化管理,提高威海市农村公路管护水平。
本项目建设目标如下:
(1)实现农村公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构建数据更新机制
通过本项目全面建立农村公路及其附属设施基础数据库,摸清家底、准确掌握辖区各等级道路的里程规模、道路等级、路面状况、沿线设施等情况,为数据及时更新提供技术手段和机制保障;同时,利用平台将静态数据逐步向动态数据转化,为“四好农村路”规划与建设提供准确的数据决策支持。
(2)基于基础数据,划分责任路段,建立权责清晰的路长制公路管理体系
充分利用基础数据管理平台数据来源的全面性、准确性、多方共享等优势,结合市区实际,划分责任路段,明确各级路长负责的区域、路线、路段。建立责任清单,逐步形成无缝覆盖、上下联动的路长制管理体系。打造以道路养护、问题防范、运行保障、路产监管为核心的公路一体化业务监管体系,构建可监测、可量化、可考核的监督考评体系,建立健全考核监测制度和考核督查制度,逐步构建社会监督机制,落实路长制监管作用。
(3)信息高效互通,成果有数据、考核有依据、管理有抓手
通过互联网+、数据分析等技术使公路基础数据、各类管理数据,及时地被采集、获取、分析并加以应用,以达到决策有依据、管理有抓手、成果有记录的闭环管理,为公路管理工作辅助决策支持。
3.2流程描述
威海市农村公路路长制管理信息系统为路长制责任人、责任单位提供威海市路域环境监管手段,统筹协调全市重点区域、路域环境治理工作,实现农村公路路域环境问题统筹协调处理。
将各区域巡查人员提报、社会公众举报且无法解决的农村公路重大问题,或跨区域的农村公路问题统一汇总到区县级路长办,由区县级路长办协调相关责任人、责任单位处理并验收归档。市级路长办可监管所有涉路问题处理情况,及时调动相关单位接入,保证涉路问题得到有效处理。
涉路问题处理流程如图3-1所示。
3.3服务对象
系统涉及各级路长、路长办、成员单位、监管员、具体公路路长和社会公众6类服务对象,用例设计如图3-2所示,角色说明如表3-1所示。
表3-1 角色说明表
角色名称 |
角色说明 |
各级路长 |
路长负责辖区内路长制的组织、调度、协调和监督工作,协调处理路域环境整治、应急处置、路产路权保护等问题;上级路长督导下级路长和有关部门履行职责。 |
路长办 |
对负责路长制的组织、督导、考核等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单位按照职责分工落实责任。负责管理和管护管辖范围的农村公路,对各级路长、具体公路路长上报的问题、公众举报的问题进行派单分配和督办,并跟踪落实。 |
监管员 |
执行日常管养监督巡查,督促日常保养开展和问题整改落实。 |
具体公路路长 |
对管辖的路段进行日常巡查,发现问题立即上报。 |
社会公众 |
社会公众扫描二维码关注路长制公众号,对违法行为、农村公路问题进行投诉举报,可查看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并对处理结果进行满意度评价。 |
成员单位 |
按照各自职责处理农村公路相关事件。 |
3.4数据及访问量分析
威海市农村公路路长制管理信息系统涉及农村公路空间资源数据、农村公路综合治理数据、交通违章数据、区县级农村公路路长制管理信息系统上报的巡路和事项处理数据,以及在线获取的视频监控数据、气象数据等。平台数据来源主要有业务数据、分析数据、各区市上报数据,其中各区市上报的数据包含了结构化数据和大量的多媒体数据,如图片、视频、文档等。多媒体数据存储到对象存储中,其他数据直接存到关系型数据库或其他非关系型数据库中。
威海市下辖行政区域有6区2市:环翠区、高区、经区、临港区、南海新区、文登区、荣成市、乳山市。农村公路根据管辖级别设置对应的区市级路长、镇街级路长、村级路长,每个路段分配具体路段路长负责相应公路的日常管理、维护工作。同时,设置监管人员负责相应道路的问题核查工作。各区市、镇街设立路长制办公室,市级路长办及下属各区市路长办设置路长制办公室成员单位,包括主任、副主任、成员。路长制工作涉及人员相关人员约1500-2000人。
各级路长、具体公路路长、路长办、成员单位使用平台,需要进行问题受理、分派事项、事项协同处理、日常管理工作。预估PV:20000/日。
各级路长、具体公路路长、成员单位、督察人员使用路长制移动端,进行日常巡路、提报公路问题、事项协同处理、查看通知消息等相关操作。预估PV:60000/日。
社会公众登录公众服务系统,关注路长制相关新闻、公告、公路动态,并对发现的公路相关问题进行举报,跟踪评价等。预估PV:40000/日。
多媒体数据主要包含图片、视频、文档等数据类型,按照每天12万PV计算,每40PV包含一个文件上传,同时每个图片文件大概为1MB,一个视频为20MB,一个文档为5MB,依据历史类似信息系统的评估,图片、视频、文档的比例约为8:1:2,根据加权平均值,平均一个文件的大小约为 3.45MB,则每天的多媒体文件数据存储量约为10.11GB。在不做任何备份以及存储目录开销的情况下,每12万PV,需要文件存储空间约为10.11GB,到2022年底多媒体存储量约为3.9TB,到2024年底的多媒体数据存储量约为11.51TB。
4、建设内容
本项目构建威海市农村公路长效管理机制,推进农村公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结合组织体系、工作职责、工作机制和保障措施,全力打造多部门齐抓共管、全民参与的农村公路管理体系,建设内容包括信息化系统和第三方软件采购。
4.1 信息化系统建设
信息化系统建设内容是建成农村公路路长制管理系统,包含业务管理系统、巡查监督考核系统、平台管理系统、户户通、路长制移动端和第三方应用平台接入。
详见采购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