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采购需求部分由采购人: 郎溪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提供并负责解释)
前注:
1、本采购需求中提出的服务方案仅为参考,如无明确限制,供应商可以进行优化,提供满足采购人实际需要的更优服务方案,且此方案须经评审委员会评审认可;
2、供应商应当在响应文件中列出完成本项目并通过验收所需的所有各项服务等全部费用。成交供应商必须确保整体通过采购人及有关主管部门验收,所发生的验收费用由成交供应商承担;供应商应自行勘察项目现场,如供应商因未及时勘察现场而导致的报价缺项漏项废标、或成交后无法完工,供应商自行承担一切后果;
3、如对本磋商文件有任何疑问或澄清要求,请按本磋商文件“供应商须知前附表”中约定方式联系,或接受答疑截止时间前联系采购人和代理机构,否则视同理解和接受,供应商对采购文件、采购过程、成交结果的质疑,应当在法定质疑期内一次性提出针对同一采购程序环节的质疑。
4、下列采购需求中:标注▲的产品,供应商在响应文件《主要成交标的承诺函》中填写名称、服务范围、服务要求、服务时间、服务标准等信息,承诺函随评审结果一并公吿;
5、★条款须满足或优于采购文件要求,否则响应无效;非★条款由评审委员会讨论后酌情评审。
(一)项目介绍:
1、基本情况
为了满足郎溪县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需要,对郎溪县已有的地下管线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升级,对地下管网综合管理数据库进行动态维护更新,建立一套完整统一的地下管网资料,建设地下管网运行安全监测系统,实现管网安全运行的实时感知、在线监测和预警预测,实现建成后的地理信息数据和监测数据与市级监管平台共享,显著增强郎溪县地下管网管理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
2、建设目标
为贯彻国家、安徽省、宣城市对地下管线管理的相关要求,以相关政策为指引,基于郎溪县地下管网管理现状和管线安全管理的核心需求,整合现有地下管线数据,建设物联网统一接入平台,地下管网运行安全监测系统及各类物联网前端感知设备,以管线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安全管理为核心,形成信息化、智能化、持续更新的地下管网运行管理体系。
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为郎溪县管线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提高管线运行安全水平,实现定位管理精细化、安全监管综合化、应急处置高效化、信息共享全面化, 构筑安全稳固的城市地下“生命线”;
最终推动郎溪县实现智慧型跨越,为宣城市创造更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为百姓创造更美好的幸福安康生活。
3、建设内容
2.1已有管线数据录入
整合郎溪县已有的管线数据,统一录入新建的地下管线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地下管网综合管理数据库的维护更新,保证入库数据能全面、真实、完整的反映地下管网情况。
2.2管线数据普查
利用先进技术手段,对郎溪县约140公里新增管线数据进行普查,实现地下管网综合管理数据库的维护更新,保证入库数据能全面、真实、完整的反映地下管网情况。
2.2.1地下管线普查
管线普查采用明显管线点实地调查与隐蔽管线点仪器探查相结合、全解析法测绘与机助成图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整体技术流程为生产内外业一体化流程,其主要工序包括:
1、普查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现状调绘、测区踏勘和施工设计等前期准备工作。
2、地下管线探查工作:根据明显点和隐蔽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与手段进行管线数据探测。
3、地下管线测量工作:图根点测量、管线位置测量等管线测量工作。
4、地下管线数据处理工作:根据外业探查到的管线数据与测量数据进行一对一的处理,进行管线外业数据入库。
5、地下管线检查工作: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检查、统一委托第三方进行质量检查、验证开挖等数据质量保障工作。
6、成果提交工作:根据要求编写普查报告、成果打印和资料提交等成果提交验收工作。
2.2.2地下管线普查数据精度
根据《城市地下管线探测技术规程》(CJJ61-2017)中的要求,结合郎溪县对地下管线数据精度需求,确定主要探测精度控制标准。
1、明显管线点探测精度
明显管线点的埋深量测中误差不大于25mm;
2、隐蔽管线点探测精度
隐蔽管线点的平面位置探查中误差和埋深探查中误差分别不大于0.05h和0.075h,其中h为管线中心埋深,单位为毫米,当h<1000mm时以1000mm代入计算;地下管线详查时,地下管线平面位置和埋深探查精度可另行约定:
3、排水管线点测量精度
排水管线点的平面位置测量中误差不大于50mm(相对于该管线点起算点),高程测量中误差不大于30mm(相对于该管线点起算点)。
4、图形精度
实际管线的线位与邻近地上建(构)筑物、道路中心线及相邻管线的间距中误差不得大于图上±0.5mm。
5、地下管线应查明的属性项目
地下管线探测应查明地下管线的类别、平面位置、走向、埋深、偏距、规格、材质、载体特征、建设年代、埋设方式、权属单位等,测量地下管线平面坐标和高程,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地下管线普查时应建立管线数据库;
地下管线详查时应查明与工程建设施工有关的信息;
地下管线竣工测量成果应符合地下管线数据库更新的技术要求。
6、明显管线点实地调查
明显管线点调查,就是对所露出的管线及附属设施的各属性进行调查,做好记录和量测, 并按要求填写调查记录表,同时应确定隐蔽管线段。实地调查中对特殊情况进行特殊处理。在实地调查时,应查明每一条管线的性质和类型。
7、隐蔽管线点探查
仪器探查是在现况调绘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地球物理条件,选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仪器进行。
探查地下管线应遵循如下原则:
(1)从已知到未知。
(2)从简单到复杂。
(3)优先采用轻便、有效、快速、成本低的方法。
(4)复杂条件下宜采用多种探查方式或方法互相验证。
8、资料的保密措施
保密资料包括各相关单位提供的调绘图、地形图、控制成果资料、管线普查过程中形成的文字材料、图表、电子资料及最终形成的成果资料等。施工单位严格做好工程成果资料的保密工作,遵守国家和安徽省的有关保密规定,保证数据成果不外泄。
严格执行国家测绘涉密成果管理制度。安排经过涉密成果管理培训人员对项目成果管理及相关人员进行涉密成果管理培训,确保管线相关成果保密。
将制定严密的保密条例,采取严格的保密制度。从基础资料的接收、保密措施、成果资料的移交、保密责任等各个方面明确责任,落实到人,严格执行。
2.3原有地理信息系统升级
通过将先进的GIS技术与网络拓扑分析技术进行紧密集成,可有效解决“海量”管网数据的管理、空间分析等问题,使地下管网变暗为明,变明为动,高效管理地下各类专业管线, 同时为管网改造、爆管抢修等业务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打造集“管网设施统一管理—管网设施查询编辑—管网设施信息分析—地下管网应急”于一体的、可伸缩、可扩展的智能化信息系统。
2.4基础支撑平台建设
郎溪县物联网试点建设面临多种多样的物联网设备,物联网统一接入平台将多种接入手段整合起来,提供多协议的适配,统一互联到接入网络。实现管线压力、流量、水位等各类设备的适配、安全接入和身份认证,保证采集数据的安全可靠传输,并通过对数据的协议解析、数据转换和提取,通过移动网络、泛在网和互联网将各类数据安全、稳定、可靠的传输至数据中心。
物联网统一接入平台实现多种感知延伸设备之间数据通信格式的转换,对上传的数据格式进行统一,同时对下达到感知延伸网络的采集或控制命令进行映射,产生符合具体设备通信协议的消息。物联网网关对感知延伸设备进行统一控制与管理,向上层屏蔽底层感知延伸网络的异构性,共分为4层,分别为业务服务层、标准消息构成层、协议适配层和感知延伸层。
2.5地下管网安全运行监测系统建设
地下管网运行安全监测系统接入管线微观运行及各类管线工程实际运营数据,实现管线监控、管理、服务等业务的可视化与联动化,建立各管线权属部门之间的互动,提升相关监管部门的监测水平、统筹规划水平,实现地下管线的全方面监管。根据实际需要在关键区域、关键节点处增补感知设备,构建地下管线综合动态监管网络,涵盖各专业管线压力、流量、水位等一系列指标,实现对地下管线微观运行状态的感知。
2.6已有监测数据接入
供水已有监测数据接入、排水已有监测数据接入、燃气已有监测数据接入。
2.7 城市管网前端感知设备建设
利用传感器技术、信号传输技术,以及网络技术和软件技术从宏观、微观相结合的全方位角度,布设雨量监测、积水监测、窨井水位监测等物联网设备,监测积水、排水、水位等各种关键技术指标的历史数据和现有数据,分析未来的趋势,以便辅助政府决策,提升安全管理保障水平,有效防范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2.8 数据共享
通过构建管线管理部门和地下管网运行安全监测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机制,实现对基础信息、地理信息、在线监测、安全预警、应急调度、决策支持等数据的长效更新与交换以及与市级监管平台的共享。一方面使政府部门能动态掌控综合管网的“底数变化”;另一方面将为行业监管部门及各权属单位获取的管网数据提供支持,实现基础地理数据、管网数据等在部门内部、部门与部门间交换与共享。
(二)服务需求一览表及主要指标参数要求:
*详情请见招标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