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需求
一、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龙袍新城二期海绵城市专项规划项目。
二、项目范围
规划范围北至 356 省道、南至望江路东延、西至杨庄河路及新桥路、东至渔樵河,面积约平方公里。
1、主要规范和政策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5)《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2013)23号)
(6)《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 号)
(7)《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 实行)的通知》(建城函[2014]275 号)
(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 号)
(9)《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宁政办发〔2015〕331 号)
(10)《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暂行规定》(建规[2016]50 号)
(11)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导则(试行)》的通知(苏建规〔2016〕331 号)
(12)《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江苏省海绵城市建设导则(试行)》的通知》苏建办〔2017〕441 号
(13)《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苏政办发〔2015〕139 号)
(14)《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宁政办发〔2016〕95 号)
(15)《浦口区政府办公室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浦政办发〔2016〕90 号
(16)《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南京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规定的通知》宁政传〔2019〕9 号
(17)《关于印发南京市海绵城市施工图设计(建筑工程、市政工程)文件审查要点( 试行)的通知》宁海绵办〔2019〕1 号
(18)《南京市防洪堤保护管理条例》
(19)《南京市城市排水管理条例》
(20)《南京市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办法》
(21)《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22)《南京城市防洪规划(2013-2030)》
(23)《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
(24)《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 51174-2017)
(25)《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 50014-2021)
(26)《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 50400-2006)
(27)《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28)《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
(29)《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DGJ32/TJ 113-2011)
2、相关规划
(1)龙袍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
(2)《南京市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5-2030 年)》
(3)《南京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指南》
(4)《南京市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2014.02)》
3、其他基础资料
(1)地形图
已建市政基础设施施工图等。
1、综合分析地区特征,摸清本底
重点从降雨特征、地形地貌、土壤、植被、地下水、水文特征、下垫面特征和城市排水特 征、城市建设现状等方面分析本底条件的优劣,摸清本底,找准问题。
2、综合评价海绵城市建设条件
重点从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水生态评价主要包括生态敏感性分析、产汇流分析和水系护岸生态性评价等方面;水安全评价主要包括防洪评价、排水能力评估和内涝风险评估等方面;水环境评价主要包括水环境质量评价、水污染源评价等方面; 水资源评价主要包括水资源量评价、水资源利用水平评价和非传统水资源利用评价等方面。还可结合突出问题和具体需求以及水景观、水文化等方面进行评价。
3、确定海绵城市的规划目标
分析成果,针对性制定规划总体思路及技术路线,作为本规划编制的总体原则和技术指引。 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需求、位规划及城市规划、对比南京市其他片区,从水安全、水环境、水资源、水生态等功能需求出发,兼顾水景观、水文化等方面的需求,因地 制宜地确定规划范围内总体海绵城市建设目标及海绵设施规划指标等功能目标。
依据《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与考核指标(试行)》,合理设定年径流总量控率、面源污 染削减率、内涝防治标准、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雨水利用替代城市供水比例、水面率、生态 岸线比例等约束性指标,也可结合实际情况选取相关鼓励性指标,形成规划指标体系。
4、海绵城市布局规划。
明确规划区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山、水、林、田、湖”自然空间格局,明确水体空间、绿 色空间的保护对象、保护要求和城市建设用地开发要求,与生态红线衔接,确定条件各不相同 的片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的主要措施,对城市公共海绵进行空间布局。
5、海绵城市详细规划
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用地,明确区域排放总量,将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刚性指标落实到具 体地块;并结合用地功能和布局,分解和明确各地块单位面积控制容积、下沉式绿地率及其下 沉深度、透水铺装率、绿色屋顶率等低影响开发主要控制指标,落实具体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的 类型、布局、规模,明确建设项目的主要控制模式、比例及量值(下渗、储存、调节及弃流排 放),以指导地块开发建设。根据建设分区划分,分区提出海绵城市设施规模,建设目标及指 标;针对不同类型海绵设施,提出建设适宜性指引。
6、海绵城市系统构建
①建设分区划分
根据汇水分区划分,结合行政区划,划分建设分区,便于根据分区特点,针对性的提出海 绵城市建设目标、指标及设施指引。
②水安全系统
对现状防洪、排涝河道及设施、排水管网进行评价,相应提出规划方案。根据上位规划和 水系规划要求校核防洪排涝设施建设标准,对不满足防洪及排涝标准的设施提出规划方案;结合模型,对现状及规划排水管网进行模拟分析,校核管网排水能力,加入地形分析,模拟积淹水情况,与现状积淹水情况对比率定,根据管网和积淹水点模拟结果提出管网规划调整方案, 积淹水点改造规划方案。
③水生态系统
对城市现状建设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现状下垫面类型、占比,模拟计算现状径流总量控制 率。根据上位规划要求,结合新建区不改变原有场地生态性能为原则,提出海绵城市建设总体 目标、各建设分区目标及各类用地推荐指标。根据上位规划要求,提出河道生态岸线建设比例 目标,相应提出生态岸线建设方案。
④水环境系统
结合河道水系水质检测结果,分析现状水系存在污染源、补水系统等问题。对内源污染提 出长效养护方案;对点源污染提出相应的排口整治方案;对面源污染,通过模型分析降雨冲刷 形成径流污染,经过海绵设施源头削减后进入河道的剩余污染物量;根据污染源总入河量进行 分析,确定需要设置的末端治理措施。结合相关规划,梳理区域内河道补水系统,全方位保障 河道水系水质。
⑤水资源系统
对雨水回收利用量提出明确指标,规划建设项目地块内、城市公共空间回用水设施及方案, 替代部分城市用水,减少市政供水量。
⑥智慧海绵系统
根据海绵城市方案,布置区内检测布点,将海绵城市纳入智慧城市体系内。
⑦多目标系统融合
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多个体系中涉及海绵设施功能,是由同一海绵设施承担, 根据一个海绵设施具备多个功能的特点,整合“四水”系统,确定海绵城市设施,特别是公共海绵城市设施。
7、项目主要内容深度分析
专项规划的具体规划设计深度如下(具体内容可根据项目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规划区及建设分区确定总体目标和指标体系;各类性质用地、道路等项目,分别提出新建 和改造一般目标及指标;结合城市规划图则,编制海绵图则,确定每个城市建设地块、每条道 路建设目标及指标。
8、规划协调与反馈
进行海绵城市专项规划与相关专项规划的协调,对不一致、不衔接、不达标的内容进行优化,形成排水防涝安全、水环境治理、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修复的系统方案,并对总体规划及 水系、防洪、绿地系统、道路交通、排水防涝、再生水利用、供节水等专项规划进行反馈。
9、明确近期建设重点
确定近期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对近期海绵城市重点项目分年度 或分批次制定实施计划。在海绵城市基本技术运用的基础上,深挖特色区,结合河道及外环绿 化总体进行海绵城市亮点提升,制定符合特色区的规划方案。
五、设计深度
1.规划成果应满足规划编制深度要求,合理确定控制指标体系。
2.结合建设时序,满足片区开发建设进度要求。
六、成果内容及形式
1、成果内容
①区位图
②用地现状图
③用地规划图
④水功能区划图
⑤河道生态护岸规划图
⑥海绵城市建设分区管控图
⑦地块年径流控制率指标管控图
⑧地块年 SS 总量去除率指标管控图
⑨公共海绵空间布局图
⑩海绵城市分区规划图
2、成果形式
说明书及图纸 8 份。以上成果均应提供电子文件光盘 1 套(文字部分 PDF 格式,图纸部分JPG 格式)。
七、付款方式:
1、自合同签订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采购人向供应商支付本合同总金额的30%;
2、本项目通过专家评审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采购人向供应商支付本合同总金额的40%;
3、本项目通过区规委办会议或区领导专题会议或指挥部工作例会审查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采购人向供应商支付合同总金额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