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技术要求
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商务、技术要求
一、商务要求
(1)服务期限:资料收集完成后100日内完成报告编制工作,并获得相关审批部门批复。
(2)服务地点:采购人指定地点。
二、技术要求
(1)工作目标
通过地质地貌、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手段,完成对黎城县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为目标区内各类建设工程选址与抗震设防要求的确定、防震减灾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本次区域地震安全性评价面积约14平方公里。
(2)规范依据
《山西省地震局关于印发山西省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大纲(试行)的通知》(晋震发〔2019〕44 号)、《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大纲(试行)》(中震防函〔2019〕21 号)、《活动断层探测》(GB∕T36072-2018)。
(3)工作内容
1、实施方案编制
根据近场区及目标区地质、地震及施工条件等实际情况,以及规划建设的工程类型和地震构造、地震活动背景,确定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技术目标、技术途径、技术手段以及与工程规划布置和功能设置相适应的多概率水准的地震动参数,提出合理的工作量、经费预算、工期等,编制项目总实施方案。
2、区域地震活动和地震构造评价
收集区域地质构造与地貌资料,分析区域地貌特征与新构造运动的关系、区域新构造运动演化特征、主要新构造表现形式及其特点、新构造运动分区等,编制区域大地构造图、区域新构造图、区域地震构造图。
收集区域内自有地震记载以来的全部破坏性地震事件、有区域性地震台网观测以来可定震中参数的全部地震事件,编制区域破坏性地震目录,编制区域破坏性地震和现今中小地震震中分布图,分析地震活动时空特征、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编制破坏性地震影响烈度图,评价目标区最大地震影响烈度。
分析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地震发生的新构造背景和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特征。
评价区域内各主要断层的活动性,分析主要断层性质、展布特征、最新活动时代、运动学参数以及断层活动性分段、重点地段古地震强度及活动期次等。
分析区域地震构造特征,评价地震构造条件,评估主要发震构造及其最大潜在地震。
3、近场区地震活动和地震构造评价
调查与分析工程所在地外延 25km 范围内的活动构造,研究其发震能力, 编制近场区地震构造图、地震震中分布图及活动构造细节图。
收集、整理近场区的强震和小震资料,编制近场区地震目录和地震震中分布图,分析地震活动性,包括地震活动强度、频度水平,地震活动密集等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震源深度分布特征。对参数有疑问且可能影响目标区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地震事件应进行核查。
收集近场区地质构造资料,编制近场区地质构造图、近场区地质剖面图, 分析近场区地质构造展布与发育特征。搜集近场区地貌、第四系资料,分析地貌和第四系特征,划分地质地貌单元。
开展近场区主要断层现场调查,采用遥感解译、地质地貌调查、浅层地震勘探、钻探或槽探等方法,查明主要断层的位置、规模、产状以及断层活动性特征。
编制近场区主要断层活动性特征一览表和近场区地震构造图,研究近场区地震活动与断层之间的关系,分析近场区地震构造特征。
4、地震危险性概率分析
在地震地质与地震活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对破坏性地震及小震的统计分析,划分地震带与潜在震源区并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
计算目标区各控制点多概率水准基岩水平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加速度反应谱,概率水准为 50 年和 100 年超越概率 63%、10%、2%,且包含与目标区规划工程需求相适应的概率水准,建立目标区多概率水准的基岩地震动参数数据库。
5、目标区场地主要断层勘查和活动性鉴定
采用浅层地震勘探、钻孔、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地质-地貌填图、槽探等多方法开展断层控制性调查与探测,查明目标区主要断层的活动性。
评价目标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断层的活动性质、活动时代、断错位移与速率,编制活动断层条带状分布图。编制目标区活动断层活动性特征一览表。编制目标区主要活动断层分布图。
分析目标区地震构造特征,评价目标区主要活动断层的性质、活动时代、位移和运动特征,分析目标区主要活动断层与近场区活动断层的构造联系,评价目标区范围内发震构造潜在地震活动产生地表断错的可能性。
6、场地工程地震条件勘测
调查目标区及其附近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土类型、场地类别等已有工程地质条件资料,通过资料收集或地球物理探测等方法研究场地第四纪沉积的不均匀性;调查地震造成的目标区及其附近砂土液化、软土震陷、地表破裂、滑坡崩塌等地震地质灾害现象。
根据目标区浅部土层结构和目标区建设工程的功能布局规划,合理布置钻孔,钻孔间距 700m,对于浅部土层结构复杂地段适当加密钻孔。
对每个钻孔进行分层和剪切波速测试。
对有代表性地层取常规土工试验样品和动三轴试验样品。
对地下水位以下的粉土及砂类土进行标准贯入试验。
对场地各地层进行岩性、物理状态描述。
室内进行剪切模量与剪切应变关系、阻尼比与剪切应变关系试验;土工常规试验;颗粒分析;土样年龄测试等;
编制钻孔分布图、柱状图,根据钻孔资料编制目标区不同方向的控制性综合工程地质剖面图。
判别每一个钻孔位置的场地类别,并给出目标区场地类别分区图。
7、场地地震反应分析及地震动参数小区划
根据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结果,确定目标区场地分层土厚度、密度、波速及土动力学参数等场地土层模型参数,以钻探确定的基岩面、剪切波速不小于500m/s 的土层顶面或钻孔深度超过 100m 且剪切波速有明显跃升的土层分界面或由其他方法确定的界面作为地震输入界面,建立各控制孔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模型, 并形成地震反应分析模型数据库。
以地震危险性分析得到的基岩地震动反应谱为目标谱,采用人工合成方法确定自由基岩场地地震动时程。建立目标区自由基岩场地地震动时程数据库。按基岩场地地震动时程幅值的 50%确定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的计算基底输入。
按照不同概率水准合成的输入地震动时程,对目标区各控制孔场地进行土层地震反应计算,综合确定土层场地多概率水准的场地地表地震动参数,并形成目标区地表地震动参数数据库,数据库包括各控制点多概率水准水平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
以场地地震动反应谱作为拟合目标反应谱(阻尼比 0.05)人工合成地震动时程,每个目标反应谱宜合成不少于 5 条地震动时程,并建立目标区各控制点多概率水准的地震动时程数据库。
编制目标区多概率水准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并以等值线或分区的形式表示目标区地震动参数分区结果。
8、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调查和研究活动断层变形带宽度,依据断层性质及产状、最大潜在地震和覆盖层厚度等因素评估潜在地震地表破裂影响。
针对多概率水准地震动作用,初步评价目标区场地地基土液化,初步判断目标区场地软土震陷,初步评价工程场地及周边坡体地震崩塌滑坡危险性。
9、数据库建设
建立基于 GIS 的成果数据库,数据管理简便,方便用户使用。
三、其他
1.供应商必须在响应文件中对以上条款和服务承诺明确列出,承诺内容必须达到本篇及磋商文件其他条款的要求。
2.其他未尽事宜由供需双方在采购合同中详细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