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规划依据
《城市供热规划规范》GB/T 51074-2015
《城市供热管网设计标准》CJJ34-2022
《供热工程项目规范》GB55010-2021
《城市直埋热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GJJ/T81-2013
《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调设计规范》GB50736-2012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
2、相关规划
《锦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公示稿
《锦州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3、规划原则
1)坚持规划引领、统筹推进
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现代化供热体系。加强基础设施与城市发展的有效衔接,注重各行业、各环节的统筹协调,合理安排建设时序,保障规划高效实施。
2)坚持安全为重、民生优先
立足供热对城市的基本保障功能,提高基础设施安全可靠性和韧性。加强老旧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提高服务水平,满足人民对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3)坚持区域协同、城乡一体
把握协同发展重大历史机遇,推进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加大能源等领域协同发展。统筹城乡供热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施策,补短板、强弱项,提高城乡一体化服务水平。
4)坚持节约集约、融合发展
坚持节能优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集约高效利用基础设施用地,加强存量用地规划管控和利用,为供热新技术应用和未来发展预留空间。推进供热设施功能整合,注重与城市的功能融合和风貌协调,合理利用地下空间,降低邻避效应。
二、现状熟知程度
锦州市城区内现有华润电厂、大唐电厂、节能热电和城南热源厂四座热源,其中华润电厂设有中继泵站1座,中继泵站内目前只安装回水泵;节能热电包括三台热水锅炉,未进行环保改造;城南热源厂为调峰热源。至2020年市区供热在网面积约为5060.21万㎡。主要供热运营单位包括锦州市热力集团、沈阳惠涌供暖有限公司两家国营单位及锦州众缘供暖有限公司等多家民营供热公司。锦州市热力集团下辖宜热、节能热电、惠泽供暖、拓宽供暖4个热力分公司。忠义供暖、和信供暖等民营负荷均连接在集团大网内,由热力集团大网供给热量,民营公司运行。惠涌、众缘等均为区域锅炉房独立供暖。
供热区域划分:大唐供热区域中央大街以东及铁北区域;节能供热区域主要位于中央大街以西区域;惠涌及众缘锅炉房独立运行;唐北线供热区域挂网面积702万㎡,实供面积约564万㎡,拟计划切入华润管网进行试验。
供热管线:大唐热电厂南线供热管网最大管径DN1200,北线为2020年新建管线,最大管径DN1000;节能热电厂出口最大管径DN800,共2路;沈阳惠涌出口最大管径为DN900;城南热源出口最大母管DN900,为2020年新建管网。2020年之前供热管网均为固定支架加补偿器形式;管网大部分建于2000年左右,管道老化,承压能力差,往年最高运行温度不超过100℃,本年度热网最高运行温度103℃,热网运行压力在1.0-0.5MPa之间。
换热站及热用户:热力集团下辖换热站设备较完善,经2020年老旧供热设施改造后,已基本达到数据远传、无人值守的功能;2020年度民营锅炉房取缔后,由产权单位自行改建换热站,自控及计量设施由政府统一采购安装及维护;民营间供的下属换热站未改造,自控设施不完善,以人工调节供热为主;新建换热站设计参数要求,一次网设计温度120/60℃,二次侧65/50℃(散热器),二次侧50/40℃(地暖)。
三、技术思路方法
本专项规划以落地实施为目的,针对锦州市供热系统的深入研究,指导下一步施工图的设计,为辽宁省锦州市供热工程的建设和项目落地提供支撑保障,为城市供热工程的有序发展提供强有利的支撑。规划将充分尊重区域现状建设情况,详细论证供热工程的需用量;确定供热系统的“源”并考虑区域协调需求,明确供热工程设施位置、规模;细化管网系统布局,合理利用地下空间,明确供热管线的走向、位置、管径等。规划范围依据上版总规辽宁省锦州市城区建设用地范围面积为75平方公里,最终面积以最新国土空间规划为准。
规划锦州市城区沿用现有华润电厂、大唐电厂、节能热电和城南热源厂四座热源进行供热,对调峰锅炉房进行改造并增加供热能力,同时引入锦州市供热管网系统,完善全区的供热系统。
管网采用直埋敷设形式;管道最小覆土:车行道1.2米,非车行道0.9米,敷设坡度不小于0.002,高点放气,低点泄水,穿越主要道路及河流时均设保护套管。热水直埋管线对于主要交通路段的路口处,可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开槽直埋敷设或顶管、浅埋暗挖方式敷设,有条件开挖的路段优先考虑直埋敷设,浅埋过路时加钢套管。穿越铁路时采用顶管、顶方涵、浅埋暗挖等,其设计方案结合铁路及相关部门解决。穿越河流采用沉管方式。
管道公称直径DN≥200毫米,采用螺旋缝电焊钢管,材质为Q235-B;管道公称直径DN≤150毫米,采用无缝钢管,材质为20号钢。
换热站宜采用单设或附设方式布置,尽量位于热负荷中心。每座换热站供热面积20-50万平方米,每座换热站建筑面积200-300平方米。换热站采用间接连接系统,通过高效智能换热机组进行一、二次水的热交换,系统内设置定压装置,补水采用全自动软水器,以保证换热机组及热力管道的正常工作和压力工况的稳定。
四、编制重点难点分析
明确民用及工业供热方式和热源,提高低碳和可再生能源供热比例,明确热源厂的位置、用地规模、机组容量、供热能力、供热范围,明确热力站位置、规模、用地。确定蒸汽、热水供热主次管网的线路走向、位置、管径和敷设方式。明确现有热源供热能力挖潜改造、供热系统节能改造要求。
五、成果体系及创新能力
规划成果包含文本、图纸、说明书、其他相关会议纪要等。
(1) 主要图纸
城市区位分析图
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图
城市用地布局现状图
现状污染源分布图
供热系统现状图
供热分区规划图
供热系统规划图
供热热源图
供热水力计算图
热力站平面示意图
供热近期规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