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磋商要求
1.1供应商必须对磋商文件采购需求中所有内容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投标,不能拆分或少报。否则,视为无效投标。
1.2磋商报价为总报价。包括产品费、检验费、手续费、包装费、运输费、保险费、安装调试费、税金及其他不可预见费等全部费用。若投标磋商不能完全包括上述内容,该投标将被认为非实质性响应。
1.3服务时间、地点:按采购人指定的时间、地点交付使用。
2、报价说明
本次磋商文件中规定的采购预算额度为磋商最高限价,投标单位的投标报价不得超出此额度。否则,投标无效。
3、商务内容
3.1服务期:包一:自合同签订之日起至2023年12月;包二:自合同签订之日起1年
3.2服务地点:青海祁连黑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内
3.3付款方式:合同约定
服务内容及要求
有害生物防治
1)原则
严格依法防治,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集中资金、突出重点、分区治理、注重防效的原则;坚持绿色防控原则,提倡采用生态调控措施和营林、物理、生物等无公害综合措施,保护湿地资源,促进植物健康生长;坚持实用、经济、可靠的原则,在保持设备先进性和器具实用性的同时,充分考虑尽可能的降低使设备发挥最大的作用;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2)防控目标
鼠害防治(高原鼠兔):平均有效洞口数控制在10个/亩以下,平均防治效果85%以上。
3)防控方案设计
①防治任务
本项目共进行鼠害防治面积5.00万亩(高原鼠兔重点防治1.00万亩、一般防治4.00万亩)。
②防治对象
防治对象为高原鼠兔(地上)。
生物学特性:高原鼠兔是一种小型非冬眠的植食性哺乳动物,又称黑唇鼠兔,属兔形目鼠兔科。高原鼠兔身材浑圆,没有尾巴,体色灰褐色。高原鼠兔终生营家族式生活,穴居,多在草地上挖密集的洞群,洞口常有光秃的跑道相连,地下也有洞道相通,洞系分临时洞和冬季洞。其巢区相对稳定,每个巢区的家族成员平均为2.7只(最多为4只),配对前巢区面积平均1262.5平方米,配对后巢区面积略有扩大,平均2308平方米。各自的巢区比较稳定,有明显的护域行为。高原鼠兔属白昼型活动的种类,活动距离一般距中心洞20米左右,以各种牧草为食,不冬眠,秋季也不贮存越冬用的牧草。主要取食禾本科、莎草科及豆科植物,平均每日采食鲜草77.3克,约占其体重的一半。
监测分析评估及评价生物多样性监测为保持湿地监测工作的连续性和利于监测数据的比较分析,本项目需沿用前期项目中设置的监测样线、样方、点位开展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环境监测。
1)野生动物监测
①鸟类监测
监测内容:鸟类的种类、数量、地理分布及重要鸟类的迁徙时间、数量等。监测方法:样线法。
在查阅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确定文献记载的现有鸟类数量。以沟谷、山脊确定线路,以森林、灌木、草地、湿地等不同的立地条件,分段设立样线进行调查,并在前期设置的6条样线(每条长不小于2000米、宽度100米)及2处监测点开展监测,以保持监测的延续性。
监测时以记录动物实体为主,在繁殖季节还可记录鸟巢数,再转换成种群数量(一般每一鸟巢视为一对鸟);计数可借助单筒或双筒望远镜进行,如果群体数量极大或群体处于飞行、取食、行走等运动状态时,可以5,10,20,50,100等为计数单元来估计群体数量。春、秋季候鸟迁徙的监测以种类调查为主,记录鸟类迁来时间、高峰期、居留型、居留期、停歇时间、迁离时间以及主要停留(歇)地等。迁徙情况监测主要在春、秋鸟类迁徙季节进行,也可根据当地的物候特点确定最佳监测时间。对于观察到的动物种群,现场能够准确鉴定的,记录该种群数量及其分布等;现场辨认不了或不确定的动物经多角度拍摄照片记录该种群数量及其分布等后带回,聘请动物专家共同鉴定。
样线设置原则:应包含湿地公园主要的生境类型;与湿地公园植物和其他动物样点相结合;湿地公园内鸟类频繁活动的区域;尽可能利用现有小路或固定航线;每一样线相对独立,各样线间距离≥500m;单个样线长度应≥2公里。
②两栖动物监测
监测内容:种类及分布、数量、多样性、特有两栖动物、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的两栖类。
监测方法:样线法。
野外调查可采用样线法(通过直接计数在设定的样线上所见到的动物实体,然后通过频度分析来推算动物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即通过在前期设置的6条样线(每条长500-2000米、宽度50米)上开展监测,以保持监测的延续性。也可采用鸣声自动记录仪记录爬行动物叫声,这些物种的鸣叫率或鸣叫强度能够用于评估鸣叫雄性的数量与活跃度。对白天不易被发现的两栖动物,应在夜间进行监测。同时采用GPS、相机等,拍摄照片,记录两栖动物种类、数量。利用动物活动痕迹进行判断,监测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生境等重要信息,数量状况可采用常见、可见、罕见三个等级进行估测。对于观察到的动物种群,现场能够准确鉴定的,记录该种群数量及其分布等;现场辨认不了或不确定的动物经多角度拍摄照片记录该种群数量及其分布等后带回,聘请动物专家共同鉴定。
③爬行动物监测
监测内容:种类及分布、数量、特有爬行动物以及国家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的爬行类。
监测方法:样线法。
野外调查可采用样线法(通过直接计数在设定的样线上所见到的动物实体,然后通过频度分析来推算动物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即通过在前期设置的6条
样线(每条长50-1000米、宽度50米)上开展监测,以保持监测的延续性。也可采用鸣声自动记录仪记录爬行动物叫声,这些物种的鸣叫率或鸣叫强度能够用于评估鸣叫雄性的数量与活跃度。全球气候变化会改变爬行动物的鸣叫季节和强度,可用鸣声的变化来评估爬行动物物候变化和种群动态。对白天不易被发现的爬行
动物,应在夜间进行监测。同时采用GPS、相机等,拍摄照片,记录爬行动物种类、数量。利用动物活动痕迹(爬迹等)进行判断,监测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生境等重要信息,数量状况可采用常见、可见、罕见三个等级进行估测。对于观察到的动物种群,现场能够准确鉴定的,记录该种群数量及其分布等;现场辨认不了或不确定的动物经多角度拍摄照片记录该种群数量及其分布等后带回,聘请动物专家共同鉴定。
2)植物监测
①监测内容及区域
监测内容为植被面积和分布、植物种类、植被类型、植被利用和破坏情况,并记录各样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地形特征以及主要受干扰方式。监测区域为黑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保育区、恢复区及合理利用区。
生态环境监测
1)土壤监测
①监测内容
土壤的理化性质(包括土壤PH值、土壤机械组成、土壤容重、有机质、土壤水溶性盐总量、土壤含水量、全氮、全磷、全钾、重金属)
2)水环境监测
①监测对象及内容监测对象为地表水。
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地表水位、河流流量、地表水盐度、地表水温度、PH值、地表水环境质量。其中水质需要监测的具体指标为pH值、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硬度、挥发酚、总砷、总磷、总氮、叶绿素a、透明度共12项。
外来入侵物种普查
(1)普查目标
以初步掌握的外来入侵物种为基础,通过本项目,在全园范围内开展林草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普查,查清公园森林、草原、湿地三大生态系统重点外来入侵物种的基本情况。开展外来入侵物种风险和危害评估,建立公园外来入侵物种资料档案,完善公园外来入侵物种数据,为科学防控公园外来物种入侵及上级主管部门和相关科研单位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建立覆盖全园的监测网络,组织开展常态化预警监测,促进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2)普查范围
以祁连黑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为普查单元的湿地生态系统,属重点普查区。
2)普查内容
林草生态系统外来入侵物种种类,寄主植物,危害部位(寄主植物的干部、枝梢部、叶部、根部、种实等),分布范围,发生面积,生态系统类型(一级类型为湿地,二级类型为灌丛沼泽和沼泽草地)。
包一 湿地保护有害生物防治
序号 |
分部分项名称 |
|
||
单位 |
数量 |
备注 |
||
湿地保护有害生物防治 |
亩 |
50000 |
鼠害防治(高原鼠兔) |
|
1 |
重点防治 |
亩 |
10000 |
|
1.1 |
鼠道难(药) |
千克 |
2500 |
0.25 千克/亩 |
1.2 |
人工防治 |
工日 |
500 |
20 亩/天/人,150 元/工日 |
2 |
一般防治 |
亩 |
40000 |
|
2.1 |
鼠道难(药) |
千克 |
4000 |
0.10 千克/亩 |
2.2 |
人工防治 |
亩 |
1000 |
40 亩/天/人,150 元/工日 |
3 |
防护物资采购 |
套 |
50 |
采购衣服、帽子、口罩;衣服: 工服,套装,材质成分:棉 100%; 3M 口罩;帽子:尺码可调、 网眼 |
包二 监测分析评估及评价与外来入侵物种普查
一 |
监测分析评估及评价 |
|
|
|
1 |
生物多样性监测 |
单位 |
数量 |
备注 |
1.1 |
动物监测 |
|
|
2 次 |
1.1.1 |
鸟类调查 |
次 |
2 |
6 条样线、2 处监测点;2 次 |
1.1.2 |
两栖类调查 |
次 |
2 |
6 条样线;2 次 |
1.1.3 |
爬行类调查 |
次 |
2 |
6 条样线;2 次 |
1.2 |
植物监测 |
|
|
2 次 |
|
野外调查 |
个 |
50 |
10 条样线,每个样线 5 个样方;4 次 |
2 |
生态环境监测 |
|
|
|
2.1 |
水环境监测 |
|
|
|
|
野外监测及取样 |
个 |
10 |
10 个点位;3 次 |
2.2 |
土壤监测 |
|
|
|
|
野外监测及取样 |
个 |
10 |
10 个点位;1 次 |
二 |
外来入侵物种普查 |
|
|
|
|
资料收集及普查 |
次 |
1 |
样线 6 条、52 个样方(样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