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项目需求
2024年度河北省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遥感监测采购内容及技术要求
一、采购内容
该项目针对河北省境内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利用遥感卫星影像直观形象、覆盖范围广、真实性强,及时发现文物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内的违法建设,构建文物保护立体监测体系,全面提升文物保护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大幅提高文物保护行政执法的工作效率。此次拟遥感监测的河北省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963处,包括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监测总面积4005.06平方公里,其中,长城的监测面积3272.29平方公里,其他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监测面积773.77平方公里。
1、建立文物保护单位本底数据档案
(1)影像制作。以收集到的时相为2022年12月,分辨率优于1米的遥感影像数据为主,辅以高分系列国产公益卫星数据,开展正射影像处理,加工制作覆盖项目区的正射影像图,为文物保护单位遥感监测工作提供影像保障。
(2)数据建档。对收集到的最新的文物保护单位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处理,结合遥感影像进行数据矢量化,录入包含区位、位置类别、土地类别、控制面积等内容的属性信息,形成本底数据档案。
(3)照片采集。利用无人机对监测区域进行拍摄,采集现场照片,与矢量数据进行挂接,形成本底照片档案,为阶段性监测提供基础数据。
2、开展日常变化监测
(1)监测周期。日常变化监测计划每半年开展一次,2024年5月-6月开展全覆盖监测区,9月-10月开展重点区域监测。
(2)影像制作。采用自然资源部门遥感影像共享协调方式,获取本项目范围内优于1米分辨率的近期遥感影像资料,对正射影像进行处理,为日常变化监测工作提供影像保障。
(3)疑似变化片区提取。以本底数据为基础,将已有成果数据叠加到监测期影像上,通过人工检查识别变化区域,必要时需对照本底影像成果,准确识别疑似变化区域,形成外业数据,进行实地调查。
(4)外业核查。根据内业确定的变化范围和提取的变化信息,综合分析其分布制定外业方案,核实相关区域实地变化情况,测量变化范围,并拍摄照片进行留存。外业人员应将外业形成的数据结果及时提交到内业编辑整理环节,确保交接、沟通到位,使外业成果在内业编辑整理中得到准确、完整应用。
(5)数据分析。对外业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形成包含矢量数据、实地照片、变化数据分析表在内的监测成果数据,上报省级文物管理部门进行审核处置。
(6)数据档案更新。依据省级文物管理部门审核结果,对有合法手续的建设地块,采用增量更新的方式,开展数据更新工作,形成本期监测数据档案。
二、技术要求
1、技术依据
(1)《航空摄影技术设计规范》,GB/T19294—2003;
(2)《地理信息数据质量第1部分:总体要求》GB/T 21336.1-2023
(3)《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基本规定》,GB/T30319-2013;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2260-2017;
(5)《县级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10114-2003;
(6)《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4356-2023;
(7)《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18316-2008;
(8)《基础地理信息数字成果1:50001:100001:250001:500001:100000数字正射影像图》,CH/T9009.3-2010;
(9)《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1004-2005;
(10)《测绘作业人员安全规范》,CH1016-2008。
2、工作要求
(1)工作规范
严格依据河北省文物局冀文物发[2023]339号批复的“2024年度河北省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遥感监测”项目执行。
(2)实时报送机制
按照甲方技术指标规范要求,以当期监测获取的最新影像的采集时间为节点,利用遥感影像同步建立实时报送机制。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动态掌握文物保护区的工程建设情况、土地变化情况,将变化情况上报相关部门,第一时间为文物保护管理部门提供精确的数据资料。由文物相关部门对异常现象进行筛查与核实,确定是否属于违法建设、临时用地或伪变化,反馈乙方单位进行档案更新,形成最新成果。
3、技术路线
采用不同时期的优于1米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进行变化监测,并且与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移动技术相集成,通过监测变化、人工比对、空间分析等技术实现对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的定期监控,查清变化区域的类型、性质(是否属于违法建设、临时用地、伪变化)等情况,实现对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范围内的土地使用、工程建设、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监测。
本项目分为首次本底数据档案建立和日常变化监测两部分工作,其中:
(1)、本底数据建档: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首次本底数据建档面积共计4005.06平方公里;利用无人机拍摄现场照片面积868.21平方公里。
(2)、日常变化监测:日常变化监测计划每半年开展一次,2024年上半年5月-6月开展一次;下半年9月-10月开展一次,上半年开展全覆盖监测,下半年开展建设概率较大的重点区域监测区。重点监测区的划分根据监测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生态环境等条件,对4005.06平方公里监测区域逐一分析梳理,整理出1429.77平方公里工程建设概率较大的地块划为重点监测区。
(1)数学基础
1)坐标参照系。坐标系统采用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
平面坐标单位采用“米”,坐标值保留4位小数(0.0001米),投影文件中,平面基准主要参数的名称和相关取值统一要求如表3-1所示:
表3-1平面基准主要参数要求说明
序号 |
参数名称 |
参数值 |
说明 |
1 |
GeographicCoordinateSystem |
GCS_China_Geodetic_Coor dinate_System_2000 |
地理坐标系名称 |
2 |
ProjectedCoordinateSystemName |
CGCS2000_3_Degree_GK_ CM_114E |
高斯投影坐标系名 称,以 3 度分带 114E 为例 |
3 |
LinearUnit |
Meter(1.0) |
|
4 |
AngularUnit |
Degree(0.01745329251994 33) |
度(弧度) |
5 |
Datum |
D_China_2000 |
大地基准名称 |
6 |
Spheroid |
CGCS2000 |
椭球体名称 |
7 |
SemimajorAxis |
6378137.0 |
长半轴 |
8 |
InverseFlattening |
298.257222101 |
扁率倒数 |
9 |
PrimeMeridian |
Greenwich(0.0) |
本初子午线 |
2)高程基础。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高程系统为正常高;高程值单位为“米”,保留2位小数(0.01米)。
(2)影像精度。
1)分辨率优于1m,数字正射影像图(DOM)为带坐标信息的数据文件,采用24bit彩色非压缩的GeoTiff格式存储,辅助定位文件为*.TFW格式。
2)影像应色调均匀,纹理清楚,层次丰富,避免出现因影像缺损(如影像的纹理不清、噪声、模糊、扭曲、错开、裂缝、漏洞、污点等)而造成无法判读影像信息和精度的损失。
(3)数据采集精度
数据采集精度,即采集的矢量图形界线、位置与影像上地物的边界、位置的对应程度。影像上分界明显的土地类别界线采集精度应控制在5个像素以内。特殊情况,如高层建筑物遮挡、阴影等,采集精度原则上应控制在10个像素以内。由于摄影时存在侧视角,具有一定高度的地物在影像上产生的移位差需要处理,以符合采集精度要求。
(4)实地测量精度
需要实地测量的区域,精度参考数字正射影像平面精度,参照表3-2执行。
对于大面积单一地物,例如森林、草原、戈壁等地区,中误差可以适当放宽,但最大不得大于下表所列指标的1.5倍,最大误差不超过中误差2倍。
表3-2数字正射影像平面精度
地形类别 |
1∶2000 成图精度影像平面位置中误差 |
1∶10000 成图精度影像平面位置中误差 |
1∶25000 成图精度影像平面位置中误差 |
平地 |
1.2m |
5.0m |
12.5m |
丘陵地 |
1.2m |
5.0m |
12.5m |
山地 |
1.6m |
7.5m |
18.75m |
高山地 |
1.6m |
7.5m |
18.75m |
(5)照片精度
1)无人机航拍照片精度。数码照片为JPG格式(72DPI以上彩色)。
2)移动终端照片精度。实地拍摄采用移动终端搭配专业软件进行采集,采用人工逐一采集的方式开展实地拍摄工作,拍摄数码照片为JPG格式(300DPI以上彩色)。
(6)拓扑要求
数据采集时,判断两个坐标点是否相同的XY容差参数为0.2米或
0.0000017975度,确保矢量图形边线上的相邻坐标点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0.2米。各点与组成该要素的线段或边线之间的最小距离也应大于等于0.2米或
0.0000017975度,避免出现内外环粘连和自相交的情况。
对于共边的相邻多边形,组成公共边的坐标点在两个多边形中记录的坐标值须相同,确保相邻多边形之间不存在大于0.01米或0.00000008983153度的重叠、缝隙等拓扑错误。
采集过程不得使用参数曲线,统一采用坐标串表示;矢量数据中,不应存在由多个多边形组合而成的聚合多边形或多部多边形,所有图斑都应是单个多边形构成。
5、上交成果
建立包含卫星影像在内的全省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监测数据档案,使之具有对文物本体及文物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内的目标进行监控、数据分析、拍照、预警等相关功能,以行成平台化、动态化监测的机制。
项目实施中及完成后,以专项报告方式,及时总结项目工作经验,对卫星影像遥感技术与文物保护、文物执法相结合的成果上报,并通过河北省文物局组织专家对项目的评估和验收。
一、数据成果
1.文物保护单位及建设控制地带遥感监测本底档案:
(1)本底矢量数据成果,覆盖面积4005.6km²(*.gdb);
(2)正射影像成果(*.tif);
(3)实地航飞或照片成果(单张照片成果应为*.jpg格式;范围较大的区域,照片成果应反应全貌,可提供由航飞照片处理形成的正射影像成果,应为
*.tif格式);
(4)监测范围用地分析表
2.文物保护单位及建设控制地带遥感监测监测档案,应以监测时点为准,分别形成下列成果:
(1)监测矢量数据成果,(*.gdb);
(2)正射影像成果(*.tif);
(3)外业核实成果;
(4)文物保护单元及建设控制地带用地分析表;
(5)文物保护单元及建设控制地带用地变化情况对比表。
二、文字成果
1.2024年度河北省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遥感监测项目专业技术设计书;
2.2024年度河北省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遥感监测项目总结;
3.质量检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