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需求
服务需求响应表
包号/序号:001 服务名称(包组名称):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4年度中央财政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助项目-专项调查与监测采购项目(《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编制) 服务内容:调查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和威胁因素,并对调查数据汇总分析、评估,编写综合科学考察报告,同时组织专家对综合科学考察报告进行论证。 |
||||
招标文件要求 重要提示:实质性要求及重要指标用★标注(“★”必须标注在序号前),★标注项不得负偏离,如果负偏离,则投标文件无效。 |
投标文件 响应内容 |
偏离程度 |
偏离说明 |
证明资料 |
一、建设背景: 保护区是华北、蒙古、长白三个植物区系的交错过渡地带,植物区系成分以及动物种类复杂,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保护区是位于森林与草原的过渡地带,同时也是农区和牧区的过渡地带,更是科尔沁沙地的南缘,是辽西地区和辽中城市群重要的生态屏障。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在乡村振兴的需求下,在沙地歼灭战的契机下,保护区应该率先开展综合科学考察,编制综合科学考察报告,进而为辽西地区全面支撑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坚实的数据和科学支撑。 二、工作内容: ★1、自然地理环境调查 调查范围: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等自然地理要素。调查指标:地质构造类型及分布特点、海拔地形图、土壤类型及分布规律、年均温等气候特征、水质。 调查方法:野外实测、专家咨询、气象站收集。 ★2、社会发展调查 调查范围:章古台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的经济、人口、土地利用、威胁因子等。调查指标:包括人口、社会经济状况(周边地区人均GDP、农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等)、土地利用类型及权属、交通状况、文化教育、通讯电力、水域利用类型及面积、保护区受威胁现状等。 调查方法:主要采用资料、调研、走访调查等。 ★3、生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调查 调查内容:植物包括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蕨类、苔藓、大型真菌等,重点分析珍稀、濒危、特有物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等;动物包括鱼类、两栖、爬行、鸟类、兽类、昆虫等。 植物调查方法及标准:按照《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维管植物(HJ 710.1-2014)》进行调查。 样地法:在森林固定监测样地的基础上,全面完成乔灌草及菌物的物种多样性调查。 样线法:在保护区内,样线设置遵循全面性、代表性和可达性原则进行布设。其中全面性要求调查线路应覆盖保护区的各种自然植被类型及不同的海拔段、坡位、坡向,调查范围尽可能广,覆盖调查区域内尽可能多的调查网格;代表性要求调查线路应布设在植物生长旺盛、物种组成丰富的典型地段;可达性要求调查线路应根据调查区域实地情况、安全与保障条件合理规划。样线数量不低于30条,每条长度不低于3km。 植物多样性主要包括乔灌草和大型真菌。 动物调查方法及标准:按照《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两栖动物(HJ 710.6—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爬行动物(HJ 710.5-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鸟类(HJ 710.4-201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哺乳动物(HJ 710.3-2014)》进行调查。兽类调查方法根据陆生哺乳动物类群特点确定,以样线调查法、样方法和红外相机自动拍摄为主。观测样地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工具进行布点,建立覆盖整个保护区的标准网格,网格大小可根据观测样区的面积大小、生境类型和观测对象特点来确定。一般采用 1 km × 1 km网格。设置不少于3个观测样地,每个样地布置不少于 20 个相机位点,共计60台红外相机。具体调查方法参照《县域陆生哺乳动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红外相机技术(征求意见稿)》进行调查。鸟类调查以样线法和直接计数法为主,针对某些特殊类群辅助红外相机自动拍摄法和鸣声回放法调查。样线长度一般在1.5-2.0 km左右。直接计数法主要用于水鸟的调查。红外自动相机拍摄法用于某些数量稀少、体型较大、主要在地面活动的鸟种调查。鸣声录音回放法作为辅助方法,用于鸮形目、鸡形目、雀形目等重点关注鸟种的样线或样点调查。两栖类和爬行类调查以样线法和样方调查为主,结合植物调查的30条样线进行调查。昆虫调查在植物调查样线的基础上,根据昆虫生物学特性确定调查方法,主要采用样线法、灯诱法、马来氏网法、陷阱法和振落法等。 ★4、数据分析及报告编写 形成综合科学考察报告,报告应包含自然保护区内的生物资源、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尤其是对主要保护对象的动态变化和保护成效进行专门评价,分析其威胁因素、功能区划的合理性、管理的有效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等内容。同时组织专家对综合科学考察报告进行论证。 ★三、技术标准 1、国家环保部《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规程》(环涵[2022]139 号) 2、《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维管植物(HJ 710.1-2014)》 3、《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两栖动物(HJ 710.6—2014)》 4、《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爬行动物(HJ 710.5-2014)》 5、《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鸟类(HJ 710.4-2014)》 6、《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陆生哺乳动物(HJ 710.3-2014)》 |
|
|
|
|
其它 |
采购单位未提供需求而投标人认为需说明及补充的内容在此填列 |
|
|
|
包号/序号:002 服务名称(包组名称):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4年度中央财政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助项目-专项调查与监测采购项目(外来入侵物种监测与影响评估、水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 服务内容:包含外来入侵物种监测与影响评估、水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等。 |
||||
招标文件要求 重要提示:实质性要求及重要指标用★标注(“★”必须标注在序号前),★标注项不得负偏离,如果负偏离,则投标文件无效。 |
投标文件 响应内容 |
偏离程度 |
偏离说明 |
证明资料 |
一、工作任务 在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外来入侵物种监测与影响评估、水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为保护区监管提供抓手。 二、技术及相关工作经历要求 1、方法: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数据分析、资料调研、组织会议、专家咨询等方式,结合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现状,开展相关工作。 ★2、资料和数据:引用资料和数据应符合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规,并注明来源,可检索。 ★3、质量保证:应有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应符合相关技术规范。 ★三、主要工作内容 1、外来入侵物种监测与影响评估 对章古台自然保护区开展外来入侵物种调查,摸清保护区内外来入侵物种种类、分布生境及危害对象;在调查结果基础上,评估外来入侵物种对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明确外来入侵物种重点管理区域,提出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对策建议。 (1)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种类。在开展监测外业调查前,通过资料查询,形成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监测名单。 (2)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入侵现状。通过野外调查,全面掌握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分布范围、入侵生境及危害对象,形成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数据集。 (3)入侵物种危害评估。通过调查数据分析,计算外来入侵物种在不同生态系统的入侵强度及,评估外来物种入侵对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本地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制定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对策。 (4)完成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调查及影响评估报告。 2、水生生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估 开展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掌握保护区水生生物多样性本底状况,分析重点水生生物种类及分布,对水生生物多样性进行评估,明确水生生物多样性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保护重点,为保护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出管理建议。 (1)水生生物调查。结合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际情况,对区内河流进行采样布点优化,实现对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河流中鱼类、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等进行物种的全面调查与分析,明确水生生物物种种类组成、时空分布,形成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河流中水生生物的数据库。 (2)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分析。分析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河流中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结合水环境质量分析结论,对各生物多样性现状进行评估,分析影响水生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和问题。 (3)水生生物多样性评价。根据多样性指数分析结论,结合各部分面临的实际问题,评价水生物多样性的现状。并根据水质调查情况,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4)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价及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以水生生物为基础,对由于人类、自然等因素引起的重大水生态不安全问题能够提前预测出演化趋势、方向、速度和后果,进行预期性评估。以提前发现未来河流可能出现的不安全问题及其成因。 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 通过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和地面调查监测等,获取详细、准确的生物资源种类、数量及分布数据,分析自然保护区优化整合调整后生物资源变化情况,充分挖掘和评估保护区资源禀赋及其资源价值或区域地位,全面评价保护区生态保护成效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 (1)建立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指标体系,包括支持服务、调节服务、供给服务、文化服务等指标; (2)收集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数据、长期定位观测数据、遥感影像数据、社会经济统计年鉴等基础数据,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调查数据以及本底资源综合调查相关数据,整理形成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数据集; (3)基于构建的指标体系和数据集,完成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包括物质生产、水源涵养、固碳释氧、调蓄洪水、土壤保持、防风固沙、水土质量、负氧离子量、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科研教育等,明确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各类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分析区域内不同生态系统敏感性空间分布特征,确定优先保护区域和优先保护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提出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升路径; (4)完成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结构/功能的设计和调查及提交调查方案、调查成果; (5)完成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专题报告。 ★四、执行技术标准 (1)《县域陆生高等植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 (2)《内陆鱼类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 (3)《内陆浮游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 (4)《内陆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技术规定》 (5)《全国生态状况调查评估技术规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 (6)《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成效评估标准》。 (7)《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内陆水域鱼类》 (8)《生物多样性观测技术导则 淡水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 (9)《外来入侵植物监测技术规程》 ★五、提交成果 1、《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调查评估报告》。 2、《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水生生物多样性调查评估报告》。 3、《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价值评估报告》 |
|
|
|
|
其它 |
采购单位未提供需求而投标人认为需说明及补充的内容在此填列 |
|
|
包号/序号:003 服务名称(包组名称):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4年度中央财政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资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补助项目-专项调查与监测采购项目(生态环境本底监测) 服务内容:对保护区内的空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指标开展本底监测,全面掌握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本底情况,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补偿以及生态损害赔偿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 |
||||
招标文件要求 重要提示:实质性要求及重要指标用★标注(“★”必须标注在序号前),★标注项不得负偏离,如果负偏离,则投标文件无效。 |
投标文件 响应内容 |
偏离程度 |
偏离说明 |
证明资料 |
一、项目背景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建立监测体系。建立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测制度,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建设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充分发挥地面生态系统、环境、气象、水文水资源、水土保持、海洋等监测站点和卫星遥感的作用,开展生态环境监测。 2020年省林草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 建立自然保护区监管长效机制的通知》要求,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充分发挥地面生态系统、环境、气象、水文、水土保持、海洋等监测站点和卫星遥感的作用,在自然保护区建设自动观测站,提供自然保护地生态状况基本数据。运用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加强自然保护区监测数据集成分析和综合应用,及时评估和预警生态风险。 2020年12月国家林草局自然保护地司关于征求《自然保护地法(草案第二稿)》(征求意见稿)中提出,建立监测制度,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应当组织开展自然保护地主要保护对象以及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监测,建立监测数据库,全面掌握自然保护地生态系统构成、分布与动态变化,及时评估和预警生态风险,发布自然保护地监测评估报告。 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成立至今,尚未对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的空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噪声等监测工作,建立监测制度,开展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补齐科研监测短板,能为保护区建设和管理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二、监测对象及范围 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沙地自然生态系统,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樟子松人工防护林,属于森林类型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少有的集沙地、草原、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为一体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辖面积分布在彰武县章古台镇、大冷乡两个乡镇范围内,保护区总面积1020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3774公顷,缓冲区面积3060公顷,实验区面积3366公顷。本次评估主要用于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自然生态环境质量本底监测,全面掌握保护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本底情况,对保护内的空气、水(地表水、地下水)、土壤等70项指标开展本底监测。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补偿以及生态损害赔偿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 ★三、检测指标 1.大气检测指标(8个) TSP、PM10、PM2.5、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负氧离子、非甲烷总烃、臭氧。 (2)地表水质检测指标(20个) pH、电导率、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铜、锌、氟化物、硒、铬、镉、铅、氰化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硫化物、透明度。 2.地下水质检测指标(33个) 色度、嗅和味、浑浊度、肉眼可见物、pH、总硬度、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铁、锰、铜、锌、钼、钴、挥发酚、阴离子合成洗涤剂、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氨氮、氟化物、碘化物、氰化物、硒、六价铬、镉、铅、铍、钡、镍、总大肠菌群、细菌总数。 3.土壤检测指标(9个) 镉、汞、砷、铜、锌、镍、铅、铬、pH值。 ★四、执行技术标准 (1)《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导则(试行)的函》(环函〔2009〕195号); (2)《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 (3)《关于加强“十三五”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工作的通知》; (4)《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行动计划》; (5)《中央对地方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财预〔2019〕94号); (6)《关于印发辽宁省中央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辽财环〔2019〕385号); (7)《关于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 建立自然保护区监管长效机制的通知》(辽林草明电〔2020〕45号); (8)关于征求《<自然保护地法(草案第二稿)>(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保监函〔2020〕138号); (9)《自然保护区自然生态质量评价技术规程》(LY/T 1813-2009); (10)《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 192-2015); (11)《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与考核实施细则》; (12)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HJ/T 129-2003); (13)自然保护区管理评估规范 (HJ 913-2017); (14)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 14529-93); (15)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 194-2017); (16)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HJ 664-2013); (17)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HJ 663-2013); (18)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 164-2020); (19)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HJ/T 91-2002); (20)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166-2004); (21)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 61-2001)。 ★五、工作要求 根据检测结果,编制2024年辽宁章古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报告。评价报告中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环境空气质量检测达标率; 2.地表水水质检测达标率; 3.地下水水质检测达标率; 4.土壤质量检测达标率; 5.保护区环境质量控制情况。 |
|
|
|
|
其它 |
采购单位未提供需求而投标人认为需说明及补充的内容在此填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