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标的名称) |
数量/单位 |
备注 |
政务·智慧河长-软件开发和数据治理 |
1项 |
|
(一)服务范围:完成政务·智慧河长包含的数字孪生三峡安全运行管理项目和三峡水库重庆库区智慧河长〔重庆市智慧河长建设项目(二期)〕建设项目相关建设任务,主要包括河湖态势子系统、河长工作管理子系统、会商协同子系统及综合觉得子系统等4个业务子系统,建设1套智慧河长专题库,完成与IRS系统、一体化治理平台等应用对接等建设任务。
(二)服务要求:项目建设过程中应严格落实采购人项目管理、网络安全等相关要求。
(三)服务标准:项目需通过采购人参照《重庆市政务数字化应用开发操作指南(2024年版)》(若在项目验收前出台了最新标准,则按照最新标准执行)组织的验收。
“※”标注的服务需求为符合性审查中的实质性要求,若不满足按无效投标处理。
※(一)总体设计
1. 基本原则
(1)遵循数字重庆“1361”整体构架
本项目应遵循数字重庆“1361”整体构架,以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为支撑,做好与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的对接,开发智慧河长重大应用,作为数字政务系统中生态环保赛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智慧河长应用向基层贯通延伸,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助力建设基层智治体系。
(2)坚持共建共享
本项目应按照“共享为原则、不共享为例外”的原则,依托全市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共享利用网络算力、数据资源、共性组件、知识模型等数字资源,综合集成数字水利领域数据、算法、模型、知识和能力组件,作为“数字重庆”一体化智能化数字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数据资源互联互通、高效共享。
(3)坚持多跨协同的业务闭环处置
“智慧河长”应用应依托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实现三融五跨闭环处置流程,实现事件一键智达、跟踪一贯到底、结果一键反馈,提升科学治理水平。
(4)坚持安全发展
从物联感知、网络通信、数据共享、业务应用等多维度全方位保障信息安全,充分保障业务应用的便捷高效。严格遵守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和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制度,构建安全高效的信息安全体系,守牢网络安全底线。切实保障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系统提升数字化发展的安全性、持续性、稳定性。
2. 应用目标
1)宏观目标
在数字重庆“1361”总体架构下,充分利用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融合移动互联、大数据分析、视频AI分析、知识图谱、数字孪生等技术,基于重庆市河长制管理系统迭代升级,支撑河湖全景感知、智能研判分发、联动协同处置、管河治河评价场景。整合、共享接入存量感知,进一步提升河湖管理智能感知监测手段。依托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实现横向与生态环境、规自、农业农村、交通、住建等相关部门的联动协同、纵向市、区县、乡镇、村四级贯通,再造河长管河治河闭环处置流程,提升重庆市河湖管理“态势感知、研判分发、协同处置、管河评价”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打造一个智能、协同、具备重庆辨识度的智慧河长标杆应用。
2)具体目标
(1)规模目标
①重庆市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510条岸线长度3.5万公里,市水利局已建的视频监控覆盖率不足7%、重点采砂区覆盖率不足33.7%。管河治河多采用人海战术,工作效率低。本应用依托一体化平台,拟共享接入市级委办局和区县涉水涉河视频8185个,在此基础上,以21条市级河流和三峡库区重要支流为重点,新增河流关键断面视频监控259个。基本实现长江干流29个可采区监控、21条市级河流和三峡库区重要支流关键水域岸线全覆盖,且3.5万公里岸线关键部位视频覆盖率提高至100%,全市采砂区视频监控覆盖率提高至100%。
②拟共享接入市生态环境局已建设的112个水质自动监测站点及其他委办局相关水质监测数据,以21条市级河流和三峡库区重要支流为重点,针对其中尚不能稳定达标、水质存在异常的关键部位,补充建设14处水质自动监测站点,实现21条市级河流和三峡库区重要支流关键断面水质自动监测全覆盖。为河流水质变化提供及时预警(本项目新建14处水质自动监测站数据通过一体化平台共享至市生态环境局)。
③应用覆盖重庆市河长制工作管理和水资源、水域岸线、水环境、水生态、水污染、执法监管六大任务,跨“市-区县-街镇-村”四个层级,协同市、区县级生态环境、规自、农业农村、交通、住建、气象等相关部门。应用建成后将服务各类用户约5万名(各层级河长约1.83万名、社会监督员约1500名、民间河长约2.3万名及各层级责任单位和河流牵头单位等)。
(2)功能目标
①市水利局全量业务事项1064个,本应用涉及829个业务事项,对其中的622个业务事项实现数字化支撑,其中需要新建系统解决的业务事项472个,迭代升级系统解决的业务事项99个,维持现状系统解决的业务事项51个。
②基于一体化平台,共享接入基础数据库中5项数据,共享接入部门数据仓39项数据,建设水利局140项数据,新建1个智慧河长专题库。
③复用一体化平台7个统一类组件(矢量电子地图、个人用户单点登录、用户体系、信用奖惩、组织架构、消息通知、电子签名及印章)和6个推荐类组件(影像电子地图、晕渲电子地图、多时相影像服务、城市视频感知(水治理类)、底线检测、磐匠数智员工平台等);本项目建设并形成的8个河湖管理保护视频AI模型能力注册至IRS平台,供全市共享复用。
④建设“政务·智慧河长应用”,包括4个子系统(河湖态势感知子系统、河长工作管理子系统、会商协同子系统、综合决策子系统),发布“渝快政”、“渝快办”两端。支撑河湖全景感知、智能研判分发、联动协同处置、管河治河评价场景。
⑤基于重庆市河长制管理系统迭代升级“政务·智慧河长应用”。整合除河长外6个已编目应用(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重庆)、重庆市水利综合业务平台(除协同办公模块)、重庆市水利综合业务平台-水土保持监测模块、水利部三峡库区高切坡监测预警信息系统、重庆市水利综合业务平台-三峡库区重点水利项目BIM技术管理模块、重庆市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管理信息系统)。通过对已有应用的迭代、归并和整合,建立涉河涉水数据统一标准,打通业务事项流程,实现河长管河治河闭环管理。
(3)性能目标
在处理能力方面,查询类业务的页面响应时间应控制在2秒以内,填报类业务的页面响应时长应控制在4秒以内,统计类业务的页面响应时间应控制在6秒以内;系统能够同时处理1000个并发请求。
在可靠性方面,系统采用微服务架构开发,一般故障发生后自动恢复并保持正常工作,系统重大故障恢复时间小于24小时,系统的可用度达到99.99%。
3. 应用内容
市水利局全量业务事项1064个,本应用涉及829个业务事项,对其中的622个业务事项实现数字化支撑,其中需要新建系统解决的业务事项472个,迭代升级系统解决的业务事项99个,维持现状系统解决的业务事项51个。本应用建设内容和规模如下:
序号 |
建设事项 |
建设规模 |
1 |
业务应用 |
建设“政务·智慧河长应用”,包括4个子系统(河湖态势感知子系统、河长工作管理子系统、会商协同子系统、综合决策子系统),共计17个一级功能模块、65个二级功能模块。基于重庆市河长制管理系统迭代升级“政务·智慧河长应用”。整合除河长外6个已编目应用(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重庆)、重庆市水利综合业务平台(除协同办公模块)、重庆市水利综合业务平台-水土保持监测模块、水利部三峡库区高切坡监测预警信息系统、重庆市水利综合业务平台-三峡库区重点水利项目BIM技术管理模块、重庆市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管理信息系统)。 |
2 |
数字水利大脑 |
能力组件:复用一体化平台7个统一类组件(矢量电子地图、个人用户单点登录、用户体系、信用奖惩、组织架构、消息通知、电子签名及印章)和6个推荐类组件(影像电子地图、晕渲电子地图、多时相影像服务、城市视频感知(水治理类)、底线检测、磐匠数智员工平台等);本项目建设并形成的8个河湖管理保护视频AI模型能力注册至IRS平台,供全市共享复用; 数据资源:基于一体化平台,共享接入基础数据库中5项数据,共享接入部门数据仓39项数据,建设水利局140项数据。建设1套智慧河长专题库。 |
1)总体架构
(1)系统架构及与“1361”的关系
按照数字重庆“1361”的总体架构,充分利用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基于重庆市河长制管理系统迭代升级,构建“政务·智慧河长”应用。跨部门相关功能依托三级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
(2)应用部署
系统部署于电子政务外网核心区。用户通过两端(渝快办、渝快政)访问。基于部署架构,定制开发类组件及业务应用的计算资源参考其他类型政务信息化业务应用资源部署申请情况,暂按照代理服务器2台、应用服务器36台、数据库服务器5台、文件服务器2台、GPU卡7张部署。
2)技术路线
本项目基于重庆市河长制管理系统迭代升级“政务·智慧河长应用”,并整合除河长外6个已编目应用。建设过程中的开发语言与运行平台、软硬件环境、数据传输与持久化、软件系统和工程技术文档开发管理流程等方面需严格遵循《重庆市水利局新改建信息系统建设技术要求》,并以重庆市河长制管理系统为基础进行迭代升级。软件开发基础性功能约束如下。
序号 |
内容 |
要求 |
1 |
统一组织架构和授权服务 |
遵循重庆市河长制管理系统的认证和授权中心的组织架构、用户的管理。提供子单位、部门的管理,岗位角色的管理,用户的管理和权限管理服务。 |
2 |
单点登录和统一认证服务(一套身份认证体系) |
遵循重庆市河长制管理系统的认证和授权中心,提供单点登录、用户身份认证功能。 |
3 |
地图服务(一张图) |
提供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图层服务,各应用通过调用其提供的API接口,将带经纬度坐标的业务数据渲染在地图上,供用户使用。 |
4 |
定时任务服务 |
遵循重庆市河长制管理系统扩展的调度平台,用于对定时执行任务的触发提供的服务。 |
5 |
工作流服务(一套业务流程体系) |
遵循重庆市河长制管理系统建设的工作流平台,提供工作流运转、实例管理和展示功能。 |
6 |
可视化工作流设计服务(一套业务流程体系) |
遵循重庆市河长制管理系统建设的工作流平台,提供流程定义和展示功能。 |
3)主要技术指标
在处理能力方面,查询类业务的页面响应时间应控制在2秒以内,填报类业务的页面响应时长应控制在4秒以内,统计类业务的页面响应时间应控制在6秒以内;系统能够同时处理1000个并发请求。
在可靠性方面,系统采用微服务架构开发,一般故障发生后自动恢复并保持正常工作,系统重大故障恢复时间小于24小时,系统的可用度达到99%。
4)与周边应用的关系
本应用与周边应用关系如下。
应用的现状、问题以及与本应用的关系
序号 |
应用名称 |
建设情况 |
现状 |
问题 |
关联分析 |
技术路线 |
|
1 |
重庆市河长制管理系统 |
市水利局建设,2023年上线使用。 |
应用 |
采取一级建设多级使用的模式建设,主要功能包括河长工作管理、河长智慧监管、一河一策实施监管、综合展示等。 |
1、协同闭环处置多跨不彻底。已建系统实现了纵向四级河长问题处置交办,但是横向与河长制责任单位及河流牵头单位的多跨协同尚未实现; 2、问题处置分发不精准。已建系统实现了问题的交办,但问题受理过程层层转发、层层交办,流程长、耗时长,不高效、不精准; 3、幸福河湖建设群众参与渠道不畅通。已建系统没有调动群众的积极性,群众目前参与河湖管理保护手段单一,参与度有待提高。 |
1、整合并复用一河一策基本信息管理、暗访随访等功能; 2、整合并迭代升级巡河管理(问题推送、AI巡河、免巡河管理等)、任务处置(智能研判、智能分发等)、工作考核(河长日常履职、河长学堂等)等功能; 3、新建川渝协作、河湖健康评价、幸福河湖评价等功能。 |
基于该应用升级 |
数据 |
已建50km2以上河流、50km2以上河流河道划界(含界碑界桩)、长江、嘉陵江、乌江河流及岸线规划等河流基础数据 |
1、河湖数字化程度不够。市水利局前期完成了部分水利基础数据、监测数据的整合,但数据仍然存在数据数字化程度不高(如流域面积50km2以下河流界碑界桩、岸线划界、涉河建设项目、高切坡等)、数据关系未建立等数据治理问题; 2、数据共享不充分。跨部门的涉河涉污数据未充分共享,市、区县、乡镇跨层级数据未全面贯通,基层工作人员无法全方位掌握河湖情况,难以精准开展工作。 |
1、整合已建50km2以上河流、50km2以上河流河道划界(含界碑界桩)、长江、嘉陵江、乌江河流及岸线规划等河流基础数据; 2、共享接入其他委办局的排污口、固定污染源信息、工业园区等数据; 3、新建跨省河流、50km2以下河流、50km2以下河流河道划界(含界碑界桩)、510条50km2以上河流岸线规划、涉河建设项目、可采区、禁采区、敏感水域等数据的收集、结构化、关系治理、矢量化等。 |
||||
感知 |
已建732处摄像头、1072雨量监测物联感知终端、46套水质仪、13套污染溯源站。 |
1、监管智能化手段不足,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510条河流(约3.5万公里)已建设292个岸线视频监控(其中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129个),3.5万公里河道覆盖率不足7%、重点采砂区覆盖率不足33.7%,管河治河多采用人海战术,工作效率低, 2、感知共享程度低。目前生态环境、交通、农业农村、公安等部门已在涉河涉水区域建设了感知设备,但是由于缺少跨单位数据共享的手段和机制,无法充分共享,导致河湖态势感知覆盖少。 |
1、已建732处摄像头、1072雨量监测物联感知终端、46套水质仪、13套污染溯源站; 2、拟共享接入市级委办局及各区县已建的8185处涉河涉水视频摄像头、112处水质监测站及相关水质监测数据; 3、新建259处视频监控、14套水质自动监测站、3000处三峡库区消落区电子界桩、17处三峡库区库岸监测、182处三峡库区水文测报系统、2处无人值守飞行站等。 |
||||
2 |
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重庆) |
市水利局建设,2018年上线使用。 |
应用 |
1、加强水资源保护是河长制六大任务之一,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重庆)是加强水资源保护的重要支撑。 2、国家水资源管理系统(重庆)主要功能包括水资源信息服务、水资源业务管理、资源应急管理、水资源调配决策、水资源移动应用(APP)5大子系统,涵盖用水总量管理、用水效率管理、设备运维管理、信息服务及监测考核等领域。 |
1、现有业务功能覆盖不全,例如尚未实现生态流量断面管理-监测预警-会商决策-处置反馈-考核评价全流程监管;2、相关系统未打通。例如电子证照办理方面,取用水户目前需要登录重庆市渝快办申请办理取水许可、水行政主管部门再通过水利部电子证照系统办证,最后人工上传至渝快办 3、业务系统的取用水量监测预警功能尚不完善。对取用水户超量取用水、对区域用水总量监控预警支撑不足; |
迭代升级取水许可(实现办证申请、制证、发证一网通办)、用水统计分析(水资源公报、年报统计)、取水计划管理、水资源费征收(实现与财政非税系统打通)等功能模块; 新建水资源承载能力动态预警、水资源质量监测(水资源质量分析评价)、小水电生态流量监管、监督考核(考核任务分发、数据上报、考核评价全流程)等功能; |
单点登录整合 |
数据 |
取水口、取用水户、取用水户监测点、取用水户取水监测数据等数据 |
1、水资源管理相关业务数据分散在不同系统,取水许可数据由水利部电子证照系统产生,水资源税(费)征收数据由重庆市财务非税系统产生,用水统计直报数据在水利部用水统计直报系统产生。数据分散于各业务系统、不同单位,导致整个业务链条中数据收集不全。 2、水资源业务数据数字化程度不够(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数据、水量分配方案成果、生态流量监测预警数据等),不能支撑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动态监管; |
整合已建数据; 共享外部单位水资源费缴纳、用水统计直报等数据; 新建水资源调查评价数据、水量分配方案、河流生态流量控制断面、小水电生态流量监控点、小水电流量监测数据、水资源调度方案成果等数据; |
||||
感知 |
已建107处流量检测传感器、25个水资源管理的水质仪。 |
/ |
整合已建107处流量检测传感器、25个水资源管理的水质仪。。 |
||||
3 |
水利部三峡库区高切坡监测预警信息系统 |
市水利局建设,2010年上线使用。 |
应用 |
1、加强水域岸线管理是河长管河治河六大任务之一,三峡库区高切坡监测预警系统是加强水域岸线管理的重要支撑。 2、高切坡监测预警信息系统是集高切坡群测群防、专业监测数据上传、存储,面向三峡库区19个区县监测站及重庆湖北两省市监测总站的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基本信息管理模块、地图显示模块、数据管理模块等。功能单一,因建设年代久远(2010年)目前源代码尚不掌握。 |
1、问题处置分发不精准,协同闭环处置多跨不彻底。高切坡隐患受理线下流转流程长、耗时长,尚未实现纵向与市、区县、乡镇问题处置一键交办和横向与规自、交通等部门应急多跨协同; 2、智能化监管支撑不足。高切坡监管数量大、范围广(2507处),仅依赖定期上报数据,难以真实掌握群测群防、专业监测人员巡检及履职情况;同时,发现的隐患成因复杂,处置难度大,对高切坡隐患上报、研判、处置等方面智能化支撑不够。 |
1、整合并迭代升级高切坡监测预警信息系统群测群防(巡查计划下达、现场打卡)、专业监测(监测任务下达、隐患上报)功能,量化高切坡监管要点,支撑群测群防、专业监测人员高效履职; 2、新建监测预警、隐患处置(隐患核实、隐患处置、隐患解除)、监督检查(群测群防、专业监测履职监管)、叫应等功能,支撑高切坡预警直达、隐患高效闭环处置。 |
模块重构整合 |
数据 |
高切坡群测群防巡查记录、专业监测数据等。 |
1、高切坡基础信息不全,存在数据关系未建立、数据质量不高等治理问题。 |
1、整合已建群测群防监测、专业监测等数据; 2、新建高切坡基础信息(基本信息、建设信息、撤离路线、威胁范围等)、工程治理(治理措施、项目实施)等数据,动态管控高切坡监管数据。 |
||||
感知 |
/ |
/ |
/ |
||||
4 |
重庆市水利综合业务平台-水土保持监测模块 |
市水利局建设,2018年上线使用。 |
应用 |
加强水生态修复是河长制工作管理的六大任务之一,重庆市水利综合业务平台-水土保持监测模块是加强水生态修复的重要支撑,主要功能模块包括水保站点管理、站点监测、区域监测等。 |
1、水土保持管理业务支撑不够,已有系统仅对水土保持监测评价业务有少量功能支撑,但在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土流失预防保护等方面功能空白,无法满足河长制工作对加强水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管理)的需要 2、基于遥感解译水土保持扰动图斑的问题处置闭环支撑不足,水利部每年一次、重庆市每季度一次进行扰动图斑解译及下发,相关问题未进行归并且问题闭环是在线下完成。 |
1、整合已建水土保持监测站点管理、水土保持监测数据管理、土壤侵蚀等监测成果管理等功能,支撑水土流失监测评价业务,并拓展新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监督管理、水土流失预防保护等业务的功能支撑,支撑水土保持管理核心业务 2、围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实现生产建设项目从监督检查、遥感监管等问题发现、问题研判分发到联动闭环处置等管理。 |
模块重构整合 |
数据 |
水土保持监测站点基本信息数据、水土保持监测数据(降水过程、土壤水分等)、土壤侵蚀等区域监测成果数据等 |
水土保持相关业务基础数据共享不充分 |
1、整合已建数据(详见报告 本项目采集数据资源目录及数据治理方案 109页); 2、共享接入其他委办局的城镇开发边界地理信息、永久基本农田地理信息、生态保护红线地理信息等数据; 3、新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成果、水土流失严重区、生态脆弱区等数据,掌握全市水土流失现状,加强水土流失预防保护。。 |
||||
感知 |
已建7处小气候监测站、157个土壤监测传感器、40个径流小区自动采样设备、13个泥沙自动监测设备、8个便携式覆盖度测量设备。 |
/ |
整合已建水土保持监测设备。 |
||||
5 |
重庆市水利综合业务平台(除协同办公模块) |
市水利局建设,2021年上线使用。 |
应用 |
对各类水利业务信息系统进行了整合和治理,形成了“重庆市水利综合业务平台”。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协同办公模块、工程质量管理模块、水利安全监督模块、水库综合信息模块、水利信访模块、农水水电模块、三峡信息模块。 |
加强水域岸线保护是河长制工作管理六大任务之一,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是加强水域岸线保护的子任务,水库综合信息是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基础支撑,当前水库综合信息功能对河湖水利工程智能化监管支撑不足,在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业务的业务事项数字化程度低,难以有效支撑水域岸线保护。 |
1、整合并复用工程质量管理、水利安全监督、水利信访、农水水电、三峡信息管理功能; 2、整合并迭代升级水库综合信息模块注册登记、蓄水管理、监测管理等功能,以支撑加强水域岸线管理保护中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 |
模块重构整合 |
数据 |
已建水库水文特征、病险水库信息、大坝安全责任人信息、防汛“三个责任人”、水库管理体制、水库雨水情监测等数据。 |
/ |
1、整合已建水库水文特征、病险水库信息等数据; 2、共享接入其他委办局的勘察设计企业注册人员不良信用信息表、黑名单及重点关注名单信息等数据; 3、新建挡水建筑物、泄水建筑物、堤防工程、调水工程等数据。 |
||||
感知 |
/ |
/ |
/ |
||||
6 |
重庆市水利综合业务平台-三峡库区重点水利项目BIM技术管理模块 |
市水利局建设,2023年上线使用。 |
应用 |
主要功能模块包括现场管理、投资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合同管理、验收管理、监理管理、市场管理、综合查询等。 |
/ |
复用功能,整合至河长工作管理子系统。 |
单点登录整合 |
7 |
重庆市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管理信息系统 |
市水利局建设,2015年上线使用。 |
应用 |
市水利局建设,2015年上线使用。 主要功能模块:地理信息、基本资料、规划管理、项目管理、资金管理、避险解困、监督检查、汇总分析、综合管理、统计报表、系统管理等功能模块,实现移民后扶工作的快捷、方便报送和信息共享,提升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管理效能和管理水平。 |
|
整合并迭代升级新增后扶人口管理、移民安置实施监督、移民安置验收等功能。 |
单点登录整合 |
1)需要制定的行业统一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
通过本项目建设,在河湖问题分类分拨规则、幸福河湖评价指标制定、河流健康评价方面编制相关技术指南,从技术层面为后期建设提供相关标准或技术操作说明。主要包括的内容如下表。
表1-2智慧河长建设技术指南主要包括内容
序号 |
名称 |
主要内容 |
1 |
《重庆市河湖问题研判分发规则指南》 |
制定基于河湖问题类型、问题来源、河流级别、影响面积、所在位置等多种因素分析河湖问题严重程度,明确河湖问题管理层级、问题处置单位等技术标准。 |
2 |
《数字水利应用建设技术规范》 |
统一市区两级水利应用建设开发框架、开发语言、技术路线、中间件选型、区县应用复用数字水利大脑标准、区县应用接入市级应用标准等技术要求。 |
3 |
《重庆市数字水利感知数据接入技术指南》 |
明确水雨情、生态基流、大坝安全监测、视频监控等水利行业专业感知设备的编码规则、主要技术参数要求、接入标准、感知数据质量要求等。 |
4 |
《数据分级分类管理规范》 |
全量梳理水文、水资源、水环境、水利工程、农村水利、水旱灾害防御、河湖保护、水土保持、水库移民等300余类数据,明确每类数据的数据级别、管理层级、保护策略、管理权责等内容,编制后形成数字水利建设中市县两级共同使用的地方行业标准。 |
5 |
《数据建设与治理技术指南》 |
明确300余类数据基础治理规范、关系治理规范、矢量化规范、结构化规范等技术要求。 |
6 |
《核心业务数据字典》 |
形成河长管河治河、水旱灾害防御、河道管理、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规划建设管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水土保持管理、农村供水与灌区用水保障、三峡库区工作管理等9个核心业务的数据字典。 |
2)应用开发中需要遵从的国家、地方信息化标准规范和相关行业标准规范
(1)《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GB 17859-1999);
(2)《商用密码管理条例》(国务院〔2023〕760号令修订);
(3)《计算机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规范》(GB/T9385-2008);
(4)《水利信息化常用术语》(SL/Z376-2007);
(5)《水利信息核心元数据》(SL473-2010);
(6)《水利政务信息编码规则与代码》(SL200-2013);
(7)《水利数据库表结构及标识符编制总则》(SL/T 478—2021);
(8)《水情信息编码》(SL330-2011);
(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10)《水利视频监视系统技术规范》(SL515-2013);
(11)《地表水自动监测技术规范》(HJ 915-2017);
(12)《HJ/T96-2003 pH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
(13)《HJ/T97-2003 电导率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
(14)《HJ/T98-2003 浊度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
(15)《HJ/T99-2003 溶解氧(DO)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
(16)《HJ/T100-2003 高锰酸盐指数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
(17)《HJ 101-2019 氨氮水质在线自动监测仪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
(18)《HJ/T102-2003 总氮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
(19)《HJ/T103-2003 总磷水质自动分析仪技术要求》;
(20)《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2019);
(21)《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测评要求》(GB/T 28448-2019);
(22)《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SL61-2015):
(23)《水文基础设施建设及技术装备标准》(SL/T276-2022)。
基于市水利局全量梳理的1064个业务事项,围绕河长制工作管理和“六大任务”(加强水资源保护、加强水域岸线管理保护、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强水环境治理、加强水生态修复、加强执法监管),谋划7个一级子任务,初步梳理了非法采砂处置、非法取水处置、水面漂浮物问题处置等12个多跨处置类事件(暂定),本应用涉及829个业务事项,对其中支撑河长管河治河的622个业务事项进行数字化。
按照业务相似性、逻辑性,以业务视角归并整合相关功能,形成了河湖态势感知子系统、河长工作管理子系统、会商协同子系统、综合决策子系统4个子系统,共计17个一级功能模块、65个二级功能模块,实现河长制管理的全面感知、全网融合、全程智控、全景模拟、全准决策。
1)业务流程
本项目建设河湖态势感知子系统、河长工作管理子系统、会商协同子系统、综合决策子系统四个子系统。
河湖态势感知子系统将河湖管理全量要素进行全景集中展示,结合实时感知监测数据,实现用水总量、生态流量等河湖态势及时预警。河长工作管理子系统对河湖态势感知子系统发现的疑似问题开展事件核查,纳入涉河任务清单,根据问题、任务来源及类型,分发直达目标对象开展问题处置,同时将业务办理、监督检查等相关工作支撑功能纳入该子系统。会商协同子系统针对河湖态势感知子系统和河长工作管理子系统中需要进行研讨、会商、研判的场景,实现音视频调度等融合接入,根据河长制、水资源、采砂监管等调度会商需要,叫应相关人员,实现多级实时会商。综合决策子系统实现河湖态势感知子系统与河长工作管理子系统中支撑各业务辅助决策的关键指标聚合展示,并对河长管河治河成效进行量化评估。四个子系统共同支撑河长管河治河,提升河湖“监测、预警、处置、决策”水平。四个子系统之间业务流程图见下图
详情请见招标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