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需求
一、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补充专题研究政府采购项目
二、工作范围及任务
从合作区未来城市中心区域开始(中心大道、港澳大道与小横琴山围合区域),沿港澳大道、濠江路至横琴口岸片区。
本次专题研究主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1)客流预测、(2)沿线用地控制规划、(3)交通一体化方案、(4)资源共享专题。
三、相关专题研究的工作思路、任务
1.客流预测专题
(1)客流预测的目的
在分析合作区总体规划和未来城市交通需求的基础上研究交通各条线路的功能定位,分析预测线网的各项客流指标,为建设规划提供依据,为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提供论据。
分析近期建设线路全日客流、高峰小时客流、分向客流等客流基础资料,为工程预可行性研究和后续各阶段设计工作确定土建工程规模、车辆选型、运营组织、车站设计、设备配置以及工程投资等奠定基础。
为达到本次客流预测的目的,线网的客流预测必须在《合作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所规划的线网基础上进行,重新校核线网规划中的客运量数据,为近期线网建设规划提供依据,同时各条线路的客流预测必须达到项目工程预可行性研究及以后阶段的设计要求。
(2)工作任务
①必要性分析
通过城市经济、城市交通、城市发展、线路交通功能、线路在城市交通网络中的作用和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与带动等方面的分析,研究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②功能定位分析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交通网络规划中线路的作用,线路经由地区的既有和规划用地性质与岗位分布,吸引客流量和客流特征,结合线路自然条件,分析线路的特征和功能定位。
③基础数据校核
客流预测的基础数据关系到客流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必须校核基础数据、预测模型参数和线网规划阶段预测结果。主要包括合作区国民经济统计及发展规划、居民出行OD调查成果、线网规划阶段客流预测成果、客流预测设定的交通网络系统等。
④城市客运需求预测
客运需求预测立足于合作区人口、就业及用地情况的变化,结合居民出行调查资料,在城市交通发展战略指导下进行。通过客运需求预测,可以准确刻画规划期限内合作区居民出行状况。主要包括城市内部出行预测、城市对外交通出行预测、城市出行分布预测、出行方式结构预测、城市客运需求分析等。
⑤客流预测及结果分析
线路客流预测是客流预测工作的核心内容,预测结果是论证项目建设可行性和必要性的重要依据,是项目能否成立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确定工程规模、车辆选型、设备配置以及工程投资的重要依据。客流预测结果主要包括预测的旅客站间OD矩阵、各站全日及高峰小时客流、各站分方向客流、换乘站换乘客流、断面全日及高峰小时客流、旅客平均运距及旅客周转量、全日客流最大断面分时客流等。
⑥客流敏感性分析
敏感性测试主要通过客流影响因素的变化观察客流指标的波动情况,用于检验预测结果的抗风险能力。主要选取城市发展规模、票价水平、交通衔接水平、沿线人口与就业岗位量四个因素对轨道线路预测客流进行敏感性分析。
2.沿线用地控制性规划专题
(1)用地控制性规划的目的
用地控制调整规划是为了实现城市轨道沿线城市功能与交通功能的一体化发展,促进公共交通支撑和引导城市发展的规划模式,建立可持续的交通发展结构,鼓励多功能立体化轨道站点综合开发模式。从城市层面、线路层面和站点层面对沿线用地进行规划设计。在《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编制阶段,应以《轨道交通引导城市发展专题研究》为依据,从线路层面同期开展《轨道沿线用地调整规划》,成果纳入相关控制性详细的编或修编中予以落实。
(2)工作任务
研究内容包括:明确轨道影响区和轨道站点核心区的范围边界;明确城市功能片区划分及功能定位;明确各站点功能定位和主要功能构成;结合站点开发需要储备用地的范围和规模,明确潜力地块;明确规划范围内的用地功能及兼容性(用地调整规划);明确规划范围内教育、医疗、文化娱乐、体育设施及为居住社区配套的中小学、养老设施等各项服务设施的建设规模、位置和范围(公共服务设施调整规划);明确规划范围内各类绿地的结构、功能、建设规模和建设方式(绿地系统调整规划);确定轨道影响区与站点核心区的建设用地容积率分区,并明确各区内容积率的控制值(建设用地强度调整规划);明确规划范围内的道路等级、功能及断面形式;明确规划区内步行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的结构与设置规定;明确道路网密度,并对重要节点的道路设计给出指导规定;明确配建停车场的指标要求(道路交通调整规划);明确轨道交通换乘设施规模及布局要求,对与轨道换乘的步行流线组织做出规划安排(交通换乘设施规划);明确规划区内步行系统的布局、衔接重点、建设形式及空间景观要求(步行系统规划);明确规划区内地下空间的功能、规模及控制要求(地下空间规划);明确各项轨道交通设施如停车场、车辆段、折返线、联络线等的用地边界及控制条件(轨道交通设施用地控制规划);明确规划区内大型市政设施的建设控制要求及工程布置的基本方式(市政设施调整规划);明确规划区内城市公共空间的结构、规模、位置与控制要求,对规划区内的建筑形态及景观环境设计提出概念性方案(城市设计控制要素)等。
3.交通一体化专题
(1)交通一体化专题的研究目的
交通一体化专题研究是为了通过轨道交通建设促进沿线交通系统的一体化整合,在轨道沿线以车站为核心组织常规公交、人行系统、内部路网及公共空间,促进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高效率衔接,带动以轨道为骨干、以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城市综合交通模式的形成。
(2)交通一体化专题的工作任务
交通一体化专题研究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①提出交通衔接规划理念
轨道交通衔接理念是进行交通衔接规划、设计与管理等一系列相关内容研究和分析的指导性纲领。交通衔接规划应遵循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的思想,尽可能达到需求与供给的相互平衡;同时应充分体现分级、分层次的思想,确保人性化设计,实现交通系统的高效率运营。
②明确衔接设施的构成及特征
充分发挥各种方式与轨道交通的衔接换乘,把各种衔接方式在城市中的使用特征研究清楚,充分认识各种衔接方式的运输特点。交通衔接设施的主要方式包括:步行衔接设施、公交衔接设施、自行车衔接设施、小汽车衔接设施、出租车衔接设施和对外交通方式。
③完成衔接规划总体策略研究
以公共交通为主体,建成功能完备、公平高效、安全经济、环境友善的一体化客运交通体系,适应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满足不断增长变化的交通需求,支撑和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以道路交通为基础、公共交通为主体的、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城市交通运输格局。通过建立安全可靠、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网,适应、促进并合理引导城市空间拓展与未来的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车站类型划分及特点、区域划分及特点分析等。
④确定重要站点的交通衔接方式
通过对衔接方式、设施特征的分析,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对城市区域特点的分析,将本次建设规划中重要区域的车站交通划分为综合枢纽站、大型接驳站等,确定明确具体的交通衔接方式。同时,对与公交衔接的简易接驳站,提出优化和调整公交线路的建议。
4.资源共享专题
(1)资源共享专题的研究目的
资源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但资源是有限的,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在工程设计中切实做好相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使资源效益最大化显得非常迫切。
为了使本次建设规划的编制能够实现线网资源的共享,保障线网规划的前瞻性,开展资源共享专题研究是必要的。
(2)工作任务
资源共享专题研究的工作任务主要包括以下部分:
①控制中心
轨道交通全网集中设置控制中心,可节省建设用地和资金,资源共享,便于各线路之间统一调度指挥,相互支持。
区域控制中心的设置需要从全线网的规划及建设规划全局考虑,通常考虑把地理位置相对较为集中、建设年限较为接近、换成关系较为密切的线路考虑设置在同一区域控制中心。全线网规划及建设规划的稳定,对区域控制中心分布、规模控制起着重要的作用。应该站在全线网运营指挥的角度合理设置区域控制中心,研究内容包括国内外主要城市轨道交通控制中心规划;合作区网络化控制中心建设需求分析;合作区轨道交通线网网络控制中心设置方案及系统方案;网络控制中心机构职能定位及总体功能定位;网络控制中心的运营管理功能规划、运营协调功能规划及应急系统规划等。
②车辆段与综合基地
车辆段与综合基地是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避免各线车辆段厂架修设施的资源重复浪费,应从资源共享角度,研究通过购买维修资源社会化服务或者统筹利用好网络内相关的厂架修车辆段为多线共享,以发挥厂架修设施的能力、降低造价与维护费用、集约化利用土地。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国内外车辆段与综合基地规划及资源共享现状、车辆段与综合基地的资源共享规划思路以及合作区车辆段与综合基地资源共享的规划研究等。
③车辆
车辆是轨道交通直接面对乘客的载体,是能否体现优质服务的主要设备。车辆选型与线路的运量、车辆检修资源共享密切相关,在建设规划研究中,对各线的车辆选型将统一规划考虑。
④机电设备
1)空调设备
轨道交通车站常见的供冷方式有集中供冷和分散供冷两种方式,集中供冷具有集中设置冷却塔等冷站设备,减小地面协调工作量,发挥制冷机房的规模优势,提高制冷设备利用率的优点。
集中供冷是轨道交通空调制冷系统方式的有益补充。在线网资源共享规划阶段,从整个线网的宏观角度考虑,结合各条线路换乘情况,合理选择供冷站方式,规划集中供冷范围,提高资源共享效率。
2)供电维修大型检测设备
对国内已经运营线路的供电维修设备配置和使用情况进行调研。
搜集建设规划的资料,含线路走向、车站设置、维修体制的初步方案、建设时序等。
确定配置方案和配置时机。结合合作区轨道交通的特点、供电维修设备的实际需要情况,确定适合合作区轨道交通建设特点的配置方案和配置时机。
3)其他机电设备
除上述空调、供电维修大型检测设备外,还应开展通信系统、信号系统及网络票务系统规划研究。
⑤主变电站
1)搜集建设规划的资料,含线路走向、车站设置、运营组织的初步方案、建设时序等。
2)收集合作区既有和规划的电源资料。
3)结合合作区轨道交通的特点、外部电源、电力部门的要求及建设规划情况,确定共享原则。
4)结合各条线路的特点和建设时序,研究建设规划研究范围内的各条线路的主变电站的设置方案及共享方案。
5)配合土建专业落实主变电所的用地规划。
⑥联络线
车辆厂、架修检修资源的共享,各线物质的运输调配,都与联络线设置密切相关。资源共享专题应对线网各线间的联络线的设置条件、建设时序进行充分研究认证,保证联络线设置可实施性。
⑦轨道公安系统
调研国内轨道交通公安系统管理模式及轨道交通公安系统的机电设备配置与规划,提出适合合作区轨道交通的公安系统设置方案。
⑧“轨道交通+物业”开发模式研究
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综合考虑轨道交通站点区位条件、客流条件、站点周边商业开发潜力、市民出行及购物特点等多方面条件。对于建于城市中心区,区位条件好,客流充足,商业开发潜力大的站点,对车站站内空间、车站配线空间、车站周边地下空间进行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不仅能提高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效率、为市民提供完善便捷的服务,更能吸引客流,引导市民出行公交化、绿色化,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支持。
采购包1(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城市规划和建设局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补充专题研究政府采购项目)1.主要商务要求
标的提供的时间 |
自合同签订之日起至2025年11月30日止。 |
||||||||||||||||||||||||||||||
标的提供的地点 |
采购人指定地点。 |
||||||||||||||||||||||||||||||
付款方式 |
第1期为(预付款):支付比例40%,合同签订后5个工作日内支付合同金额的40%。 第2期为(进度款):支付比例40%,提交中期成果并经采购人审核确认后20个工作日内,支付合同金额的40%。 第3期为(尾款):支付比例20%,提交最终成果并正式通过采购人验收后的20个工作日内支付剩余合同金额。 注:因采购人使用的是财政资金,采购人在前款约定的付款时间为向政府采购支付部门提出办理财政支付申请手续的时间(不含政府财政支付部门审核的时间)。在约定时间内提出支付申请手续后即视为采购人已经按期支付。 |
||||||||||||||||||||||||||||||
如项目发生合同融资,采购人应当将合同款项支付到合同约定收款账户。 |
|||||||||||||||||||||||||||||||
验收要求 |
1期:(1)验收标准:招标文件、投标文件、合同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及质量标准。 (2)验收方法:由采购人对中标人最终成果进行验收。 (3)验收时间和地点:由采购人确定。 |
||||||||||||||||||||||||||||||
履约保证金 |
不收取 |
||||||||||||||||||||||||||||||
其他 |
|
2.技术标准与要求
序号 |
品目名称 |
标的名称 |
单位 |
数量 |
分项预算单价(元) |
分项预算总价(元) |
所属行业 |
技术要求 |
1 |
其他专业技术服务 |
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补充专题研究 |
项 |
1.00 |
5,100,000.00 |
5,100,000.00 |
其他未列明行业 |
详见附表一 |
附表一: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补充专题研究
参数性质 |
序号 |
具体技术(参数)要求 |
|
1 |
详见《第二章采购需求》 |
说明 |
打“★”号条款为实质性条款,若有任何一条负偏离或不满足则导致投标无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