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萧县 2020 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采购项目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招标文件
文档编号:202009230000108894 发布时间:2020-09-23 文档页数:71页 所需下载券:10
萧县 2020 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采购项目

货物服务要求/项目要求

萧县“国培计划(2020)”自主设置项目服务采购需求

萧县 2020 年“国培计划”项目自主设置招标项目共分成 2 个包,由高等院校和具备“国培计划”承办资质的培训机构承担。各项目中标单位根据所中包的学段和学科领域组织实施,培训的目标任务、内容、实施流程和考核方法等符合《安徽省 2020 年“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指南》要求,具体各包项目采购需求如下包段具体培训天数及学时,以各包段培训形式为准)

一包段:(县内培训+网络研修)

新教师入职培训指南

一、目标任务

以从教经历不足三年的农村特岗教师、公费师范生为主要对象,遵循基于学校、师德为先、分类施训、知行合一原则,经过三年递进式培训,引导新教师树立立德树人理念,自觉遵守职业规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研习学科教学方法, 形成教学基本能力,扣好职业生涯“第一粒扣子”,适应教师岗位要求。

1.引领新教师坚定职业信念,增进职业领悟,规范职业行为,修炼职业形象,为立德树人奠基。

2.指导新教师掌握基本教学规律,学会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和教学评价,为教书育人赋能。

3.帮助新教师形成教学研究意识,熟悉观课议课、教学反思、案例研究等教研方法和途径,掌握信息技术基础应用能力,为专业发展助力。

4.探索标准化、体系化、制度化的新教师入职培训机制,打造新教师入职培训示范模式,汇聚优质资源,为项目实施增值。

二、培训内容

课程设置遵循新教师成长规律,依据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聚焦新教师专业发展核心素养和教育教学基本能力,突出实操性、实用性和实效性。针对新教师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专业背景,分“职业领悟与师德践行、教学常规与教学实践、班级管理与育德体验、教学反思与教研基础”四个维度设置课程专题。非师范类增加“教育理论与专业知识补偿”维度,完善知识结构。

新教师入职培训项目培训内容与参考形式表

三、流程建议

新教师入职培训建议按照如下主要流程,有计划、分阶段、递进式实施:

(一)需求诊断

通过在线问卷和访谈、在线课堂诊断等形式,每学年围绕职业理解、教学常规、班级管理、教学反思、家校沟通等内容,进行一次岗位适应能力诊断,形成新教师年度诊断报告,为制定培训方案和课程设置提供事实依据。

(二)集中研修

师范类集中培训 10 天(60 学时),非师范类另须增加 10 天(60 学时)教育知识和专业补偿培训。集中研修以县(市、区)为单位组建班级,研修内容原则上须覆盖培训各维度的研修内容建议,注重专家讲座、案例剖析、体验探究、观摩领悟、互动研讨、实战模拟、展示分享、任务驱动等多种培训方式综合运用, 突出新教师职业认同和师德养成,奠定胜任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的理论和技能基础。如疫情防控需要,集中培训依据《安徽省 2020 年“国培计划”在线培训实施细则》,在集中研修目标不变、课程不变、质量要求不变的前提下,选择功能完备的平台,转为以同步与异步相混合的方式开展在线培训。同步在线培训要尽量以小班化方式实施,确保集中研修的各种培训活动在线有效实施,异步在线培训要整合、开发丰富网络课程资源,满足新入职教师跟岗学习、在岗实践期间的自主学习需要。

(三)跟岗学习

跟岗学习每学年一至二次,每年累计时间不少于一个月,由培训指导团队成员与新教师进行结对指导。指导教师通过对新教师课堂教学表现、班级管理实践、教学反思与问题探究意识等进行观察和诊断,及时反馈改进意见,并组织新教师开展专题研讨、观摩名优课堂、交流学习心得、参与家校共育等针对性实践活动。

(四)在岗实践

在岗实践由新教师所在学校组织实施,主要采取师徒结对、同伴互助、案例研究、自我反思和工作坊研修等多样化方式,将指导教师的“传、帮、带”和同伴的“陪、助、促”贯穿始终,引导新教师将培训学习知识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为,尽快适应教师岗位需求。

(五)跟踪指导

跟踪指导由所在学校和指导教师协同实施。对新教师岗位适应和个人成长情况进行综合诊断,通过总结提炼、成果展示、自我反思、对比改进等方式,帮助新教师明确发展方向,结合新教师岗位实际,对新教师专业成长进行个性化、针对性跟踪指导,促进新教师持续发展。

四、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坚持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采取量化评价与定性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分类实施。

(一)对新教师个人考评

对新教师个人考评每学年一次,由教师任职学校和指导团队组织实施,建立新教师成长档案袋,记录新教师成长记录相关证据。立足新教师工作实际,采取指导教师评价、自我评价、与学生及其家长访谈、档案袋评价、基本功测评、考试考核等方式,对新教师师德表现、自主学习、教学常规、班级管理、沟通协调、教研意识及能力等方面进行考核。

(二)对培训机构考评

由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采用调研座谈、问卷抽查、现场展示、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对培训机构的组织管理、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师资配置、资源建设、后勤保障、经费使用、跟踪指导等方面进行考核。

(三)对任职(跟岗)学校考评

由县(市、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采用新教师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资料抽检、绩效考核等方式,对学校领导重视支持程度、指导团队建设、培训组织实施、新教师工作学习环境及满意度等方面进行考核。

(四)对培训指导教师考核

由县(市、区)教师发展中心和所在学校组织实施。采用领导评价、教师座谈、问卷调查、成果展示、绩效评估等方式,对培训指导教师自身能力提升、问题诊断分析、培训指导履职、结对帮扶效果、成果提炼总结及持续跟踪指导服务等方面进行考核。

二包段:(省内培训+网络研修)

青年教师助力培训指南

一、目标任务

对任教三年以上、有发展潜力的乡村中小学青年教师开展为期 10 天的师德养成与学科育人能力培训,助力乡村青年教师实现从合格到胜任的转变。

1.帮助青年教师把“立德树人”落实到学科教学体系中,以德施教、以德育德,解决工作中的师德困惑,增强乡村教育情感,提高师德践行能力。

2.以学科育人能力为主线,重点提升青年教师对教学内容及课程标准的理解、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分析、对课堂学习活动的设计以及对课堂作业的命制等专项能力。

3.指导青年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形成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能力。

4.树立教科研工作意识,提升青年教师发现教学问题,运用多种方式解决教学问题的反思研究能力。

5.引导青年教师制定职业发展规划,特别是从合格教师到胜任教师的成长计划,助力青年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二、培训内容

聚焦乡村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核心价值、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依据教师培训课程指导标准,围绕师德修养、专业理念与学科知识、学科育人与教学反思、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四个维度设置培训课程。

青年教师助力培训项目培训内容与参考形式表

三、流程建议

按学科组班,将教师工作坊贯穿于“诊断示范、集中研修、研磨提升、规划成长”等培训全过程,支持乡村青年教师持续成长。

(一)诊断示范

培训团队深入乡村学校或在线开展课堂观察、师生访谈、工具测评,找准参训青年教师师德修养、学科知识、教学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等方面存在的普遍性、关键性问题,根据问题确立培训主题,修订完善培训实施方案,指导参训教师制定个性化的研修计划;通过优秀教师师德讲座、名师教学示范、优质学校学科研修活动观摩等,对参训教师进行专业引领。

(二)集中研修

根据诊断结果和培训主题,聚焦培训目标,有针对性选择、细化培训内容, 形成集中研修专题(师德修养内容维度为必修),围绕学科背景知识和学科前沿知识弥补,以及关于学生、学科教学及学生学习的知识掌握,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的基础知识理解,通过专题讲座、合作探究、协商对话、同伴互助、现场学习等方式,推进学员落实基于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的理论研学,为胜任教学工作奠定教学理论和学科知识。如疫情防控需要,集中研修依据《安徽省 2020 年“国培计划”在线培训实施细则》,在集中研修目标不变、课程不变、质量要求不变的前提下,选择功能完备的平台,以小班化同步在线培训方式实施专家精讲、合作探究、在线观摩研修、任务驱动等各类培训活动。

(三)研磨提升

聚焦学科育人中的关键问题,开展基于问题解决和目标达成的课例式、体验式、项目式研修,通过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研课磨课、合作研讨、反思重构等方式,鼓励参训教师采用课例研究、互联网+教研等方法,在实践中研磨,在研磨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在提升中展示,检验与修正预设的问题解决方案,形成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德智体美劳自然地融入到学科教学中的意识和能力,汲取专家和同行的经验,丰富专业知识和教学实践策略,形成学科育人的能力。

(四)规划成长

在前三个环节研修与实践的基础上,采取导师引领、研修沙龙等形式,引导参训教师追问教师职业价值,分析名师成长案例,规划未来专业发展愿景,进一步梳理经验、分享收获、提炼成果,生成新的研修资源,形成后续的研修计划, 提升参训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教学成就感和乡村教育情怀,增强参训教师持续提升专业水平的内动力。

四、考核评价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专家对承担机构培训实施、对送培区县和学校的有效协同开展评价,培训机构要对参训教师的学习过程与成效开展评价。

(一)培训过程评价

聚焦培训任务要求,采取学习行为记录、培训成果分析、同伴互评等方式, 对参训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学习参与度和学习质量进行客观、及时评价,重点考核其对课程标准与教学内容的理解情况、对不同学段学生认知特点和身心规律的把握情况、课堂学习活动设计实施以及作业编制等能力,并将考核评价结果与培训学分挂钩。

(二)训后改善评价

以参训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持续改善为价值取向,组织培训团队深入参训教师所在学校,开展“四说两看一发现”,即采取参训教师本人说、学生说、同事说、领导说的方式考察教师训后的发展变化;采取看参训教师课堂教学、看参训教师参加或组织校本研修,观察教师训后的教学、研究、学习行为改善状况;在对话与观察中发现参训教师的变化和新问题、困惑与需求,有针对性的开展跟踪指导, 为乡村青年教师专业成长持续助力。

培训团队信息技术应用指导力提升培训

(含贫困地区教师信息化培训专项一)指南

一、目标任务

选拔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出的教研员和一线学科骨干教师,开展为期 8 天的集中研修,切实提升培训团队的方案设计、教研组织、校本指导、校本应用考核等能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指导团队。

1.提升培训团队基本职业素养,深刻领会国家、省教育信息化政策精神。

2.开阔培训团队眼界,更好领会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方式方法,提升培训者对师生信息素养基本内涵的理解。

3.增强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培训理论的理解,拓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指导的工作思路。

4.切实提升培训团队的培训方案设计、教研组织、校本指导、校本应用考核等能力。

二、培训内容

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互联网+教研、指导学校整校推进实施和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方法路径、校本应用考核指导与抽检、信息技术在教育扶贫和促进教育公平中的应用等为培训重点,在教育信息化政策、信息技术与学科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的策略方法、能力提升工程引领指导四个维度上设置专题内容。

培训团队信息技术应用指导力培训内容与参考形式表

三、流程建议

突出任务驱动、实践导向,按照集中研修和实践应用两个环节组织实施。

(一)集中研修

1.开展专题讲座,帮助学员深刻领会国家、省教育信息化政策精神,增强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及培训相关理论的理解。

2.组织实地考察、案例分析等培训活动,帮助学员开阔眼界,更好领会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方式方法,拓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指导的工作思路。

3.设计实践性任务,突出“做中学”,通过相关专题要求学员完成并展示以下但不限于基于课例观察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诊断和改进报告、本县区能力提升工程示范校整校推进指导方案和基于微能力点的线上课程,其中成果展示与交流总结不少于 1 天。

(二)培训实践

县区教育行政部门依据能力提升工程 2.0 规划,为学员提供应用研修成果的培训实践平台。县级培训团队在培训实践中应该积极开展行动学习,发现真问题, 运用团队智慧形成解决方案,提高能力提升工程推进绩效,萃取本县区能力提升工程经验成果。

四、在线培训预案

如疫情防控需要,培训团队信息技术应用指导力提升培训项目转为在线培训,确保项目的目标任务不变、培训内容不变、课程不变、成果质量要求不变。

1.专题讲座。以小班化同步在线培训实施,突出按需定制、问题导向、成果引领的特点,有效实施目标导学、专家精讲、互动研讨、展示分享、评价点拨、作业布置等培训活动。

2.实地考察、观摩研修转为在线考察、在线观摩,培训结构须提供必要硬软件和平台,开展优质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融合的课例示范、名师分享、环境创设等活动。

3.以同步和异步相混合的在线培训,指导学员完成各项实践性任务,产出项目要求的学员成果,切实提高培训团队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能力。

4.培训实践指导以同步和异步相混合的在线指导方式实施。

五、考核评价

(一)参训学员考核评价

参训学员考核评价结合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考评和实践效果评价。过程性评价以学员的出勤率、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学习任务的完成度为主要考核依据。终结性评价主要依据学员集中研修过程中的学习成果综合评定,学习成果形式包括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课例的诊断与改进报告、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或指导方案、互联网+教研实施方案等。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由培训机构负责。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就学员培训实践的针对性、有效性、创新性进行综合评价。

(二)培训机构考核评价

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县区协同下,就培训单位课程设置、专家团队、组织实施、在线课程资源、后勤服务、培训绩效等进行综合评定。县区教育行政部门就培训单位的线上线下指导实效提供反馈。

六、职责分工

(一)县区教育行政部门职责

1.制订本地培训团队信息技术应用指导力提升培训项目规划,选拔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突出的教研员和一线学科骨干教师,组建县级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团队作为项目参训对象。团队成员原则上覆盖到中小学各个学科,适当向语文、数学等课程倾斜。

2.组织学员承担本地整校推进、全员参与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指导任务和完成校本应用考核任务,制订学员履责考评方案,实施考评。

(二)培训机构职责

1.根据安徽省提升工程 2.0 要求,制订项目实施方案,设计项目培训课程专题。

2.提供必要的计算机设备和其他研修条件,遴选优质学校作为观摩研修、实地考察基地。

3.优化设计参训学员实践性任务,指导学员实战演练,汇总学员研修成果并提交省教育行政部门。

(三)参训学员职责

1.深刻认识个人研修目标,明确研修重点,制订研修计划。

2.积极参与各项研修活动,完成各项研修任务,生成项目要求的研修成果。

3.认真履行本地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与指导、能力提升工程 2.0

校本应用考核等职责,做到学以致用。

详情见招标文件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收藏

上传文档

在线客服

常见问题
人工客服

服务时间:8:00-23:00

工作电话:400 9911 877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

收藏本站


AI



用AI快速编写
限免使用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支持上传解析、采购需求、评分标准、目录编写四种方式,全行业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