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滨州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2015-2020)》为 2015 年编制,规划期至 2020 年,规划范围是上版城市总体规划中界定的中心城区范围,主要包括主城区(指环城道路以内区域,以渤海 5 路和渤海 18 路为界,自东向西分为东城区、西城区和开发区)、北城区(滨北)和南城区(小营)。
根据市政府和规划部门关于修编专项规划的工作要求,同时也为了做好下一步城市抗震防灾工作,需结合现行《滨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对《滨州市城市抗震防灾规划》进行修编。目前,已落实财政预算专项规划修编经费 200 万元。
该项目综合性强,涉及内容多,研究目标高。需要多部门、多专业配合完成。规划修编经费主要用于:
(8)文本编写及印刷。
按照国家相关的抗震减灾标准和发展要求,以滨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各专项规划为依据,紧紧围绕城市城区抗震防灾这个中心,贯彻“预防为主,防、抗、避、救”相结合的方针,统筹科学地指导城区抗震防灾工作持续发展。
规划范围为现行《滨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所界定的中心城区范围,包括主城区和沾化区。规划期 2035 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 150 万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 172.6 平方公里。
四、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20 年-2035 年。
五、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 年修正版)
(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2011 年修正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2008 年修订版)
(4)《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5)《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
(6)《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
(7)《建筑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管理规定》
(8)《关于加强村镇建设抗震防灾工作的通知》
(9)《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管理规定》
(10)《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2015》(GB 18306-2015)
(11)《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正式版
(12)《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191-2012)
(13)《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 50023-2009)
(14)《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2008)
(15)《山东省防震减灾事业发展规划(2015-2020)》
(16)《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GB 50413-2007)
(16)《滨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8—2035)》
(17)其他相关技术规范、标准,城市其他相关专项规划
六、规划内容及成果
1、规划主要工作内容
(1)城市总体防灾空间布局
形成具有多中心防灾救机能的独立空间结构单元,实现分层建设与管理,各防灾分区之间能够有效阻止次生害蔓延。
构建合理的城市抗震防灾资源布局,分类分级制定各抗震设施的建设要求与技术指标体系。
(2)城市用地抗震性能评价
建设工程应选择抗震有利地段,尽量避开地震地质条件不良地带。
按照建设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规划区建设用地划分为适宜建设、较适宜建设、有条件适宜建设和不适宜建设地区。
不适宜建设区主要是考虑可能产生断层错断地表或地震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城市基础设施防灾规划。
(3)城市重要建筑抗震防灾规划
对于城市重要建筑物的抗震设防要求以及城市重要建筑物的现状进行评估。
(4)城市建筑群体评估
对城市一般建筑物进行抗震性能评估,从而评估地震造成的危害,为救灾提供依据。
(5)城市生命线系统抗震防灾
对供电系统、供水系统、交通系统、供燃气系统、医疗卫生系统、消防系统、通讯系统、物资储备系统及供暖系统进行抗震现状评估,并提供相应的抗震防灾措施。
(6)次生灾害防御规划
确定重要的地震次生灾害源,进行抗震危险性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抗震防灾措施。
(7)避震疏散规划
避难疏散体系主要包括三部分:避震疏散场所、疏散通道、配套设施。按照紧急避难、中长期避难的要求,并满足疏散安全、足够的灾民容纳数量、疏散时间合理、顺利疏散的原则,构建点、线、面相互结合的避震疏散体系。
(8)救灾规划
包括救灾物资保障空间规划、消防保障规划、供水保障规划、供电保障规划、医疗保障规划、通讯保障规划等。
(9)规划实施保障
本规划由滨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组织实施,地震、规划、国土、市政、交通、电力、供水、通信、卫生、教育、消防、民政等主管部门和企业分工负责,协调一致,通力合作,落实到位。
2、规划编制技术要求
(1)规划成果按照《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2015》、《山东省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等相关技术规定,并按规定通过有关技术评审。规划编制, 要求文字精炼、规范、通畅,依据准确、论证充分。
(2)依据相关规划情况,对村镇抗震防灾提出优化配置、合理布局的基本思路, 体现远近结合、可持续发展。
(3)说明规划中应采取哪些先进技术及将取得的效益。
(4)说明对节能、环保等方面的考虑。
3、规划成果要求
(1)规划文本
(2)图 纸
A.区域地震地质区划图
B.区域场地土类型分区图
C.区域场地类别分区图
D.城市地质灾害分区图
E.城市用地抗震适宜性评价图
F.城市抗震防灾(体系)布局规划图
G.城市建筑物地震安全评价图
H.震害经济损失预测图
I.震害人口伤亡预测图
J.建筑物抗震加固规划图
H.生命线系统地震安全评价图(交通、通讯、供水、供电、能源、医疗、消防等)
I.生命线系统抗震防灾规划图(交通、通讯、供水、供电、能源、医疗、消防等)
J.地震次生灾害危险评价图
K.地震次生灾害防治规划图L.避震疏散场所和道路规划
(3)附 件
A.规划说明书;
B.基础研究报告。
(4)成果要求
A.规划成果(含文本、图集、说明书、基础研究报告等),A3 规格,6 份;
B.计算机文件要求:全部格式设计成果均应制作计算机文件;文本文件采用Microsoft 的 Word 格式;图纸文件采用 JPG 图片格式;矢量文件采用 AutoCAD 的 DWG 格式。
本次规划的正式成果包括文本、说明书、图纸和基础研究报告等文件,应准确、完整的阐述规划意图和内容,同类图纸标准应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