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名称
大王山南片临江地区城市设计
二、规划背景及目的
大王山南片围绕新一代创新人才需求,构建新生态、新生产、新生活的发展模式,打造集文旅、智慧、通航于一体的山水智城、文旅绿都、智慧蓝港。片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依托区域内独有的自然资源,展示“山水洲城”空间布局。落实“四精五有”要求,加快建设美丽舒适宜居现代化大都市。项目以“在长沙南再造一个山水洲城”为目标,推动长株潭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针对大王山临江地区,打造高品质城市滨水空间、塑造国际化城市门户形象,特开展高水平、高标准的城市设计,以指导大王山南片尤其是临江地区控规编制,提升大王山片区城市形象品质。
三、规划范围
本次城市设计规划范围为大王山旅游度假区南片区临江区域,具体四至范围为:东临湘江,南至岳麓区行政边界(长株潭绿心、鹅州),西至中部规划水系,北至巴溪大道,总用地面积为12.76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面积9.31平方公里,滨江核心区用地面积为1.37平方公里,边界可结合城市设计适当优化。(详见附图)。
四、规划依据
(一)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 修正)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 年)
3.《城市设计管理办法》(2017 年)
4.《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办法》(2015 年)
5.《长株潭城市群生态绿心地区总体规划》
6.《长沙湘江洲岛规划》
7.《湖南湘江新区总体城市设计》
8.《湘江新区堤(岸)线保护性规划》
9.《长株潭融合引导区规划研究及示范社区建设方案》
10.《长沙大王山旅游度假区南片概念规划提升及城市设计》
11.《长沙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长政发〔2018〕12 号)
12.《长沙市城市和建筑景观风貌品质管控的有关规定》(长资规发〔2020〕126 号)
13.国家及地方其他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及标准
(二)研究参考
1.《长沙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9-2035)》(在编);
2.《长沙市总体城市设计》(在编);
3.《大王山旅游度假区南片控制性详细规划》(在编)。
五、城市设计原则
1、特色化原则:结合潭州大道及滨江沿线城市用地功能及自然生态等资源条件,塑造特征鲜明的区域特色。
2、生态性原则:利用和保护好山水自然景观资源,做好山水城人有机融合,注重对滨江景观界面生态性的打造。
3、创新性原则:运用新理念、新思路,着力在空间形态的设计上寻求突破与创新。
4、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市民休闲、旅游休闲对场地功能上的相关要求。
5、可操作性原则:要注重规划与规划管理的衔接,考虑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
六、规划目标
本次城市设计要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特色、精细管控为目标,借鉴学习国际国内先进滨水城市建设案例,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贯彻新时期风貌管控的要求,营造山水城、人景产相依相融的特色城市空间,展现独特城市品味和人文关怀。将大王山片区打造成为长株潭一体化创新示范城区、生态宜居的滨水活力新城。
七、城市设计要求及任务
应提供城市设计到控规落实完整过程的技术路线,要求路线清晰、明了,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城市设计分析的主要内容应包括基于湘江整体城市空间形态,对两岸及周围环境、滨江城市空间尺度、景观及环境要求等方面的分析,解读总体规划及相关规划对本区域的要求,对片区已有规划进行综合评价,系统分析规划范围的优势和劣势,在对相关规划成果梳理、整合的基础上,厘清落实相关规划对基地的控制要求,并对城市发展方向和风貌塑造要求进行总结完善和提升。
通过现状踏勘和资料调查,对规划区现状场地空间、景观风貌、城市空间形态、交通水平进行踏勘调研,对湘江既有滨江空间及岸线等方面作出分析评价,提出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公共开敞空间和绿地空间、节点空间等合理化建议,发掘自然与文化特色资源。
通过对规划范围生态环境特色、产业引导以及现状建设情况等多方面研究分析,收集土地出让计划和开发建设意向。在对大王山整体发展大研究背景下提出南片临江区域发展的方向、定位及思路。
本区域应重点研究:区域生态本底与湘江滨水景观联系,延续原有生态绿廊,增设多条横向景观通廊,在现有生态本底的基础上对绿地系统进行统筹考虑,实现水绿共融的生态体系;对观音港与白泉湖串联的水网景观轴进行分析研究,策划符合片区定位的特色组团空间;滨水区域公建组团与内部居住组团之间的衔接关系(包括建筑形态、建筑高度等);对现有规划道路交通体系,提出优化调整建议;对产业方向、重点产业引导及业态、公共政策提出策划性建议等。
参考国内外先进案例,在比较、总结其城市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长沙本土特征,对临江区域城市空间形态等要素做出探究和探讨。重点分析滨江地区水利防洪要求、堤防保护要求对滨江城市空间的影响,借鉴堤防保护和开发利用先进案例;重点借鉴滨水景观、建筑、道路等城市空间的处理原则和方法。
1.城市风貌
综合考虑土地集约利用及环境品质营造要求,提出整体空间形态方案,塑造优美的建筑群体形态和特色显著的滨水地区城市风貌。结合观音港湖面、融城小镇水网、滨江绿地等大型生态景观统筹考虑,形成具有国际品质的生态景观格局。注重不同类型特色街道、滨水空间与城市内部开敞空间的衔接,形成景观连续、共享便捷的公共开敞空间体系。同时,结合公共开敞空间策划相应的城市活动。
2.天际线与建筑高度
应从一江两岸整体天际线研究出发,突出区域“山水洲城”空间特色,提出符合滨水地区特色的城市天际线,与周边山水资源、城市建筑环境相协调。在整体高度分区的基础上,确定特殊高度引导区的范围和要求,包括限低区与限高区两类;并对地标性建筑物提出高度引导建议。
3.城市界面与视点
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围绕城市山水格局,历史人文要素,突出以人为本,对城市界面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结合《长沙市总体城市设计》等相关规划,对滨江界面、道路界面、街巷界面进行组织和安排,实现功能与城市形象之间的协调,体现长沙市山水洲城的空间特色。
4.公共开敞空间、廊道、节点与标志
确定重要公共开敞空间、城市廊道、节点和地标的位置、范围。提出重要公共开敞空间、城市廊道控制要求;明确景观风貌节点的位置和类型,对其周边建(构)筑物的高度、风貌以及环境景观等提出控制或引导要求;提出标志建筑的空间形态建议。重点做好滨江核心区用地布局和空间控制、做好潭州大道、潇湘大道等重要城市界面用地和空间策划。
5.建筑风貌
对区域内整体的建筑形态、建筑风格、建筑色彩、建筑材料等风貌特色提出具体的规划建议和空间形态设计。
6.交通组织
以公共交通优先为基本导向,合理组织本区域内的车行交通、慢行交通、公共交通、停车布置、立体过街设施,提出有利于绿色交通发展的道路断面布局和交叉口组织方案;注重慢行系统与城市道路系统、重要公共设施、广场、公园及滨江绿地的有效衔接。可考虑立体交通组织和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在智慧交通领域的应用。探索未来的交通出行模式,分析其对空间布局的影响,研究智慧型交通体系的建设方式,关注街道空间的慢行塑造,结合城市广场、绿地、过街设施、自行车道等形成完整的城市慢行系统,提出慢行系统的具体控制要求。
7.地下空间利用
为促进城市土地集约高效利用,地上地下协调发展,结合轨道站点,加强地下空间资源保护与科学利用,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做好规划范围内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提高城市运行效率,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保证城市安全。
8.街道空间
以维护街道空间的完整性为出发点,保障街道空间环境品质和街道功能的基础上, 提出合理的空间尺度要求,增加城市街道空间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合理确定街道高宽比,提升街区活力。
9.与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市政设施的衔接
结合重要空间展示需求,合理确定重大公服设施布局,对重要市政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提出合理建议,城市空间、建筑布局应统筹考虑与交通设施、人防工程、轨道工程、综合管廊管线工程等重大设施衔接。
10.城市外观引导
根据规划定位和空间特质,进一步开展城市形象系统的设计,提出植物配置、标识系统、色彩系统、城市家具、夜景照明的引导要求和设置原则。
11.生态绿心及洲岛的保护和利用
对长株潭生态绿心、湘江洲岛及漫山公园提出有效策略、保护措施和开发利用方案,充分挖掘大王山南片生态资源价值,提升片区品质、塑造品牌形象。
12.开发建设时序
以“远近结合”为原则,对项目的开发建设路径和实施运营措施进行研究,提出分期实施的时序安排,形成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
13.整体控制导则
从便于规划管理与建设控制的角度,明确城市设计关于空间形态、公共空间、交通组织、地下空间的核心控制要素与控制要求,形成城市设计导则,指导下一步的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编制。
八、控规优化建议与联动
(一)通过对城市空间、形象、品质的整体设计,对控规的空间结构、土地利用布局、交通组织、开发强度、绿地景观系统等进行反馈,并将相关要求配合落实到控规。
(二)对本次城市设计的实施步骤和实施机制提出合理化建议。
九、设计成果与服务要求
整体成果深度达到控规层面城市设计要求。
滨江核心区域成果深度达到修规层面城市设计要求。
(一)成果内容
1、方案阶段需提供两个以上方案(含两个)进行方案比选并进行空间模拟。
2、成果稳定后需提供多媒体动态演示和三维仿真。
3、正式成果包含图纸、说明、附件。具体包括展示文件的电子文件光盘2张,文本6套。其中文字内容为DOC或PPT格式文件;图纸为DWG格式(须符合长沙坐标系统)和JPG格式文件;三维仿真数据电子文件为MAX格式文件;三维仿真数据展示视频为AVI文件(符合MPEG-4编码要求,分辨率不得低于800*600)。
1.图纸(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图纸):
(1)区位图
(2)现状交通分析图
(3)现状产业分析图
(4)现状建筑分析图
(5)现状用地权属图
(6)现状空间分析图
(7)土地利用规划图
(8)规划范围确定图
(9)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10)整体空间形态规划图
(11)滨江核心区空间形态规划图
(12)开敞空间规划图
(13)交通组织规划图
(14)地下空间规划图
(15)天际线和高度控制图
(16)开发强度控制图
(17)重要节点、景观界面意向设计图
(18)鸟瞰图及相关效果表现图
(19)其他表现设计意图的图纸若干
2.说明
包括但不限于项目概况、规划条件、现状、目标定位和规划方案等内容。
3.附件
包括基础资料汇编、专题研究、评审纪要、部门意见、公众参与记录等内容。
(二)服务要求
设计单位应提供高水平技术团队,项目设计负责人必须是本企业职工,需为规划类高级工程师且为注册规划师。主创设计团队不得随意变更,特殊情况需获得委托方的同意。
设计单位应积极配合甲方提供不同阶段成果汇报、多专业技术交流会,根据实际情况组织,不限次数,方案阶段成果专题汇报、职能部门及专家评审、重要领导及管委会专题会议必须现场汇报,其余经与甲方协商同意后可通过视频会议形式召开。
十、完成时间及要求
整体分为初步方案阶段、初步成果阶段、送审成果阶段和正式成果阶段四个阶段,总体要求在2021年12月底前完成送审成果(如遇不可抗拒因素,时间可顺延),其中初步方案预计2021年7月中旬完成,初步成果预计2021年9月中旬完成,送审成果在2021年11月中旬完成。正式成果视国土空间总规及南片控规审批情况确定,预计2022年底。
十一、其他要求
专家评审会会议纪要及其它甲方意见一并视为设计要点。
附图:城市设计规划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