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标内容及技术要求
一、总则
1.1本技术规范要求提出的是最低限度的基本技术要求,并未对所有技术细节作出规定,供应商应提供符合本技术要求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优质产品。
1.2供应商产品与本技术要求不一致时,供应商应在投标文件中予以说明,并由评标委员会鉴定供应商产品能否达到要求。如供应商没有在投标文件中提出异议,则视为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完全按照本招标文件要求。
2、技术要求及标准的执行
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应标明所执行的质量标准,若同一标准已颁发新标准,则按最新标准执行。若同一产品同时有几个标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等),则按最高层次的标准执行。
二、采购内容
一)背景和意义
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海洋贝藻类、海洋性鸟类和野生水仙花类及其生态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区。保护区建区以来,一直遵循“保护第一、适度利用”的原则,在国内外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保护区在保护管理、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社区共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果。但是受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为活动的干扰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南麂列岛保护区潮间带生物多样性也在发生明显的变化,群落结构演替是逐步向好或是物种多样性在压力下有所降低,需要开展较为系统全面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评估工作对此问题进行解答。因此,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决定开展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专项调查,通过长期的持续监测掌握潮间带生物多样性,分析保护区建区以来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对于有针对性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下一步保护区的保护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筑牢保护区的管理根基。
二)实施主要内容
(1)调查内容
在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内开展为期5年的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分布状况调查评估。掌握南麂列岛的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关键种以及生物量、丰度、生物多样性、群落结构特征、稳定性等现状,记录各种类的主要特征并拍照,进行对比分析。评估当前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健康水平,结合相关历史资料,进行横向(周边区域)纵向(历史数据)对比,分析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变化趋势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后续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2)围、站点设置及时间
1.调查范围及站点设置
调查海域范围覆盖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不同底质的10条潮间带断面:其中上马鞍、下马鞍、小柴屿、大山脚、黄鱼屯、马祖岙右侧、后隆、大檑山、竹屿为岩礁相断面,国姓岙为泥滩相断面。调查海域范围覆盖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潮间带区域(见图1)。
图1 调查站位图
2.调查频次及时间安排:
本次调查监测时间段为2022年至2026年,持续5年,其中前4年每年调查春季和秋季2个航次,2026年调查春夏秋冬4个航次。
本项目年度分报告需在每年年底前完成提交评审,总报告需在2027年3月底之前完成评审。
(3)调查方法
调查方法主要按照《海洋渔业资源调查规范》(SC/T9403-2012)、《海洋调查规范 第6部分:海洋生物调查》(GB/T12763.6-2007)进行。
三)提供成果
(1)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年度调查报告(每年提交1次并通过专家验收);
(2)《南麂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物种编目》成果报告,编目标准参照“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分类、调查与编目技术规定(试行)”。
(3)原始数据、采集的样品标本、每个物种的照片及其生态照片;
(4)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监测总结报告(5年)。
四)进度安排
完成时间:2022年5月至2027年3月。
五)质量要求
项目成果通过专家评审形式进行验收。
六)技术服务的其他要求
投标单位应具备充分的技术支撑能力,能安排科研人员随船实施调查。调查次数和站位(断面)不得少于实施主要内容中所列的要求。
三、商务要求
一)付款方式
(1)合同签订后7个工作日内向中标供应商支付合同总额的15%;
(2)2023年-2025年每年2月前后,年度报告通过专家验收后,各付合同总额的15%;2026年的2月前后付合同总额的20%;
(3)总的报告成果材料通过相关部门组织的验收后,支付合同余额部分。
(具体每笔款项支付视财政部门资金拨付情况而定。)
二)质量要求
1、提交成果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程和规范要求。
2、通过有关部门组织的质量检查。
三)验收要求:
1、验收按国家有关的规定、规范进行。
2、验收标准:符合相关导则等技术文件要求,并且通过验收合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