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名称
项目名称:龙袍新城防洪排涝专项规划。
二、项目概况
一期规划范围北至 356 省道、南至望江路、西至规划划子河路、东至新桥路,规划面积约9.62平方公里;二期规划范围北至 356 省道、南至望江路东延、西至杨庄河路及新桥路、东至渔樵河,面积约 9.74 平方公里,总规划面积 19.36 平方公里。
目前龙袍新城范围内缺乏统一的防洪治涝规划,虽有一些相关规划成果,但编制时间较早, 规划偏于宏观,导向性重于可实施性。因此,为适应目前新城发展定位的需要,推进片区建设发展,提升防洪治涝管理和运行调度水平,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编制龙袍新城防洪排涝专项规划十分必要和迫切。
三、设计依据
1、主要规范和政策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7)《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
(8)《江苏省防洪条例》
(9)《江苏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
(10)《江苏省水库管理条例》
(11)《江苏省水土保持条例》
(12)《江苏省水资源管理条例》
(13)《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
(14)《南京市防洪堤保护管理条例》
(15)《南京市水资源保护条例》
(16)《南京市水环境保护条例》
(17)《南京市水库保护条例》
(18)《南京市湿地保护条例》
(19)《南京市水利工程管理和保护办法》
(20)《南京市水土保持办法》
(21)《南京市生态绿地保护管理规定》
(22)《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 号)
(23)《加强城市防洪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水规计〔2011〕649 号);
(24)《城市防洪规划编制大纲(修订稿)》(水规计〔1998〕215 号);
(25)《江苏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江苏省水利厅,2003 年 8 月)
(26)《防洪标准》(GB50201-2014)
(27)《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程》(SL201-2015)
(28)《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50805-2012)
(29)《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2013)
(30)《堤防工程管理设计规范》(SL/T171-2020)
(31)《城市排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318-2017)
(32)《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2021)
(33)《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标准》(GB50288-2018)
(34)《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06)
(35)《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50513-2009)(2016 年版)
2、相关规划
(1)《南京江北新区(NJJBh010 单元)控制性详细规划》
(2)《长江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国函〔2012〕220 号);
(3)《长江流域防洪规划》(国函〔2008〕62 号);
(4)《江苏省防洪规划》(苏政复〔2011〕21 号);
(5)《江苏省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区域规划》(2009 年 6 月)
(6)《南京城市防洪专项规划》(2017-2035)
3、其他基础资料
(1)地形图
(2)已建防洪排涝基础设施施工图等
(3)相关统计年鉴、河道测图及其它资料。四、设计内容与要求
1、综合分析防洪治涝现状及存在问题
(1)部分河道堤防防洪达不到流域规划标准,区域防洪不满足新区定位和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与城市发展目标不相匹配。
(2)新开发区域排涝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发展,开发建设活动对水系及排涝影响较大, 内部水系被阻断的情况时有发生,排水防涝体系建设不健全,城市排水压力较大。
(3)原有水系格局在城市化过程中多有变化,水系束窄、淤积,通畅性不够,水系格局不完善,与城市防汛、排水、水环境、水景观等综合功能要求不完全适应,需要调整优化。
(4)河道水环境较差,达不到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内部河道枯水期难以维持一定的生态水位和水量,水系连通性也有待改善。
2、水文水利分析计算
(1)通过分析暴雨洪水特征、长江潮位,并对通江小流域外河、支流以及山洪沟的洪水进行模拟计算,得出现状及规划工况洪水计算成果,包括河道洪水水位、过流量等。
(2)通过治涝水文分析,根据主要雨量测站几十场暴雨雨量及降雨过程分析,按照相对不利原则,选取典型暴雨过程,并明确内河调蓄水深以及排涝模数等参数。
3、防洪工程规划
以相关规划为依据,以规划区为基础,结合水系地形特点确定防洪保护区,明确建设具有 相对独立的防洪工程体系,高、低水明确分区,山洪防治措施得当。
以“防得住”为标准,在考虑流域防洪规划的基础上进行防洪规划布局。在长江流域规划 防洪规划总体布局基础上,确定围绕防洪保护区周边堤防进行构建,提高堤防标准;针对规划 范围内威胁城市安全的河道进行洪水防治,通过撇洪沟拦截洪水、扩大河道保证洪水顺利进入 下游,防洪还要考虑与城市建设用地与市政排水系统的衔接。
4、排涝工程规划
以“高水高排、低水低排”为原则规划排涝布局。水系格局以控规确定的排涝水系为基础, 结合水系沟通水面,蓄滞,适当增加排涝区水面率,增加水系雨水调蓄能力,通过泵站改建、增容、补点等措施提高区域排涝能力。
规划区总体地势较平坦,滁河以南大部分地区为沿滁圩区,高程基本为 5-7m 左右。龙袍老镇现状建成地块地势略高,高程约 6-8m 左右。江堤、滁河河堤及现状等级道路竖向较高。在规划竖向此基础上,合理划定汇水范围,明确排水体制,确定规划内河以及泵站规模。
5、水生态环境改善方案
按防洪排涝及改善城市水环境的总要求,结合城市绿地和景观建设,研究提出改善水环境 的引调水方案及海绵城市建设建议,改善规划区水生态环境,提升城市景观品位。
6、管理规划
明确管理职责划分以及工程区域内工程管理范围,做好设计标准内洪水防御预案以及超标 准洪水对策。
7、明确近期建设重点
为实现规划建设目标,防洪排涝工程应遵循以下原则进行实施:
(1)防洪排涝工程建设与城市用地发展同步或适当超前;
(2)按先整体、后局部,先下游、后上游的原则分步骤实施;
(3)近期和远期相结合,规划和计划相结合,全面规划,分期实施,突出重点、注重效益。
五、设计深度
1.规划成果应满足规划编制深度要求,确保片区防洪安全性。
结合建设时序,满足片区开发建设进度要求。
1、成果内容
①防洪排涝现状一张图
②水系现状一张图
③防洪排涝规划一张图。
④水系规划一张图
⑤河道汇水分区图。
⑥其他相关成果
2、成果形式
说明书及图纸 8 份。以上成果均应提供电子文件光盘 1 套(文字部分 PDF 格式,图纸部分DWG 和 JPG 格式)。
七、付款方式:
1、自合同签订之日起 10 个工作日内,采购人向供应商支付本合同总金额的 30%;
2、本项目通过专家评审会之日起 10 个工作日内,采购人向供应商支付本合同总金额的40%;
3、本项目通过区规委办会议或区领导专题会议或指挥部工作例会审查之日起10个工作日 内,采购人向供应商支付合同总金额的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