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项目概况
以宁波市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中心为项目建设单位,完成象山珠门港、余姚陶家路共2个渔船进出港雷达基站项目建设。选址的位置及主要建设内容见表1-1。
1-1 基站选址地点及主要建设内容
序号 |
选址地点 |
经纬度 |
主要建设内容 |
1 |
象山珠门港坑头 |
N29.1113875° E121.7902721° |
渔船进出港雷达系统1套、 进出港识别摄像机1套 (含4米镀锌管基架) |
2 |
余姚陶家路 |
N30.250562° E120.983076° |
渔船进出港雷达系统1套、 进出港识别摄像机1套 |
备 注 |
以上设备均需提供5年质保及运维 |
二、 建设原则与内容
(一) 建设原则
安全可靠
安全可靠是系统建设的首要原则,系统建设应采用成熟、稳定的技术,保证系统安全可靠地运行。充分考虑系统稳定性,保障系统的可用性;建立多层次的安全防护体系,确保系统稳定和数据安全。
先进实用
系统布局从渔港智能化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系统建设与设计采用具有前瞻性、有成功应用基础的定位导航、无线通信、人工智能(AI)以及多源数据融合等技术,力求先进性与实用性的完美统一。
兼容性强
按照国家相关标准,采用雷达、AIS、CCTV视频监控等主要技术,采用开放的体系结构、标准化的接口,实现与各种产品的互联互通,具有良好的扩展性和兼容性。
资源整合
充分利用现有渔港的地理优势和资源,有效整合现有的AIS接收基站及北斗、固定式定位仪等船载设备及通讯基站信号,融入到现有各级渔港、渔船信息管理系统。
环保节能
环境保护是当前各工程建设必须遵循的宗旨之一,本项目建设中应充分采用环保节能设备和措施,尽可能减少项目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并尽可能利用现有资源。
信息共享
依据农业农村部《部省渔船渔港动态数据交换接口》的要求,规范使用统一的数据交换定义,保证无缝对接部、省、市等相关业务系统,保障信息共享能力。
本项目共建设象山珠门港、余姚陶家路共2个渔船进出港雷达基站。具体位置如下图所示:
基站位置示意图
1. 象山珠门港(渔船进出港雷达基站)
象山珠门港(渔船进出港雷达基站)站点选址位于象山县鹤浦镇高塘岛乡珠门港坑头的临海点,具体位置如下图1-1所示。此站点视野开阔,基站用地可与当地政府协商,具备市电用电环境。通信可通过金高椅站点采用微波对射方式,节约长期通信费用支出。该站点是珠门港区、金高椅港区渔船从西侧进出的必经之地,其口门宽度1.1公里,计划在此部署渔船进出港雷达系统1套、内置AIS接收基站1套、进出港识别摄像机1套(含4米镀锌管基架1座),可实现珠门港西侧水域的实时监测,同时因与金高椅站点相距4.6公里,两站点可互为补充,通过实时自动记录并分析其进出港的视频、图像及状态,可智能识别三无船舶,从而实现对珠门港和金高椅港渔船进出的高效监管。
图:1-1珠门港站点(象山鹤浦镇高塘岛乡坑头)进出港示意图
1. 余姚陶家路(渔船进出港雷达基站)
余姚陶家路(渔船进出港雷达基站)站点选址在余姚市泗门镇陶家路渔港的东北角,四周视野开阔,可实现全天候渔船进出港的动态监测。陶家路渔港口门宽约120米,为划定渔船进出港识别区的理想区域,具体位置如下图2-1和图2-2所示。
目前,该站点上通讯铁塔、机房、电力、网络等基础设施和通讯设施完备,无需办理用地审批,可直接使用电信、移动通讯网络解决雷达基站设备的通信网络问题。计划在此原有铁塔上加装改造,部署渔船进出港雷达系统1套、内置AIS接收基站1套、进出港识别摄像机1套,可高效监管进出港渔船,自动记录其进出港状态视频图像,智能识别三无船舶。
图2-1 余姚陶家路站点示意图
一、 功能要求
象山珠门港、余姚陶家路2个渔船进出港雷达系统依托现有地形、地貌特点,按功能划分为进港识别区、出港识别区和拍照区共3个区域。系统可实现雷达目标、视频、AIS等多源数据实时上传至信息中心,方便各级渔业管理部门通过系统在海图上进行跟踪显示。对于来自不同信号源的相同目标,系统应实现不同信号源的融合显示功能、智能识别和研判船舶身份,提升全市渔业渔船安全监管、伏季休渔的整体治理能力。
进出港识别摄像机与雷达可联动控制,由雷达引导进出港识别摄像机对进出港船只进行跟踪、拍照和识别。
2个基站可接收船舶AIS信息,利用网络链路实时上报至信息中心,以供记录、统计、查询、溯源分析,提高了AIS监控覆盖范围。
按照《部省渔船渔港动态数据交换接口》要求,使用标准规范的数据封装,方便后续业务和各类应用的数据上报和查询,以衔接市级、省(部)级平台的功能需求,实现数据资源共享共用,并实现与现有系统的无缝对接。
进出港雷达、进出港识别摄像机的工作状态、系统供电状态、通信工作状态等状态支持实时监测、历史状态查询。一旦出现设备故障,渔船进出港雷达系统应在第一时间实现告警信息推送,及时提醒渔业管理部门人员立即开展排障等维护工作。
▲部署在象山珠门港渔船进出港雷达基站的镀锌管基架须满足设备安装需求,技术要求如下:
表1基架指标
序号 |
项目 |
指标 |
备 注 |
1 |
高度 |
4米 |
|
2 |
抗风 |
≥14级 |
|
3 |
设备承重 |
100Kg |
|
4 |
雷达回转半径 |
1.0米 |
|
5 |
避雷 |
全部设备覆盖在避雷范围内 |
|
6 |
使用寿命 |
10年 |
正常保养情况下 |
图2镀锌管支架设计与示意图
2. 渔船进出港雷达
在象山珠门港、余姚陶家路2个站点安装渔船进出港雷达系统,系统包含连续波固态雷达、内置AIS基站和进出港识别摄像机。其中AIS基站和视频摄像机按本章其它选型要求配置。连续波固态雷达的性能要求如下:
天线型式:X波段微带天线
极化方式:水平极化
天线尺寸:0.5m
天线增益:23dB
水平波宽:5°
天线转速:24r/min
编码脉冲数:450/r
发射功率: ≤2W
工作方式:调频连续波
雷达发射频率:9350±50Mhz
雷达距离分辨率:10m
方位分辨率:5°
探测距离:8km
供电:DC24V
在各站点内置AIS接收基站,以加强相应海域船舶AIS信号接收能力。
(1) AIS基站接收机技术指标
频率范围:156.025MHz~162.025MHz
默认信道:CH87/AIS1 (161.975 MHz)、CH88/AIS2 (162.025 MHz)
带宽:25kHz
AIS接收通道数量:2
灵敏度:-110dBm ,PER≤20%
高输入电平:-77dBm/-7dBm,PER≤1%
共道抑制:10dB,有用信号 -101dBm
邻道选择性:≥70dB,有用信号-101dBm
杂散响应抑制:≥70dB,有用信号-101dBm
互调响应抑制:≥70dB,有用信号-101dBm
阻塞和减敏:≥74dB,有用信号-101dBm
接收机杂散发射:-57dBm:9kHz~1GHz
-47dBm:1GHz~4GHz
(2) GPS接收机技术指标
水平定位精度<5 m(95%置信度)
接收频率:GPS L1波段,C/A码
UTC授时精度≤ 300 ns
(3) AIS基站控制器技术指标
智能控制器具备远程管理、遥测遥控和远程开关机功能,实时检查设备工作状态;可实现设备的无人值守。
AIS 时隙监测功能,分析船台AIS设备发射时隙准确度,分析AIS信道容量。
频率范围: 156.025 MHz~174.00 MHz
工作带宽: 7.0MHZ
电压驻波比: ≤2
天线极化: 垂直极化
天线增益: 6dB(水平方向)
额定阻抗: 50
(5) VHF馈线
采用HSR500低损耗同轴射频电缆
馈线阻抗 50Ω
馈线总损耗<3dB
▲表3进出港识别摄像机参数
400万一体化网络高清激光云台摄像机 |
|
传感器类型 |
1/1.8" Progressive Scan CMOS |
有效像素 |
约400万像素 |
最低照度 |
彩色:0.0005Lux @ (F1.8,AGC ON);黑白:0.0001Lux @(F1.8,AGC ON) |
焦距 |
10-550mm |
主码流分辨率 |
50Hz:25fps(2560× 1440) ;60Hz:30fps(2560× 1440) |
视频压缩 |
H.265/H.264/MJPEG |
运动范围 |
水平0-360°连续旋转 垂直+45°~ -45° |
运动速度 |
水平0.01°~30°/s,垂直0.01°~15°/s |
Smart图像增强 |
120dB超宽动态、光学透雾、强光抑制、电子防抖、背光补偿、区域曝光、区域聚焦 |
报警 |
7路报警输入;2路报警输出 |
报警联动 |
支持设置报警联动预置点/巡航扫描/花样扫描/SD卡录像/报警输出/邮件/上传中心/上传FTP |
网络接口 |
内置RJ45网口,支持10M/100M网络数据 |
模拟输出 |
BNC头 |
音频 |
1路音频输入;1路音频输出 |
RS485接口 |
具有 |
SD卡 |
内置 Micro SD(即TF卡)/Micro SDXC卡插槽(最大支持256G),可支持手动录像/报警录像,支持断网续传,录像不丢失;NAS |
供电和功耗 |
DC48V 270W max |
工作温度和湿度 |
-45℃-65℃, 湿度小于95% |
防护等级 |
IP66 |
尺寸(mm) |
662×449×620 |
重量 |
50kg |
人脸抓拍 |
支持 |
激光补光 |
3公里 |
最大无线传输距离 |
(无干扰环境下)15千米以上 |
处理器 |
Qualcomm AtherosCPU |
安装方式 |
抱杆安装 |
无线标准 |
IEEE 802.11a/n/ac |
无线速率 |
866Mbps |
无线 |
工作频段:5.15~5.25GHz、5.735~5.835GHz |
最大发射功率 |
26dBm |
天线 |
内置13dBi双极化天线 |
接口 |
1 个10/100/1000Mbps 屏蔽RJ45端口 (LAN0/POE) 1 个10/100/1000Mbps 屏蔽RJ45端口 (LAN1) |
供电方式 |
24V/0.7A Passive PoE供电,供电距离达100M |
指示灯 |
PWR、LAN0、LAN1、4个信号强度指示灯 |
天线覆盖角度 |
水平方向:45°垂直方向:30° |
产品尺寸 |
224x79x60(mm) |
使用环境 |
工作温度:-30°C~70°C;存储温度:-40℃~70℃ 工作湿度:10%~90%RH 不凝结 存储湿度:5%~90%RH 不凝结 |
防尘、防水等级 |
ASA工程塑料壳体,IP55等级防尘、防水 专业室外壳体设计,适应各种恶劣环境 |
三、 项目绩效分析
开展宁波市渔业安全设施建设(象山珠门港、余姚陶家路渔船进出港雷达基站)项目有利于动态掌握我市渔船、渔港的实时信息,弥补因岸台基站不足导致的监管盲区,分析研判渔业安全生产风险,能进一步加强伏休期和台风期渔船管理,加强渔业安全生产事前管控,对降低我市渔船的安全生产事故率,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而减少海上事故船舶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具有重大意义。
本项目在余姚陶家路、象山珠门港建设渔船进出港识别系统,是全省渔船精密智控项目建设的重要组成,可进一步提升对二级渔港的管控能力,逐步形成“管理无死角”、“整治无漏洞”和“执法无偏差”全局管控和协同治理的新局面。通过项目实施能进一步提升渔业港区管控的智能化水平,保障渔业安全生产,促进渔业港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四、 项目建设进度
1. 阶段划分
第一阶段:项目现场勘查、方案编写、招投标阶段
第二阶段:项目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项目试运行阶段
第四阶段:项目验收阶段
2. 项目进度表
序号 |
项目阶段 |
时间分布(6个月) |
|||
6月-9月 |
9月-10月 |
11月 |
12月 |
||
1 |
项目现场勘查、方案编写、招投标阶段 |
|
|
|
|
2 |
项目实施阶段 |
|
|
|
|
3 |
项目试运行阶段 |
|
|
|
|
4 |
项目验收阶段 |
|
|
|
|
五、 项目维保要求
(一) 售后服务要求
1. 质保服务期
本项目整体提供五年免费质保,质保期从设备到货签收之日起算。质保期内,免费提供系统硬件维修、维护、更换,免费提供系统软件升级及与其他后建业务系统对接提升。
针对本项目提供五年的7*24免费售后技术支持服务(包括版本升级、故障排除、性能调优、技术咨询等,并在业主单位提供必要协助下负责处理、协调与各系统软件、硬件等供应商的关系)。
质保服务期外,项目承建方须对本项目系统使用的相关整机或配件保证足量库备,保障设备故障后的及时恢复。整机更换价不得高于采购执行价,配件维修及维护人工费合计不得高于相关部件采购价50%。
2. 质量保证
(1) 所提供产品是符合国家技术规范和质量标准的合格产品,满足业主单位的使用需求,并具有可靠的售后服务体系,质量可靠、使用安全。
(2) 保证提供的产品中所有预装和为本项目安装的软件均为具有合法版权或使用权的正版软件且无质量瑕疵。
(3) 在质保期内,如遇软件产品升级、改版,免费提供更新、升级服务。
3. 服务标准
(1) 针对本项目建立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
(2) 在系统维护期内为用户提供技术服务热线(7*24小时),负责解答用户在软件使用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和操作方法。
(3) 系统维护期内,根据系统运行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检测与调优
(4) 系统维护期内,提供7*24应急响应服务,在确认紧急响应请求后,通过电话、Email或传真等远程方式查找紧急事件的事发原因并解决相应问题。如无法远程解决问题,在确认紧急响应请求后承诺8小时内提供现场技术支持。
(5) 在系统维护期内,将解决所提供的软硬件系统的所有问题
4. 服务时限要求
承建单位在接到基站故障报修1小时内响应,在天气条件较好、交通顺畅情况下24小时抵达现场,48小时内修复故障。
承建单位应有远程网络故障诊断、处理技术,软件问题确保客户在报修后1小时内获得响应,8个小时内排除故障。
(二) 项目保密要求
承建单位在提供运维服务的过程中,获悉的一切资讯需严格遵守保密协议,严禁自行使用或向他人传播,泄漏或擅自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上述信息,由此造成的损失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六、 项目培训
1. 培训目标
培训目标是让系统管理员、操作员具备熟练掌握并高效应用本系统的能力。针对系统管理员,经过专项培训,经过专项培训熟悉项目各设备、网络情况,能熟练进行各设备运行操作、简单故障的分析处理,确保系统稳定运行。针对操作员,经过操作使用培训,确保掌握与自身职责相关的系统操作,确保日常业务工作的正常运作。
采用现场培训和集中授课,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集中培训时长不少于一天。针对人员的工作职责,合理安排培训内容,提供电子文档、印刷品等多种培训资料。
本项目的培训对象包括运维人员和系统管理员,培训人数由建设方确定,具体见下表。
培训范围 |
培训对象 |
培训内容 |
系统管理培训 |
系统管理人员 |
基站设备及系统的结构、性能、日常维护及管理配置功能培训 |
使用培训 |
操作人员 |
应用功能详细操作使用方法; 业务操作规范与流程 |
七、 验收标准
项目承建方在完成所有设备的安装调试后,进行为期1个月的试运行。试运行通过后,由项目承建方向建设单位提出项目竣工验收申请,并填写《项目竣工验收申请表》。
1. 验收前提
(1) 建设项目确定的安装任务完成,并经测试运行合格;
(2) 建设项目完成相关的培训工作,落实售后服务措施;
(3) 建设项目各类档案文件完整、准确。
2. 验收材料
(1) 项目招标相关资料;
(2) 中标方提交的项目竣工验收申请报告;
(3) 建设单位出具的使用报告;
(4) 项目监理单位出具的监理报告;
(5) 项目合同或协议;
(6) 项目实施方案及竣工报告;
(7) 项目验收需要的其他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3. 验收办法
项目采用专家组会议验收方式,由建设方负责组织。
八、 商务需求
1. 合同签订及工期:中标供应商应于中标后三十日内签订服务合同。免费质保期为5年,2022年12月15日之前验收通过。
2. 验收方式:根据招标文件要求和投标响应文件,由采购人组织验收。
3. 付款方式:合同签订生效项目具备实施条件后,采购人支付合同约定金额的60%作为预付款;完成所有设备的安装调试后支付合同金额的30%,项目通过最终验收合格后支付合同剩余金额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