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规格、参数与要求
一、项目名称:临湘市2023年度森林经营重点试点项目
临湘市五尖山国有林场2023年度
森林经营重点试点项目
第一章 总 论
1.1项目名称
临湘市五尖山国有林场2023年度森林经营重点试点项目。
1.2项目建设实施单位及实施地点
项目实施单位为临湘市五尖山国有林场,实施地点为林场吴氏冲、耀晨冲、丁家冲、陈家楼、十五林班等地。
1.3编制目的
森林质量提升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现有林过密过纯及森林质量不高的问题,由人工纯林向异龄复层混交林转变,由单一木材生产经营向森林多功能近自然经营转变,有效遏制人工林退化,恢复增强生态屏障防护功能,全面提升森林质量,达到可持续经营与利用的目的。
1.4建设规模及主要建设内容
建设规模:项目建设规模为8000亩。
建设内容:包括间伐抚育、林地清理、补植补造、培蔸抚育等。
1.5项目建设期
临湘市五尖山国有林场2023年度森林经营重点试点项目建设期为1年,即2023年1月-2023年12月。
1.6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1)项目投资总概算:
项目投资总概算为690.32万元。
其中工程建设费639.18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51.14万元。
(2)资金来源
资金来源为拟申请中央预算内投资360.00万元,单位自筹(职工及周边富余人员投工折资)330.32万元。
第二章 项目区基本情况
2.1市域基本情况
2.1.1 地理位置
临湘地处湘北边陲,位于北纬29°10′~29°52′,东经113°15′~113°45′之间,是湖南的北大门。北临长江,西傍洞庭,东南蜿蜒着罗宵山的余脉,与湖北的赤壁、通城、监利、通山、崇阳、洪湖、江西的修水等九个县市接壤。
2.1.2 地形地貌
临湘境内南高北低,东南群峰起伏,中部丘岗连绵,西北平湖广阔,大体为"五山一水两分田,二分道路和庄园"。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阶梯状递降,分为低山、丘陵、岗地、平原四种地形地貌,中部丘岗连绵,西北平湖广阔,处洞庭湖平原区东北边缘和湘东低山丘陵区北端。
2.1.3 气候条件
临湘市位于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大陆季风湿润性气候区,受季风影响比较强烈,冷暖空气交替明显,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寒冷期短,温热期长。年平均气温16.5℃,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3.9℃,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8.9℃,年均无霜期259天,年平均降雨量1449.8毫米,相对湿度80%,年日照时数1792.1小时。充沛的雨量,温和的气候,理想的母质母岩,适宜多种林木生长。
2.1.4 水文条件
临湘市水资源充足,长江流经市境西北边沿,全长38.5 km。境内有黄盖湖、冶湖等16个大小湖泊。北有源潭河流经长安城区和聂市镇,汇入黄盖湖后注入长江,全长48 km,流域面积3890 hm2;南有桃林河,流经羊楼司镇、五里街道办事处、忠防镇、詹桥镇、桃林镇等,汇入新墙河入洞庭湖,全长74 km,流域面积7382 hm2;东有新店河,与湖北省赤壁市交界,流经羊楼司、坦渡两镇,汇入黄盖湖后入长江,全长63 km,流域面积1495 hm2。
2.1.5 母质母岩及土壤
全市成土母质母岩主要有板页岩、花岗岩、红色砂砾岩、石灰岩、第四纪红色粘土、河湖冲积物等七种。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壤、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潮土、水稻土等五种,PH值4.5-7.5之间。
2.1.6 动植物资源
临湘在湖南植被区划中属于中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北部植被亚带,湘北植被区,洞庭湖平原及湖泊植被小区和环湖低丘、岗地植被小区。本市植被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但由于垦殖历史悠久,植被次生性强,人工植被广布。靠湖区及水网多为水生、沼泽和草甸,平原地区多为栽培植被及防护林网;低山丘陵区多为马尾松林、油茶林和毛竹林等人工植被。仅在山地及村落四旁有次生阔叶林,个别山地存在栲椆林、栲栎林等。
2.1.7 社会经济概况
2021年,临湘市生产总值309.88亿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24亿元,增长9.6%;第二产业增加值124.93亿元,增长-2.6%;第三产业增加值143.71亿元,增长8.9%。全市三项产业结构比为13.3:40.3:46.4.
2.1.8人口及土地概况
全市行政区划为辖4个街道办亊处,10个镇,216个村、4个国有林场。总人口54.09万人,其中非农人口15万人,农业人口39.09万人。全市国土总面积172116.0亩,其中林地面积95341.5亩,占国土总面积的55.36%;非林地面积7677.5。
2.1.9交通状况
全市水陆交通便利,京广铁路、武广高铁、107国道和京港澳高速横贯东西,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1755公里,乡乡通客车,村村通公路。西北部紧靠长江黄金水道,境内全长38.5公里可直通武汉、上海等大城市。水路、陆路初步构成了全市内部和外部交通运输网络,为林业生产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备注:未尽事项甲乙双方在合同中详细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