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需求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编号:JH24-210522-00627
项目名称: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24年(第一批)中央财政自然保护区补助资金项目-野生高等植物资源本底调查
预算价格:2000000.00元
最高限价:2000000.00元
采购需求:野生高等植物种类调查和认定(不少于800种)、定位、图片收集、标本采集制作(每种标本制作3份)、建电子档案、编写调查报告、植物名录、出版植物图谱(种类不少于800种,每种要有1张定位图片)印刷500册、发表论文、鉴定科学成果并申报科技奖项。
合同履行期限:自合同签订之日起一年,具体以合同约定为准。
二、保护区基本情况
1、保护区基本情况:
老秃顶子保护区始建于1981年9月15日,1998年8月18日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桓仁满族自治县的西部与新宾满族自治县交界,总面积15217.3公顷,核心区面积 2800.2 公顷,缓冲区面积9505.6 公顷,实验区面积2911.5 公顷。其中桓仁境内11251.7 公顷 ,新宾境内3965.6 公顷,主峰老秃顶子山海拔1367.3米,为辽宁最高峰,素有“辽宁屋脊”之称。
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自然生态系统类 “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集森林生态系统保护、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宣传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保护区做为本溪市唯一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98%,野生动植物种类多达3112种,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最新发布的公告确定,保护区现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42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9种。
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隶属于桓仁县政府,归桓仁自然资源局管理,内设机构4个、分支机构3个,下辖11个保护站,以加强森林生态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为目的,实行分级、网格化管理。
2、自然条件
2.1地质地貌
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长白山脉龙岗支脉向西南延续部分,其地貌地质的形成与华北的地貌形成有紧密联系,因受中生代华北地壳运动——燕山运动的影响,地层发生倾斜和断裂,岩浆侵入,地势升高,以主峰为中心的山脉呈丫字形向东、西南、北三个方向延伸出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9座,山势曲折蜿蜒,沟壑纵横,局部地段因受第四纪冰川气候的影响,形成大面积的跳石塘地貌。
2.2气候现状
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的辽东冷凉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6.3℃,绝对最高气温37.2℃,绝对最低气温-35.7℃,≥10℃年有效积温为3005℃,年降水量为870~1060毫米,年平均相对湿度67%,是辽宁省最湿润地区;无霜期133天。由于受海洋性气候和森林环境及高差的影响,形成了特殊的小气候区。
2.3土壤
辽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范围内的基岩以花岗岩、石灰岩、变质岩和砂岩为主,土壤以棕壤和暗棕壤为主,棕壤为本区的地带性土壤,多由花岗岩的残积母质演化而来,主要分布于海拔900米以下的落叶阔叶林中,暗棕壤为本区的垂直地带性土壤,主要分布于900米以上的中山草甸和暗针叶林中,土壤湿润,有机质含量高。
3、资源状况
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的植物区系具有古老性、多样性、典型性等特点。保护区拥有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植物,有待开发利用的植物资源种类也很丰富,尤其是药用植物、观赏植物等。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使本区成为省内外不可多得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基因库。 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在1982年至1997年间,与辽宁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大专院校合作,对保护区区内野生动物资源进行考察,开展了兽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昆虫类的资源调查,收集了大量野生动物资源的资料。经鉴定的低高等植物237科1852种。其中真菌植物50科344种,地衣植物13科84种,苔鲜植物50科204种,维管束植物124科1220种。 陆生脊椎动物有69科254种,其中两栖类2目5科8属10种;爬行类2目4科9属12种;鸟类13目39科97属165种;兽类6目15科33属50种;鱼类5目6科16属17种。
蛛形纲23科77属131种。昆虫类有13目140科875种。
双蕊兰是世界上唯老秃顶子保护区独有物种。
★三、服务标准及要求
1、调查方法:
1)划分网格、踏查、样线法
为增加本底调查的科学性,首先采用划分网格、样线法和随机踏查法。划分网格:将保护区划分成无数网格,调查每个网格内的植物种类,并采集制作部分植物标本,收录部分植物的花期、非花期及果实成熟期照片。样线法:以保护区管理中心为中心点,向保护区第一峰、川里、暖河子、蔡俄堡、木盂子、华尖子设立6条涵盖“三区”的调查样线,根据不同季节不同植物的生长规律,不定期对样线内的植物开展调查;随机踏查法:是针对一些地形特殊不宜设立样线和样地且植被丰富的地点进行补充性调查,包括抚顺管理局、保护区主峰高海拔区域等地点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
植物资源外业调查工作从每年的4月初开始至10月中旬结束。
2)样方法
根据森林生态系统类型、海拔、坡向、地貌等特征,以覆盖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为原则,设立若干个面积30mⅹ30m的木本植物调查样地和若干个1mⅹ1m的草本植物调查样方。
参照相应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在每年的7-8月份的生长旺季调查木本植物调查样地内的所有木本植物组成、多度、胸径、树高、冠幅等信息。考虑草本植物有早春植物的特点,分别在早春和盛夏调查两次草本植物调查样方内所有草本植物组成、多度、平均高度、盖度等信息。对木本样方中植物种类进行统计,并进行定位、采集标本、拍照记录。每种调查被调查植物采集标本2份左右,如植物不同生长时期形态差异较大,则需要增加标本数量,每种标本采集以枝条长度为准,不低于20 cm,且不得破坏植物自然生长状态及叶片着生方式。对于植物照片的拍摄,应根据植物不同生长状态,如花期、非花期及果实成熟期等,进行分别拍摄。
2、调查结果的整理与归档
对野生植物资源的调查结果整理安排在每年的11月进行:对调查到的野生植物按科属种进行分门别类,得出年度野生植物资源种类调查结果;分别对采集制作的植物标本和植物影像资料进行统计,归档。
3、植物标本制作与保存
1)标本的采集
采集时的注意事项
(1)优良的病害标本必须具备受害部分在不同时期的明显而典型的症状,最好具有病症。每种病害的数量不宜太少,因为标本在制作及鉴定时,常有损坏,而且多余的标本可以交换。作为研究材料或教学用的标本更应大量采集。
(2)采集时须记载寄主名称、采集日期、地点、采集人、主要发病情况、必要的生态因子等。比较细致的常常只在标签上编号,另有采集记载簿,作比较详细的记录。
(3)采集方法为:叶部标本可压在标本夹中;枝干标本采取后可放于标本箱中或用纸包裹后放于标木箱中带回整理。采集部位不得少于20 cm。
2)标本的制作
标本可用干燥法保存,微小的标本可制成玻片。制作和保存以能尽量保持原有性状为原则。
标本干燥法
叶片、茎、果、(水分不多,较小形的〕可夹于吸水的标本纸或报纸中,用标本夹夹紧,数天即成。在压制过程中必须勤换干纸。高温高湿的天气。标本易发霉变色,更须勤换纸。通常前三四日每日换纸一二次,以后每二三日换一次,至全部干燥为止。较大枝条和坚果类标本可直接晒干、烤干或风干。
干制标本保存法
(1)封套保存标本法:适于叶、小枝或小果标本。
用牛皮纸或其他厚纸制成封套,封套大小可根据需要决定,一般常用的大小约10×24cm或14×24cm。将标本放入封套中,封套上贴上标本签。
4、目的和任务
(1)野生高等植物种类认定(需要有辽宁省内外知名植物分类专家进行种类认定)。
(2)辽宁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名录(学术专著)(种类不少于800种)。
(3)辽宁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调查报告。
(4)辽宁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本底数据电子档案。
(5)发表相关科研论文2-3篇。
(6)鉴定科学成果1项,并申报辽宁林业科学技术奖。
(7)每个种类制作标本3种以上(特殊种类1种以上),所形成的植物标本充实辽宁省老秃顶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博物馆藏品
(8)出版印刷植物图谱1册(不少于800种,每种植物都要有一个定位图片),印刷500册。
5、供应商要求
此项目专业技术性强,供应商要有相关专业的院校或者科研院所作为技术支撑。(需提供与相关专业的院校或者科研院所签订的合同复印件,若为相关专业院校或者科研院所参与投标的无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