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需求
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设计任务书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名称
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管城分局管城回族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项目
(二)规划范围
本次分区规划范围是管城回族区行政区范围,总面积约106平方公里,其中城镇开发边界面积81.06平方公里。
(三)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与《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保持一致。
二、项目背景及规划依据
(一)背景概况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和总体国家安全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围绕高质量发展总目标,统筹对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崛起等国家空间战略,支撑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号),深化落实《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建立管城回族区“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全面提升管城回族区综合竞争力,有必要开展《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分区规划》)编制。
管城回族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是区级层面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深化细化市级总规发展战略、指导区级开发保护活动的重要抓手,是编制详细规划和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本依据。
(二)规划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2019年)
2.《自然资源部国家文物局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指导意见》(2021年)
3.《国土空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指南》(TD/T 1090-2023)
4.《自然资源部关于加强国土空间详细规划工作的通知》(2023年)
5.《国土空间城市更新规划编制指南》(征求意见稿)
6.《河南省县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2020年7月)
7.《河南省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审查要点(试行)》(2023年5月)
8.《河南省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9.《郑州都市圈发展规划》
10.《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
11.《郑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12.《郑州市国土空间分区规划编制技术规程(试行)》
13.《郑州市总体城市设计实施导则》
14.《郑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0-2035年)》
15.《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16.《郑州南站周边地区城市设计》
17.《郑州商代王城遗址核心板块城市设计》
18.《郑州金岱科创城城市设计》
19.其他可作为编制依据的上位规划、专项规划及研究、国家及地方相关法规、地方分区规划编制技术指引等和委托方的其他要求
三、技术要求
工作重点是严格落实总体规划和市级专项规划中功能传导、底线约束等相关要求基础上,优化管城回族区空间资源配置,明确分区空间结构,引导用地布局优化,确定重大基础设施用地规模和空间边界;划定详规单元,传导人口规模、主导功能、绿地、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内容和管控要求。
(一)厘清底图底数,科学识别现状问题
厘清底图底数。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基础,结合规划年度法定国土变更调查成果,对管城回族区全域全要素进行系统评价。
科学识别现状问题。采用现状调研、部门座谈、数据分析等多种途径,充分掌握自然地理、社会经济、产业发展、历史文化、设施建设等基础资料,剖析管城回族区发展现状和诉求,明确规划宏观大方向。
评估和衔接已有规划。评估已有规划成果,对管城回族区功能定位、产业布局、用地结构、设施配套、安全风险等方面实施全面评估。落实上位规划意图,明确管城回族区的发展理念、实施路径,指导规划管理策略的科学制定。
(二)落实宏观战略,明确战略目标定位
贯彻中央指示精神,落实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战略,按照河南省、郑州市有关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政策,深化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要求,基于现状发展特征和优势,明确管城回族区的功能定位,科学制定国土空间近远期规划目标和指标体系,基于问题、目标双重导向,整体部署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
(三)区域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空间格局
落实国家及省市总体战略对区域协同发展的要求,提出跨区域衔接策略,加强与周边县(区)在生态治理、自然与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等方面的衔接,在重大产业发展、城镇功能布局、重要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及邻避设施等方面的协调。提出管城回族区与周边县(区)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产业空间布局等领域的区域合作重点与方向,探索建立产业协同发展、资源能源统筹利用、跨区域生态廊道共治共保、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对外交通互联互通等多方面的协同机制。
(四)优化空间格局,加强国土空间用途管控
严格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统筹落实上位规划中“七线”管理要求。坚持底线发展思维,统筹生态、生活、生产空间,统筹建设空间和非建设空间,加大对非建设空间的用地治理和土地腾退整治力度,实现对全域全类型非建设空间整体统筹管控。
落实上位规划对中心城区空间结构、各区功能定位的有关要求,结合管城回族区发展目标、导向与重点功能组团布局,优化总体空间结构体系,提升城市空间承载能力。
优化国土用途结构。落实市级确定的约束性指标,结合保护与发展诉求,加强分区用途管制。统筹安排建设空间,以建设郑州南站城市副中心为重点,综合考虑居住生活、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建设需求,围绕培育新型制造业、新兴商贸服务业、区域创新创业功能,衔接相关规划,优化调整全域建设用地结构,深化细化用地功能布局。
(五)促进产城融合,构建高质宜居城区
深化管城回族区产业发展目标,在符合市级国空关于用地管制要求、产业用地控制规模与比例的前提下,遵循“基本规模不减少、产业布局更合理的原则”,结合管城回族区重大项目落位及产业发展诉求,对市级国空划定的重点产业片区和工业红线、工业区块线的落实进行实施性评估并明确优化及落实建议,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确定产业用地的规模和比例。立足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以商代王城遗址核心区域、金岱科创城、郑州南站片区为重点,统筹布局各类创新产业集群,细化各阶段发展需求,为管城区未来发展预留充足产业用地。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城乡人口、城镇化率、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等指标,落实村庄建设边界划定成果,提出乡村振兴目标,明确乡村资源要素配置要求,优化城乡发展格局,改善乡村环境面貌。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落实“15分钟社区生活圈”、“完整社区”建设要求,建立均好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开敞空间体系,满足多层次、多元化、全覆盖、高品质的民生需求,持续提升城市内涵品质和发展质量,打造以美丽街区、美丽生态、美丽服务等为特征的高质宜居城区。
(六)强化城市更新,促进城市增效提质
结合管城回族区城市功能特点和低效用地评价,针对管城回族区现状老旧小区、老旧厂房、老旧市场、老旧街区,以及因城市发展需要外迁的大型基础设施等低效用地,采用多源大数据,通过分析内部对象需求、外部影响因素及规划政策要求,构建更新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识别城市更新潜力区域。
依据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中划定的城市3大战略更新片区和9大重点更新片区,重点针对管城回族区涉及的商都历史文化更新片区、国际商贸中心更新片区,金岱产业园更新片区,以管城回族区自身资源及发展诉求为依据,统筹划定城市更新重点片区,布局承载中心城市核心职能的重大项目。进一步明确更新片区内的更新模式、更新措施与更新路径,提出各更新片区功能调整方向和重点,形成分区更新项目库,有序推进更新改造,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风貌品质。
(七)加强特色引导,打造魅力城市名片
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传承管城回族区地域文脉,彰显文化特色与底蕴。梳理分区范围内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名录,落实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中包括城市紫线在内的各类历史文化保护线,提出历史文化保护线管控要求。加强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和修缮,加强对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和利用,加强对商代王城遗址、北大清真寺、文庙、城隍庙等保护与活化利用,彰显历史文化特色和魅力。
深化落实《郑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及《郑州市总体城市设计》要求,合理划分风貌区,提出风貌指引,并细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熊儿河、十七里河、十八里河、潮河等滨水地区及商代王城遗址、金岱科创城、郑州南站等三大核心板块重点地区的城市设计管控内容;结合用地功能、区位、轨道站点等影响因素,合理划定开发强度、高度分区,塑造整体协调、疏密有致、丰富有序的城市空间形态。
(八)强化基础支撑,构建安全韧性体系
坚持公共交通引导城市发展理念,完善形成支撑分区可持续发展的综合交通体系。统筹布局分区供水、排水、电力、电信、燃气、水利等各类重大市政基础设施构建城市安全和应急防灾体系,形成全天候、系统性、现代化的城市安全保障体系,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九)划定规划单元,建立长效传导机制
建立分区规划对规划单元的传导机制。在城镇开发边界内划定详规单元,统筹考虑道路网格局、自然边界等规划要素,以15分钟生活圈为空间基础,结合城市功能结构、行政边界和管理事权,与教育、交通、产业等空间单元建立对接机制,保障规划单元与经济、人口、教育、交通等功能单元的动态衔接。明确各详规单元名称、编码、功能定位、核心指标、管控边界和要求。其中,约束性指标传导应包括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上限、公园绿地规模下限;约束性空间要素传导应包括城镇开发边界、城市“七线”等;引导性传导内容包括人口、产业、城市更新、街道级配套设施等,结合总体城市设计,提出开发强度分区、密度等控制指标,高度、风貌等空间形态控制要求。
城镇开发边界外应根据主导功能定位,划分郊野单元。郊野单元应充分考虑生态斑块、农业空间的完整性,提出主导功能、生态保护与修复、用途准入、特色风貌指引等要求。
(十)注重分期实施,建立规划成果数据库
统筹管城回族区分期建设,有序分解工作任务。提出分期实施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分期约束性指标、管控边界和管控要求。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郑州市城市更新专项、市级及区级重点项目安排,明确重大设施建设、生态修复、城市更新等方面近期建设重点。
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形成管城回族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数据库。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建立“一张图”数据库,包括现状底图底数(人口分布、现状建设、土地资源、文化资源等)、规划空间建设管控,近期建设项目等信息库,实现分区规划成果数据化,满足规划建设管理需求。
四、成果要求
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图件、规划说明、数据库、专题研究报告及其他相关材料。
具体参见省市相关文件要求。成果编制完成后分区规划成果逐级报送至郑州市人民政府审批。
(一)规划文本
规划文本以法条化格式、规范性文字表达规划结论与要求,是各区实施国土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重要依据。分区规划文本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前言(规划编制背景、原则)
1.总则(指导思想、规划依据、规划范围和期限)
2.现状评估
3.目标定位与发展策略
4.空间管制(三区三线、生态保护格局、规划分区、七线管控)
5.全域空间资源配置(城市规模、城乡统筹、空间结构、用地布局、生态空间、产业空间、居住空间、绿地与开敞空间、公共服务设施等)
6.城市更新
7.地下空间
8.城市支撑体系(道路交通、韧性城市建设、市政基础设施)
9.风貌塑造与文化传承
10.规划传导附表
(二)规划图件
规划图件包括基础分析图、规划成果图,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基础分析图。包括区位图、国土空间用地现状图、历史文化保护现状图等。
2.规划成果图。包括区域协同发展规划图、国土空间总体格局图、国土空间控制线图、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规划图、土地使用规划图、“七线”控制规划图、开发强度分区规划图、城市设计引导图、详规单元划分图等。
(三)规划说明
规划说明是对规划文本的补充,对规划重点内容的解释说明,为逻辑完整的综合报告。一般应包含以下内容:
1.规划编制的背景和过程;规划协调衔接情况;
2.现状评估的主要结论;
3.规划内容和主要指标确定的依据、思路;
4.约束性指标分解、规划传导和近期实施的说明;
5.规划需要具体说明的其他重要问题。
(四)数据库
包括规划图件的栅格数据和矢量数据、规划文档、规划表格等,应按照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数据库标准与规划编制工作同步建设、同步报批,并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
五、项目背景及现状分析方案
供应商应对项目宏观政策、规划编制背景,管城回族区发展基础等现状进行分析,确保项目高质量完成。
六、项目总体规划技术方案
供应商应制定项目总体规划技术方案,明确主要技术思路及规划内容,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七、项目重难点分析
供应商应结合规划基础、上位要求及发展趋势,着眼管城回族区存在的主要制约及问题,以目标为导向,对规划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判,确保规划开展的思路清晰、重点明确。
八、项目组织及服务保障机制
供应商应明确项目组织及服务保障机制,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九、质量管理措施和保障措施
供应商应制定质量管理措施和保障措施,确保项目高质量完成。
十、进度控制方案
供应商应编制进度控制方案,明确项目重要节点计划,确保每项工作在准确的时间点完成,以达到项目在服务期内完成的目标。
十一、后续跟踪服务方案
本项目成果质量应符合国家、地方、行业法律法规及相关规范、标准,满足采购人提出的规划要求,若供应商提供的服务成果有误,供应商应免费并立即按采购人要求进行整改完善。同时,凡验收不合格的必须重新整理。不得因重新采集相关数据拖延工作进度,供应商整改、完善及验收不合格所涉及费用由供应商自行承担。
十二、商务要求
(一)服务周期:合同签订之日起12个月;
(二)质量要求:符合国家、地方、行业法律法规及相关规范、标准,满足采购人提出的规划要求;
(三)验收标准:符合国家现行相关验收标准、规范及采购人要求;
(四)付款方式:合同签订后甲方预付乙方合同额的20%;规划成果通过评审后支付合同金额的50%(评审的相关费用由乙方承担);乙方提交最终成果并经甲方验收合格后支付剩余30%。
(五)成果归属:采购人、供应商均应保护对方的知识产权,采购人享有规划成果的知识产权,供应商享有署名权,未经对方同意,任何一方均不得对对方的资料及文件擅自修改、复制、向第三方转让或用于本项目外的项目。如发生以上情况,泄密方承担一切由此引起的后果并承担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