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部分 采购项目服务要求
1、项目内容:高原鼢鼠防治面积10万亩,全区五个乡镇实施。
2、服务地点:甲方指定地点。
二、项目方案
一、项目名称:2020年度林业和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资金
平安区草原有害生物(高原鼢鼠)防控项目
二、项目建设省级主管部门: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
三、项目监管单位:海东市林业和草原局
四、项目责任单位:平安区人民政府
五、项目建设单位:平安区林业和草原局
六、项目负责人:张万庆
七、建设地点:巴藏沟乡、古城乡、三合镇、石灰窑乡
八、项目建设年限: 2020年3月-2020年12月
九、项目建设规模与布局:
平安区2020年度高原鼢鼠防治区涉及石灰窑乡、古城乡、三合镇、巴藏沟乡及其周边地区高山草甸草场10万亩。根据鼢鼠危害情况,本次高原鼢鼠防治项目共分为四个防治小区。其中:巴藏沟防治小区2万亩、古城乡防治小区4万亩、三合镇防治小区1万亩、石灰窑乡防治小区3万亩。
十、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2020年度林业和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资金平安区草原有害生物(高原鼢鼠)防控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工程费用投资47.65万元,其中:大面积防治投资38.00万元(包括人工工日37.5万元,劳保0.50万元);成效巩固投资9.65万元(人工工日9.45万元,劳保0.2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95%;项目建设其他费用投资2.3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额5%。
2020年度林业和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资金平安区草原有害生物(高原鼢鼠)防控项目总投资50万元,全部为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十一、预期目标:草原有害生物防治项目实施,鼠害防控达到85%以上,使草原生物危害程度降低到最低水平,能有效保护草原植被,减少牧草损失,防止水土流失,有利于天然草原植被恢复,生态系统趋于良性循环,具有良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办公室关于组织编制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试点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办规字〔2019〕47号)
二、《青海省财政厅关于提前切块下达2020年中央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的通知》(青财农字〔2019〕2183号);
三、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青政办[2016]123号;
四、《青海省草原灭鼠治虫实施管理暂行办法》;
五、《草地高原鼢鼠防治技术规范》DB63/T1371-2015;
六、 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相关基础资料。
一、自然地理概况
平安区属海东市所辖,地处湟水中游南侧,北隔湟水与互助相望,南接化隆以青沙山为界,西与西宁、湟中接壤,东与乐都相连。草场面积85.74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70.82万亩,草地类型主要有温性草原类、温性荒漠草原类、山地草甸类、附带类等。境内山大沟深,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复杂,地理坐标为东经101°49′- 102°10′,北纬36°15′- 36°34′之间。南北长33.6公里,东西宽23公里,全区形似长方形,总面积为769平方公里,海拔2066 - 4167米,年平均气温0.3 - 6.4℃,年降雨量300 - 600㎜,无霜期110 - 179天。
二、社会经济概况
平安区现辖5乡3镇111个行政村,493个合作社,7个居委会。共有15个民族,户籍人口12.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01万人,占55.4%,非农人口5.65万人,占44.6%,汉族占71.2%,回族占22.1%,藏族占4.7%,土族占1.3%,其它民族占0.7%。常住人口10.92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7.5%。
2019年地区生产总值达75.2亿元,人均6.82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30.42亿元,人均13.53万元;地方财政公共预算收入3.8亿元。人均0.40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1亿元,人均1.63万元;城镇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2.6万元;农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9250元。除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列全市第二外,其它五大经济指标人均值均居全市第一,多数人均指标高出其它区(县)1-4倍。
三、林草资源概况
全区林业用地面积57130.8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75.85%,其中有林地2427.33公顷,疏林地129.58公顷,灌木林地35108公顷,未成林地4460公顷,苗圃地61.4公顷,无立木林地32.62公顷,宜林地14911公顷,活立木总蓄积量101.1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2%,林木绿化率56.93%。
草场面积85.74万亩,其中可利用面积70.82万亩,草地类型主要有温性草原类、温性荒漠草原类、山地草甸类、附带类等。境内山大沟深,沟壑纵横,地形地貌复杂,地理坐标为东经101°49′- 102°10′,北纬36°15′- 36°34′之间。
据2019年鼠虫害秋季调查数据显示,平安区2019年高原鼢鼠发生面积40万亩,危害面积达30万亩,重度危害面积达10万亩。2020年上级部门下达给平安区的鼠害防治任务为10万亩,平安区结合本地的鼢鼠危害实际情况,将鼠害防治项目与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荒山种草项目结合,将鼠害比较严重的地区纳入鼠害治理范围,在草原生态保护恢复荒山种草项目实施前对项目区及其周边地区进行鼠害治理,保证项目实施效果。
平安区2020年鼠害防治区涉及巴藏沟乡、古城乡、三合镇、石灰窑乡及其周边地区杂类草场。本次鼠害防治项目10万亩,分为四个防治小区。
1、巴藏沟乡鼢鼠发生面积7万亩,危害面积5万亩,其中:上郭尔村危害面积15000亩、堂寺尔村危害面积10000亩、下郭尔村危害面积10000亩。巴藏沟乡防治小区防治面积共2万亩,涉及上郭尔村、堂寺尔村、下郭尔村三个村,其中上郭尔村8000亩、堂寺尔村8000亩、下郭尔村4000亩。
2、古城乡鼢鼠发生面积10万亩,危害面积8万亩。其中古城乡角家村危害面积12000亩、牌楼沟村危害面积4000亩,六台村危害面积25000亩、黑林滩村危害面积5000亩、石壁村危害面积10000亩。古城乡防治小区防治面积共4万亩,涉及角家村、牌楼沟村、六台村、黑林滩村、石壁村五个村,其中角家村8000亩、牌楼沟村2000亩、六台村20000亩、黑林滩村5000亩、石壁村5000亩。
3、三合镇鼢鼠发生面积8万亩,危害面积7万亩,其中三合镇翻身村危害面积6000亩、邦业隆村危害面积6000亩。三合镇防治小区防治面积共1万亩,涉及翻身村、邦业隆村两个村,其中翻身村5000亩、邦业隆村5000亩。
4、石灰窑乡鼢鼠发生面积7.5万亩,危害面积5万亩,其中上唐隆台危害面积18000亩,唐隆台村危害面积9000亩,上法台村危害面积5000亩、下法台村危害面积1500亩。石灰窑乡防治小区防治面积共3万亩,涉及上唐隆台村、唐隆台村、上法台村、下法台村四个村,其中上唐隆台村15000亩、唐隆台村8500亩、上法台村5000亩、下法台村1500亩。
根据全区草原有害生物发生与危害情况的实际,坚持鼠害防控和荒山治理有机结合,坚持鼠害防控集中连片的原则,该项目高原鼢鼠防治在巴藏沟乡、古城乡、三合镇、石灰窑乡实施。
针对草原有害生物危害的实际情况,以草原生态修复为核心,将鼠害防治与生态修复荒山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先防控,后种草,做到鼠害防控与种草并促,推进草地植被盖度的提高,草地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目的。以人工促进为手段,以机制创新为动力,选择在巴藏沟乡、古城乡、三合镇、石灰窑乡进行鼠害防控,将草原生态修复、有害生物防控与促进农牧民增收脱贫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引导和鼓励牧民积极参与生态治理,努力推进全区畜牧业健康发展。
一、整体推进,综合治理原则。与草地生态修复荒山治理工程建设相衔接,将全区鼠害防控整体推进,全面防控,快速降低全区鼠害危害及蔓延;对退化草地植被恢复与鼠害防治、种草、管护员监管职责等配套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达到治理有措施,管护有保障。
二、坚持谁受益、谁管护原则。草原承包责任制是国家确定的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是维护牧民权益的重要措施。实行谁受益、谁管护的办法,有利于调动牧民积极性,更好发挥治理效果。
三、坚持项目与精准脱贫相结合的原则。鼓励项目区贫困户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将效益发挥与脱贫攻坚工作有效衔接,实现生态保护与精准脱贫双赢。
通过2020年度林业和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资金平安区草原有害生物(高原鼢鼠)防控项目的实施,有害生物防控10万亩,使其项目区草原植被盖度提高,产量增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高原鼢鼠每公顷土丘数≤8个或平均防控效果≥85%,捕获鼢鼠不少于2.5万只。
平安区2020年度高原鼢鼠防治区涉及石灰窑乡、古城乡、三合镇、巴藏沟乡及其周边地区高山草甸草场10万亩。根据鼢鼠危害情况,本次高原鼢鼠防治项目共分为四个防治小区。其中:巴藏沟防治小区2万亩、古城乡防治小区4万亩、三合镇防治小区1万亩、石灰窑乡防治小区3万亩。
一、建设地点
2020年度林业和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资金平安区草原有害生物(高原鼢鼠)防控项目在巴藏沟乡、古城乡、三合镇、石灰窑乡组织实施。
二、建设与布局
高原鼢鼠防治在巴藏沟乡、古城乡、三合镇、石灰窑乡实施。详见下表。
平安区2020年草原鼠害防治项目布局图拐点坐标
乡镇 |
村名 |
防治面积 |
经度 |
纬度 |
巴藏沟乡 |
上郭尔村 |
8000 |
102°5′27.48" |
36°21′0.658" |
102°5′18.83" |
36°18′52.7" |
|||
102°6′25.57" |
36°18′55.44" |
|||
102°6′21.87" |
36°21′1.15" |
|||
堂寺尔村 |
8000 |
102°6′21.87" |
36°21′1.15" |
|
102°6′25.57" |
36°18′55.44" |
|||
102°7′50.86" |
36°19′45.73" |
|||
102°7′2.34" |
36°20′14.6" |
|||
下郭尔村 |
4000 |
102°6′21.87" |
36°21′1.15" |
|
102°7′2.34" |
36°20′14.6" |
|||
102°7′50.86" |
36°19′45.73" |
|||
102°7′15.01" |
36°21′23.04" |
|||
古城乡 |
角家村 |
8000 |
102°0′24.36" |
36°20′11.37" |
102°0′57.74" |
36°19′25.81" |
|||
102°1′25.24" |
36°19′5.65" |
|||
102°2′8.8" |
36°19′10.38" |
|||
102°2′16.84" |
36°19′43.74" |
|||
102°2′2.93" |
36°20′33.02" |
|||
102°1′0.28" |
36°20′24.37" |
|||
102°0′26.3" |
36°20′28.85" |
|||
牌楼沟村 |
2000 |
102°0′24.36" |
36°20′11.37" |
|
102°0′20.35" |
36°19′5.9" |
|||
102°1′25.24" |
36°19′5.65" |
|||
102°0′57.74" |
36°19′25.81" |
|||
六台村 |
20000 |
102°0′14.79" |
36°16′25.27" |
|
102°1′11.33" |
36°17′3.38" |
|||
102°1′51.5" |
36°17′37.5" |
|||
102°1′34.5" |
36°18′1.41" |
|||
102°2′54.84" |
36°17′48.46" |
|||
102°3′39.34" |
36°17′15.83" |
|||
102°3′39.65" |
36°16′32.74" |
|||
102°3′9.06" |
36°16′0.11" |
|||
102°1′18.13" |
36°15′53.63" |
|||
102°0′39.81" |
36°16′6.59" |
|||
102°0′16.33" |
36°15′57.62" |
|||
黑林滩村 |
5000 |
101°59′57.79" |
36°17′37" |
|
102°0′9.53" |
36°17′26.54" |
|||
102°0′14.79" |
36°16′25.27" |
|||
102°0′16.33" |
36°15′57.62" |
|||
101°59′57.83" |
36°17′41" |
|||
101°59′56.86" |
36°15′50.64" |
|||
101°59′33.38" |
36°16′4.84" |
|||
101°59′26.89" |
36°16′50.43" |
|||
101°59′24.73" |
36°17′32.27" |
|||
石壁村 |
5000 |
101°59′57.79" |
36°17′37" |
|
102°0′9.53" |
36°17′26.54" |
|||
102°0′14.79" |
36°16′25.27" |
|||
102°1′11.33" |
36°17′3.38" |
|||
102°1′51.5" |
36°17′37.5" |
|||
102°1′34.5" |
36°18′1.41" |
|||
102°1′3.91" |
36°17′50.45" |
|||
102°0′52.48" |
36°17′28.78" |
|||
102°0′56.5" |
36°17′13.09" |
|||
102°0′30.85" |
36°17′35.51" |
|||
三合镇 |
翻身村 |
5000 |
101°57′9.39" |
36°20′13.36" |
101°57′9.40" |
36°18′50.21" |
|||
101°58′9.95" |
36°19′0.42" |
|||
101°58′27.57" |
36°19′30.30" |
|||
101°58′20.46" |
36°20′3.9" |
|||
101°57′56.36" |
36°20′12.86" |
|||
101°57′31.02" |
36°20′6.89" |
|||
邦业隆村 |
5000 |
101°57′9.39" |
36°20′13.36" |
|
101°57′9.40" |
36°18′50.21" |
|||
101°56′46.53" |
36°18′59.92" |
|||
101°56′26.75" |
36°19′8.39" |
|||
101°56′19.95" |
36°19′22.83" |
|||
101°56′17.79" |
36°19′43.74" |
|||
101°56′30.46" |
36°20′12.61" |
|||
101°56′50.54" |
36°20′15.85" |
|||
石灰窑乡 |
上唐隆台村 |
15000 |
101°51′5.09" |
36°21′20.06" |
101°52′53.24" |
36°19′44.24" |
|||
101°52′14.61" |
36°19′15.86" |
|||
101°50′48.41" |
36°19′11.38" |
|||
101°49′51.86" |
36°19′27.31" |
|||
101°50′10.40" |
36°20′7.63" |
|||
唐隆台村 |
8500 |
101°51′5.09" |
36°21′20.06" |
|
101°52′53.24" |
36°19′44.24" |
|||
101°53′30.01" |
36°20′7.63" |
|||
101°52′50.46" |
36°21′24.29" |
|||
101°52′3.80" |
36°21′22.05" |
|||
101°51′10.96" |
36°21′28.27" |
|||
上法台村 |
5000 |
101°52′14.61" |
36°19′15.86" |
|
101°50′48.41" |
36°19′11.38" |
|||
101°54′9.25" |
36°20′30.28" |
|||
101°54′16.67" |
36°20′44.97" |
|||
101°53′41.13" |
36°21′38.47" |
|||
下法台村 |
1500 |
101°54′16.67" |
36°20′44.97" |
|
101°53′41.13" |
36°21′38.47" |
|||
101°54′11.10" |
36°21′38.22" |
|||
101°54′24.08" |
36°21′29.02" |
|||
101°54′30.26" |
36°21′8.86" |
|||
合计 |
100000 |
|
|
一、技术路线
防前密度调查 防区区域确定 弓箭准备 弓箭布设 防治效果检查 铲平土丘
二、技术方案
(一)密度调查
按照《草地鼠害生物防治技术规程》要求,采用单位面积新土丘数量和用开洞封洞法调查有效洞口。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调查样方,样方面积为0.25公顷,样方数量每666.7公顷取样不少于3个。
(二)防治区域确定
2019年秋季鼠害预测预报基数的调查和监测数据是本项目确定高原鼢鼠防治规模、布局的重要依据。区草原站预测预报数据显示,该区今年确定的项目实施区达到危害标准,为本年度防治区域。
(三)弓箭准备
弓箭由底板、推板、跳杆、立柱、剌针、弹簧等部件组成。在布设前需将所用弓箭进行检查,弓箭各部件是否完好。要求跳杆触发灵敏,弹簧有力,刺针锐利。
(四)弓箭布设及方法
首先挖开有效洞口,将弓箭布设在洞道上方,利用推板、弹簧、带动针剌,射杀鼢鼠。布设弓箭时,弓箭必须安放在鼠洞平直的鼢鼠常住洞上。弓箭布设前须将洞口切齐,露出洞口,掏尽洞内流土,洞顶地面要铲平,弓箭距离洞口约10cm-15cm处留设箭洞,箭头对准鼠洞正中央上方。
(五)弓箭布设要求
每亩布设弓箭5—10付。 每人携带弓箭不少于20副,布设弓箭时要求每两个布设人员之间间隔10—15m,每5—6人为一组,沿新土丘方向,一字排开,同步进行布设弓箭。
(六)防治适期
根据高原鼢鼠每年的两个活动高峰期,防治分两次进行。即春季繁殖期4月—5月大面积防控;秋季贮藏活动期9月—10月成效巩固工作。
(七)防治效果检查
采用开洞封洞法,查清样方内的自然洞和有效洞数。计算公式:防治效果(%)=(防前有效土丘数-防后有效土丘数)/防前有效土丘数×100%。
(八)注意事项
每日将第一天布设的弓箭收回后,再布设前,将箭头上面的污物擦干净,除去异味。对弓箭布设的鼠洞及土丘进行回填铲平。
(九)防治技术培训
即鼠害防治技术、弓箭使用安放培训及注意事项等。
三、工程量测算
1、大面积防治
1、弓箭:由施工人员自己配备,每人不少于20张,大概需要配1260付,防治时间4月-5月。
2、人工:高原鼢鼠防治10万亩,每人每天完成40亩,共需人工2500工日,工期40天,劳保每人一套,共需63套(包括手套、口罩、毛巾、肥皂等)。
2、成效巩固
1、弓箭:由施工人员自己配备,每人不少于20张,大概需要配640付,防治时间9月-10月。
2、人工:高原鼢鼠防治3.15万亩,每人每天完成50亩,共需人工630工日,工期25天,劳保每人一套,共需25套(包括手套、口罩、毛巾、肥皂等)。
一、防区规划
共划分为四个防区:巴藏沟乡、古城乡、三合镇、石灰窑乡防治,共计10万亩天然草场。
1、巴藏沟防治小区2万亩
2、古城乡防治小区4万亩
3、三合镇防治小区1万亩
4、石灰窑乡防治小区3万亩
二、作业设计
(一)责任分工
项目第一责任人及项目实施领导小组组长负责鼠害防治全盘工作,项目领导小组副组长负责抽调鼠害防治人员、车辆及组织协调工作;省级技术人员负责项目监督检查工作;技术小组组长负责防治人员培训、防治现场技术指导、防控检查和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
(二)作业布局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依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实行项目责任制,项目建设由各级行政部门主管项目的领导负责,项目实施时组织成立由平安区林业和草原局主管局长任组长,主管副局长、项目区乡镇主管领导为副组长,草原站站长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为成员的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精心组织,统一安排,确保项目按方案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草原站,由李积海同志任办公室主任,负责草原鼠害防治的具体事务。
三、防治方法
采用草原鼢鼠弓箭进行防治。
1、挖开新土丘,确定有效洞口。如鼠洞上层的土层过厚,先铲去过厚多余的部分,所留土层厚度为4公分左右。
2、距离鼠洞口向里的6-8公分的地方,用铁棍或其它硬棍在鼠洞最中心处通一小洞,小洞直径比草原鼢鼠箭刺针直径略大一些,以便草原鼢鼠弓箭刺针能够灵敏击发刺中鼢鼠。
3、草原鼢鼠弓箭刺针对好小洞,并将支架插进小洞两侧的土壤,同时推板对准鼠洞口。
4、左手托住草原鼢鼠弓箭底板,右手下压跳杆将挂钩挂入推板上部孔内,同时检查刺针不得漏入洞内。推板前放置一块草皮或土块,但不能完全堵塞洞口。
5、早晚注意观察。
四、防治效果检查
(一)防治效果要求:大面积防控效果要求不能低于80%。
(二)选择有代表性的地段设置调查样方,样方面积为0.25公顷,样方数量每666.7公顷取样不少于3个。样地选定后,在防控前后均要采取开洞封洞法进行检查,计算防控效果。
在防控工作开始前一天,对于抽调人员按作业组在防控现场进行集中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有效洞口的确定方法,草原鼢鼠弓箭的使用方法,样方设置、防控检查、安全防护措施等。
本项目投资概算依据中央及青海省有关生态环境建设投资补助标准,结合青海省行业标准和有关规定进行测算。
(一)项目建设管理费概算依据《基本建设财务规则》(财政部〔2016〕81号)、《基本建设项目建设成本管理规定》(财建〔2016〕504号);
(二)《林业生态保护恢复资金管理办法》(财农〔2018〕66号);
(三)《青海省财政厅关于提前切块下达2020年中央林业草原生态保护恢复的通知》(青财农字〔2019〕2183号)
(四)青海省退化草原人工种草生态修复试点项目实施方案
(五)人工费用、运输费等价格,根据平安区现行市场价进行估算。
(六)物资采购现行市场价格计。
一、投资标准
草原鼠害防控每亩投资5元,包括劳保、人工等。
二、分项投资概算
2020年度林业和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资金平安区草原有害生物(高原鼢鼠)防控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工程费用投资47.65万元,其中:大面积防治投资38.00万元(包括人工工日37.5万元,劳保0.50万元);成效巩固投资9.65万元(人工工日9.45万元,劳保0.2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95%;项目建设其他费用投资2.35万元,占项目总投资额5%。详见附表。
高原鼢鼠防控总投资概算表
序号 |
名 称 |
单 位 |
工程量 |
单价(元) |
金额 (万元) |
备注 |
一 |
工程费用 |
|
|
|
47.65 |
|
(一) |
大面积防治 |
|
|
|
38.00 |
|
1 |
人工 |
工日 |
2500 |
150 |
37.50 |
|
2 |
劳保 |
套 |
63 |
80 |
0.50 |
毛巾、肥皂、口罩、手套、大褂等 |
(二) |
成效巩固 |
|
|
|
9.65 |
|
1 |
人工 |
工日 |
630 |
150 |
9.45 |
|
2 |
劳保 |
套 |
25 |
80 |
0.20 |
毛巾、肥皂、口罩、手套、大褂等 |
二 |
项目建设其他费用 |
|
|
|
2.35 |
|
1 |
实施方案编制费 |
|
总投资的2.5% |
|
1.25 |
|
2 |
工程监理费 |
|
工程费用的2% |
|
0.95 |
|
3 |
决算审计评审 |
|
总投资的0.3% |
|
0.15 |
|
|
合计 |
|
|
|
50.00 |
|
高原鼢鼠防控劳保明细表及资金
序 号 |
内 容 |
单 位 |
数 量 |
单价(元) |
合计(元) |
备注 |
一 |
防治劳保 |
套 |
|
|
80 |
每人配发一套 |
2 |
毛巾 |
条 |
2 |
9 |
18 |
|
3 |
肥皂 |
块 |
2 |
5 |
10 |
|
4 |
口罩 |
个 |
4 |
2 |
8 |
|
5 |
手套 |
双 |
4 |
2.25 |
9 |
|
6 |
大褂 |
套 |
1 |
35 |
35 |
2020年度林业和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资金平安区草原有害生物(高原鼢鼠)防控项目总投资50万元,全部为中央财政补助资金。
2020年4月完成项目前期及招标工作;
2020年4月-5月进行高原鼢鼠大面积防治;
2020年9月-10月进行成效巩固工作;
2020年11月进行自查验收;
2020年12月申请区级验收。
一、生态与社会效益评价
通过项目建设,可以恢复草场植被,提高单位面积产草量,提高草地生产力,减轻草场放牧压力,改善草地生态环境,使草地生态走向良性循环,提高草地初级生产能力,为平安区农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对促进平安区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作用。
二、经济效益
项目区高原鼢鼠防控效果达到85%以上后,按平均每亩增加可食鲜草23kg计,可总增鲜草230万kg,按70%利用率计算,可增加0.11万只羊单位牲畜一年的饲草。
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依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实行项目责任制,项目建设由各级行政部门主管项目的领导负责,项目实施时组织成立由平安区林业和草原局业务主管局长任组长,主管副局长、项目区乡镇领导为副组长,草原站站长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为成员的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精心组织,统一安排,确保项目按方案实施。具体组成如下:
总指挥:韩秦(区人民政府副区长)
组 长:张万庆(区林业和草原局局长)
副组长:
魏占森(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
张生杰 (三合镇主管副镇长)
祝永甲 (古城乡主管副乡长)
魏勤业 (石灰窑乡主管副乡长)
马晓云 (巴藏沟乡主管副乡长)
成 员:
李积海(区草原站站长)
李丁明(区林业和草原局项目办主任)
王生珍 (区林业和草原局会计核算中心主任)
马晓云(区草原站干部)
王晓媛(区草原站干部)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草原站,由李积海同志任办公室主任,区草原站负责草原鼠害防治的具体事务。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增强防控鼠害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成立区、乡(镇)防控工作领导小组。各负其责,定期检查、督促和指导鼠害防治工作。实行技术承包,并将鼠害防治成效纳入考核内容。
2、实行项目管理责任制。项目按照政府采购程序,认真执行招投标制。建设单位与中标方签订防控合同,明确责任,落实任务,确保顺利完成防治任务和技术指标。实行奖罚制度,层层把关,严格考核。
3、严格和规范操作技术。由技术人员深入实施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监督,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实地操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防控。
4、加强监督检查。平安区林草局防控领导小组成员不定期的对防控工作进行检查监督,对专业防控队的组织管理,防控效果、防控措施是否得力进行全面监管。
5、为了确保防控,便于监督管理和发挥资金效益,本着防控有效,农民增收的目的。大力宣传《草原法》,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变政府行为为群众行为,增强全民生态理念。为充分调动群众防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鼓励和组织当地农民、放牧员、草原管护员等参与防控工作,常年累月,只要有鼠类活动,随时就能防治的做法。
6、加强防控器械的管理和使用。防控弓箭由专业防控队统一配发,防控工作开始后由防控小组技术人员统一领取,负责发给防控人员。工作结束后,分发给当地农民。以做好高原鼢鼠成效巩固和在农闲时防控田间地头的鼢鼠。减少鼢鼠数量,进而确保防控成果。将配发的弓箭发放到农户,加强培训和技术指导,引导和动员群众积极开展防治成果巩固工作,建立长效机制,切实控制害鼠种群数量反弹。
7、加强技术人员及防控民工的技术培训。提前对技术人员进行防控技术的系统培训,严格考核,熟练操作技术。
一、实行项目法人制
平安区主管区长为本地区项目第一责任人,对本地区项目负总责,平安区林业和草原局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项目的实施和管理工作。项目实行目标管理制和考核制,把任务、质量、进度切实落实到人,切实加强项目管理和组织实施,确保项目保质保量如期完成。
二、实行报账制
项目建设资金的使用实行报账制。按照《政府会计制度》加强资金管理、会计核算、竣工决算、会计档案管理,加强内控制度建设,做好自查自纠;接收各级审计、财政、发改等部门的监督检查,对查处的问题进行整改落实。制定具体严谨的资金使用、报账程序和规定。实施单位根据投资计划和工程进度,按工程完成量填写报账申请书,经项目管理单位签字认可后,连同财务原始凭证,报平安区林草局审核后予以报账。
三、实行工程招标制
项目建设单位委托有相应资质、业绩良好的招标代理机构进行招标。项目所需的工具由施工单位人员自行配备。
四、实行工程监理制
项目建设实行项目监理制,平安区林业和草原局选择有相应资质、业绩良好、长期合作的监理单位承担监理工作。监理单位对项目进行全程监理,监理单位必须按照监理章程对实施区配套弓箭、劳保、施工的建设资金、质量、进度实行控制,对信息、合同实行严格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建设单位要求监理单位按照“三控两管”的要求,对工程进行监管全过程,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五、实行合同制
按照工程项目合同管理制的相关规定,建设单位应与项目承包单位签订合同协议书;严格履行合同条款。项目施工承包、物资采购等均要签订合同协议书;合同协议书要明确双方的责任、权力和义务;各类施工合同协议书是项目检查验收的重要依据,合同签订双方必须严格遵守合同协议书规定,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和检查验收。
六、实行信息报送制
项目实行月报制度。每月25日前要逐级上报投资计划执行情况和工程实施进展情况,并抄送相关部门和单位。每年年底前上报本年度计划执行情况和工程实施情况。对工程建设中的重大事项要随时逐级报告。
七、资料档案管理
项目档案应指定专人负责。做好项目规划、实施方案、作业设计、招投标等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标、设备材料、声像及电子文件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必须保存两份以上。
八、检查验收
本项目实行县级验收,项目竣工后由平安区林业和草原局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全面自查验收,验收面必须达到计划任务的100%,自查验收合格后申请区级相关部门进行检查验收,区级验收合格后,将验收资料逐级上报市、省行业主管部门,并上报全部验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