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方案
一、项目概况
结合东营市利津县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编制利津县沿黄乡村振兴发展带规划方案。规划编制主要内容包括:项目背景与现状分析、发展趋势与机遇判研、规划整合与实施评估、战略定位与目标、各镇/乡发展定位、阶段目标与指标体系、全域统筹理念、全域产业体系引导、乡村振兴战略计划、基础设施布局、重点项目指引(现代农业产业园、特色食材基地、田园农旅综合体、农业科学中心、特色田园乡村等)、阶段分期目标、近期项目库及工作抓手、沿岸生态保护与利用、沿岸形象控制与景观指引、启动区的发展策划与业态指引等。预算资金180万元。
利津县位于山东省东营市,是黄河三角洲地区典型的农业特色县,在74公里的岸线上集聚着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人文优势,也涌现出一大批极具特色的乡村和农业项目,有“百鱼之乡”、”“芦笋之乡”、“黄金海岸”和“东方对虾故乡”之美称,拥有“利津大米”“利津鲈鱼”“北宋芦笋”等6 个地标产品。
自国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利津县乡村建设工作始终走在省市前列,特别是沿黄区域,乡村振兴工作已经启动,产业基础初步成型,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生态环境日益改善,但从中也存在着问题与不足,特别是产业大而不强,品牌化优势较弱;融合发展不够, 产业联动紧密;特色亮点不突出,整体发展缺乏模式。
下一步,利津县将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抓住全国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试点县的有利契机,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引入人才,完成大消费大健康时代的产品输出与消费下沉。针对不同产业基础,不同地域环境,不同人文特色,不同环境风貌的村落开展定制化的实践模式,切实有效推进乡村振兴的。
依托极具特色的水土资源优势,整合现有的以农业为主体的产业资源,以生态为基底, 以产业为核心,以发展为目标,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契机,盘活农村资源,制定近、中、远期的行动计划于工作抓手,建设成为乡村振兴的在地模式与齐鲁样板。
(一)背景与现状
坚持把市场导向与政策导向相结合,在黄河生态经济带建设的前提下,在生态文明战 略、乡村振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全域旅游战略的发展背景下,基于全域发展理念探索利津县农业发展动力和模式,围绕黄河沿岸优质的土壤条件与农业基础,进行农产资源整 合、农产空间布局、市场趋势互动、重点行动计划等工作。
(二)目标与定位
全面贯彻实施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深化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开创区域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协调和一、 二、三产业“三业”融合发展的新局面,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利津新篇。
(三)战略与路径
按照推动“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发展要求,从产业振兴、美丽乡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和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规划确定整体发展战略。
首先坚持质量兴农、品牌兴农,立足资源优势、区域特色,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以安全、优质为特色的品质农业基地,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其次加强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和蔬菜标准园建设。大力推广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提高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水平,丰富居民“菜篮子”。强化农业品牌培育提升。实施品牌强农工程,大力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加强地理标志品牌保护。探索建立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及品牌评价体系,提升农业品牌建设与管理的能力和水平。
最后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培育壮大都市休闲农业。加强规划引导,培育环路游憩带和乡村休闲旅游带,建设城郊休闲观光农业园区,鼓励发展以休闲农业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业聚集村。支持农民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开发农业的农耕文化、农事体验、科普教育功 能,引入创意元素,发展参与式、体验式、娱乐式创意农业,高标准建设沿黄乡村复合文化体验带。
(四)重点项目指引
具体工作上始终强调规划龙头地位,通过疏理近期工作重点,推进核心项目的实施落地。
(五)行动与计划
按照省市及相关政策文件的要求,统筹协调各涉农资金和项目,实行任务清单化管理。确实由部门牵头,乡镇实施,项目引导的三级组织实施体系。
自签订政府采购合同之日起100日历天内完成。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
《全国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391-2000》;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 (2018年-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