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海口国家高新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评估工作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招标文件
文档编号:202108050000169406 发布时间:2021-08-05 文档页数:52页 所需下载券:10
海口国家高新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评估工作

用户需求书

一、项目名称:海口国家高新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评估工作

二、预算金额:最高限价521.93万元。

三、项目地点:美安科技新城(一期)、云龙产业园、海口观澜湖旅游园区

四、服务成果和后续服务要求:

1、海口国家高新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成果表达形式为纸质版和电子版研究报告、图件及技术服务系统。

2、成果报告格式、内容和后续服务符合《海南省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管理细则(暂行)》、《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大纲(试行)》(中震防函[2019]21号)、GB17741《重大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GB/T36072—2018《活动断层探测》以及其他相关技术标准、规范规定要求。

3、后续服务要求:出具《海口国家高新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及技术服务系统,并且通过由海南省地震局组织的技术审查以及取得相关批复文件,后续提供一年的技术服务支持。

五、资质要求:符合第一章《投标邀请》第二条投标人资格要求的,且对资格承诺事项的合法性、有效性和真实性负责,在投标活动过程中包括但不限于评审过程中、履约过程中一旦发现承诺事项不实的,投标人自行承担由此产生任何法律风险,包括但不限于列入政府采购失信行为名单和视为提供虚假材料谋取中标等风险。

六、工作内容: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调查与评价,目标区主要断层勘查和活动性鉴定,地震动预测方程确定,目标区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目标区场地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查、土层波速与非线性参数测试,土层模型建立、场地地震反应分析与地震动参数确定并给出地震地质灾害初步评价结果。建立目标区地震动参数和地震地质灾害数据库,建设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技术服务系统。具体内容如下:

(一)区域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1、编制区域大地构造分区图、区域新构造图、区域地震构造图,比例尺应不小于1:1000000,所有区域性图件应标明目标区位置。

2、编制区域破坏性地震目录,编制区域破坏性地震和现代中小地震震中分布图,分析地震活动时空特征、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编制破坏性地震影响烈度图,评价目标区最大地震影响烈度。

3、分析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地震发生的新构造背景和地球物理场及深部构造特征。

4、评价区域内各主要断层的活动性,分析主要断层性质、展布特征、最新活动时代、运动学参数以及断层活动性分段、重点地段古地震强度及活动期次等。

5、分析区域地震构造特征,评价地震构造条件,评估主要发震构造及其最大潜在地震。

(二)近场区地震活动性和地震构造评价

1、编制近场区地震构造图、地震震中分布图,比例尺应不小于1:250000。对活动构造细节图件,根据需要选定比例尺。

2、编制近场区地震目录和地震震中分布图,分析地震活动性,包括地震活动强度、频度水平,地震活动密集等空间分布特征,以及震源深度分布特征。对参数有疑问且可能影响目标区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地震事件应进行核查。

3、搜集近场区地质构造资料,编制近场区地质构造图、近场区地质剖面图,分析近场区地质构造展布与发育特征。搜集近场区地貌、第四系资料,分析地貌和第四系特征,划分地质地貌单元。

4、开展近场区主要断层现场调查,采用遥感解译、地质地貌调查、浅层地震勘探、钻探等方法,鉴定主要断层的活动性。查明活动断层的位置、规模、产状及其活动特征。

5、编制近场区主要断层活动性特征一览表和近场区地震构造图,研究近场区地震活动与断层之间的关系,分析近场区地震构造特征。

(三)目标区断层勘查和活动性鉴定

1、开展断层控制性调查与探测,查明目标区是否存在断层。对隐伏断层采用浅层地震勘探方法进行探测,必要时,可采用多种方法联合探测。

2、对发现的第四纪以来有活动的主要断层,开展断层的活动性鉴定。对于隐伏断层可采用跨断层钻孔联合地质剖面探测法,对近地表断层及裸露断层可采用地表地质调查或探槽,结合地层、地貌年代测定等,确定断层的位置、规模、产状、最新活动时代以及断层活动性特征。

3、编制目标区主要断层活动性特征一览表。编制目标区主要断层分布图,包括主要断层的展布、性质、产状、活动时代等,比例尺应不小于1:50 000。

4、分析目标区地震构造特征,评价目标区主要断层的性质、活动时代、位移和运动特征,分析目标区主要断层与近场区活动断层的构造联系,评价目标区范围内发震构造潜在地震活动产生地表断错的可能性。

5、美安科技城、观澜湖旅游园区、云龙产业园位于火山岩覆盖区,地震勘探应使用震源车、爆破或其它能有效穿透火山岩硬夹层的地震波激发源;应选取适用的道间距及覆盖次数等参数以提高信噪比及断层定位精度。

(四)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测

1、地震工程地质条件调查、钻探和原位测试工作应当满足综合评价目标区工程场地特性、建立地层结构数据体和初步评价地震地质灾害的需要。

2、调查应当结合目标区及其附近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场地土类型、场地类别等已有工程地质条件资料,通过地球物理探测等方法研究场地第四纪沉积的不均匀性;调查地震造成的目标区及其附近砂土液化、软土震陷、地表破裂、滑坡崩塌、地震海啸等地震地质灾害现象。

3、根据目标区工程地质条件和目标区建设工程的功能布局规划,合理布置钻孔。除基岩区外,控制孔的空间间隔不大于700m,已规划的重要工程场地至少应当布置1个控制孔,对于浅部土层结构复杂地段加密钻孔进行控制。钻孔及测试相关要求如下:

  (1)控制孔钻孔深度:应达到基岩,或剪切波速不小于500m/s处,且其下不存在更低波速岩土层。若控制孔深度超过100m时,剪切波速仍小于500m/s,且100m以下的剪切波速值可依据相关资料类比或通过经验模型确定时,可终孔,但目标区应至少有1个钻孔达到剪切波速不小于500m/s的深度。

  (2)选择典型钻孔进行原状土样采集:自然分层中应对代表性岩土层取样,间隔分布的同类岩土层间距超过5m时,应分别取样。典型钻孔数量应不少于控制孔数量的1/3,且对特殊地层具有控制作用,同时在空间展布上具有控制性。

  (3)钻孔岩土层物理性能指标原位测试:包括天然含水量、比重、天然密度、干密度等,以及标准贯入锤击数、粘粒含量、地下水位、可液化地层厚度等。

  (4)通过岩土动力特性试验,测定剪变模量比与剪应变关系、阻尼比与剪应变关系。

  (5)钻孔岩土层波速测量:测量不同深度岩土层剪切波速,测量深度间距不大于1m,在地层分界附近加密测点。

  (6)编制钻孔分布图、柱状图,根据钻孔资料编制目标区不同方向的控制性综合工程地质剖面图。

  (7)判别每一个钻孔位置的场地类别,并给出目标区场地类别分区图。

4、综合目标区工程地质条件资料和控制孔、原位测试、岩土样试验结果等,建立目标区地层结构模型。地层结构模型的平面控制节点间隔不大于700m,竖向控制节点间隔不大于5m。

(五)地震动预测方程确定

1、地震动预测方程应反映高频地震动的震级和距离饱和特性,地震动时程的强度包络函数应表现上升、平稳和下降三个阶段的特征。

2、采用由统计方法建立的地震动预测方程,或采用类比性方法确定地震动预测方程。应论证地震动预测方程的适用性。

(六)概率地震危险性评价

1、划分地震区、地震带和地震统计区。

2、在地震统计区内划分背景地震活动潜在震源区,并在背景地震活动潜在震源区内划分构造潜在震源区。潜在震源区边界划分时应考虑地震构造展布认识的不确定性,以及未来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的不确定性。

3、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包括地震统计区的震级上限、震级下限、震级-频度关系系数、地震年平均发生率,以及潜在震源区的震级上限、各震级档空间分布函数。

4、计算目标区各控制点多概率水准基岩水平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加速度反应谱,概率水准不少于50年和100年超越概率63%、10%、2%及100年超越概率1%。控制点间隔不大于700m,且各控制孔所在位置应作为控制点。分析基岩地震动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建立目标区多概率水准的基岩地震动参数数据库。

(七)场地地震动参数确定

1、根据地震工程地质条件勘查结果,确定目标区场地分层土厚度、密度、剪切波速及土动力学参数等场地土层模型参数,以钻探确定的基岩面、剪切波速不小于500m/s的土层顶面、钻孔深度超过100m且剪切波速有明显跃升的土层分界面或由其他方法确定的界面作为地震输入界面,建立各控制孔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模型,并形成地震反应分析模型数据库。其中,地表、土层界面及基岩面均较平坦时,可采用一维土层反应分析模型;地表、土层界面或基岩面起伏较大时,宜采用二维或三维土层反应分析模型。

2、以地震危险性分析得到的基岩地震动反应谱为目标谱,采用人工合成方法确定自由基岩场地地震动时程。每条目标谱应合成不少于5组地震动时程样本,且样本之间的相关系数不大于0.16。合成自由基岩场地地震动时程时,应采用考虑目标谱控制地震特征的人工合成方法或强震动观测记录作为初始地震动时程,且合成地震动时程反应谱与目标谱在控制点频率处的相对误差的绝对值不应超过5%,合成地震动的加速度时程所对应的速度和位移时程应无基线漂移。建立目标区自由基岩场地地震动时程数据库。按自由基岩场地地震动时程幅值的50%确定场地土层地震反应分析的计算基底输入。

3、按照不同概率水准合成的输入地震动时程,对目标区各控制孔场地进行土层地震反应计算,综合确定土层场地多概率水准的场地地表地震动参数。自由基岩场地则根据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确定地震动参数。场地地震动参数包括峰值加速度和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其中,加速度反应谱与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中规准化反应谱的形式相同。形成目标区地表地震动参数数据库。数据库包括各控制点多概率水准水平向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和加速度反应谱特征周期。

4、以场地地震动反应谱作为拟合目标反应谱(阻尼比0.05)人工合成地震动时程,每个目标反应谱合成不少于5条地震动时程,并建立目标区各控制点多概率水准的地震动时程数据库。

5、编制目标区多概率水准的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反应谱区划图,并以等值线形式表示目标区地震动参数分区结果。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相邻等值线差异宜为5%且为5gal的整数倍,反应谱特征周期相邻等值线差异宜为0.05s;图件比例尺应不小于1:50000。

6、设定场点工程场地地震动参数,根据工程结构特征、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目标区地表地震动参数数据库、地震动时程数据库综合确定。

(1)提供场地工程地质勘察报告,给出场地类别。

(2)根据场地类别,依据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双参数调整要求,以各超越概率水准的地震动参数值,作为相应超越概率水准的区划标准地震动参数。

(3)依据工程结构所需的概率水准,选择距离场点700m范围内的控制点结果综合确定场地地震动参数。其中,场点距离控制点小于200m时,取该控制点地震动参数和区划标准地震动参数二者的高值作为该场点的场地地震动参数;场点距离控制点大于200m时,选择该场点周围700m范围内的多个控制点,取地震动参数大的控制点参数和区划标准地震动参数二者的高值作为该场点的场地地震动参数。

(4)对需要地震动时程的建设工程,依据场点与选定控制点地震动参数结果差异,按比值法对选定的控制点地震动时程进行调整处理,作为该场点的场地地震动时程。

(5)对需要竖向地震动的建设工程,依据水平向地震动参数结果,采用竖向与水平向地震动比值确定场地竖向地震动,比值宜取2/3。在场地附近地震活动对地震危险性起主要贡献情况下,比值可取为1。

(八)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1、目标区内存在活动断层时,应调查和研究活动断层变形带宽度,并依据断层性质及产状、最大潜在地震和覆盖层厚度等因素评估潜在地震地表破裂影响。活动断层断错灾害评价,包括以下内容:

(1)活动断层地表破裂影响带宽度应当包含地震断层造成的地表直接断错、破裂在内的断层带宽度以及断层两侧以外、具有较强变形程度的范围。

(2)通过跨断层地质剖面或跨断层探槽地质剖面,确定活动断层变形带宽度;利用浅层地震勘探、钻探或槽探等结果确定隐伏活动断层变形带宽度。

(3)根据活动断层几何结构、性质与产状、最大潜在地震、覆盖层厚度等因素评估潜在地震地表破裂影响带宽度。

(4)分析活动断层性质,宜给出断层面上走滑和倾滑位移分量,并根据断错事件实测位移数据或依据统计关系估算等方法,评价最大潜在位移。

(5)编制活动断层地震地表破裂影响带分布图及其说明书,图件比例尺宜为1:10000-1:5000。

(6)对设定场点工程,分析场地与活动断层地表破裂影响带的空间关系。

2、对多概率水准地震动作用,初步评价目标区场地地基土液化。

(1)依据地形、地貌、地层、地下水等与液化有关的场地条件和目标区及其附近历史地震液化遗迹资料,分析目标区内场地地震液化的可能性。

(2)场地存在可液化土层且具液化可能性时,对地面以下10m深度内和10m-30m深度范围的可液化土层进行地震液化判别,其中,地面以下10m深度范围内,可依照有关行业标准进行地震液化判别,地面以下10m-30m深度范围,可采用标准贯入试验判别法等进行地震液化判别。

(3)编制不同概率水准下目标区场地地震液化初步判别结果图,图件比例尺宜不小于1:50000。

  3、针对多概率水准地震动作用,初步判断目标区场地软土震陷。

(1)根据目标区历史地震软土震陷资料,分析软土震陷分布与特征。

(2)对于含有较厚淤泥、淤泥质土、冲填土、杂填土或其它高压缩性软土覆盖层的钻孔,宜基于勘查得到的软土层等效剪切波速等资料,按照JGJ 83-2011《软土地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中6.3.4进行软土震陷判别与软土震陷等级评价。

(3)编制不同概率水准下目标区软土震陷初步判别结果图,图件比例尺宜不小于1:50 000。

  4、针对多概率水准地震动作用,初步评价工程场地及周边坡体地震崩塌滑坡危险性。

(九)技术服务系统建设

  1、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数据库包含(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1)目标区各控制点多概率水准的基岩地震动参数数据库;

(2)目标区各控制点多概率水准地表地震动参数数据库;

(3)目标区多概率水准地表地震动时程数据库;

(4)目标区多概率水准地震动区划等值线数据库;

(5)目标区地震地质灾害数据库,包括活动断层地表破裂影响带,以及砂土液化、软土震陷、崩塌滑坡等。

  2、技术服务系统具有以下功能(但不限于):

(1)输出目标区不同概率水准地表地震动参数区划结果表和等值线形式的区划图;

(2)对设定场点设计地震动参数的确定,输入该点位置、工程类型和场地类别后,能够给出基于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符合场地条件和工程结构抗震设计所需要概率水准的地震动参数的功能,包括峰值加速度、反应谱和地震动时程。

(3)输出不同概率水准地震地质灾害评价结果数据表和图件。

七、验收要求:在合同签订后120日历天内,出具《海口国家高新区区域性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及技术服务系统,并且通过由海南省地震局组织的技术审查以及取得相关批复文件。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收藏

上传文档

在线客服

常见问题
人工客服

服务时间:8:00-23:00

工作电话:400 9911 877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

收藏本站


AI



用AI快速编写
限免使用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支持上传解析、采购需求、评分标准、目录编写四种方式,全行业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