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规格、参数与要求
一、 采购项目名称 :长沙市生物物种普查及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第二次)
二、采购项目清单及说明:
1工作开展目的
为切实推进长沙市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成果,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群众幸福指数,深入贯彻落实《长沙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长沙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方案的通知》(长政办函〔2020〕22号)等文件精神,依据《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及申报评审管理办法的通知》(建城〔2016〕235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调整〈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有关考核指标的通知》(建办城函〔2017〕290号)等要求,积极开展长沙市生物物种资源普查,基本查清市域范围内动物、植物等主要生物物种资源的种类与分布概况,建立生物资源数据库档案,编制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加大生物资源保护力度,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优化生态系统安全屏障,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为长沙市自然资源、林业、生态环境等主管部门制定相关管理办法、保护措施等提供科学的依据,助力长沙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
2生物物种资源普查
2.1普查范围
本次生物物种资源普查范围为整个长沙市域范围,涉及芙蓉区、天心区、岳麓区、开福区、雨花区、望城区、长沙县、浏阳市、宁乡市共 9个县(市、区)。其中重点普查区域为长沙市内 6区城区范围,各县(市、区)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湿地等自然公园,以及其他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的区域。
2.2普查对象
2.2.1植物资源
本次植物资源普查对象主要基于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2个层次。物种多样性调查长沙市域内分布的野生或栽培的维管束植物,包括蕨类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此外,本次普查将结合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等历史资料成果,对《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第 1册)》(1987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1999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 Ⅰ、Ⅱ、Ⅲ)》、《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02年)》等保护植物名录中有分布的植物进行重点调查。同时,调查还包括城区范围内的主要园林栽培植物、入侵植物、古树名木等。
生态系统多样性调查主要围绕森林、湿地、农田等生态系统进行植被及生态环境调查。重点调查自然保护地及其他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内的森林和湿地植被概况。
2.2.2动物资源
本次动物资源普查对象主要是调查长沙市域内分布的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包括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兽类。重点调查自然保护地及其他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内的陆生野生脊椎动物,以及城区范围内的主要入侵动物。
此外,本次普查将结合湖南省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等历史资料成果,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1999年、2003年调整、2021年调整)、《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2019年版)附录Ⅰ、Ⅱ、Ⅲ、《湖南省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02年)等保护动物名录中有分布的野生动物进行重点调查。
2.3普查内容
普查长沙市各县(市、区)动植物资源数量、代表性植物群落和动物种群构成特征和分布情况,重要植被资源类型和分布概况,详细填写各样线、样方调查的记录表,拍摄动物个体、植株(如花、果、枝叶等)及种群群落(如林相、林层结构等)的照片。同时,普查城区范围内的园林植物多样性和利用概况、动物多样性,填写各样线、样方调查的记录表。
2.4普查方法
2.4.1资料收集
收集普查区域有关野生动植物资源和园林植物资源调查、利用等现状和历史资料、文献等,包括文字资料和各种图件资料,如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图、植被分布图等;了解普查区域野生动植物资源种类、分布及利用现状等。
收集普查地区有关植被、土壤、气候等自然环境条件的文字资料和图件资料,包括植被分布图,土壤分布图等。
2.4.2筹备调查工具
测量观测用的仪器设备:主要有数码单反相机、望远镜、GPS、装有Oruxmaps 软件的板电脑、红外数码相机、红外测距仪、树木测高仪、测绳等。
采集标本用设备:采集袋、标本夹、野外记录表、枝剪和各种采集刀、铲具、铅笔、标签等;头灯、标本袋、标本桶、蛇夹、蛇勾、蛇箱等。
调查记录表格的准备:野外植被调查的样地表格,包括群落样地基本情况表、群落样方调查表(乔木层、林下层、层外植物)、野生动物基本情况调查表。
2.4.3走访调查
结合文献资料收集数据,在普查区域内通过有目的的对当地实际情况经验丰富的群众、技术人员、有关专家等进行走访咨询,了解当地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种群数量等相关信息。
2.4.4野外普查
(1)植物野外普查方法
① 植物多样性
在普查区域范围内,选取典型路线,进行线路调查、样方调查,植物种类的调查,常见种类以野外记名为主,一些在野外不能鉴定到种的种类,则多角度拍摄数码照片,有花果的种类,或无花果但分布稀有、性状特殊的种类,拍摄照片、采集标本。
野外调查时,随身携带HOLUX M-245轨迹记录器(GPS),记录航迹,用GPicSync软件对所有植物照片进行处理,使每张照片附有物种的地理坐标、海拔高度等信息,得知物种的分布地点、海拔等详细资料,以便后续跟踪调查研究。另外,对普查区域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保护植物、稀有物种等,除拍摄照片外,还进行摄像。
② 植被类型
采用样线、样方和观测点相结合的野外调查方法。
首先在普查区域1:10000的地形图上,初步确定野外调查路线及样地,然后野外实地调查,以确保在普查区域范围内沿不同方向、不同海拔、不同生境、不同植被类型布设样方,每种植被类型均选择代表性地段设置临时样方进行调查。
陆地植物群落样方设置标准:乔木林临时样方面积20m×20m,乔木层记录各组成树种的种名、株数、树高、胸径、冠幅、生境、郁闭度及群落特征;灌木层、草本层均记录种名、平均高度、丰富度,并同时记录藤本植物。此外,记录样地的地理位置、海拔、坡向、坡度、岩石裸露率以及群落各层次高度、盖度和死地被层等综合特征;灌丛取10m×10m的样方调查;草丛取1m×1m的样方调查。调查内容记录于植物群落样方调查表。
湿地植物群落样方设置标准:湿地乔木植物群落,样方面积20×20m2(树高≥5m);湿地灌木植物群落,平均高度≥3m的样方面积4×4m2,平均高度在1-3m之间的样方面积2×2m2,平均高度≦1m的样方面积1×1m2;湿地草本植物群落,平均高度≥2m的样方面积2×2m2,平均高度1-2m范围的样方面积为1×1m2,平均高度≦1m的样方面积为0.5×0.5m2。调查内容记录于湿地植物群落样方调查表。
(2)野生动物野外普查方法
① 兽类
样线法:样线上行进的速度根据调查工具确定,步行速度宜为1-2km/h。发现动物实体或其痕迹时,记录动物名称、数量、痕迹种类、痕迹数量及距离样线中线的垂直距离、地理位置、影像等信息。同时记录样线调查的行进航迹。
直接计数法:对于大规模集群繁殖或栖息的兽类宜使用直接计数法进行调查。首先通过访问调查、历史资料等确定动物集群时间、地点、范围,并在地图上标出。在动物集群期间进行调查,记录集群地的位置、动物种类、数量、影像等信息。
② 鸟类
应分繁殖期和越冬期分别进行鸟类数量调查。一般繁殖期为每年的4月至 7月,越冬期为 12月至翌年 2月。调查选择晴朗、风力不大(三级以下风力)的天气条件下进行。调查应在清晨或傍晚鸟类活动高峰期进行。
样线法:样线上行进的速度根据调查工具确定,步行速度宜为1-2km/h。发现动物时,记录动物名称、动物数量、距离样线中线的垂直距离、地理位置、影像等信息。同时记录样线调查的行进航迹。
样点法:集群栖息的林鸟与湿地水鸟调查宜使用样点法。在调查样区设置一定数量的样点,样点设置应不违背随机原则,样点数量应有效地估计大多数鸟类的密度。样点半径的设置应使调查人员能发现观测范围内的野生动物。在森林、灌丛内设置的样点半径不大于 25m,在开阔地设置的样点半径不大于50m,样点间距不少于200m;在湖泊、水库设置的样点半径不大于200m,样点间距不少于 500m。到达样点后,宜安静休息 5min后,以调查人员所在地为样点中心,观察并记录四周发现的动物名称、数量、距离样点中心距离、影像等信息。每个样点的计数时间为10min。每个动物只记录一次,明知是飞出又飞回的鸟不进行计数。
直接计数法:对于集群繁殖或栖息的鸟类调查宜使用直接计数法、进行调查。首先通过访问调查、历史资料等确定鸟类集群时间、地点、范围等信息,并在地图上标出。在鸟类集群时进行调查,计数鸟类数量。记录集群地的位置、鸟类的种类、数量、影像等信息。
③ 爬行类
调查季节应为出蛰后的 1-5个月内,调查时间根据动物种类及习性确定。
样线法:在爬行动物栖息地随机布设样线,调查人员在样线上行进,发现动物时,记录动物名称、数量、距离样线中线的垂直距离、地理位置、影像等信息。样线上行进的速度根据调查工具确定,步行速度宜为1-2km/h。同时记录样线调查的行进航迹。
样方法:在爬行动物栖息地随机布设 30m×30m的样方,仔细搜索并记录发现的动物名称、数量、影像等信息。
④ 两栖类
调查季节应为出蛰后的 1-5个月内,调查时间为晚上(日落 0.5h日落后 4h)
样线法:溪流型两栖动物调查宜使用样线法。沿溪流随机布设样线,沿样线行进,步行速度1-2km/h,搜索样线两侧的两栖动物,发现动物时,记录动物名称、数量、距离样线中线的垂直距离、地理位置、影像等信息。同时记录样线调查的行进航迹。仅对成体进行计数。
样方法:非溪流型两栖动物调查宜使用样方法。在调查样区确定两栖动物的栖息地,在栖息地上随机布设 8m×8m样方。至少四人同时从样方四边向样方中心行进,仔细搜索并记录发现的动物名称、数量、影像等。仅对成体进行计数。
⑤ 红外相机陷阱法
拟在重点调查内的调查样线上布设红外自动触发式照相机,根据照相机记录的信息确定动物的种类、数量和分布,同时记录相机安放位置的生境状况。
2.5普查结果分析
本次普查数据分析基于《中国植物志》、《湖南植物志》、《湖南种子植物总览》、《中国植被》、《中国动物志》、《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湖南动物志·鸟纲·雀形目》、《湖南动物志·两栖纲》、《湖南动物志·爬行纲》等已有的基础数据库和外业调查所得的普查区域物种信息数据库,以动植物丰富度、外来物种入侵度、物种稀有性等指标为主进行分析。
(1)动植物丰富度
指普查区域内已记录的动植物的物种数(若存在亚种、变种和变型等种下单位,则以这些种下单位为分类单位,用于表征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
(2)外来物种入侵度
指普查区域内外来入侵物种数与本地野生动植物物种数的和之比,用于表征生态系统受到外来物种干扰的程度。
(3)物种稀有性
指是否属于中国特有种、地方特有种(湖南特有或特殊地理区域特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省地方重点保护物种、省新记录种、IUCN红色名录与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物种(列出极危、濒危、易危、近危等级物种)、CITES公约附录物种(列出附录Ⅰ、Ⅱ、Ⅲ物种),用于表征物种的特殊价值。
3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
3.1编制方法
3.1.1资料收集
根据我市目前掌握的长沙市森林资源、湿地资源、公益林、林地变更等数据和全市各自然保护地的相关资料进行梳理与分析。另外,对接长沙市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农村农业局、住房城乡建设局等部门,收集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长沙市国土空间规划、长沙市乡村振兴空间布局专项规划、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长沙市生态保护红线成果及矢量数据等规划资料与基础数据。
3.1.2现场调研
对绿心区、湘江沿线及各洲岛、大城北湿地、岳麓山、昭山、跳马等保护修复热点区域及生态敏感地带进行现场调研及项目可行性分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修复、重大工程建设项目进行布局和安排。
3.1.3规划编制
依托全市生物物种资源普查成果和收集的相关资料,科学评价全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认真分析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威胁状况、取得的主要保护成效和面临的主要问题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空间布局和发展目标,从遗传(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个层次进行建设内容归类和功能布局,提出实施措施和近期行动计划,优化物种栖息地(生境)格局,提升生态系统完整性,基本构建起本底清晰、结构完善、保存安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
3.2 编制提纲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条件
2.1自然概况
2.2生物资源
2.3社会经济概况
第三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及特点
3.1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3.2生物多样性保护特点与评价
第四章 规划原则与目标
4.1规划指导思想
4.2规划原则
4.3规划依据
4.4规划期限
4.5 规划目标
第五章 规划内容
5.1 规划分区
5.2 重点任务
第六章 投资估算
6.1 投资估算
6.2 资金筹措
第七章 保障措施与对策
7.1保障措施
7.2对策及建议
第八章 近期行动计划
附图(基础分析图:区位分析图、卫星影像图、植被现状图、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图、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图等;规划成果图:功能区划图、总体布局图、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图、生态系统修复规划图、科普宣教设施规划图等)
4 成果资料
4.1生物物种资源普查
(1)资源普查报告:主要包括普查区域基本情况、动植物资源多样性分析、植被多样性及分布概况分析、代表性植物群落和动物种群分析、园林植物利用概况和特征分析等内容。
(2)基础数据库:主要包括野生动植物资源名录、国家及湖南省重点保护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名录、主要园林植物名录。
(3)图鉴成果:主要包括重点保护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分布图、代表性植被群落分布图,以及调查时拍摄的代表性动植物照片等。
4.2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编制完成《长沙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主要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条件、特点与评价,功能分区及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与对策等。同时,制定全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大工程项目、实施措施、近期行动计划等。
5工作安排
5.1进度安排
5.1.1前期准备阶段
与长沙市林业局对接并完成相关资料(各自然保护地可研、科学考察报告、其他动植物资源调查报告、文献等)的收集整理工作,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准备调查所需资料及装备等。
5.1.2外业普查阶段
依据不同植物的物候期(发育节律、花期、果期及草本植物的生命周期)和生态习性规律,以及野生动物的迁徙与生活习性,分组开展动物、植物外业专项普查,调查时间分为上半年与下半年两个大的调查时段,集中开展2次全面系统调查。同时,结合动植物普查,对绿心区、湘江沿线及各洲岛、大城北湿地、岳麓山、昭山、跳马等保护修复热点区域及生态敏感地带进行现场调研。
5.1.3成果编制阶段
内业整理(整理、装订调查图纸、表格及其它原始调查资料)、数据库建设及资源普查报告编制等。在 外业普查阶段,及时做好各次调查之后的数据、文字和照片整理,进行最终的数据汇总,编制《长沙市生物物种资源普查报告》,依托普查报告及相关资料编制《长沙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形成征求意见稿。
5.1.4成果审查阶段
向长沙市市人民政府、各职能部门、相关县(区、市)人民政府、县(区、市)各职能部门征求意见,完善修改后提交“长沙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家对普查报告和规划进行评审。按照评审意见修改完善相关成果,形成上报稿。进度安排如下表1。
表1 生物物种资源普查及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编制进度安排
时间 |
内容 |
地点 |
2021年8月 |
工作准备、资料收集等 |
市林业局 |
2021年9-12月 |
第一次秋、冬季野外调查,调查维管束植物多样性、植物群落构成特征;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野外种群秋季调查工作,布设红外相机60台,分3次更换红外相机电池,拷贝拍摄照片;对热点区域及生态敏感地带进行现场调研 |
城区、自然保护地、其他动植物资源多样性丰富的区域 |
2022年 1-6月 |
第二次春、夏季野外调查,调查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和植物群落构成特征;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资源野外种群春季调查工作,同时回收红外相机;对热点区域及生态敏感地带进行现场调研 |
城区、自然保护地、其他动植物资源多样性丰富的区域
|
2022年 7- 8月 |
数据库和照片等资料汇总,评估,编制普查报告;编制长沙市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
市林业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