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需求
宁波市鄞州工业园区作为浙江省级的重要工业园区,是鄞州“三园区、一基地”的重点建设区域,是未来浙江省重要的战略新兴产业与特色优势产业相结合的综合性产业集聚平台。其所处的姜山镇是全国重点镇、全国财政收入百强镇,也是鄞州区人口数量最多、经济总量最大的乡镇。
本次规划将贯彻一体化研究、上下位规划相结合的规划原则。通过结构规划明确区域关系、产城关系、发展目标、要素支撑;通过用地布局规划明确功能业态、用地布局、园区形象、升级路径。成果包括一下两个层面的内容:
1、研究范围结构规划
(1)明确定位与区域关系
从区域层面研究,明确产业区的发展定位。通过全省产业园区发展相关政策以及平行园区的比较分析,明确鄞州工业区全省产业发展中的地位。通过市域、鄞州区的空间结构分析,确定工业区在城市中的价值。从产业和空间两个角度出发,明确鄞州工业区的目标定位。
确保产业区定位与鄞州区要求相吻合、与周边城镇的功能定位相融合、与姜山镇的发展目标相契合。促进工业园区产业与南部商务区、首南地区、东钱湖片区及奉化区及周边城镇联动发展,拓展产业新业态及产业发展新模式。推动工业区产业与镇区的产城融合,与乡村的城乡联动,促进工业区内部各产业形成融合互动发展格局。
(2)优化空间结构和布局
在发展目标与功能研究的基础上,明确主要的空间发展轴线,形成合理的规划结构。排摸集中建设区域的空间资源,优化空间结构,明确重要的板块、轴线、节点等。以产城融合、创新发展为出发点,初步判断各种功能的规模以及用地结构的比例构成,进行空间的布局。同时还要充分发掘城区与郊野的景观与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性的文化、景观系统提升,塑造全域高品质的空间环境。形成中心城周边经济实力强、发展质量高、空间形象好的生态示范城镇。
(3)实现交通无缝化衔接
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奉化的撤市设区,姜山镇的区位由原来城区边缘,转变为鄞州、海曙、奉化三区的交汇区域,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宁波绕城、鄞州大道等区域干道紧密联系中心城区以及周边城镇,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建设也将进一步拉近姜山与中心城的距离。同时云龙枢纽的谋划布局,将提升整个主城南部与长三角区域的链接水平。在区域大交通大幅改善的机遇下,产业区要以外交通的无缝衔接为目标,构建高效的交通系统。通过对内部交通的再组织再设计,保证各交通方式间的便捷换乘。
(4)落实要素支撑和保障
结构规划和用地布局规划虽然不属于法定规划,但也要贯彻和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的底线约束等条件,加强要素的控制和保障。一方面,全域全要素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安排生态保护、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之间的关系。在满足上位要求的基础上,合理优化城市开发边界,鼓励城镇、产业集聚发展;另一方面,在镇域的范围内发挥好流量的作用,合理的进行空间优化,让每一寸土地更好的更合理的发挥它的价值。
2、产业区用地布局规划
(1)存量用地深度评估
深度评估园区发展的现状。运用大数据的方法,通过发放企业普查问卷,收集企业发展的基础数据。协同园区构建动态数据平台,在平台数据基础上,对园区逐个地块、企业进行深化评估,明确增量-存量-流量的区块与地区。从区域视角、城市视角、产业视角、交通视角、城市形象视角等多角度评估园区各项系统的发展现状,识别各项系统的核心问题与发展瓶颈,明确下阶段结构规划调整的方向。
(2)产业方向及业态策划
通过广泛借鉴国内外先进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的成熟经验与模式,尤其是大城市近域地区先进制造业工业园区转型发展的相关经验,提出鄞州工业区综合提升的模式和路径。同时结合鄞州区(宁波市)产业专项规划与相关的十四五规划(研究课题)的内容,明确工业区未来的发展目标和产业方向。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从市场、企业的视角进一步深化园区的功能业态。重点聚焦主导产业,结合调研问卷与数据分析,对企业、员工的需求进行研究,明确未来需要补充和提升的功能业态及规模,并对功能配套的空间布局提出指引。
(3)用地布局及系统支撑
在结构规划和现状排摸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优化产业区范围内功能布局和用地结构。重点明确空间结构、用地布局、绿地景观、开发强度等内容。
用地布局:明确用地结构,鼓励用地混合。深化用地布局,明确规划导向、确定用地分类、综合用地和混合用地,为下位控规编制作引导。
公共空间:明确公共空间的组织,构建不同层级的公园体系,设置宜人的慢行系统。
开发强度:形成有序的高度与强度引导。明确规划导向、控制方法、按照交通支撑条件、人口密度等条件,确定强度分区。
综合交通:对园区道路系统、公共交通系统慢行系统、停车系统、物流和货运系统的规划布局与优化提升,并制定近期交通建设的行动计划。
市政设施:构建高效安全的城市。规划各市政系统网络、设施用地及控制要求,分析现状及建设动态,统筹各专项规划,明确给水、雨水、污水、供电、燃气、通信、邮政、环卫等市政设施系统。
(4)重点地区概念设计
对重点片区进行城市设计研究,空间布局、整体形象、景观风貌等方面进行深化设计,在工业区空间结构明确的基础上,对重要的廊道、轴、带空间进行整体城市设计。识别重点的门户地区,形成未来形象提升的节点地区。对工业区的重要区块、轴带沿线建筑的高度、天际线、街道界面、开放空间等提出详细的设计控制要求。作为工业园区形象提升的重点抓手,指导近期建设与实施。同时也将为下阶段地块规划调整提供重要依据。
除了重点片区之外的区域作为未来工业区整体形象提升的协调区,作为总体城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共同考虑,并形成建设风貌的总体指引。
在工业园区数据、企业、人群的分析等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明确未来工业区转型发展的具体行动路径与实施保障。
(5)保障机制及地块转型路径设计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明确转型发展的具体行动路径与实施保障。包括行动计划、建设时序、体制机制保障、专项提升项目库等内容,最终形成行动白皮书,作为指引下阶段各部门工作开展的重要依据。
对转型的政策配套进行研究,在空间集聚产业发展的同时,平衡好园区经济和集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保障农民的长效收益,推动转型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