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需求及总体要求
一、项目名称
《淮安市洪泽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 年)》编制
二、规划背景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中发〔2019〕18 号)、《关于统一规划体系更好发挥国家发展规划战略导向作用的意见》(中发〔2018〕44 号)、自然资源部《关于全面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通知》(自然资发〔2019〕87 号)等要求,到 2020 年,基本完成市县以上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初步形成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
洪泽区隶属江苏省淮安市,肩挑两湖(洪泽湖、白马湖),四面环水,素有“淮上明珠”、“鱼米之乡”的美称,是一座充满魅力的湖滨新兴生态旅游城市。根据淮安市、洪泽区政府要求,在新时代、新体系、新要求下,谋划洪泽区国土空间保护、开发、利用、修复的新格局,2020 年全面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尽快完成规划编制成果。
三、规划目标
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文件要求,在落实上位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目标基础上,以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战略为引领,从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约束、国土空间保护、空间利用效率、生态整治修复等方面提出分阶段规划目标和约束性、预期性指标,同时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做好衔接,并配合淮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编制,做好“上下联动”工作,基本形成全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一张图”。
四、规划范围
洪泽区行政辖区范围,总面积为 1273 平方公里。
五、规划内容和编制要求
(一)规划重点内容
在遵循相关文件、政策的指引下,根据新时代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的新要求,在对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做好技术保障的基础上,充分衔接、落实、吸收上位国土空间规划及现行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等相关空间规划的研究成果, 开展洪泽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
规划编制重点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并应符合国家、省、市相关的市县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要求。
1.现状基础研究和重大问题研究
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为基础,采用 2000 国家大地坐标系和 1985 国家高程基准作为空间定位基础,整合现状数据,共享发改、环保、交通等相关部门信息,开展地类的深化补充分析,形成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底图底数。
结合市级“双评价”“双评估”及国家、省、市相关要求,分析洪泽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面临的形势挑战,确定规划重点任务和重大问题研究。
2.目标战略研究
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国家、省、市重大战略部署和上层次规划,按照市区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相关要求,提出洪泽区国土空间保护与利用的目标、战略和具体管控指标。
3.区域协同发展
落实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洪泽区提出的区域协同发展要求,加强与周边行政区域在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联通、公共服务配套、城镇协同发展等方面的协调。
4.“三线三区”划定
以市级“双评价”及国家、省、市相关要求为基础,落实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要求,结合洪泽区域情况,从生态安全、资源保护、公共安全、社会民生、历史文化等方面提出底线约束内容和实施保障措施,优化细化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及其他各类控制线,明确各类控制线的管控要求。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三线”有关矛盾,切实发挥空间管控边界的底线约束作用。
5.国土空间格局优化
落实国家、省、市空间发展战略,立足自然资源本底,坚持区域协调、城乡融合,分析人口、用地、产业、交通关系,确定全区空间结构(体系),确立洪泽区生态、农业和城镇空间,并明确相应保护与利用策略。
按照主导功能明确、全域统一分区的原则,在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基本分区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深化洪泽区的主导功能分区,明确各类分区的核心管控目标,并制定用途准入、用途转换和相关控制要求。
6.资源统筹保护利用与修复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要求,提出各类自然资源总量、结构、布局调整的重点和方向。明确耕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岸线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的具体指标、要求和措施,提出约束性指标体系。
明确洪泽区各类自然资源保护修复的目标任务、策略路径、重点方向与重点区域,提出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林地生态修复、生态环境综合修复、洪泽湖生态修复等措施要求, 提出生态保护修复的重点工程及重点项目。
7.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
明确洪泽区国土综合整治的目标任务、策略路径、重点方向与重点区域,提出高标准农田建设、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增存挂钩重点工程和措施要求; 进行耕地后备资源评估,明确耕地集中储备区规模和布局。
8.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
落实和深化市级空间总体规划的主导用途分区,形成用地布局方案,明确用地结构优化目标与策略,提出居住、工业、商业、公共设施、绿地等各类用地的配置比例。
明确全区城乡建设用地存量更新的目标任务、策略路径、重点方向与重点区域,加快农村宅基地、城镇工业用地和老旧小区等建设用地存量更新,明确改造方式,提出存量建设用地盘活指引和措施。
9.国土空间优化与品质提升
1)住房保障与公共服务
明确住房及居住用地需求,提出租赁住房、保障性住房的配置要求。进一步深化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公共服务中心体系,明确洪泽区教育、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数量和规模,提出社区生活圈划分标准与建设指引。
2)产业发展与布局
围绕国家产业发展导向,落实市级产业布局要求,结合洪泽区产业发展条件,提出产业空间发展方向和布局指引。
3)公园绿地与开敞空间
根据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出的公园绿地布局要求,综合考虑公园绿地配置标准,确定全区公园绿地体系,配置标准、面积和总体布局,明确全区开敞空间的要素控制及总体空间布局。构建多层次的城乡公园体系,加强城乡公共空间、特色风貌、游憩游览功能、服务设施的协调。
4)特色风貌塑造
依托洪泽湖等丰富的河湖水系和开敞空间,结合田园风光、城镇特色景观等构建城乡风貌体系,明确城乡风貌特色分区,提出各分区指引。
5)乡村建设
结合乡村资源禀赋与发展基础,依据村庄类型提出产业发展指引。明确农村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集约节约利用要求,提出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的规划目标与策略。
10.城市支撑保障体系
1)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科学判断综合交通体系的发展趋势,因地制宜地制定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目标,明确交通资源配置策略及主要规划指标。合理确定城乡综合交通系统组成和布局结构。
确定区内城市干线道路网络结构与布局方案,提出相应的规划控制要求,制定区内及重要发展组团路网控制指标。
明确城市公交线网布局方案,提出廊道和场站用地控制要求;明确城市机动车停车、慢行交通、智能交通等其它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目标;并明确城市客运交通枢纽的功能、布局及提出用地规模的控制要求。
2)安全韧性城市建设
按照提升城市安全和韧性的理念,系统分析评估影响本地区长远发展的重大灾害风险类型,提出减缓和适应未来灾害的措施,提高抗灾应急能力。
分析评估本地主要灾害风险类型及存在的主要安全防灾问题,明确防灾减灾目标、设防标准、防灾分区,提出各类防灾基础设施和应急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方案,提出防洪(潮) 排涝、消防、人防、抗震,地质灾害等主要灾害防治的措施,研究落实危险品存储设施用地布局方案及安全管控要求。
3)城乡市政基础设施系统布局
确定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目标,预测供水、排水、供电、燃气、垃圾处理、通信需求总量。按照区域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原则,确定各类市政设施的建设标准、规模和全区供水、大型污水处理设施、电力、燃气、通信等重大设施布局、主干管线控制、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具体要求。推进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明确重大邻避设施控制要求。
11.规划实施
根据上级规划近期实施要求并结合本级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对规划的近期实施作出统筹安排,提出近期实施目标和重点任务,明确近期约束性指标、管控边界和管控要求。围绕规划目标和方案,立足本级政府国土空间治理的职能和权限,完善规划实施措施。
(二)规划成果
1.成果要求
编制成果应满足国家、省、市及相关部门对市县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要求。
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成果包含规划文本、规划图件、规划说明(含说明书汇报文件、重大问题研究等)、数据库。
2.成果形式
规划成果形式包括设计文本和电子文件光盘。
(1)设计文本:包括文字说明和相关图纸(二十套)。
(2)电子文件光盘:提供包括设计文本、图纸、PPT 汇报材料等内容的电子文件光盘两套。其中文本文件使用 doc 和 pdf 格式,图纸文件使用 dwg 和 jpg 格式,汇报材料使用 ppt 格式。
(3)数据库:满足要求的各类数据库,包括 word、PDF 等形式的各类文字报告、图件,空间矢量数据等。
(三)进度要求
按照国家、省、市相关文件要求,并协调淮安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进度,初步排定《淮安市洪泽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 年)》编制计划,设计单位应根据工作阶段进一步细化进度安排。
(1)2020 年 8 月,规划编制单位进行现场调研、踏勘与资料收集,开展专题研究;
(2)2020 年 9-10 月,形成规划初稿,向相关部门汇报;
(3)2020 年 11-12 月,深化规划成果,进行多轮中期汇报,并征求部门意见;
(4)2020 年 1 月,完成评审稿,组织专家论证;
(5)2021 年 2 月底前,全面完成《淮安市洪泽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 年)》编制,并提交报批稿;
(6)2021 年,积极配合做好《淮安市洪泽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0-2035 年)》报批工作,以及项目各阶段的宣传、公示等后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