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范围:2013 年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设立德州市高铁片区产业园,该产业园位于山东德州经济开发区区块 1 东部和南部。本次对该产业园经济技术开发区行政边界内区域实施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编制评估报告,评估面积约 50km2。
一、评估报告编制依据
《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实施细则(试行)》、《德州市工程建设项目区域评估评价实施办法》。
二、环境影响区域现状评估报告参考提纲
第 1 章 总 论
1.1背景介绍。介绍各类经济功能区背景、由来及发展历程。
1.2编制依据。列明评估报告编制的主要依据。
1.3相关标准。列明评估所引用的相关标准、技术规范。
1.4评估范围。区域空间范围。
第 2 章 区域环境概况
2.1社会环境概况。介绍区域基本情况,至少应包括地理位置、区域定位、主导产业及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行情况等。
2.2自然环境概况。至少应包括地形地貌与水系特征、水文地质资源状况、气象气候情况、植物覆盖情况和土壤特征等。
第 3 章 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评价
3.1评价因子。评价因子应包括基本因子及特征因子。基本因子指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一氧化碳、臭氧等。特征因子指区域主导产业排放的基本因子以外的其他主要污染物。
3.2评价标准。国家相关环境质量标准。
3.3监测数据。针对用于评价的监测数据,给出监测点位名称、坐标、监测因子、监测时段、监测值及监测点位分布图等。应说明所引用监测数据的资料来源和有效性。
3.4评价内容与方法。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18)中现状评价要求开展。
3.5评价结论。给出评价因子是否满足相关评价标准要求的结论。结合超标因子、超标倍数,分析超标原因。
第 4 章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4.1评价因子。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HJ2.3-2018)中有关要求筛选评价因子。
4.2评价标准。国家相关环境质量标准。
4.3监测数据。针对用于评价的监测数据,给出监测点位名称、坐标、监测因子、监测时段、监测值及监测点位分布图等。应说明所引用监测数据的资料来源和有效性。
4.4评价内容与方法。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HJ2.3-2018)中现状评价要求开展。
4.5评价结论。给出评价因子是否满足相关评价标准要求的结论。结合超标因子、超标倍数,分析超标原因。
第 5 章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5.1评价因子。评价因子原则上分基本因子和特征因子。基本因子为 pH、氨氮、硝酸盐、亚硝酸盐、挥发性酚类、氰化物、砷、汞、铬(六价)、总硬度、铅、氟、镉、铁锰、溶解性总固体、耗氧量、硫酸盐、氯化物、总大肠菌群等及背景值超标的因子,可根据区域地下水类型、污染源状况进行适当调整。特征因子为评价区域可能导致地下水污染的其他主要污染物, 可根据区域主导行业废水成分、物料成分、固废浸出液成分等确定。
5.2评价标准。国家相关环境质量标准。
5.3监测数据。针对用于评价的监测数据,给出监测点位名称、坐标、监测因子、监测时段、监测频次、监测值及监测点位分布图等。应说明所引用监测数据的资料来源和有效性,尽可能兼顾监测水井的区域均布性。
5.4评价内容与方法。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中现状评价要求开展。
5.5评价结论。给出评价因子是否满足相关评价标准要求的结论。结合超标因子、超标倍数,分析超标原因。
第 6 章 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6.1评价因子。评价因子原则上分基本因子和特征因子。基本因子为《土壤环境质量 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中规定的基本项目,分别根据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类型选取。特征因子为区域主导行业产生的可能导致土壤污染的其他主要污染物。
6.2评价标准。国家相关环境质量标准。
6.3监测数据。针对用于评价的监测数据,给出监测点位名称、坐标、监测因子、监测时段、监测值及监测点位分布图等。应说明所引用监测数据的资料来源和有效性,尽可能兼顾区域所有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
6.4评价内容与方法。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 中现状评价要求开展。
6.5评价结论。给出评价因子是否满足相关评价标准要求的结论。结合超标因子、超标倍数,分析超标原因。
第 7 章 声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7.1评价因子。受一般噪声影响的区域,评价因子为等效连续 A 声级;受机场噪声影响的区域,评价因子为计权等效连续感觉噪声级。
7.2评价标准。国家相关环境质量标准。
7.3监测数据。针对用于评价的监测数据,给出监测点位名称、坐标、监测因子、监测时段、监测值及监测点位分布图等。应说明所引用监测数据的资料来源和有效性。
7.4评价内容与方法。对区域声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声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采用比标法。
7.5评价结论。给出评价因子是否满足相关评价标准要求的结论。结合超标因子、超标倍数,分析超标原因。
第 8 章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情况调查
8.1分析区域内固体废物产生量、利用处置方式、实际利用处置量、贮存量、贮存是否满足有关要求,并对固体废物进行分类。
8.2分析区域内固体废物的利用处置措施和接纳能力,分析利用处置能力与实际需求是否匹配,是否满足有关要求,如不匹配或不满足要求,应分析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
第 9 章 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
9.1调查方法。生态调查以资料收集法为主,现场勘查为辅,原则上不开展样方调查等工作,具备条件的区域可利用遥感调查法,详细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生态影响》(HJ19—2011)、《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HJ192—2015)等开展。资料收集应充分借鉴已有的资料进行,如区域内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有关污染源调查、生态保护规划、规定、生态功能区划、生态敏感目标的基本情况以及其他生态调查材料。
9.2调查内容。调查区域内是否存在国家和省级保护物种、受保护的珍稀濒危物种、地方特有物种;调查区域内主要植被类型及分布情况、植被基本覆盖情况、生态保护红线、水土流失情况等;明确区域内有无特殊生态敏感区和重要生态环境敏感区等,若有,说明类型、等级、分布、保护对象、功能区划以及保护要求。
9.3评价结论。结合调查现状概况,给出区域生态系统类型、主要植被类型、主要生态问题及原因分析等。
第 10 章 区域现有主要环境问题
结合现场调查与资料搜集、环境现状评价结果等,综合分析区域内生态环境、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含污水管网及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集中供热以及固废处置等)及运行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 11 章 结论与建议
对区域内环境质量现状进行概括总结。对超标或接近评价限
值要求的各评价因子,根据区域现有主要环境问题,结合环境管理要求,明确环境质量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超标原因,提出环境质量改善方面的建议。
有关附图或附件
1.区域地理位置图(必选)
2.监测点位分布图(必选)
3.生态保护红线位置关系图(必选)
4.地表水系图(必选)
5.区域主要环保基础设施分布图(必选)
6.区域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分布图(必选)
7.土壤类型图(可选)
8.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可选)
9.土地利用现状图(可选)
10.其他图件(可选)
11.相关监测报告(可选)
12.其他证明材料(可选)
二、其他要求
1、供应商应当在响应文件中列出完成本包并通过验收所需的所有各项服务等明细表及全部费用。成交供应商必须确保整体通过用户方及有关主管部门验收,所发生的验收费用由成交供应商承担;供应商应踏勘现场,如供应商因未及时踏勘现场而导致的报价缺项漏项废标、或成交后无法完工,供应商自行承担一切后果。
2、供应商中标后,不得更改项目团队人员组成,如未经招标人同意,中标人擅自变更项目 团队人员,招标人有权终止履行合同。
3、如对本磋商文件有任何疑问或要求澄清,请按本磋商文件的规定提出,否则视同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