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龙港市江南涂区域围填海项目牡蛎礁生态修复项目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招标文件
文档编号:202011200000123821 文档页数:61页 所需下载券:10
龙港市江南涂区域围填海项目牡蛎礁生态修复项目

采购内容及技术要求

一、总则

1.供应商产品与本技术要求不一致时,供应商应在投标文件中予以说明,并由评审委员会鉴定供应商产品能否达到要求。如供应商没有在投标文件中提出异议,则视为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完全按照本招标文件要求。

2、技术要求及标准的执行

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应标明所执行的质量标准,若同一标准已颁发新标准,则按最新标准执行。若同一产品同时有几个标准(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等),则按最高层次的标准执行,并符合相应的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的要求。

3、 供应商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及标准完成本次采购产品的供货、运输、装卸、就位、安装、调试、技术培训、检验、通过有关部门验收、维保期服务、产品终身维修等各项工作,并保证报价产品使用的安全性能与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如中标,成交供应商及制造商对中标产品使用的安全性能与可靠性负全部责任。成交供应商须随产品提供使用说明书与维保卡。供应商提供相关数据与说明,商务报价文件须对下列要求作出实质性回应。

 

二、项目概况

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入海污染物总量不断增加,围填海工程占用近海栖息地,造成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恶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特别是部分河口、港湾等近岸海域,来水量大、水体浑浊且富营养化严重,缺乏有效环境治理方式。同时我国近岸海域天然牡蛎礁面积快速减少,生态功能退化。

近年来,人们越发认识到海洋和海岸带栖息地正在不断退化,也逐渐了解到这些栖息地为我们带来的水质改善、岸线防护等至关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除了被人们熟知的珊瑚礁、海草床、红树林、盐沼湿地之外,贝类礁体作为全球退化最严重的海岸带栖息地之一,也亟需我们的关注与保护。以牡蛎礁为代表的贝类礁体是海岸带栖息地的一种类型,它为很多鱼虾蟹等渔业物种的幼苗提供栖息场所,同时具有过滤水体、移除水中氮为主的营养物以及防护海岸带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被喻为海洋的“生态系统工程师”。牡蛎礁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当前形势下开展牡蛎礁的生态保护与修复,对于修复和保护海域生态环境、加强渔业资源养护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涂区域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方案备意见的复函 》(自然资办函[2019]1857号)明确要求:切实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积极探索开展海堤生态化建设,尽量恢复海陆交界区域的生态涵养功能。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制定红树林种植等生态保护修复措施的备选方案,确保生态保护修复措施取得实效。因此龙港市人民政府委托有关单位编制完成了《温州市苍南县江南涂区域围填海项目生态修复优化方案》,拟在顺堤南端北侧构建贝类附着区(牡蛎礁),宽度30m,长度700米。本方案是在《温州市苍南县江南涂区域围填海项目生态修复优化方案》的基础上对开展牡蛎礁修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对具体建设内容进行了规定。

2.1项目位置

牡蛎礁修复区位于龙港市江南涂区域围填海项目顺堤南端北侧,为防波堤的水泥块石增压层,较平整,具体项目位置和范围见图2.1-1。

2.2项目规模

项目建设区域宽度30m,长度700米(总平面布置图见图2.1-2)。拟在左右两侧建设4个宽30m,长100m的单元(见图2.1-3),中间建设3个宽25m,长100m的单元(见图2.1-4)。每个单元外侧为框架牡蛎礁(1.2m×1.2m×60m,棱柱宽15cm),每个间隔约2m,中间堆放32个或24个直径约2m,高度约40-70cm的波浪形石头礁。本项目共建设框架牡蛎礁494个(含5928条牡蛎附苗水泥柱)和200堆石头礁。

2.3项目依据

《围填海项目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

《围填海项目生态保护修复方案编制技术指南(试行)》

《人工鱼礁建设技术规范》(SC/T 9416-2014)》

《浙江省海岸线整治修复评价导则(试行)》

《贝类礁体修复指南》(大自然保护协会)

《温州市苍南县江南涂区域围填海项目生态修复优化方案》

三、项目周边海域自然概况

3.1自然环境概况

江南涂区域围填海项目,位于鳌江河口南岸,附近主要气象站为鳌江站。鳌江气象站位于鳌江北岸的鳌江镇,东经120°30′,北纬27°36′,距工程所在位置约5.5km。资料系列始于1958 年,观测项目有气压、气温、湿度、降水、积雪、积冰、日照、蒸发、地湿、风、云等。项目所在区附近海域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夏无酷热,冬无严寒,夏长冬短,基本上四季分明。由于地形复杂,又受台风及季风影响,山地、丘陵、平原之间小气候区差距较大。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台风、洪涝、干旱、大风、龙卷风、冰雹等。

1)气温

年平均气温18.0℃,最低为一月份,平均气温7.9℃;最高为七月份,平均气温28.3℃。绝对最高气温40.8℃,绝对最低气温-5.0℃。

2)降雨

项目所在区域雨水丰沛,空气湿润,多年平均降雨量1535mm,平均雨日176d。

降水主要集中在3~9 月,约占全年的80%。

3)风况

本县属中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风向和风速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全年主导风向是东到东北风,其频率为21%。多年平均风速2m/s。极大风速40.4m/s,相应风向东;极大风速持续时间最长为8h19min,相应风向为东及风速为36.5m/s。8 月风速最大,平均为2.4m/s,极大为36.5m/s,相应风向为南。

4)日照

历年平均日照时数1866.8h,年平均日照百分率42%。其中气温10℃以上期间的日照时数1350.7h,占全年日照百分率30%。极大年日照时数2204.8h;极小年日照实数1533.3h。按季排列如下:夏季638h,秋季506.2h,冬季368.6h,春季354h。七月份平均日照时数最大,256.4h;二月份平均日照时数最小,104.2h。

5)湿度

龙港市地处东南沿海,气候温暖,湿度较大。年平均相对湿度83%,最小相对湿度11%。月平均相对湿度以4月至6月为最大,达86%至88%;1月、11月、12月最小,为79%。

3.2海洋水文

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于2017年11~12月在工程海域进行了秋季观测,2018年3~4月进行了春季观测,布设6个水文测站,1个临时潮位测站进行(见表3.2-1 和图3.2-1)

1)潮汐

2017年11月水文测验期间,苍南电厂临时潮位站和鳌江水文站2 个潮位站潮汐类型指标值(H01+HK1)/HM2)分别为0.30、0.26,为规则半日潮海区;浅海影响系数HM4/HM2 分别为0.03、0.11,主要浅海分潮振幅(HM4+ HMS4+HM6)之和分别为0.11m、0.42m。春季水文测验期间,苍南电厂临时潮位站和鳌江水文站2 个潮位站潮汐类型指标值(H01+HK1)/HM2)分别为0.22、0.20,为规则半日潮海区;浅海影响系数HM4/HM2 分别为0.02、0.11,主要浅海分潮振幅(HM4+HMS4+HM6)之和分别为0.07m、0.42m,因此两季调查结果都表明工程区水域潮汐性质可归属为正规半日潮的类型。2017~2018 年的潮位统计资料见表3.2-1。

2)潮流

1)实测最大流速、流向

2017年11月水文测验期间,实测最大涨潮流速为0.98m/s(265º),出现在大潮期间C2测站0.6H层,最大落潮流速为1.35m/s(161º),出现在大潮期间C6测站表层。2018年春季水文测验期间,实测最大涨潮流速为0.81m/s(314º),出现在大潮期间C5测站的表层,最大落潮流速为0.83m/s(136º),出现在大潮期间C5测站的表层。

2)流速

2017秋季,舥艚港内(C1~C3测站)主要表现为涨潮流大于落潮流,湾口及湾外(C4~C5测站)主要表现为涨潮流小于落潮流,鳌江口(C6测站)大潮期间涨潮流小于落潮流,小潮期间涨潮流大于落潮流。C1~C6测站最大垂向平均涨潮流速分别为0.49m/s、0.82m/s、0.61m/s、0.34m/s、0.81m/s、0.84m/s,最大垂向平均落潮流速分别为0.25m/s、0.62m/s、0.67m/s、0.52m/s、0.79m/s、1.30m/s。

2018年春季,舥艚港内(C1~C3 测站)主要表现为涨潮流大于落潮流,湾口及湾外(C4~C5 测站)主要表现为涨潮流大于落潮流,鳌江口(C6 测站)大潮期间涨潮流小于落潮流,小潮期间涨潮流大于落潮流。C1~C6 测站最大垂向平均涨潮流速分别为0.28m/s、0.35m/s、0.31m/s、0.31m/s、0.71m/s、0.50m/s,最大垂向平均落潮流速分别为0.23m/s、0.30m/s、0.35m/s、0.24m/s、0.65m/s、0.54m/s。

秋季和春季各测站大、小潮期间平均流速对比,大潮期间潮流明显大于小潮期间。秋季大潮期间,C1~C6 测站平均流速分别为0.16m/s、0.37m/s、0.31m/s、0.22m/s、0.49m/s、0.49m/s;小潮期间,C1~C6 测站平均流速分别为0.15m/s、0.22m/s、0.11m/s、0.13m/s、0.32m/s、0.29m/s。春季大潮期间,C1~C6 测站平均流速分别为0.11m/s、0.16m/s、0.24m/s、0.17m/s、0.41m/s、0.27m/s;小潮期间,C1~C6 测站平均流速分别为0.06m/s、0.12m/s、0.12m/s、0.22m/s、0.22m/s、0.15m/s。

3)流向特征

工程水域各测站往复流特征明显,湾内涨、落潮流流向主要沿着航道走向,湾外涨潮流为西北向,落潮流为东南向。从两季的调查结果看,湾内C1 测站涨潮流主流向为S~SSW~SW 向,落潮流主流向为NNE~NE~ENE向;湾内C2 测站涨潮流主流向为WSW~W 向,落潮流主流向为ENE~E~ESE 向,湾内C3 测站涨潮流主流向为W~WNW~NW向,落潮流主流向为E~ESE~SE 向,湾口C4 测站涨潮流主流向为W~WNW~NW 向,落潮流主流向为ENE~E~ESE向,湾口外C5 测站涨潮流主流向为WNW~NW~NNW 向,落潮流主流向为ESE~SE~SSE 向,鳌江口C6 测站涨潮流主流向为NW~NNW 向,落潮流主流向为SE~SSE~S 向。

(3)泥沙

2017年11月水文测验期间,全水域平均含沙量为0.892 kg/m3,全水域大、小潮期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1.373kg/m3、0.411kg/m3。实测最大含沙量为8.910kg/m3,出现在鳌江口C6 测站大潮期间底层;最小含沙量为0.063 kg/m3,出现在湾口C4 测站小潮期间表层。

2018 年春季水文测验期间,全水域平均含沙量为0.565kg/m3,全水域大、小潮期间平均含沙量分别为0.791kg/m3、0.340kg/m3。实测最大含沙量为10.080 kg/m3,出现在鳌江口C6 测站大潮期间底层;最小含沙量为0.045kg/m3,出现在鳌江口C6 测站小潮期间表层。

3.3海水水质和沉积物

2019年3月13日至3月14日,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江南涂附近海域布设20个水质调查站位、10个沉积物质量大面调查站位,12个海洋生态(含渔业资源)大面调查站位;2019年3月20日大潮期间布设3 条潮间带断面,进行海水水质、沉积物质量及生态大面采样,具体位置见表3.3-1和图3.3-1。

 

具体见招标文件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收藏

上传文档

在线客服

常见问题
人工客服

服务时间:8:00-23:00

工作电话:400 9911 877

在线咨询

意见反馈

收藏本站


AI



用AI快速编写
限免使用
采购文件网,投标文件,招标文件,采购文件,招标范本,投标方案,自行采购
支持上传解析、采购需求、评分标准、目录编写四种方式,全行业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