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本项目采购方式为公开招标,项目属性为服务,采购标的对应的中小企业划分标准所属行业为其他未列明行业。
一、项目背景:
从陆海统筹的角度出发,以卫星、无人机、地面光谱等星空地遥感技术和 GIS 空间分析技术为主,结合水文调查、水质监测等多源数据,分析连云港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状况、主要陆源污染源、近岸海水养殖污染和大气沉降空间分布状况及沉积物海水交换通量,评估陆源(氮、磷)入海污染负荷、海水养殖污染和大气沉降负荷及沉积物海水(氮、磷)交换通量状况,研究制定海水环境质量控制目标、陆源入海污染物总量削减方案和陆源污染治理对策建议,为连云港近岸海域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二、项目概况:
(一)主要任务
1、连云港市近岸海域主要陆源污染来源及负荷调查评估,包括陆域主要产污单元遥感精细识别及空间分析、集成 RS 和 GIS 的流域主要污染物负荷调查与评估;入海排污口污染源强调查与评估;陆源入海污染物总量评估。
2、连云港市近岸海水养殖污染及鸟类活动污染负荷调查评估,包括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海水养殖遥感监测及污染负荷评估,鸟类活动污染负荷调查评估。
3、连云港市近岸海域大气沉降调查评估,包括基于遥感和现场实测数据的大气干沉降速率及沉降量调查与评估;基于遥感和现场实测数据的大气湿沉降量调查与评估。
4、连云港市近岸海域跨界污染通量评估。
5、连云港市近岸海域沉积物海水交换通量调查评估。
6、连云港市近岸海域水质控制目标研究,包括近岸海域水质长时序遥感反演及趋势评价; 近岸海域水质控制目标制定与可达性分析。
7、连云港市近岸海域陆源入海污染总量削减方案制定,包括海域水动力条件与基于水质目标的环境容量评估;总量削减分配方案制定。
8、陆源入海污染总量削减管理措施建议,包括流域污染削减管理措施建议;连云港市近岸海域生态修复/恢复对策建议。
9、连云港市近岸海域水污染防治方案(2018-2020)评估。
10、连云港市全面建立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实施方案(2019-2020)评估。
(二)实施方案
第 23 页共 46 页
1、资料收集分析
包括:全市入海河流数据(水文、水质、水库、闸口等)、排污口数据(流量、水质等)、流域土地利用(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环境质量和降水地表径流等)、行政区划、岸线数据、社会经济数据、水质光谱测量数据、卫星遥感影像;全市海域的水动力数据;鸟类观测数据; 养殖数据(种类、产量、面积分布等);沉积物数据;河口、海湾的海岸带状况、滨海湿地资料等。
2、现场调查、实验室分析及遥感监测
根据项目需要以及资料收集情况,酌情开展以下补充调查:海域海流和水质;入海河流断面水文、水质、光学数据;排污口;大气干、湿沉降;土壤和降水地表径流;遥感调查连云港市土地利用和滨海湿地分布;遥感调查近岸海域养殖用海状况;鸟类种群状况;沉积物。
3、模型开发和应用
包括:陆源污染物入海量评估模型;排污口污染源强评估模型;流域氮磷污染负荷来源及评估模型;污染负荷模型(表层土壤氮磷营养盐平衡模型、新安江水文模型等);大气沉降评估模型;沉积物海水营养盐交换模型;水动力水质模型;水质参数遥感反演模型 。
(三)提交成果
1.《连云港市近岸海域污染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报告》,包括下列 8 个专题:
1.1、连云港市近岸海域陆源入海污染负荷总量评估;
1.2、连云港市近岸海水养殖及鸟类活动污染排放评估;
1.3、连云港市近岸海域大气沉降评估;
1.4、连云港市近岸海域跨界污染通量评估;
1.5、连云港市近岸海域沉积物海水交换通量评估;
1.6、连云港市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控制目标制定;
1.7、连云港市陆源入海污染物总量削减方案;
1.8、连云港市陆源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管理措施建议;
2、连云港市近岸海域水污染防治方案(2018-2020)评估报告。
3、连云港市全面建立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制度实施方案(2019-2020)评估报告。
三、服务技术要求及其他:
1、服务范围:连云港市域范围内。
2、服务要求:按照省、市相关要求完成相关工作。
★3、服务时间:自合同签订之日起 10 个月内。
4、服务标准:项目成果符合省、市相关要求和技术标准。
5、人员配备要求:项目组成员不低于 5 名(含项目负责人),所派项目组成员须签订保密协议。投标人一经中标,拟派项目负责人不得更换,如有特殊原因需更换,须经采购人考核认可后,方可更换。
四、付款方式与履约保证金
★1、付款方式:
(1)合同签订后 10 个工作日内,采购方支付合同总价的 40%;
(2)《连云港市近岸海域污染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报告》初稿提交后,经过采购方初步认可,采购方支付合同总价的 40%;
(3)《连云港市近岸海域污染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报告》经专家审核论证通过后,采购方支
付合同总价剩余的 20%。
2、履约保证金:
本项目不收取履约保证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