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项目背景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70多年的系统治理,淮河下游入江水道基本形成高邮湖9.5m水位和入江行洪12000m3/s双控制的防洪、除涝体系,使淮河下游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极大提高了防御淮河洪水的能力,但与新阶段水利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相比,入江水道在防洪除涝、水资源、水生态环境、智慧管理能力等方面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为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淮河治理、南水北调工程等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提升淮河入江水道抗御自然灾害的现代化水平,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生态安全,促进流域以及入江水道沿线地市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扬州等地区人民对美好幸福河湖的新期盼,开展新时期入江水道(扬州段)治理方案研究。
一、入江水道现状情况
淮河下游自中渡以下至三江营为入江水道,长150km,地面落差约6m,三江营以上流域面积为16.51万km2。
入江水道是洪泽湖主要的排水出路。洪泽湖作为淮河中下游结合部的综合利用平原湖泊型水库,承接淮河上中游来水面积15.8km2,泄洪出湖河道有5条,淮河洪水以入江水道为主、入海水道为辅,相机入沂。近期下游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时,入江水道设计行洪能力12000 m3/s、入海水道设计行洪能力2270 m3/s、苏北灌溉总渠设计行洪能力800 m3/s、废黄河设计行洪能力200 m3/s、分淮入沂相机泄洪设计能力3000 m3/s。远期下游防洪标准达到300年一遇时,入海水道设计行洪能力7000 m3/s,其余河道行洪能力不变。淮河洪水进洪泽湖后,通过入江水道、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废黄河和分淮入沂等进行排洪。入江水道作为淮河下游主要的行洪通道,在近期防洪标准下,承泄上中游65%的洪水,在远期防洪标准下,承泄上中游52%的洪水。
入江水道上起洪泽湖三河闸,经淮安、扬州二市十县及安徽省天长市,至三江营汇入长江,全长157.2km,设计行洪流量12000m3/s。区内淮安、盐城是江苏发展最有潜力的地区之一,扬州、泰州等市位于长三角,是拉动苏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带。入江水道防洪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等治理,对区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入江水道沿程通过河、湖、滩串、并联,地形地貌复杂,从上到下共分为三段。上段为新三河、金沟改道段;中段为高邮湖、新民滩、邵伯湖串联;下段由六条河道先分后合汇入夹江后与长江沟通。全河段长157.2km,其中湖滩长度约占二分之一。
上段:自三河闸至施尖长57.8km,其中中段至三河拦河坝新三河段为自然河道,长39.3km,堤距300~3500m,三河拦河坝至高邮湖施尖为金沟改道段,是人工河道,长18.5km,堤距3km。
中段:自施尖经高邮湖、新民滩、邵伯湖至六闸,长约57.73km,其中穿高邮湖长28km,高邮湖至二十里铺为新民滩段,长约9.45km,二十里铺至六闸为邵伯湖段,长约20km。
下段:自六闸至三江营,河长41.8km,洪水由各归江河道先分后合入江,受长江洪水合潮位的双重影响,河床不稳定。
入江水道是淮河的主要行洪通道,同时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输水线路,入江水道三江营既是入江口同时也是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的引江口,在东线一期工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入江水道沿线有柳树湾湿地公园、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江都枢纽等水利风景区,具有湿地保护与利用、科普教育、生态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功能,满足了市民日益增长的接近自然的需求。
二、前期建设情况
入江水道是淮河夺淮、淮河由入海改道入江形成的,从建国以后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治理,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按设计行洪8000 m3/s、高邮湖水位8.5m、三江营水位5.24m,兴建三河闸,加固运河堤防,1956年以后,按淮河流域规划入江11000 m3/s的规模开挖金沟改道段,兴建归江控制线,加固里运河堤防。
第二阶段:1969年入江水道按行洪12000 m3/s、高邮湖水位9.5m进行整治。高邮湖以上加固了三河南北堤、淮南圩堤,新筑三河拦河坝和大汕子隔堤,修建金沟改道段东西堤;进一步加固里运河西堤,整治新民滩,建成高邮湖控制线;下段拓浚金湾河,兴建太平闸、金湾闸;1973年加固了三河拦河坝。
第三阶段:1991年以后按1971年设计水位对入江水道进行了治理,对部分堤防进行加高培厚,新建护坡及挡浪墙工程,疏浚新民滩庄台河尾端,加固沿线病险涵闸,新建湖滨保安圩等工程。2003年灾后重建应急工程加固高邮湖以北的运河堤防、翻建护坡、护岸,加固维修涵闸泵站等工程。2007年大水后又加固菱塘段护坡。
第四阶段:根据防洪规划要求,2018年实施完成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对观音滩、大墩岭、新民滩、邵伯湖滩群实施切滩工程,对改道段东西偏泓、金湾河、归江河道进行整治;对运河西堤、三河段堤防、高邮湖大堤、湖西大堤、归江河道及京杭运河等重要堤防进行除险加固,对沿线涵闸进行除险加固。
2018年入江水道整治工程实施完成后,形成高邮湖9.5m水位和入江行洪12000 m3/s双控制的防洪、除涝体系,使淮河下游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极大的提高了入江水道防御淮河洪水的能力。
三、 目前存在问题
入江水道全长157.2km,沿线河、湖、滩串并联,地形、地貌、植被较为复杂。在2003年大水时,入江水道暴露出几方面问题:一是行洪水位普遍抬高,泄洪能力达不到设计标准;二是堤防标准不足,险工隐患没有根本治理;三是沿线建筑物病险严重;四是因洪致涝影响严重,沿线排涝动力远远不足;五是防汛基础设施薄弱。这些问题在2018年实施入江水道治理后已基本得到解决。2020年大水对入江水道再一次检验,基本满足防洪排涝要求,但局部区域也暴露出防洪的不足,同时入江水道在水资源、水生态等方面还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一是洪泽湖中低水位时下泄能力不足。现状洪泽湖蒋坝水位12.50m时,洪泽湖总下泄流量为6400m3/s;蒋坝水位13.50m时,总下泄流量为10510m3/s;蒋坝水位14.50m时,总下泄流量也只有15180m3/s,中低水位时泄流能力偏小,在遇中等洪水时洪泽湖洪水位偏高。蒋坝水位15.200m时入江水道行洪能力才能达到12000 m3/s。
二是沿线湖滩及支流防洪存在薄弱环节。如邵伯湖酒甸大圩南侧长约2.7km的地面高程低于设计洪水位,遇大水年洪水极易上滩造成耕地淹没,作为防洪薄弱环节应尽快采取防洪措施;凤凰岛、聚凤岛长时间受江水的迎流顶冲,现状有20m的岸坡冲塌,亟需进行岸坡防护,防止进一步坍塌。入江水道治理工程对沿线主要支流入河口段500m范围内按主堤线标准进行了治理,但支流内部的中小圩堤单薄,防洪除涝标准不足,同时部分支流堵口治理不完善。
三是新发展阶段对入江水道优化水资源配置、改善水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入江水道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输水线路,同时沿线分布了众多国家湿地保护区、调水保护区,也是沿线城市的重要水源地。步入新发展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健康休闲、享受自然等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强烈,水资源、水生态环境状况与优质的水资源供给保障体系和健康宜居的水生态水环境要求还有一定差距,保护治理任务依然艰巨。
四是新时期水利高质量发展对管理调度手段提出了新要求,入江水道调度管理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流域涉水领域监测技术和监管能力仍较为薄弱,智慧水利建设滞后,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尚未实现。水工程联合调度、科技创新等亟待加强。
第三章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
入江水道是淮河下游主要行洪通道,远期规划提高洪泽湖中低水位的泄流能力,即洪泽湖蒋坝水位14.2m时入江水道泄洪能力达到12000 m3/s。同时入江水道又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供水通道。在全面分析评价淮河入江水道治理现状和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从防洪除涝、水生态环境、智慧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淮河入江水道新时期的治理目标、任务和具体工程措施。
一、研究目标
到2035年,建成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相适应的水安全保障体系,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资源开发利用能力、河湖生态保护治理能力以及智慧管理能力显著提升。
一是巩固提升行洪排涝能力。扩大洪泽湖中低水位时洪水出路,巩固提升入江水道行洪排涝能力;
二是提高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结合流域国家水网重大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入江水道水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格局,提高水资源统筹调配能力;以复苏河湖(入江水道、高邮湖等)生态环境、维护河湖健康生命、提升水生态系统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涉水空间管控制度,打造沿河沿湖绿色生态廊道,挖掘入江水道水文化内涵,实现河湖功能永续利用。
三是加强智慧水利建设。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的总要求,加强数字化应用,加快构建智慧水利体系,提高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和智能调度能力,为入江水道新时期治理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与强力驱动。
二、研究思路
分析评估入江水道现状存在薄弱环节和其行洪对沿线防洪除涝的影响,研究提出巩固提升行洪排涝能力的治理对策。
针对近年来入江水道整治实施后,分析入江水道保护与治理面临新的形势和需求,统筹协调防洪、供水、生态等之间的关系,初步研究提出巩固提升防洪排涝能力、提高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建设智慧调度系统和强化综合管理等,打造沿河绿色生态廊道,全面提升流域智能调度和管理水平。
三、研究内容
(一)基本资料收集
收集入江水道沿线最新的社会经济资料,包括人口、工农业生产、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等资料;收集现状水利景观、生态、养殖、航运等资料。
调查现状河、湖、滩行洪、调水等方面治理情况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收集沿线区域对入江水道治理的意见和建议。
收集有关的地形地质资料和有关河湖关系资料。收集现有水文基础资料和设计洪水、水资源分配等成果。
收集入江水道调度运用方式、调度手段和存在问题。
(二)巩固提升行洪排涝能力
淮河入江水道现状是在洪泽湖水位较高时才能达到一定规模的泄洪能力,在低水时泄洪能力有限,12.5m时仅能泄洪4800m3/s,仅达设计能力的40%,14.5m时也仅能泄洪10050m3/s,仅达设计能力的83.7%,只有洪泽湖水位达到15.2m时才能达到设计能力。根据《淮河流域综合规划(2012-2030年)》,为进一步增加洪泽湖中低水位时的泄流能力,需增建三河越闸。研究增加洪泽湖中低水位泄洪能力时对入江水道沿线防洪排涝的影响;在收集现状防洪除涝工程基本情况的前提下,评价现状入江水道行洪排涝能力达标情况,结合入江水道沿线河、湖、滩防洪除涝薄弱环节,研究提出支流防洪达标、生产圩堤防加固、险工段治理等工程措施,巩固提升入江水道行洪排涝能力。
(三)提高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
根据入江水道水资源利用、水生态环境现存主要问题,以水资源承载力作为刚性约束上限,将水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控制红线,结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等建设,研究提出科学合理、适合流域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入江水道水资源安全保障和河湖生态健康保障方案,论证水资源配置格局和区域河湖生态健康保护与修复格局。同时,充分利用入江水道背靠京杭运河的有利条件,研究现状水景观存在的问题和品质提升的措施。
(四)加强智慧水利建设
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坚持“大系统设计、分系统建设、模块化链接”的建设原则,结合构建入江水道综合管理体系,拟定管理能力建设方案。研究提出建设和完善水利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数据资源和数字孪生体系、智慧使能支撑平台、智能业务应用体系、技术保障体系,构建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淮河流域智慧水利体系。
第四章 研究成果和时间要求
一、预期成果
提出《新时期入江水道(扬州段)治理方案研究报告》并通过扬州市水利局组织的审查。
二、进度安排
本研究项目计划一年内完成,中标后一个月内提出研究工作大纲,2023年9月提交研究报告。
三、其他要求
1、磋商响应供应商报价应包括外业调查费、测验费、资料收集费、报告编制费、会务费、专家咨询费、报告装订费、管理费用、利润、税金及后续服务等一切与之相关的费用,并考虑应承担的风险。
2、供应商应按响应文件中承诺的人员投入工作,在报告编制过程应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确需调整,应报经采购人批准。
3、如果供应商派遣人员渎职或不能胜任工作,采购人有权书面要求更换,供应商应立即派出具有同等或以上资历的人员替换;若非因上述原因,供应商有权拒绝。
4、若供应商的进度没有达到供应商响应文件中承诺的进度计划,采购人有权提出要求增加工作人员,供应商应立即安排,且不再增加任何费用。
5、供应商负责定期向采购人报告工作进展情况。
6、供应商应根据采购人的要求,就研究的项目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衔接,及时向与项目有关的其它单位提供项目研究资料。
7、未经采购人同意,不能将包括研究报告在内的所有过程性内容及成果性内容转让给第三方,所有成果归采购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