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清单、技术要求及商务要求
第一节项目概述
1.1项目名称
当涂县公安局4G(北斗)无线车载视频图传设备5G无线车载智能图传升级改造项目。
1.2项目建设单位
项目建设单位:当涂县公安局。
1.3项目建设方案编制依据
1)“互联网+政务服务”技术体系建设指南
2)政务信息资源类规范、标准
3)国家、省级、行业建设规范
(一)政策性指导文件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
(2)《公安信息化建设“十四五”规划》
(3)《关于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的若干意见》
(发改高技〔2015〕996号)
(4)《加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方案(2015-2020年)》(发改办高技〔2015〕2056号)
(5)《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十三五”规划方案》
(6)《关于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中两办发〔2014〕
69号)
(7)《关于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综办2014〕27号)
(8)公安部《关于加强公安视频监控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公科信传发〔2017〕222号)
(9)《安徽省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实施方案
(2016-2020年)》(皖公通〔2017〕41号)
(10)《安徽省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270号)
(11)《马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12)《马鞍山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方案(2019—2021年)》
(马政〔2019〕35号)
(13)《马鞍山市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工作实施方案》
(马政办秘〔2019〕111号)
(二)相关技术标准
(1)《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GB/T 28181-2016)
(2)《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GB/T 33200-2016)
(3)《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数据规范》(GB/T 31000-2015)
(4)《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规范》(GB/T 34300-2017)
(5)《视频安防监控系统技术要求》(GB/T 367-2001)
(6)《安全防范工程技术标准》(GB 50348-2018)
(7)《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技术标准》(GA/T 669-2008)
(8)《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管理标准》(GA/T 792-2008)
(9)《安全防范视频监控人脸识别系统技术要求》(GB/T 31488-2015)
(10)《公安视频图像分析系统技术要求》(GA/T 1399-2017)
(11)《公安视频图像信息应用系统技术要求》(GA/T 1400-2017)
(12)《公共安全视频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解码技术要求》(GB/T 25724-2017)
(13)《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信息安全技术要求》(GB 35114-2017)
(14)《机动车号牌图像自动识别技术规范》(GA/T 833-2016)
(15))《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B/T 22239-2019)
(16)《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B/T 22240-2008)
(17)《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基础安全技术要求》(GB/T 20270-2006)
(18))《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GB/T 20271-2006)
(19)《信息安全技术操作系统安全技术要求》(GB/T 20272-2019)
(20)《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库管理系统通用安全技术要求》(GB/T 20273-2019)
(21)《信息安全技术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设计技术要求》
(GB/T25070-2019)
(22)《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95-2007)
(23)《公共安全重点区域视频图像信息采集规范》(GB 37300-2018)
(24)《安全防范工程建设与维护保养费用预算编制办法》(GA/T 70-2014)
(三)相关规范性文件
(1)《全国公安机关图像信息联网总体技术方案》
(2)《全国公安视频监控摄像机基础信息采集建档工作方案》
(3)《公安信息通信网边界接入平台安全规范(试行)-视频接入部分》(公信通〔2011〕5号)
(4)《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资源接入、共享及管理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
(5)《全国公安视频图像信息数据库建设联网总体技术方案》
(6)《全国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指南(试行)》
(7)《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战业务应用系统技术规范》
(8)《安徽省公安视频图像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方案》
(9)《安徽省公安机关视频图像信息整合与共享工作方案》
(10)《安徽省公安机关视图像联网整合技术方案》
(11)《地级(含)以上城市公安机关“三台合一”接处警系统技术规范》
除上述标准、规范以外的遵循相关地方规范与标准以及国家、省市、相关行业的技术要求及规范。
1.4项目概况
1.4.1项目背景
当涂县公安局于2017年为全县55辆警务执法车辆配备了4G无线车载图传设备,安装的4G无线车载图传设备的车辆实现了执法、巡逻与出警车辆的沿途实时音视频信息的异地回传,让县局指挥中心在后端第一时间掌握并了解到前端车辆所处环境中的实时音视频实况,通过科技技术手段赋能的辅助,固定治安视频监控点位配合,使
得指挥中心的前端感知延伸到事发一线,做到了对现场实况的实时掌握。系统建成交付使用后在日常的治安巡逻、警务执法、要犯抓捕、应急处特、重大安保……等实战应用中发挥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为当涂县的社会治安稳定起到了很好的辅助。
目前县公安局的执法车辆4G无线图传设备的使用,于2022年即将超过当初设计的5年使用期限,产品处于临近超期服役的状态中。设备在警务实战应用过程中发挥了很高效用的同时,随着超期使用的时间加长,设备也逐步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目前主要问题如下:
(1)设备的使用已经即将超出5年,达到电子产品应用的5年极限周期,后续超期服役因故障导致失效的占比增高,将会严重影响日常的警务实战应用;
(2)超期后的设备即将出现的高故障率导致设备返修率变高,设备的维护时间和维护成本变得很高;
(3)电子行业的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应的产品更新迭代较快,当涂县局现用的4G车载设备差均为5年前的技术产品,在初建时极为先进,但比较当下产品的功能已经相对落后,面对新形势下的社会发展与治安管理的变化,现有产品的功能难以应付新形势下的智慧警务实战应用。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5G)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特点的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技术,5G通讯设施是实现人机物互联的网络基础设施。基于5G通讯结合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将大大的提高业务处理效率,是未来必然发展趋势。5G采用了灵活的全新系统设计。在频段方面,与4G支持中低频不同,考虑到中低频资源有限,
5G同时支持中低频和高频频段,其中中低频满足覆盖和容量需求,高频满足在热点区域提升容量的需求,5G针对中低频和高频设计了统一的技术方案,并支持百MHz的基础带宽。为了支持高速率传输和更优覆盖,5G采用LDPC、Polar新型信道编码方案、性能更强的大规模天线技术等。为了支持低时延、高可靠,5G采用短帧、快速反馈、多层/多站数据重传等技术。
为创新执法业务应用,提升智慧警务效能,保障一线执法执勤工作正常开展,构建精准化、扁平化、可视化的指挥调度体系,启动对县局55辆警务执法车辆的4G(北斗)无线车载视频图传设备5G无线车载智能图传升级改造。
1.4.2建设目标
新形势下,警务实战装备是智慧警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警力推向一线的重要载体,是公安机关提升治安掌控力、快速反应力和服务群众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警务实战装备的升级改造,实现警务前移、直接指挥、快速反应、服务群众,切实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党委政府的认同感。
本次项目规划对当涂县公安局现有在用的车载指挥装备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依托当涂县公安局前期平安城市、雪亮工程项目中已建设的人像比对系统平台、车辆二次分析比对系统平台等业务系统,对执法活动进行实时监督、全程记载和可视化展示等,实现对执法民警的执法全流程管理,进一步提高路面见警率和管事率,提升公安机关驾驭社会治安形势的能力,有效地提高公安管理质量,进一步增强可视化、扁平化、智能化、集约化警务实战应用能力。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利用有限警力,提高管理能力和覆盖范围,达
到精准实战的目的。同时,可大力支撑起情报研判、指挥通信、侦查破案、治安防控、社会管理、规范执法等各项业务应用,积极推动警务机制改革。
依据当期的技术发展现状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技术发展趋势,结合公安自身的智慧警务实战应用需求:在产品的链路传输选择上,采用4G/5G融合传输技术,满足即将全面覆盖的5G应用场景;在产品的图像采集选择上,采用云台图像采集,实现对车辆周边环境场景的视频信息采集、编码和应用;与在产品的智能应用选择上,采用当前最先进的人脸识别、车辆识别、智能比对布控、双向音视频交互等应用技术,满足新形势下的智慧警务实战应用。通过人工智能、视觉
AI、物联网技术把前端移动的警务车辆打造成一个个具备视觉智能分析、目标态势自动感知的移动式警用智慧作战单元。车辆行进的过程中,对沿途所有的车辆、人员进行全方位的智能分析、识别和比对,自动甄别出人群、车群中的可疑目标、在逃目标后,及时反馈给指挥中心、前线出勤民警,助力出勤民警形成全时空的实战态势感知。
此次规划建设预期可实现如下目标:
1)系统必须支持本地视频录像、4G/5G远程视频浏览(录像)功能,满足指挥中心对民警执法、执勤现场的实时视频远程调度应用;
2)系统支持实现北斗定位功能,能够实时传输地理坐标信息给后台应用平台,满足指挥中心对全县警力的实时掌握;
3)系统支持人脸、车辆图片抓拍、分析、比对与布控功能,能够实现通过民警智能车载系统对出警现场出现的过往人员或车辆进行图片抓拍、智能分析、比对研判并反馈重点人员(车辆)的预警结果,满足民警对案发(巡查)现场的人员、车辆自动盘查、核查和预
警应用;
项目总体建设目标: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实现情指研判应用化、指挥调度实战化、警力投放精准化、实战效能最大化、管理考核数字化。
1.4.3项目建设内容考核要求
根据《安徽省公安厅办公室关于全省警车北斗定位系统建设的通知》(皖公办〔2015〕88号)要求,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原则,加快全省警车北斗定位系统建设。结合本市PGIS平台建设,完成北斗定位车辆上图并开展应用。
根据《科技信息化处关于开展4G无线图像传输系统建设与联网的通知》(皖公科信〔2016〕175号)要求,推进省、市、县三级公安机关4G无线图像传输系统建设和联网互通,省厅制定了《安徽省公安4G无线图像传输系统建设与联网方案》,参照方案基本要求,推动系统建设与互联互通工作。
根据《2022年全省公安科技信息化工作要点》(马公秘〔2022〕
77号)要求,加强智能感知体系建设推进视频监控整合共享、视图数据治理与全量汇聚,强化视频解析应用能力建设,推进人像档案级联与身份置信,探索开展视图数据的融合应用。
根据安徽省公安厅《关于推进“一张图”指挥调度平台建设应用工作的通知》(皖公情指〔2022〕35号)要求,完成现场执勤视频全量接入,配齐现场图传设备,将视频资源接入本地“一张图”平台,确保能够通过监控视频、现场执勤视频等方式,对重点部位执勤警力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督。
1.4.4项目建设的意义和必要性
智能警务实战装备是新形势下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预防和打击暴力恐怖犯罪的重要手段,是动态化、信息化条件下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县大力推进智能指挥体系建设并初具规模,已有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但仍然存在着智能装备老旧、统筹规划不到位、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智能指挥体系的效能发挥。
当涂县公安局智能指挥体系围绕建设“平安当涂、智慧当涂”的总体目标,全面建设和优化指挥系统及相关设施。有效地提高公安管理质量,进一步增强可视化、扁平化、智能化、集约化警务实战应用能力。在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辅助下利用有限警力,提高管理能力和覆盖范围,达到精准实战的目的。同时,可大力支撑起情报研判、指挥通信、侦查破案、治安防控、社会管理、规范执法等各项业务应用,积极推动警务机制改革,在加快“智慧当涂”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4.5部门业务需求说明
(一)指挥调度需求
满足指挥中心远程实时指挥需求,在接处警、巡逻防控、设卡盘查、活动安保等执法执勤工作中,指挥中心可实时掌握执勤现场情况和态势,为警务实战和领导决策提供有效支撑,第一时间将指令下达一线警力,实现指挥调度精准化、可视化、扁平化。
(二)治安应用需求
根据治安实际工作需要,本次系统建设后可有效加强流动人口管理、校园安全防范、重点场所监管、道路巡逻查缉、联勤设卡盘查等
工作,进一步实现对社会面治安动态管控,提升社会治安打击防范整体水平。
(三)刑事应用需求
根据刑侦部门实际工作需求,选择智能车载装备获取高清视频、结构化图片、结构化数据,通过先进的计算机辅助研判技术和案件研判决策工具,依托现有的视频图像数据挖掘、案件辅助研判等实战应用功能,实现快速数据挖掘和线索定位,提升案件的侦破率。
(四)反恐维稳应用需求
进一步提供城市盲区的抓拍范围,在不干扰行人、旅客正常通行的情况下对其身份进行识别,在更大范围内对可疑人员身份识别报警。建成后在社会管理、交通治理、治安防控、案件侦查、应急处突和服务群众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基本实现“探头站岗、鼠标破案”的目标。
1.4.6总体建设与本期建设任务
本次项目规划对当涂县公安局现有的车载装备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智能车载装备依托当涂县公安局前期平安城市、雪亮工程项目中建设的人像比对系统平台、车辆二次分析比对系统平台等业务系统发挥实战效能。
智能车载系统通过摄像机实现车外摄录场景的执法活动取证、环境态势感知、人脸识别预警、车辆识别预警和双向可视调度。对车外的监控区域进行视频采集的同时,为了便于指挥调度,后台可进行云台PTZ控制,视频浏览、录像回放等操作。
通过接入前期平安城市已建的视频监控平台,构造针对特定应急事件信息处理、指挥调度、决策支持系统,为决策人员提供一个便利
的交互式操作平台,迅速、动态地识别事件。综合各种应急救援资源、统一指挥调度、远程视频监控、移动指挥等各种功能为社会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另外,可通过车载摄像机实现智能人脸、车牌识别,并通过视图库将智能图片和结构化数据推送至县局现有在用的人像比对系统平台、车辆二次分析比对系统平台系统进行识别、比对和分析。
第二节业务需求分析
2.1业务功能、业务流程和业务量分析
2.1.1业务功能
近年来,当涂县公安局的车载装备在日常业务工作中的执勤执法、侦查破案、指挥调度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为进一步创新执法业务应用,不断提升信息化条件下智慧警务效能,满足一体化警务机制的改革创新,构建精准化、扁平化、可视化的指挥调度体系,改革勤务工作模式,创新勤务督查手段。进一步推进公安日常执法工作创新,依托对人脸、车牌进行识别、分析、比对,实现对人、车的缉查布控,进一步完善补充公安现有智能化视频技防网以及治安防控体系数据网。
2.1.2业务量
(一)图片量及流量分析
平均一台车,按工作8个小时计算,每一台车,每天抓拍人车的图片量在1000张左右(单个云台)。每一个有效的抓拍图片在400KB左右,图片流量每天每台车在0.4G左右。
(二)视频及流量分析
整车车载按照视频高清码率设置为4M,每分钟需要消耗的流量为4M×60秒÷8≈30MB,1小时约30M×60分钟=1.8G流量。后台调用实时视频流量每小时每台车在1.8G流量左右。后台不调用时不产生视频流量,视频存储在前端设备。
2.2系统功能和性能需求分析
2.1.1软件部分要求
依托当涂县公安局前期平安城市、雪亮工程项目中已建设的人像比对系统平台、车辆二次分析比对系统平台和公安图像大数据实战应用系统平台等业务应用能力的扩容。本次升级改造的智能车载系统抓拍的人脸、车牌图片,需无缝接入县局现有在用的人像比对系统平台和车辆二次分析比对系统平台,实现人像和车辆的分析、比对与布控基础功能。另外,需支持对执法活动的实时监督、全程记载和可视化展示等。大力支撑起情报研判、侦查破案、治安防控、社会管理、规范执法等各项业务应用,积极推动警务机制改革。
本次项目建设将覆盖巡逻、接处警、现场执法、安保等警车,随着智慧警车数量的增加,更加规范现场执法,深化应用,实现“智能街面巡防”,加大了治安防控的力度,增强了见警率、出警率,避免了重复建设,具有前瞻性和扩展性,充分保证本次项目建设满足未来
3年的业务发展。
2.1.2硬件部分要求
前端硬件部分,设备需支持5G无线图传、实现对运行中的车辆进行实时视频音频监控。另需满足GPS位置信息的采集上传、报警输入输出、车牌、人脸抓拍与比对分析、双向语音对讲、宽幅电压输入、防抖减震设计等功能;同时可采集车外音频信号、报警信号、车辆实
时位置信息、车辆行驶状况、人像车辆比对分析等,本地存储的同时通过无线网络将数据上传到后端管理平台,实现对车辆的音视频监控,满足执法取证、行车记录、指挥调度、布控稽查等实战应用。
第三节建设方案
1、建设原则
本次项目根据实际要求和现有业务情况。结合当前技术发展的最新状况及趋势,以“高质量”和“低成本”为建设理念,遵循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稳定可靠、简单易用、充分利旧的原则。并综合考虑施工、维护及操作因素,为今后的发展、扩容等因素留有扩充的余地。
(一)总体规划,面向未来
系统的建设规划以移动车载应用为先导,以数据为基础,构建智能化的移动车载系统,并成为我局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基础。
(二)技术先进性和实用性
采用成熟的、标准的技术路线有效避免技术风险,增强系统的开放性和可扩展性,减少对特定技术和厂家的依赖性。采用国际、国内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保证系统的技术生命力,并密切结合我局信息化建设实际需求,使系统先进、可靠、实用。
(三)系统可靠性
项目所涉及的智能设备对关键的设备、数据和接口采用冗余设计,具有故障检测、系统恢复等功能;车载场景应用下,采取多种技术措施保证产品适应车载应用场景,从安装、接口、网络等各方面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四)管理规范性
加强招标、施工、监理等环节的规范管理,制定对监控设备和平台的运行、维护、保养和资产管理规范,保证系统正常高效运行。
(五)可扩展性
采用模块化设计,分布式架构,保证新功能、模块添加的方便,采用标准化接口、协议,充分考虑到将来系统扩充的可行性。
(六)易用性
本次系统所涉及的操作界面需采用图形化,全中文人机对话模式,易于操作、维护和管理。支持直观方便地对设备的状态、设备信息、告警等实现全程管理,大大减轻后期的维护难度。
(七)经济实用性
在满足系统各项性能指标和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应力求较小的投入成本,追求较高的性能价格比。
(八)充分利旧原则
本次项目需充分考虑当涂县公安局现有在用的人像比对系统平台、车辆二次分析比对系统平台和实战应用平台等。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已有资源,避免前期投资浪费。
2、总体建设任务
2.1项目总体建设任务
本次项目规划对当涂县公安局现有的55台制式警车4G车载视频图传设备进行5G智能化移动视频图传设备升级改造。车辆情况详见附件《当涂县公安局制式警车5G图传设备部署计划表》。
(1)升级改造5G车载全景移动智能图传系统。5G/4G智能车载图传系统主要通过在县局约55辆警车上安装5G车载全景智能监控摄像机、车载显示器、对讲手咪等设备,实现车外摄录场景的执法活动
取证、环境态势感知、人脸识别预警、车辆识别预警和双向可视调度。同时可采集车外音频信号、报警信号、车辆实时位置信息、车辆行驶状况、人像车辆比对分析等,本地存储的同时并通过无线网络将数据上传到后端管理平台,实现对车辆的音视频监控,满足执法取证、行车记录、指挥调度、布控稽查等实战应用。
(2)智能分析研判系统扩容与应用。依托当涂县公安局前期平安城市、雪亮工程项目中已建设的人像比对系统平台、车辆二次分析比对系统平台、实战应用平台等业务系统进行应用能力的升级扩容。通过5G车载摄像机,实现智能人脸、车牌抓拍与离线比对分析;同时通过视图库将智能图片和结构化数据推送至县、市局现有在用的人像比对系统平台、车辆二次分析系统平台进行公安大数据实战应用。
(3)移动指挥调度系统融合应用。在实现对车外的监控区域进行视频采集,比对分析、事件预警的同时,通过县局已建的应用平台一同构造特定应急事件信息处理、指挥调度、决策体系,为指挥中心与一线民警之间提供一个便利的交互式操作平台,应急救援资源、统一指挥调度、远程视频监控、移动指挥等各种功能为社会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与已建的融合通信和情指勤一体化系统融合后,实现对所有警用车辆的日常行动路线规划、指挥与回溯,实现车辆周边态势信息的全要素上图,实时警情信息、情报研判信息、警力调度信息由指挥中心第一时间推送至一线出勤民警,实现指挥中心与出勤民警双向可视化指挥调度。
2.2项目建设模式
项目拟采用建设运维总包模式,通过公开招标采购确定建设运维服务商总包负责项目的建设和3年运维保障工作:工程建设包括线路
租赁和设备安装、系统集成整体打包采购。建设期推动项目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合同内容,运维期确保系统平稳、安全、高效运行。所有的设备投入及3年内维护保障由中标公司承担,不再另行产生运行维护费用。3年运维期结束后,项目相关资产产权(链路除外)归业主所有。
3、系统总体结构和逻辑结构
(一)总体结构
本次项目规划当涂县公安局现有的4G车载视频图传设备进行5G智能化移动视频图传设备升级改造。改造后的5G智能车载视频图传设备依托当涂县公安局现有在用的平安城市、雪亮工程项目中已建设的人像比对系统、车辆二次分析比对系统、实战应用平台等,发挥实战效能,使得每一个警务车辆都是一个移动智能作战单元。
详情见招标文件